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全国地震局长会工作报告中的7个关键词 哪个让你更期待?

2020-12-16 01:10:01
相关推荐

1月7日,全国地震局长会议在京召开。应急管理部副部长、中国地震局党组书记、局长郑国光在会上作了题为《保持定力 攻坚克难 全面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的工作报告。回望2019,展望2020,地震人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小编从中摘取出几个2019年大众视野里的“高频”关键词,快来看看,哪个领域让你更期待?

地震预警

扎实推进地震预警能力建设

“全面启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编制23项技术规范,河北、福建、四川、新疆等7个省(区)累计安装烈度仪5000余套,重点地区预警技术体系初步成型,福建、四川等地区初步具备地震预警服务能力。认真落实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精神,联合广电部门探索利用应急广播发布地震预警信息,打通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与国铁集团实现地震信息互联互通。”

“审查通过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等16项行业标准。”

“福建局初步建成地震预警信息服务体系,布设信息发布终端1.2万余套,依法依规发布4次地震预警信息。”

“召开第二届地震预警国际研讨会。”

我国关于地震预警系统的研究工作早在2001年就已开始。研究初期主要是进行地震预警相关技术的探索性工作。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中国地震局随后实施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系统的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项目于2010年在福建启动,于2013年通过中国地震局组织的测试。通过这个项目,中国地震局掌握了地震预警系统的关键技术,并且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震预警技术系统。

在地震预警系统研发的同时,“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项目孕育诞生。2015年6月,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并于2018年6月完成初步设计,进入实施阶段。根据“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项目计划,到2023年,将在全国范围形成地震预警能力。当然,要形成有效的地震预警能力,还有很多难点待解决:解决速度和准确度的“博弈”,规范发布主体法律授权和社会协作,完善配套规章和标准体系,对信息受体进行宣传和培训,......

地震人正在努力,公众与“地震预警服务”的距离将越来越近!

公共服务

扎实开展防震减灾公共服务

“成立公共服务司,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研究提出公共服务工作思路。为港珠澳大桥、云南龙江特大桥等10余项重大工程提供地震安全监测服务,为雄安新区59项工程提供抗震设防技术服务。减隔震技术逐步纳入各类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世界最大单体隔震建筑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投入运营。地震播报机器人服务产品达5大类25项,地震速报微博年阅读量超27亿人次,获全国政务微博十年特别贡献奖。福建局初步建成地震预警信息服务体系,布设信息发布终端1.2万余套,依法依规发布4次地震预警信息。中国地震区划APP上线运行。”

地震事业是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公益性事业。人民对平安中国、美丽中国的更高水平的美好生活需要,意味着对公共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的需求更加强烈,对高品质、高效率公共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对防震减灾更专业化、个性化、标准化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

地震人坚持以需求为牵引,制定服务清单,不断丰富服务产品,为港珠澳大桥保驾护航的“港珠澳大桥地震安全监测与评估系统”,采用了1152套隔震装置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第一时间权威发布国内外最新地震消息的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微信微博,一项项、一件件,都是为政府决策、专业部门和社会公众地震安全需求提供的优质服务。

风险防治

风险调查、隐患排查及加固工程

“编制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实施方案,确定87个试点市县。推进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编制总体工作方案,统筹投入渠道,完善抗震设防标准体系。天津市人民政府印发加强地震灾害防治重点工作实施意见,河北、广东、陕西等省局正在牵头实施本省自然灾害防治相关工作。”

2018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就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关于自然灾害防治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部署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等9项重点工程。这“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就分别是“九大重点工程”里的重要一项。

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目的是增强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抗震防灾能力,是减轻地震灾害风险,提高地震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要途径,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应急管理部、财政部等15个部门共同全面推进。

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是摸清地震灾害风险的“家底”,将地震活动断层状况、地质灾害分布、工程场地条件等方面的基础数据汇集起来,统一标准、整合共享、深入挖掘、集成服务。项目由应急管理部牵头,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水利部、自然资源部为主要参与部门。查清我国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底数,是落实自然灾害防治‘六个坚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有力保障和必然要求。

2020年,我们将实施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开展风险普查试点。印发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总体工作方案,编制各类工程抗震鉴定和加固改造技术指南。

科技创新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稳步推进地震科学实验场建设

“继续实施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统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震科学联合基金等国家科技项目经费2亿元,开展地震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配合自然资源部推进‘地球深部探测’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立项。承担川藏铁路重大科技攻关重点任务。‘张衡一号’01卫星首次获取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全球地磁图和电离层分布模型。”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和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立地震科技强国,通过地震科技创新带动全社会防震减灾能力提升,中国地震局在广泛征集相关建议基础上,制定了《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提出“透明地壳”、“解剖地震”、“韧性城乡”和“智慧服务”四项科学计划,争取到2025年,使我国地震科技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家防震减灾能力显著提升,在认识地震、减轻灾害、与地球和谐相处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地震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大力实施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推进“透明地壳”、“解剖地震”、“韧性城乡”、“智慧服务”四大科学计划,通过构建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打造地震科技创新平台。要紧紧围绕国家和人民需求,积极谋划地震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努力解决地震科学难题,推动世界地震科技创新不断进步。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是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的野外实验室。其任务是针对地震的孕育、发生、致灾各环节的科学问题,特别是那些需要以“判定性实验”解决的科学问题,用高分辨率部署、高端配置、多学科协作的方式,开展野外观测实验,同时对技术成熟度较高的新技术系统进行现场实验和系统测试,对科技含量较高的防震减灾实际应用进行试点。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的建设,意味着我国地震科学研究走向更“深层”的探索,向地球深部“进军”。

信息化

积极推进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

“编制地震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和标准体系表。推进台网中心地震云计算大数据平台和地震数据资源池原型建设,完成地震监测预警预报业务大厅建设和系统集成,完善分析会商技术系统,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自动编目系统。全面启动地震观测图纸抢救工作,累计扫描入库145万张。”

中国地震局党组高度重视地震信息化工作,2016年12月成立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地震信息化建设的组织领导。中国地震局秉持开放合作理念,多次赴华为、阿里、电科院、气象局等企业和单位开展专题学习调研,组建联合工作团队开展地震信息化攻关研究。经过不懈努力,在地震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编制印发了地震信息化顶层设计和行动方案,确立了地震信息化建设“两步走”战略,构建了地震信息化标准规制体系,依托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信息化建设试点,初步建设了以云计算大数据平台为基础的地震核心业务信息化平台,提升了业务的集约化智能化水平,为进一步推进地震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地震信息化建设要放到国家大局、应急管理大局、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和地震系统全面深化改革当中统筹谋划。我们将通过地震信息化助力防震减灾现代化建设,提升服务大国应急管理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要继续坚定不移推进地震信息化工作,在建设理念上实现从技术驱动向需求带动转变、从各自为政向协同发展转变、从单纯建设向建管并重转变;在建设原则上坚持面向需求、注重实效,坚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坚持重视管理、开放合作;在建设重点上抓好统一思想认识、强化顶层设计、标准规范先行、突出业务重点、加强开放共享五个方面工作。

一带一路

不断扩大国际交流合作

“习近平主席见证“张衡一号”02卫星中意合作备忘录签署和援尼泊尔地震监测台网移交。22个国家和2个国际组织正式加入“一带一路”地震减灾合作,召开首届协调人会议,原则通过地震安全愿景与行动。召开第二届地震预警国际研讨会。“一带一路”地震监测台网建设项目、援老挝地震监测台网项目、中国-东盟地震海啸监测预警项目顺利实施。与尼泊尔、美国、加拿大、冰岛、老挝等国家举行双边高层交流,与蒙古、亚美尼亚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科学认识致灾规律,有效减轻灾害风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一带一路”与欧亚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高度重合。历史上,亚美尼亚、土耳其、巴基斯坦、伊朗、尼泊尔等国都曾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地震无国界,加强地震减灾合作,有效减轻地震灾害风险,是保障“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保障“一带一路”地震安全,需要各国勠力同心、携手共进、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切实推进务实合作。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地震局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进展明显,沿线各国地震减灾机构持续深化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一带一路”地震减灾机制被列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

大赛及作品

提高地震科普宣传的广度和能力

“在国际减灾日通过人民网等主流媒体发布“提高灾害防治水平”主题视频,浏览量近300万。联合科技部、中国科协举办科技列车甘肃行、中国-东盟防灾减灾科学传播论坛。举办全国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大赛、讲解大赛和全国中学生防震减灾知识大赛。安徽局专家获2019年度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出版《地震浅说》等一批优秀科普读物,《隔震技术知多少》等3部视频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遁地术的奥秘》荣获全国科学实验展演汇演一等奖。出台局党组加强新闻宣传工作的实施意见。人民日报、新华社等25家中央主流媒体深入地球所等5个单位开展蹲点采访,集中宣传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举办全国防震减灾科普作品大赛、讲解大赛和全国中学生防震减灾知识大赛,不仅仅是举办一场赛事,更是一场场科普传播的盛会。

全国防震减灾知识大赛,能够进一步向青少年和全社会宣传防震减灾理念,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和防范应对技能,增强防震减灾意识,提高防震减灾科学素养,增进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推动防震减灾工作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有力提升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和全社会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面向全社会广泛征集以防震减灾为主题的科普作品,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提升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科学素质,做到防震减灾从我做起,营造全社会防震减灾的浓厚氛围。

防震减灾科普讲解大赛不仅仅致力于提高科普讲解人员的素质和能力,通过网络直播,还将防震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等应急避险技能普及到更多的社会公众,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并加入到防灾减灾事业中来。

2020年防震减灾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让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保持定力、攻坚克难,全面推进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扎实做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旅游作文500字 臭豆腐作文 我的心事作文 作文批改软件 关于篮球的作文 100字优秀作文 雪的作文怎么写 优美作文开头 挑战自我 作文 舍得 作文 难忘的旅行作文 写大海的作文 关于家人的作文 学校运动会作文 四年级作文100字 一波三折作文 社会类作文 钱学森作文 做饺子作文 认识自我 作文 天安门 作文 可爱的动物作文 洗衣服的作文 挑战自我作文 高中英语作文模板 纸飞机 作文 元宵英语作文 为你点赞作文 我爱什么作文 英语作文40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