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人工智能的隐忧:未来人类将向机器人讨饭?

2020-12-08 14:35:01
相关推荐

机器人大潮中暗藏多少伪命题

球场上,一个西瓜大小的机器人抬起右脚,准备发力,踢球射门,不料,右脚抬得过高,瞬间失去平衡,摔倒在地。弓起腰铆足劲,想要爬起来,却在一番挣扎后未果,只好作罢。

场外的观众看到此景噗哧一声,掩面大笑,机器人笨拙的一面被尽收眼底:这不就是两三岁的孩子?你看,就是重新站起来,还是那么费劲。

这一幕,发生在前不久在绍兴柯桥举行的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区现场。当天同时进行的2018国家机器人发展论坛,与比赛现场仅一墙之隔,这里科学家、企业家共话的是中国数字制造和人工智能前沿命题,以及机器人“未来形势一片大好”的产业发展趋势。两者相比,更让前者增添了几分尴尬。

而这,恰在某种程度上勾勒出了机器人发展现状。一方面,不管是工业机器人,还是服务机器人,统计得出的产业发展趋势都是“利好”,学界专家也纷纷预测,未来不久科幻电影里“遥不可及”的机器人就会走进现实,但另一方面,诸如“高柔顺性”“高精度”等关键技术以及“多功能化”“智能化”等关键应用,仍徘徊不前,亟待突破。

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生前,曾反复讲到自己对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担忧:“人工智能或许不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事件,而且还有可能是最后的事件”,换言之,“人工智能可能会导致人类的灭亡”。但从现在来看,对于这个问题的担忧似乎还为时过早。

2018 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区现场。大赛组委会供图

噪音频现:人类未来会向机器人讨饭?

在国家机器人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王天然说,无论从市场需求、舆论支持、政策投入,还是从科研成果产出、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当下都是机器人发展的最好时期。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2016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增长又创历史新高,达到29.4万台,同比增长16%,服务机器人销量达到670万台,同比增长24%。这其中,中国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的第一大市场,2016年工业机器人销量8.9万台,占全球市场销量的30.3%。

伴随着巨大的产业浪潮,一种担忧在人群中弥漫,即机器人的“步伐”如此之快,未来究竟会否抢走人类的饭碗,和人类之间爆发一场就业战争,进而夺走人类的一切?

在王天然看来,这是一种认识误区,是当前机器人领域的第一大噪音。在论坛上,他展示了《纽约客》(The New Yoker)一期杂志封面,封面用夸张的图片将这种担忧、恐惧具象化:机器人统治世界,而人类正在向机器人讨饭。

“这是混淆视听,不可能出现这种状态,机器人永远是人造物。”论坛上,王天然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态度。

他援引美国机器人联合会的数据称,从2010年到2016年,美国“新买机器人”的数量增长了13.67万台,而美国“制造业岗位”的数量则增加了89.4万个,失业率则下降了5.1%。

从这组数据可以直观地看出,机器人夺走人类“饭碗”的说法还为时过早。王天然认为,更为重要的是,机器人的增加,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效率,提高了企业乃至国家的竞争力。

事实上,产业界不乏“机器换人”“机器代人”说法的支持者。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早在2011年,富士康就高调宣布“百万台机器人计划”,即通过3年时间引入100万台机器人,代替人工。然而多年过去,这家企业仅部署了几万台机器人,而员工数量依然逾百万人。

王天然以此为例说,相比于人,机器人仍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很多工业机器人只能从事简单的机械运输作业,面对诸如船舶焊接、飞机装配等很多方面,力所不能及,而对于服务机器人,也没法真正地照顾、护理老人,“有些复杂的工艺技术,没有现成的规律可言,很难实现自动化”。

这些问题不解决,机器人还是“笨手笨脚”

这也就回到了赛场上机器人表现“笨拙”的问题上,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郑南宁看来,这恰恰说明机器人的柔顺性还不够,人手一个简单的撑地动作,对机器人而言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需要科研人员一次又一次地试验,找到一个最优的算法。

在论坛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乔红也给出类似观点:高精度、高柔顺性是当下制约机器人发展的两大瓶颈——

她列举一组数字,国内机器人重复定位精度是0.08~0.03毫米,国外机器人重复定位精度是0.015~0.01毫米,而真正的任务需求精度则是0.0075~0.0025毫米,尽管两者已经将误差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但距离实际应用需求仍有一定差距。

高柔顺性的问题则更加突出。

乔红说,由于柔顺性操作问题没有解决,我国以电脑(Computer)、通讯(Communication)和消费性电子(Consumer Electronic)为主的3C制造业,仍以女工装配为主,2017年3C行业机器人密度仅为每万人11台。

“机器人急需向人类‘学习’智能和柔顺性”,乔红说,正如我们对机器人“像人”的期望那样——要在操作灵活性、整体协调性、个性化服务等问题上有一个真正的突破。

至于机器人加持“人工智能”,实现深度学习,则更是难上加难。郑南宁有过一个观点,即这是实现“类人智能”最艰难的挑战。具有自我意识以及反思自身处境与行为的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最重要、最根本的一点。

郑南宁说,人类的大脑皮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将智能机器设备与人类大脑相连接,不仅会增强人类的能力,而且会使机器产生灵感。让机器具有自我意识、情感和反思能力,无论对科学和哲学来说,都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探索领域。

其实,回顾工业机器人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基本功能就是取代人进行高强度、单调、重复的作业,但尚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灵活”“协调”作业的案例,更不必说真正具有“智能意识”的案例。

“工业4.0之父”、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教授沃尔夫冈·瓦尔斯特曾提到,如果没有人工智能,就不可能充分实现工业4.0。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工业4.0就是“无人化生产”,事实是,即使在未来10年里,其要实现的也不是无人生产,而是组合性的生产。

王天然说,组合性的生产、人机互动将创造工作新领域,到2030年的各种职业中,预计还有85%尚未诞生,“必须要抓住这个机遇!”

不要被“中国已经领先”的假象所蒙蔽

不过,王天然发现社会上常出现另一种噪音,“总有一些人在吹我们的文章第一、专利第一,有的媒体标题动辄‘首次’‘突破’‘超过美国’……但这些,实在没什么可吹的!”

他说,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猛,这是事实。但也有一些产业过剩,更为严重的是,相比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在机器人领域的专利就显得乏善可陈,仍需追赶。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统计,过去几年中有54%的专用服务机器人来自美国,27%来自欧洲,而仅有19%来自亚洲;医疗机器人则更是欧美的天下,52%来自欧洲,46%来自美国,几乎没有中国人什么事。

因此,王天然将当下的机器人发展描述为“机遇与挑战”并存。留给中国的机遇并不少,以工业机器人为例,至今仍有许多空白等待占领,“擦玻璃、船舶焊接、飞机装配”等,都是当前工业机器人所力不能及的,一旦中国突破相关技术就能占得一席之地。

服务机器人虽然如雨后春笋,发展势头猛烈,不过放眼整个市场,王天然仍感受不到机器“人”的魅力,“我也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了,不过真正需要帮忙的时候,发现机器人什么忙也帮不上,它们更多的还是一种‘玩具’”。

在他看来,未来一个需要突破的方向就是“人机融合”。

最新的前沿研究显示,预计到2025年,工业机器人将进入下一代,那将是一个高效率、高灵活性、与人合作的机器人时代。

王天然说,新一代机器人并非是简单地取代人,而是要机器人适应环境、要灵活、要与人合作,走向“人机共融”,即机器人和人的关系由奴仆变为伙伴。

论坛上,演讲嘉宾、菲尼克斯电气中国公司杜品圣博士也提到,人工智能是按照人的功能,如研究模拟人的眼睛、耳朵、嘴巴、大脑、手脚的功能,从而在相应的视觉和图像识别、声控和语言系统、机器深度学习、预测和深度化应用等领域,助力制造业发展。

“以前,人们大喊‘机器换人’‘工厂无人’‘智能造人’等口号,是一种误读,其实应该是‘机器助人’‘工厂要人’‘智能学人’,人工智能是实现智能制造的有力武器。”杜品圣说。

王天然说,与人共融,就是要让机器人把人的符号化、学习、预见、自我调节以及逻辑推理能力与机器的精准、力量、重复能力、作业时间、环境耐受力结合在一起。

通俗地说,未来工业机器人将走下神坛,成为生产系统中的一部分,实现“即连即用”。但,人的身影依然可见。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劳动的作文800字 美丽的校园600字作文 有关文化自信的作文 醒来作文600字 作文题目空几个格 散步作文600字初中 关于扫雪的作文 雅思大作文字数 身边风景也动人作文 一次旅行作文300字 几分甜蜜在心头作文 人与自然作文800字 我的家乡哈尔滨作文 英语四级作文真题范文 关于事的作文300字 有关师生情的作文 抓娃娃作文400字 关于做家务的英语作文 春到校园作文 保护环境作文200字 介绍自己家人的英语作文 吃火锅的作文400字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文 高考优秀作文600字 河南省中招作文 父亲节作文300 打屁股沟作文 我最崇拜的人英语作文 打羽毛球作文600字 温暖的阳光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