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何冀平:创作讲究“人心对人心” 越合拍越顺畅

2020-12-07 04:55:01
相关推荐

何冀平 受访者供图

何冀平 知名编剧

曾编写过话剧《天下第一楼》《德龄与慈禧》,电影《新龙门客栈》《投名状》《龙门飞甲》《明月几时有》《邪不压正》《决胜时刻》等,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千秋家国梦》等经典作品

很多人羡慕编剧何冀平,她的作品无论是在电影上还是话剧上,扎扎实实,都立住了。30年前,她打造了北京人艺的经典话剧《天下第一楼》剧本,而后凭创作《新龙门客栈》、《黄飞鸿》、《新白娘子传奇》、《投名状》等影视作品享誉华语影视界。

这些年,不少人都围着她打探创作的秘笈,想知道为什么她笔下的人物为何总是有血有肉,让人印象深刻。“做编剧,灵感和个人经历有很大的关系,初期生活给我的坎坷是我一生不会忘记的,我也感谢众生给我的逆境,这个逆境其实是成就人的,我也没有什么秘笈,只知道认真付出,写出好作品,做人和写作从来都是一致的。”

现在越来越多的创作机会找到了何冀平,她几乎马不停蹄地东奔西跑,笔耕不辍,完成一次又一次创作,不过以后,她对选择剧本有了更高的前提,“比如和许鞍华合作《明月几时有》,她知道什么是好,如果你认为这个好,她也觉得好,这就叫合拍,这种懂得、默契、合拍,是我现在选择剧本的一个前提。”

对创作,除了效率极高,她也有更深刻的看法,一直谨记这一行是一个大众艺术,不是个人性格表达:“我希望我写的戏好看,但这个好看不是靠故事和声光电或是炫的噱头,必须要有思想内涵和普世真理。”采访中,她多次感叹自己对编剧这个职业的热爱,也感慨着,这些年自己经历的“决胜时刻”何止一二,如同士兵,只能前进,不能后退。

创作常态

开足马力从来不怕时间不够

写稿中的何冀平,就像个陀螺不停地转。去年11月,她接到制作人张和平的电话,让她接下创作《决胜时刻》的剧本。那时,何冀平还在香港,时间紧迫是这部电影制作的最大难题,但紧急任务这件事她早已习惯,这些年,每个找到她的本子大多仓促紧急。尽管她没有写过这类重大历史题材的主旋律影片,另外剧本中涉及的人物大多逝世,没法面对面采访收集资料,“我看大量的现实资料,尽可能去找一些经历过当年的人采访,好在这次创作资料特别多,全方位、各角度都有,比如博纳影业马上给我提供系统的史料,北京市委宣传部也给了很多帮助,比如整个北京的图书馆对我开放,随时都可以查阅。”这类能触及的巨大资料库给了她更多落笔的自信,“我坚持的一个原则是没看过的东西一定要看到,因为没有时间,要一边看一边想象,一边出结构。”

这种创作节奏,在何冀平这里并不少见,20多年前,经典剧集《新白娘子传奇》大受欢迎,制作人觉得应该要再多创作一些,当机立断决定要立马补上二三十集,“当时就开始补,每天真是奋笔疾书。那时真是快,一天写一集,一集一万多字,前边剧还在放,后边就写一张,用传真机传到现场,真是开足了马力。”

创作标准

挑本子不看题材看团队

70年前,3月25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迁至北平,进驻香山,完成国共和谈、指挥渡江战役、制定经济政策、筹备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决胜时刻》的剧本创作,如何有新意地展现这段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何冀平决定新创、塑造几个小人物,有保卫毛泽东的便衣警卫员,有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女播音员,还有个在毛泽东身边的年仅16岁的孩子,因为小,老是闹着想回家。何冀平谈到,自己在写作过程中最注重的就是人物,如果人物抓不住的话她就觉得心里空空的,毛泽东作为全片的主角,以往对他的刻画大多是宏观层面,何冀平想着要从各个方面找角度来烘托、塑造出更生动的毛主席:“因为资料挺多,可写的东西就蛮多,我设置的这人物多多少少和毛主席会有点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样可以展现更亲民、更不一样的毛主席,只要把握住了几个人物,就好像一条大河里边有几个坚实的桥墩,只要在桥墩上架起桥来就是了。”

都说何冀平是写人的高手,她却把这个评价看做是工作的基础,“因为我们不管写什么,电视剧、电影、话剧,归结起来都必须要写人。若是写不出人物,不就成了纪录片?或是你写出来的是脸谱化的,大家一看就知道的人物,那也称不上具备编剧的本质和这个职业的技巧。所以你必须笔耕不辍,哪怕是相同的题材,也要写出不同的人物。”

《决胜时刻》后期制作完成,导演黄建新第一个邀请何冀平去剪辑室观看,经过那几个小时,何冀平心里特别踏实,她自认为不是个感性的人,但还是流了不少眼泪,让她感动的除了对影片本身的满意度,还有团队的力量。“这部电影确实拍得很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两个导演、摄影、美术、道具、配乐各方面都配合得相当好,遇上这种团队可以说是很精彩呈现了我的剧本,我也知道这需要经过很多努力才能拍出来”,说到这里,她再次重复她的创作挑选标准——不挑题材,只看团队。

创作历程

农村插队经历改变创作观

何冀平生长在北京,从小跟着外婆长大的她性格十分内向,将兴趣和精力都放在了家里几千本名著和古典文学上。据她说,光是家里捐出来的书就达三千多本,她最爱看《红楼梦》,曹雪芹寥寥几笔便能绘出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让她叹为观止。

何冀平喜欢昆曲、喜欢契诃夫,也曾在特殊年代下乡历练。从那时起,她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为农民们创作戏剧。回想那段经历,插队环境艰苦,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还有没有饭吃,可何冀平没有掉过一滴泪,“到了农村,我突然感觉到,老农们不管我什么出身,他们只是爱看我的戏。我的戏一上演,他们就在那里笑。”

曹禺(左一)与何冀平(右一)谈《天下第一楼》剧本。 受访者供图

这些体验完全改变了何冀平,让她重新知道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她的创作也就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开始,生活的跌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她三十出头就写出了《天下第一楼》的剧本。1988年,这部话剧的首演令她名动北京城,中国戏剧大师曹禺曾经连续看过五遍。除了曹禺,导演徐克在香港也看了这部作品,由此还让何冀平走进了商业电影圈。

《天下第一楼》

那时,因为丈夫在中国香港工作的关系,何冀平也随夫南下。虽然《天下第一楼》在内地好评如潮,可是到了一个文化、语言都陌生的环境里,何冀平的劲儿不知往哪儿使、她的笔不知往哪儿写。她进入电影机构,正值创作精力旺盛,提供了五六个构想,但都不得回音,那时的她特别迷茫,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继续干编剧。直到接到徐克的电话,“他说‘我是徐克,我想你能把一个饭馆都写得这么好,那你一定能把别的剧本写好’。”

从此,何冀平走入了影视圈,编剧了电影《新龙门客栈》、《投名状》、《龙门飞甲》、《明月几时有》、《邪不压正》;电视剧《西楚霸王》、《香港的故事》、《千秋家国梦》……何冀平的影响力也随之飙升。

其后,何冀平又重回话剧舞台,《德龄与慈禧》是她回归话剧界的第一个剧本,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还参加了北京奥运会的展演。

许鞍华(左)与何冀平

和她合作的都是鼎鼎有名的大导演,徐克、姜文、许鞍华,在这其中她最讲求“人心对人心”,“我看到一个人很快就能知道他(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就像和许鞍华刚合作的时候,她说,你,我没有看透。但很快,我相信她也看透了我,感情的融合才促使了创作的融合;再比如很早我就认识姜文,但没有合作过,他非常恳切地邀请我去做编剧,但这部戏也有我的初衷和私心,想通过姜文的才华和他的镜头,重现一个我想象中的北京。”

■ 独家对话

创作没有诀窍,就是一步步去做

新京报:都说创作过程是痛苦的,但你总能高产又出精品,怎么做到的?

何冀平:其实和大多数编剧都一样,每个剧本都会经历很多艰辛,也会遇上瓶颈,甚至有过不去的地方,因为每一个故事都是不同的,具体很难去描述是如何渡过难关。创作我永远没有诀窍,就是按部就班、一步步去做。

新京报:很多人认为你天生就是一个金牌编剧,你有听过这类评价吗?

何冀平:哪有生下来就是金牌编剧的呀(大笑),但确实我是做了很多年,编剧的经验还是有的。至于要找到所写故事的核心灵魂,要去展示故事的主题、表达我的思想,可以说是各花入各眼,都是(每个编剧)各自的追求,同样的一个题材,你换一个编剧,他也有他的办法,也能给你写出来另一个作品,但这个作品的呈现就跟每个作家的自我追求相关。我的追求就是希望有人物、有血肉、要好看。不管是多么干巴巴的题材或者多么严肃枯燥的题材,我必须要它好看。如果不好看,没人去买票,怎么拔高创作,说再多、说得再高深也没用。

新京报:那从业这么多年,你觉得自己遇到的比较大的挫折是哪次呢?

何冀平:哈哈,这个问题我跟你讲,可能还真是他们说的那句,是上天让我来写剧本的,截至目前我还真没有遇到过很大的挫折(笑)。

新京报:跟你合作过的导演都很有名,也很有个性,编剧和导演之间的化学反应是需要时间磨合的吗?

何冀平:他们各有各的特点,我最欣赏的也是他们各自的特点,这些导演非常有才华,每个人的拍摄方式、行事风格都不同,但他们总可以把我的剧本拍得让人眼前一亮。比如《决胜时刻》,我从未看过黄建新发愁,一堆人在片场像在战场一样,都要累死了。但他就是铁打的,一会儿坐到监视器前,坐两分钟就跳起来了,又跑到“前线”去说该怎么做,一会儿又回来,坐不到几分钟又跳着走了,盯这儿盯那儿,那种活力和激情特别让我佩服,也让我怀念。我特别喜欢这个团队,如果没有他们,只有我这一个剧本,就算我有再大的本事,就算我是孙悟空也做不出来。

新京报:像姜文这样特别有个性的导演,和他合作感受如何?

何冀平:《邪不压正》我们合作非常愉快,一个是他很尊重我,再一个,我认为他的很多想法确实是有独到之处。我们谈了很久,这是从小说改编的电影,有它基本的故事走向,我们就是在故事走向和人物塑造中做改编,他会说自己的想法。比如《邪不压正》最终一稿,他就直接告诉我就只要你写的,因为我完全知道他在想什么、他想要什么,把他想要的东西写在剧本上,不是简单地罗列,而是根据情节进行融合,在他设想上加工,一切都特别水到渠成。

新京报:一个戏的题材似乎局限不了你,那现在你挑选的创作标准是什么?

何冀平:人心照人心,我始终看重的是团队和合作的对象,要的就是合拍和互相理解,如果你弄一个合不来,他不认同你,你不认同他,大家没有必要也没有时间去闹别扭,也没工夫去闹别扭,所以要看合拍。另外在前期必须尽量沟通,如果互相可以接受,合作起来就会很顺畅。

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编辑 许乔洋 校对 翟永军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期待作文 半命题作文 发现作文 初一的作文 变形记作文500字六年级 关于梅花的作文 作文大全400字 感恩父母 作文 新年英语作文 足迹作文 拔河作文 高一作文 趣事作文 春节作文600字初二 推窗风来作文 在尝试中成长作文 我的妈妈作文200字 小学三年级作文题目 中考作文题目大全 关于母亲的作文 初一作文500字 小学六年级作文 青春作文素材 我爱读书作文 我的爱好作文 开学典礼作文 晚霞作文 改变作文 我的梦作文 初三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