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大道康庄”江苏篇」小康之路|淮安区:产业引领 扶志相伴

2020-12-15 10:35:01
相关推荐

编者按:今年,是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之年。1983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苏州,苏州之行印证了小康社会建设的现实可行性;2014年末,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明确提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殷切期望,“强富美高”已成为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孜孜追求。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小康到全面小康,江苏持续走在前列,作出表率。为此,本网从村居、街镇、县区以至设区市等不同层面选取报道对象,推出“小康之路”系列融媒体报道。

图为村民在宋集村合作社稻田里施肥。冷金明摄

“别乱跑,等会儿就回家咯!”橙黄日暮,隔着一片稻田,56岁的费向对面的小孙女喊去,她马上就施完肥了。

干完一天的活,费玉美能拿到100元报酬。她是淮安市淮安区钦工镇宋集村村民,丈夫前几年因病过世,为治病他们成了村里的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如今,费玉美把3亩田流转给了村里,每年得到近3000元保底流转费用,她在村合作社里务工每月能赚到2000多块钱。2019年,费玉脱了贫。

“我们把产业扶贫项目收益作为经济薄弱村增加积累、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增加收入的主渠道,培养村集体造血能力,让大家稳定脱贫。”淮安区扶贫办副主任管其兵介绍,截至2019年底,全区累计实现11.65万名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脱贫,实现全面脱贫。

产业引领兴农富民

青葱玉翠的圆叶铺满水面,农民们已经开始忙着采摘了。“这是引进的休闲芡实新品种,每斤价格不低于16元嘞。”车桥镇卢滩村党总支书记于永云说,如今,他们村里的芡实种植达1800多亩,已形成特色产业。

过去,这里可是个经济薄弱村。2018年以前,芦滩村集体收入不到5万元。没有产业支撑,是经济薄弱村面临的普遍问题。芦滩村地势低洼,但水资源丰富。“要想发展,走水路,种植芡实应该有前景。”芦家滩土地合作社社长卢洪亮带人去苏州学习芡实种植技术,还邀请来外地芡实种植大户到本村投资。

改变开始了。去年,村里成立芦家滩土地合作社,开始引导村民扩大种植。党员带头,让村里耕地流转起来,村集体的芡实田从300亩增加到450亩。生产上,从培育小苗、移栽、田间管理、药物防治、施肥,到成熟后、剥苞、水洗、打包、销售,全部通过合作社统一安排,统一管理。2019年,村集体实现纯收入21.6万元,是过去的5倍。

“最近我们正在跟苏州客商谈芡实的深加工,开发芡实饼干、芡实酒等系列产品,让小芡实成为富民大产业。”卢洪亮说。

芡实让村民们多了一条增收路。70岁的卢万林前些年因病致贫。和宋集村的费玉美一样,他把家里3.6亩田流转给合作社,平常在合作社务工,年底土地还有二次分红,年收入2万多元,去年也如期脱贫了。

为了做大芡实产业,车桥镇2019年投入江苏省产业富民资金680万元,在卢滩村实施芡实生产加工项目,促进集体和农户双增收。该项目可带动周边芡实产业6.6万亩,近4000户农民从事芡实种植,亩均增收2000多元,实现1200多户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

芦滩村是淮安区经济薄弱村脱贫的缩影。近年来,淮安区突出富民产业引领,激活乡村活力。当地围绕“南水生、北林果、中园艺”的产业发展思路,计划到2021年稻虾共作总面积达到12万亩,芡实规模种植面积达15万亩,有机稻米种植面积达30万亩,林果及林下经济达5万亩,高效蔬菜及花卉园艺达5万亩。“让产业在村庄立下来,培养持续的造血能力,才能让扶贫工作站住脚跟。”管其兵说。

宋集村种的碧根果第一年挂果 王娟供图

“第一书记”薪火相传

“白露到,竹竿摇,小小核桃满地跑。”还有十几天,就到白露节气。宋集村300多亩碧根果园今年第一次挂果了。

村党总支书记谷洲最近刚和曾驻村帮扶两年的第一书记庹祖权通了电话,“江苏省林科院已经预定了我们的果子,销路是不用愁的。”

庹祖权是江苏省林业局办公室宣传科的一级主任科员,2016初受派到宋集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我刚来的时候,村子里基本是零产业,现在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零基础到2019年村集体收入达到40万元,庹祖权见证了宋集村的脱贫路。“尽管我人不在村里了,还和村里一直保持着联系,也尽可能地为村里的发展提供帮助,情谊一直都是在线的”。他说。

在脱贫致富奔小康路上,江苏省“五方挂钩”扶贫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谷洲也表示,如果没有4年前驻村第一书记帮村里选准路子,拓宽资源,“我们就没有立村产业,也难以获得持续发展。”

2020年,江苏省又从不同单位和部门选派14名扶贫队员来到淮安区6个乡镇的14个低收入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帮助打通乡村脱贫路上的痛点、难点。

盛积饶是其中车桥镇范六村的第一书记。目前,范六村 、蛇峰村、桥头村正在搞合作社联社,“把几个村的力量整合在一起,资源也能够得到更好利用”。过去,粮食都是农户自产自销,卖出去的价格也低。范六村的合作社已经流转了1000多亩的土地,销售渠道也在稳定。最近,盛积饶和村里正在谋划给农产品创立品牌。

扶贫扶志温暖人心

“这几天鸡崽吃的正常不?”“眼前有没有什么困难?”隔三差五,戚允升就要来王旭红这里坐坐了解近况。27岁的戚允升是山阳街道小湾村党总支书记,王旭红是他第一批结对帮扶户之一。

王旭红原本是养鸡大户,2016年的一场禽流感让他1000多只鸡死个精光,父母和自己又连生重病,王旭红经济陷入困境,他“感觉天都塌了”。

戚允升除了多给他安抚打气,还给他报名镇里的养殖培训课,自掏腰包为他买来肉鸡养殖书籍,帮他办贷款、做担保:“赚了算你的,赔了算我的。”王旭红的状态慢慢恢复正常:家里养着1000多只鸡不说,他还在当地一家企业做门卫,月收入2000多元,欠债已基本还清,一年收入七八万元。

“扶贫工作难,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但是要坚持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双同步,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脱贫。”管其兵说,淮安区有9539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33523户低收入农户,“物质和精神都要脱贫”是基本要求。

为了提供就业机会,2016年以来,淮安区累计举办现场招聘会454场,12000多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实现了就业脱贫致富。48岁的朱殿喜通过参加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实现了就业增收。

朱殿喜是淮安新材产业园张朱村的村民,2016年为父亲看病欠下了几十万的债务,妻子患有糖尿病,需要长期服药,两个女儿还在读书。村干部朱建美了解情况后,安排他参加了区里组织的水电工技能培训。2018年他拿到了水电工技能A级上岗,现在企业里上班,月工资近6000元,加上土地流转的费用,家庭一年的收入稳定起来,债务也慢慢还清了。

“从基层实际来看,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占致贫因素首位。”管其兵介绍,淮安区2017年针对低收入人员建立“先诊疗后付费”精准识别系统,落实住院费用政府托底保障机制。截至目前,全区共为15000多名患者减少诊疗费用800多万元,涉及总诊疗费用7000多万元。全区11.65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员均享有免费电子档案服务、免费年度体检服务、免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先抑后扬的作文400字 运动的好处作文 万圣节作文 武汉科技馆一日游作文 我的心愿作文诗歌 ...依然作文 爸爸是大厨作文 关于进步的作文 描写校园操场的作文 读书的苦与乐作文 《遇见》作文600字 学校秋天作文 我的农民父亲作文 上学的目的作文 与好书交谈作文800字 迪士尼英语作文 保护环境50字作文 往事依依作文 作文纸表格 生活中的发现作文 西瓜作文100字 小动物童话作文 我的理想考上高中作文 我的不足作文 作文写一首诗 情感类作文 我的小伙伴作文500字 关于中国科技发展的作文 疫情作文评语 六年级三单元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