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曾国藩:大多数学问来自于生活 应在孝悌上用些功夫

2020-12-16 22:10:01
相关推荐

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曾国藩经常告诫弟弟们,学问不仅在书本中,更是在家庭日用中间。

在《求速效无益,当在孝悌上用功》中,曾国藩就建议弟弟们,在孝、悌二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

01 “孝悌”是人的根本

曾国藩在信中说到:“今人读书皆为科名起见,于孝悌伦纪之大,反似与书不相关。殊不知书上所载的,作文时所代圣贤的,无非要明白这个道理。”

今天的人读书,都是为了科名,对于孝、悌、伦、纪的大义,反而似乎与读书不相干,殊不知书上所写的,圣贤要说的,也无非是要明白这个道理。

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规范的根本,贯穿于人的行为始终,从侍奉父母到治国安邦,从君主到平民都离不开孝。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这句话表达了儒家传统对人的道德从家庭伦理到社会伦理的一个发生过程。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可见,“孝悌”是人的根本。

02 绝大的学问在家庭日用中间

“四弟之信,具见真性情,有困心横虑、郁积思通之象。此事断不可求速效。求速效必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只要日积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终久必有豁然贯通之候;愈欲速则愈锢蔽矣。”

四弟的信,都见真性情,大概是苦闷忧虑之心过重,想尽快有个明朗的前程吧!这件事决不可以求快,快了便成了拔苗助长,不仅没有益处而且有害。只要日积月累像愚公移山一样,终有豁然贯通的时候,越想快越易锢蔽。

“今人都将学字看错了,若细读《贤贤易色》一章,则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

今天的人都把学字看错了。如果仔细读《贤贤易色》一章,那么绝大的学问就在家庭日用中间,在孝、悌二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

“若果事事做得,即笔下说不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并有亏于伦纪之大,即文章说得好,亦只算个名教中之罪人。”

如果真的事事做到,那么就是笔下写不出来,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件件事不能做,并且有亏于伦纪之大义,那即使文章说得好,也只算得一个名教中的罪人。

从中可以看出,曾国藩对做学问的认识是很深的,他认为学问不仅仅从书本中来,更重要的是从生活中来,文章写的再好,如果生活过得一塌糊涂,也是没有什么学问的。

这一思想,与我们现在所强调的从实践中学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03 在孝悌上用功

“贤弟性情真挚,而短于诗文,何不日日在孝悌两字上用功?《曲礼》《内则》所说的,句句依他做出,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时不用适;下而兄弟妻子皆蔼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学问也!”

贤弟性情真挚而不善诗文,何不天天在孝、悌两字上下工夫?《曲礼》《内则》所说的,句句依它去做,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没有一时不安乐,没有一刻不舒适。往下对于兄弟妻子,都和蔼有恩,井然有序,这真是大学问。

“若诗文不好,此小事不足计,即好极亦不值一钱,不知贤弟肯则听此语否?”

如果诗文不好,这是小事不必计较,就是好得不得了也不值一个钱。不知道贤弟肯听这话不?“科名之所以可贵者,谓其足以承堂上之欢也,也谓禄仕可以养亲也。今吾已得之矣,即使诸弟不得,亦可以承欢,亦可以养亲,何必兄弟尽得哉?”

科名之所以可贵,是说它足以承堂上大人的欢心,说拿了俸禄可以养亲。现在,我已得到,即使弟弟们不得,也可以承欢,也可以养亲,何必各位弟弟都得呢?

“贤弟若细思此理,但于孝悌上用功,不于诗文上用功,则诗文不期进而自进矣。”

贤弟如果细想这个道理,而在孝、悌上用功,不在诗文上多费工夫,那么在诗文方面上的长进也自然会是出乎意料的。

“凡作字总须得势,务使一笔可以走千里。三弟之字,笔笔无势,是以局促不能远纵。”

凡写字总要得一种势头,使一笔下去可以走千里。三弟的字,笔笔没有气势,所以局促而不能远纵。

这一段里,曾国藩分析了诗文与孝悌的关系,他认为如果诗文不好,可以在孝悌上下些功夫。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的路不只一条,无论走哪条路,只要能够成功,都是好路。

04 关于地仙和纺棉花

在信中,曾国藩还就地仙和纺棉花的事谈了自己的看法。

“地仙为人主葬,害人一家,丧良心不少,未有不家败人亡者,不可不力阻凌云也。”

地仙为人家主持丧事,害人一家,丧良心不少,没有不家败人亡的,不可以不极力去阻止凌云。

“至于纺棉之说,如直隶之三河县、灵寿县,无论贫富男妇,人人纺布为生,如我境之耕田为生也。江甫之妇人耕田,独三河之男人纺布也。湖南浏阳之夏布、祁阳之葛布、宜昌之棉花,皆无论贫富男妇,人人皆依以为业,并此不足为骇异也。第风俗难以遽变,必至骇人听闻,不如删去一段为妙!”

至于纺棉花的说法,如直隶的三河县、灵寿县,无论贫与富,男与女,人人纺布为生,好比我们那儿靠耕田为生一样,江南的妇女耕田,如同三河的男人纺布一样,湖南浏阳的夏布、祁阳的葛布、宜昌的棉花,都是不论贪官男女,人人都以此生计,这并不足奇怪。只是风俗难于速变,肯定有的是骇人听闻。

对于地仙,他持否定态度,希望极力去阻止。

对于纺棉花,他觉得和以耕田为生一样,都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并不奇怪,应该欣然接受,一切都只是风俗在改变,需要慢慢去适应。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美丽的雪景作文400字 四年级作文读后感400字 开学第一课作文600字 老师谢谢你作文500字 送给母亲节的礼物作文 关于成长的作文700字 教师节感恩老师的作文 积极向上的作文600字 我的空闲时间英语作文 漓江一日游作文 六一节的作文400字 感谢老师的作文300字 亲情类作文300字 有关包粽子的作文 什么从未缺席作文 友情还会继续作文 小学生记事作文大全 做了一回最好的我作文 今天高考的作文题目 有趣的童年作文300字 状物作文600字初中 描写学校景色的作文 游铁山寺作文 快乐的六一的作文400字 成功让我自豪作文 六年级作文字数要求 关于自我介绍的英语作文 劳动最光荣作文400字 回忆往事作文400字 各美其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