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一个与石头有关的京西古村 汉白玉孕育了它

2020-12-08 06:45:01
相关推荐

作为一个村庄的名字,“石窝”使我眼前一亮。毫无疑问,这个字眼属于乡间俚语,你可以把它理解为石头的老家或者石头的故乡,但都不如“石窝”更形象,更亲切,更富有通俗的韵味。2018年3月,在北京发布的第一批市级传统村落名单中,共有44个村庄入选,石窝村位列其中。一个与石头有关,又历史悠久的京西南古村落,一下子引起了我的兴趣。时隔半年,我又在《北京日报》看到一则消息——《石窝村史馆传承汉白玉文化》,便随手剪裁下来。就这样,一个参观村史馆、游走石窝村的计划产生了。然而,忙忙碌碌,一再拖延,直到几天前才终于成行。

石窝村的工匠正在雕刻。 摄影:张玉军 供图TAKEFOTO

村史馆在村委会办公楼里,只有一间展室。我是一边上楼一边打听到那间展室的,展室的门开着,却空无一人。一位村干部问明来意后,叫来了一位女讲解员。女讲解员热情洋溢,像是在接待一位远方的客人。虽然展览是对外开放的,我仍感到自己有些唐突。为了表明对石窝村及汉白玉文化的兴趣,我从背包里拿出当初的剪报,那是2018年9月12日《北京日报》第5版的一角。讲解员嫣然一笑,示意我往墙上看,原来“结语”的旁边也贴着这份剪报,还加了一层塑料保护膜。也许是剪报消除了隔阂,她开始声情并茂地讲述石窝村的前世今生,尽管展室里只有我一个参观者。

展室布置得整洁而精致,主题为“精美的石头会唱歌”,除了《序言》和《结语》,还根据不同内容划分出了石之源、石之藏、石之技、石之艺、石之景和石之情六个展区,不大的空间被充分利用。展室的显要位置有一个硕大的金色“匠”字,旁边贴着十几张汉白玉艺术品的老照片。讲解员告诉我,那些汉白玉艺术品均出自石窝村老石匠之手,获得过各种奖项,体现了石窝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从这里,我开始了解石窝村——这个伴着云居寺而生的古村。

1999年9月9时9分9秒,石经再度回归地穴封藏。 (资料照片)

云居寺与石窝村的源泉

先有汉白玉,后有石窝村。不论是储量,还是质地,抑或开采加工历史以及雕刻工艺,大石窝汉白玉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而石窝村是大石窝汉白玉的标志性产地。据《房山县志》记载:“大石窝在县西南四十里黄龙山下,前产青白石,后产白玉石,小者数丈,大者数十丈,宫殿营建多采于此。”这里所说的“大石窝”,就是现在的房山区大石窝镇石窝村。

石窝村以北大约五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千年古刹云居寺,这座坐落于石经山西南麓的古寺因石刻佛经而闻名于世。石经山古称白带山,因为那里的山体热,一下雨,山间便云雾缭绕,像是缠绕着一条洁白的带子。隋朝大业年间,幽州智泉寺僧人静琬吸取北魏、北周两次灭佛灾难中很多纸本、木刻佛经被焚毁的教训,继承其师遗愿,在荒僻的白带山开创了刊刻石经的千秋大业,意在使佛经永久保存。之所以把刻经地点选在白带山,一是因为这里距大石窝很近,可以为刻经提供充足的石料来源。二是当年的白带山山深林密,远离尘世喧嚣,便于僧人静修和刻经藏宝。

大量工匠、民夫和僧人聚集到白带山后,一个现实问题产生了。他们在荒山野岭中从事采石刻经作业,既没有可供食宿的房屋,也没有习经诵经的寺院,每天早晨从山下的住处赶到山间的工地干活儿,傍晚收工后,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各自的住处。日复一日的往返奔波,既耽误时间,又消耗精力,给刻经事业带来极大不便。于是,一个在白带山下修建寺院的念头在静琬的脑海中萌生了。然而,由于刻经的经费有限,这一想法暂时搁浅。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盛夏,暴雨引发山洪,杖引溪上游两岸崩塌,将上千棵巨大的松柏抛入溪中,随溪水漂流到白带山下。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些上好的木材使静琬如愿以偿。于是,云居寺诞生了。

云居寺创建初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佛教寺院,它所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能是为采石刻经的工匠和民夫提供食宿。或者说,那是一座汉白玉开采的大本营。从文献记载看,静琬在白带山主持刻经时,采石、运石、磨碑、刻经以及将刻好的石经存入藏经洞,都有专人负责,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序。刻经的人有寺院僧徒,也有俗家工匠。僧徒从事刻经属于宗教职责,而工匠则是花钱雇佣的。随着采石刻经规模的不断扩大,聚集的工匠越来越多,云居寺渐渐捉襟见肘。另外,除了刻经,皇家宫殿、园林、陵寝等建筑也大量使用汉白玉,从而使汉白玉的开采量日益增大。积年累月的开采使汉白玉产地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坑穴,采石人称之为“大石窝”。因为长期在大石窝工地从事采石作业,工匠们索性在附近定居下来。定居的工匠及其家眷越来越多,渐渐形成了村落,而村名顺理成章地成了“石窝”。

石窝村形成以后,云居寺才逐渐回归佛寺职能。大石窝汉白玉的开采起始于静琬刻经,而在采石刻经的过程中,先后诞生了云居寺和石窝村。自静琬开始,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绵延1039年,镌刻佛经1122部、3572卷、14278块、近3000万字,从而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古老的石刻佛经图书馆。唐开元年间至辽代是刻经活动的鼎盛时期,唐玄宗曾把《开元大藏经》赐给云居寺作为石刻底本,辽代则使用《契丹藏》作为底本。那些凝结着四十余代僧人心血、汗水和智慧的石刻佛经,是愚公移山精神的真实体现。石经的刊刻规模之大,历时之久,在人类文明史上是罕见的。石窝村的汉白玉为这一浩大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撑,那些精美的石头书与石窝村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云居寺的石刻大藏经均刻在石板上,分别藏在九个岩洞内。在石经山半山腰,开凿有九个藏经洞,分上、下两层,其中八个洞为封闭式,装满经板后用石堵门,以铁水浇铸。只有一个规模最大的雷音洞为开放式,静琬最初刻经146块,嵌在洞的四壁。洞内有四根八面的立柱,柱上雕有佛像1056身,故称千佛柱。九个洞内共藏经石4196块。山下寺院内的南塔亦名压经塔,塔下地宫藏经石10082块。全部经石14278块,镌刻有佛经1122部3572卷,堪称世界佛经铭刻之最。为了更好地保护这批珍贵的文化遗产,云居寺于1999年9月9日9时9分9秒将10082块辽、金石经全部回藏到恒温、恒湿、密闭、充满氮气的地宫中。

因为石窝村是由采石工匠聚居而成,而这些工匠来自五湖四海,所以村民的姓氏复杂繁多。现有900多户、2800多人的石窝村,姓氏多达上百个。姓刘的人家相对较多,也不过30户,还不是同一宗族。一千多年来,房山当地人与天南地北的能工巧匠混居在一起,男婚女嫁,繁衍生息,形成了多民族和谐共处的格局。仅明朝永乐年间,出于大规模修建皇城及陵园的需要,就从山东、山西、河北、河南以及南京等地招募了大批工匠,在大石窝从事采石加工等工作。直到清代,仍不断有各地工匠加入进来。这些工匠中的许多人落地生根,成了石窝村村民。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石窝村是一个移民村落。

历史遗迹难寻觅

辽金以后,由于大石窝汉白玉大量用于皇家建筑,不再由僧人主持开采,而是直接由朝廷控制。官府在石窝村设立监督衙门,监督官员往来于衙门与采石工地之间,管理与采石有关的一切事务。明朝永乐年间和正统元年,就有朝廷官员先后奉明成祖和明英宗之命到石窝村督采石料,所采十三陵碑、象、驼、马等石料历时三年才完工。民国时期的《房山县志》还记载了清代修建紫禁城宫殿,派官员督办采石的情况:“清嘉庆六年修复殿工,命侍郎张舜臣、主事李健于大石窝采石。”

当年的石窝村,东西景观大不相同。西边高墙深院,戒备森严,是囚禁犯人的监狱。所谓犯人,就是那些消极怠工或不服从管理的工匠。东边却是店铺林立,一派繁华景象,所以人们把石窝村东口称作东店,那里曾是白带山一带的商品集散地。

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汉白玉开采是在明清时期,成千上万的工匠驻扎在几个营地,以旗语为号令,统一指挥。石窝村西北的青石山就是当年的旗杆山,升旗出营上工,落旗收工回营。石料开采技术性强,难度大。优质汉白玉藏在50米深的地下,厚度一般为0.9米到1.5米,在当时技术条件落后的情况下,仅凭人力用锤子沿石弦破开重达数吨甚至数百吨的汉白玉,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将采到的巨大石料运往50公里以外的京城,甚至更远的十三陵,以及清东陵、西陵,又是一大难题。聪明的石窝人发明了一种旱冰船和链车,使这种运输成为可能。他们每隔一里地凿一眼井,到了寒冬时节,取井水泼地,井水结冰后,再将巨石放置在被称为旱冰船的特制木架上,然后像纤夫拉纤那样以人力拖拉。据说,当年用这种方法将一块长3丈、宽1丈、厚5尺的汉白玉从石窝村运达京城,调用民夫2万人,耗时28天,花费白银11万两。

据考证,当年从石窝村运入京城的汉白玉毛坯料最重的一块达300余吨,这块石料是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运抵京城的,经过雕饰后用在了紫禁城宫殿上。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重修紫禁城宫殿时,拭去原有纹饰重新雕镂,用于宫殿御路的云龙石阶,这就是著名的保和殿大龙石,又称保和殿大石雕。保和殿大石雕是故宫最大的一件石雕,重新雕饰后,长16.57米、宽3.07米、厚1.7米,重约200吨,镶嵌在保和殿后的御路上,浮雕九条腾飞的巨龙,出没于流云之间,下面为海水江崖,四周雕刻着卷草纹图案,构图严谨,气势磅礴。

当我提出看看村里的历史遗迹时,讲解员浅笑着,无奈地告诉我,已经不存在了。“当年的监督衙门、监狱、店铺,还有运输汉白玉的旱冰船,没有一点痕迹了吗?”我问。“嗯,没有了。”讲解员肯定地回答。“那么,工匠们住的老房子呢?”我不甘心地问。“那些老房子成为危房后,陆续翻新了。现在村里年头最久的房子,也就一百多年。”讲解员老老实实地回答。从旁边走过来的一位村干部和蔼地笑着,证实了讲解员的回答。

石雕技艺传承至今

作为一种珍贵的大理石品种,石窝汉白玉洁白坚硬,石体中泛着淡淡的水印,属于白云岩类奇石。目前,我国的白色大理石主要出产自三大矿区,一是以房山大石窝汉白玉为代表的华北矿区,二是以莱州雪花白、江苏赣榆雪花白为代表的华东矿区,三是以四川宝兴东方白、云南白海棠为代表的西南矿区。由于汉白玉为白色,品质优良,行业内便将上述白色大理石统称为汉白玉。

讲解员看我对汉白玉兴趣浓厚,建议我去看看汉白玉文化艺术宫。“那座白色的建筑所使用的石材,全部是大石窝汉白玉。”她说。然后,又一脸遗憾地告诉我,汉白玉宫已经关闭,游客无法进入,只能看看外观。

从村委会往东百米左右,过马路,就是那座富丽堂皇的汉白玉宫了。一道铁栅栏将汉白玉宫与门前的小广场隔开,铁栅栏锈迹斑斑,这座建筑似乎已经关闭很久。我把手机从铁栅栏的缝隙里伸进去,试图拍下这座建筑的全貌,但因为汉白玉宫坐南朝北,此时刚好逆光。这座建筑的东侧是中华石雕艺术园,由于内部施工,也已关闭。从造型别致的门楼及雕刻精美的门柱,可以想见园内石雕作品的美妙。

马路对面是几家石雕厂,汉白玉栏杆里面的空地上摆放着已经雕刻完成的石狮、石象、石鹰等。一位壮汉从仿古小楼里走出来,笑容可掬地与我搭讪,我们的话题便围绕石雕展开。大石窝汉白玉的雕刻类型繁多,基本的工艺程序是选料、放线、打荒,然后经过挖、打、砍、剁、扁光细作、打磨雕刻等工序完成。在整个雕刻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有锤、錾、剁斧、扁子、墨盒、卡尺、尺板、卡钳、砂石块等。我在大石窝村史馆的展室里看到了这些工具,它们被摆放在玻璃橱柜里,下面铺着蓝色的绒布,看上去似乎很珍贵。尽管这些工具简陋而原始,但到了能工巧匠手上,它们就像被施了魔法,可以成就妙不可言的艺术品。

大石窝石雕工艺兼收并蓄,在消化吸收各种技法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个性鲜明的风格。手艺人的技法传承基本为口传心授,传承关系以父子和师徒为主。在清代以前,手艺和绝活多为家传,儿童自幼耳濡目染,长大成人后,渐渐掌握了雕刻技法,便吃上了石匠这碗饭。后来的师徒传承中,学徒一般从开山学起,接着学习石料加工,然后才能学习精雕细刻。学习周期一般为三年,在此期间,徒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决定了学习的效果。只有那些肯下功夫、爱动脑筋、心灵手巧的人,才能学到真本事。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在与石头打交道的过程中,石窝村的匠人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石作习俗。过去,石窝村北街曾有一座鲁班庙,相传修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该庙坐北朝南,正殿供奉着鲁班塑像。每年农历三月十七,石匠们便聚集在庙里焚香祭拜,因为这一天是鲁班的生日。据说,鲁班有四个徒弟,大徒弟是石匠,二徒弟是木匠,三徒弟是瓦匠,四徒弟是画匠。所以,石匠们将鲁班视为始祖,并将他的生日确定为石匠节。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石窝村的工匠们放假休息,村子里走花会,演出文艺节目,好不热闹。

另一个重要的节日是开山节,在农历十月十五日,相传这一天是山神的生日。开山前祭拜山神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也是石窝村沿袭千年的习俗。采石地点确定后,开山“把头”将墨斗、方尺、尺板这三件主要工具供奉在山前,工具前面摆放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太公在此,诸神退位”。在长期祭拜活动中,那三样工具被赋予了一种神圣色彩,所以不能随便把玩。

采石运石,石匠们以号子为令。号子分为预备号、起动号和停止令。预备号反复唱起时,工匠们进入准备状态。起动号是一叫一答,号手嗓音洪亮,唱起来铿锵有力,工匠们根据节奏,进行起、撬、调头等作业。停止号令为“我撂”。石匠号子朴实而简洁,又不失优美。

独具特色的汉白玉文化使石窝村成为中国民间石作艺术之乡,被誉为京郊走出国门施工第一村。

村后山顶上有块夹杆石,1407年立于此处。古时此处立百尺高杆,上挂青龙旗,定为号令旗,工匠观旗为号,旗升为上工,旗降为下工。

石窝村有个美丽的传说

村前的牌楼。

石窝村村前赫然矗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牌楼,牌楼中间是白底红字——京西大石窝。一条笔直的柏油路通向北边的石窝村,村路两边装饰着造型别致的汉白玉栏杆。

正如讲解员和那位村干部所说,村子里已经看不到年代久远的历史遗迹。街边一座废弃的老屋,门窗残缺不全,里面横七竖八地堆满杂物,但临街的背面和侧面新刷了一层灰色涂料,从而遮盖了年深日久的气息。老屋旁边,是一座安装了太阳能装置的新居。与低矮的老屋相比,新居显得宽大豁亮。在离老屋不远的地方,一座陈旧的门楼却安装了崭新的防盗门,灰砖灰瓦与红色的铁门显得有些不协调。作为游人,我注重审美,但作为村民,也许更注重实用。

我在南街游走时,一位面容清癯的老人迎面走来。他看上去弱不禁风,说起话来却声如洪钟。提起这里的汉白玉,他一脸自豪,随口说出许多使用了石窝村汉白玉的建筑,比如,故宫、颐和园、十三陵、曲阜孔庙、承德避暑山庄、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中华世纪坛、人民英雄纪念碑等。“人民英雄纪念碑由1300块花岗岩和汉白玉组成,底座有两层平台,双层汉白玉栏杆,下层有8幅汉白玉浮雕。底部的双层栏杆和所有浮雕所使用的汉白玉石料,全都是当年的石窝石雕生产合作社提供的。”他说这话时,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光彩。

说到石窝村的石匠,老人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明朝永乐年间,石窝村的一个石匠老来得子。因为知道石匠的艰辛,他发誓不让儿子步自己的后尘。夫妇俩省吃俭用,从牙缝里挤出钱来供儿子读书。儿子也很争气,写得一手锦绣文章,书画更是遐迩闻名,成为学堂里的佼佼者。不幸的是,儿子十五岁那年,石匠夫妇相继离世。迫于生计,石匠的儿子不得不继承父业。拉线画样,打碑品石,几年的光景,他已经俨然一个成熟的石匠了。但在工头的眼里,他仍是个派不上大用场的“秀才”。

有一回,工头为了丰厚的利润,接了一个打造“蛟龙碑”的活儿。可他手下的石匠,连蛟龙碑的名字都没听说过,更不要说制作了。工头一筹莫展,但又不肯放弃。因为一旦放弃,不仅丢掉了可观的利润,还会使石窝村石匠的名声受损,外人会把他们看作无能之辈。一向寡言少语的秀才打听到二龙岗有一块蛟龙碑后,找到那块碑,并把它画了下来。然后,他照着自己的画打制了一块精美绝伦的蛟龙碑。工头大为惊奇,从此对他刮目相看。秀才打成蛟龙碑的事传开后,他成了大石窝一带的名人。人们对秀才赞不绝口的同时,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他是把学堂上所学的知识与父辈的经验结合起来,才成了最优秀的石匠。可见,只有文化知识能够使石匠这个行当得到提升。

故事讲完后,老人意味深长地笑道,这只是个传说,不一定真有其人其事。但这个传说能够流传下来,表明了人们的一种愿望。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春节趣事作文200字 myschoollife英语作文 关于坚持的作文600字 给我的启示作文400字 关于读书的作文600字 我的动物朋友作文300字 有关青春的作文800字 关于过新年的作文 这一次我是主角作文 摘草莓作文300字 myhometown英语作文 做好自己作文600字 难忘的元宵节作文 元宵节作文800字 美丽的风景作文300字 关于江南的作文 我的植物朋友三年级作文 写物的作文600字 游记作文600字初中 美丽的家乡作文300字 摸胸作文 中国传统文化英语作文 过春节作文三年级 小学生作文大全三年级 中考满分作文800字 英语作文60词左右 写一种植物的作文 春节英语小作文 超越作文600字 寒假作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