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世界环境日|边关 绿色的风景最动人

2020-12-19 13:15:01
相关推荐

来源中国军网

6月5日,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确定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眺望一座座边关军营,从三江源头到南海岛礁,从西北大漠到藏北高原,一茬茬戍边战友“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他们在创建绿色营院的同时,积极参加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留住自然生态美景,造福边疆群众。今天,我们采撷一组边防军人保护驻地生态环境,为建设美丽中国作贡献的生动镜头,以此向那些“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的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者、实践者致敬,共同迎接第47个世界环境日的到来!

南沙永暑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乔宇飞 摄

■边防官兵参加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报道

边关:绿色的风景最动人

与美丽同行

■陈小菁

6月5日,世界环境日。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向建设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发出了进军号角。

今年,我国确定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再次向世人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理念。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我们把目光投向祖国的边陲。

初夏,青藏高原可可西里,藏羚羊成群结队,神态安详地前往栖息地产仔。上世纪80年代,一种叫做“沙图什”的奢华披肩走俏欧美市场。不过,制作一条披肩,要付出3至5头成年藏羚羊的生命。这带着血腥味的美丽,一度助长了肆无忌惮的猎杀行为。如今,在藏羚羊迁徙的途中,一群群边防军人日夜巡守,呵护着它们的安全。

内蒙古阿拉善边防,一排排绿树挺立在沙漠边缘。上世纪90年代,这里的沙漠迅速扩张,仿佛“悬”在京津冀头顶的巨大“沙盆”。今天,这里风沙少了,植物多了,一路绿色一路景。这“绿肥黄瘦”的变化背后,有着边防军人愚公移山般播种绿色的身影。

眺望一座座边关军营,从三江源头到南海岛礁,从西北大漠到藏北高原,一茬茬戍边战友“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他们在创建绿色营院的同时,积极参加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留住自然生态美景,造福边疆群众。

美丽青山,幸福蓝天。今天,我们采撷一组边防军人保护驻地生态环境,为建设美丽中国作贡献的生动镜头,以此向那些“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的生态文明建设推动者、实践者致敬,共同迎接第47个世界环境日的到来!

玉树骑兵连冒雪在三江源参加植树。文明 摄

1、三江源

你扎根的地方,已绿树成荫

■段青 杨磊 解放军报记者 贾保华

5月中旬,三江源雪花纷飞,西部战区陆军某旅玉树骑兵连官兵在结古河畔的“军民林”挥镐扬锹,在滩涂上植下一片新绿。

三江源被称为“中华水塔”,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于此,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然而,这里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地表下不到半尺就是冻土层,树木成活率低。

为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玉树骑兵连官兵数十年如一日,扛铁锹、抬树苗、上荒山、入牧区,在训练执勤之余播种绿色。

连队司务长廖伟入伍15年,在植树方面特别用心。他总结出一套能大幅提高树苗成活率的种植方法:先用火烤融化冻土层,再深挖树坑,然后将牛羊粪和腐熟土深埋进坑里,树苗栽好后,再用棉絮和布料包裹起来保暖。

“连队有个传统,每年新兵入伍,都要栽下‘扎根树’。随着一茬茬官兵接力种植,这片绿色如今向更远的荒原延伸。”廖伟说。

在植树队伍中,一位两鬓斑白的老兵格外引人注目。

他叫苟忠孝,已经退伍30多年了。这次,他专程从咸阳老家赶回老连队,与官兵一同参与植树。

苟忠孝清晰记得,30多年前,自己第一次来到玉树时,目之所及只有“枯草黄”和“雪山白”。除了夏季到驻训地能看到短暂的草原美景,一年里大部分时间都看不到绿色。

如今,看到营区内外生态环境的变化,苟忠孝不胜感叹:“是一代代高原官兵用青春和汗水浇灌出了这片林子,战友们就像这些树一样,把自己的根深深扎进这片土地里!”

连长王育龙说,多年来,连队先后组织官兵在三江源头和江河两岸的宜植区,累计栽种各类树木5万多棵。在官兵与当地群众的不懈努力下,营区周围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

在现场的植树队伍中,还有一些来队探亲的官兵家属,指导员范文秀的妻子黄珂珂,就是其中的一位。

7年前,黄珂珂第一次来队探亲,就赶上了植树活动。那天,在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纪念碑下,她和丈夫携手种下一棵“同心树”。

“此后,这一做法成了连队的传统,每一位来队探亲的官兵家属,都会和丈夫一起种下‘同心树’,让‘爱的种子’在江河源头生根发芽。”她说。

2010年,玉树发生地震,连队营房受到损毁。在重建营房时,10多棵官兵早年栽种的树,被规划到新建营区营房地基内,需要砍伐。

得知消息,连队战士们流泪了:“宁愿不住新营房,也不能砍伐一棵树!”

后来,上级修改了规划方案,保住了大树。如今,这些树长得越来越粗壮,春夏秋冬与连队官兵做伴。

连队营区里最大的树,树龄已有50多岁了。这棵大树的背后,承载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连队军马卫生员赵文昌随队参加剿匪。不顾高原缺氧,不管风雪严寒,他和战友拼死与匪徒战斗。不幸的是,在连夜追击匪徒的战斗中,赵文昌壮烈牺牲。

为了纪念烈士英灵,在赵文昌长眠的地方,战友们含泪种下一棵树苗,给它起名为“文昌树”。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玉树骑兵连官兵先后在营区种活了黑刺、红柳等7个品种的树木3000余棵,使营区绿化率达到80%。昔日寸草不生的营区,而今变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的生态家园。

“守卫在江河源头,我们有责任守护好这里的一草一木,让祖国的母亲河更加清澈、美丽。”连长王育龙说。

一道道绿色屏障,固锁着三江两岸,给雪域高原注入了生命与活力。

策克口岸边防连官兵悉心栽种红柳。张琦 摄

2、阿拉善

戈壁绽放“红柳花”

■郭卫城 张仁涛 殷鹏钊

春夏之交,驻守内蒙古阿拉善大漠深处的策克口岸边防连官兵们,开始栽种红柳。

连队驻地气候恶劣,沙尘肆虐。绿,是戈壁滩上最奢侈的颜色。

许多年前,连队周边尽是漫山黑石和枯黄戈壁,连骆驼刺都难觅踪迹……如今,营区前一棵棵红柳迎风而立,诉说着连队官兵一个个关于“顽强”的故事。

那是多年前的一个春天,巡逻途中,列兵王淼在山坳中发现了几株野红柳。很长时间没见过绿色的他说:“要是在连队也能看到红柳,真是太幸福了。”

这句话,让班长刘旺来萌生了“移植红柳树苗”的想法。在连长支持下,大家很快在营区前的空地上,栽上了10余株红柳苗。

从那时起,大家育种、除虫,日夜精心呵护着树苗的成长,那一排红柳苗最终在营区“安家”了。

那年“五一”小长假,四级军士长李校董的妻子来队探亲。临别前,她对丈夫说:“我想在营区里栽棵树……过几年,带着孩子回来看看。”

李校董不假思索:“就种红柳吧!”红柳,象征着爱情的忠贞不渝,它扎根戈壁,像极了戍边军人。如今,在连队官兵栽种的一排红柳旁,夫妻俩种下的那株“爱情树”,在大漠风沙中经受考验,长势愈发喜人。

新疆军区某边防团官兵放飞救助的苍鹭。

在营区内还有一棵“成才树”,树的主人是排长王洋。

新兵下连刚分配到连队时,望着茫茫戈壁,王洋的心凉了半截。一次在戈壁深处巡逻,沙尘暴突然袭来。“卧倒!”班长大喊一声,他们赶紧用衣服蒙住头,一动不动地趴在地上。

风沙过后,官兵互相打量,发现个个都成了“泥塑”。不远处,几株红柳傲然挺立。

“那是红柳,是一种品性耐寒、耐旱的植物,每年七八月份还能开花。”老兵滕建波对王洋说,作为一名戍边军人,必须像红柳一样有坚韧的意志,不择地域环境,不惧风沙干旱,在戈壁滩不屈不挠地生长。

“要像红柳一样顽强成长,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成绩。”王洋亲手种下一棵红柳,与它一起成长。转眼11年过去了,从新战士到班长,从战士提干成为排长,他不仅适应了艰苦环境,还成长为连队“执勤能手”。

又到了植树的季节。新战士郭昊接过排长陈凯手中的树苗,与战友一同栽种属于自己的“成才树”。

“谁说大漠没有绿色,我的军装就是春天的风景。谁说大漠没有鲜花装点,我的笑容就是绽放的鲜花。”王洋说,这是战友们最喜欢的一首歌。

西藏那曲军分区官兵在羌塘草原巡逻。古修宇 摄

3、那曲羌塘

还“高原精灵”一片宁静家园

■陈 浩

时至初夏,藏北羌塘仍是一片冰雪的世界。这里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是藏羚羊的重要栖息地。

每年这个季节,成群结队的藏羚羊便会迁徙至水草丰美的栖息地产仔。连日来,西藏那曲军分区组织多支巡逻队深入无人区巡逻,守护正在迁徙途中的藏羚羊,严防盗猎事件。

在硼双公路380大桥处,数十只藏羚羊正在穿过道路,前往百公里外的色林错地区。这是藏羚羊产仔迁徙的主要通道之一。

“停车!”发现正在迁徙的藏羚羊群,带队的双湖县人武部参谋索朗旺堆,立即让司机把车停在百米开外。

西藏那曲军分区巡逻队官兵拍下的藏羚羊。

他叮嘱驾驶员:“不要鸣笛,以免羊群受到惊吓。”待羊群安全通过公路,车队才继续往前巡逻。

藏羚羊,被称为“高原精灵”。上世纪80年代以来,猎杀藏羚羊的犯罪活动一度猖獗,其种群数量从20多万只锐减到几万只。

“最猖獗的时期,盗猎分子开着卡车进入羌塘地区,一次作案捕杀上千只藏羚羊。”说起盗猎分子的犯罪行径,索朗旺堆十分气愤。

车队沿公路行驶,两辆运送货物的卡车迎面驶来。人武部民兵帕得走上前,示意对方停车。

“请出示证件,配合我们检查!”随后,帕得和两名战士登车检查,在确定无可疑情况后,予以放行。临别时,他用藏语叮嘱卡车司机:“不要驱车追逐野生动物。”

藏北地区人烟稀少,是众多珍贵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家园。双湖县人武部常年组织民兵巡逻,打击盗猎行为。每年夏季,藏羚羊等野生动物产仔和回迁时,他们都会严格管控来往车辆、人员。

这些年,他们还与地方林业局执法人员密切合作,先后20余次协助破获盗猎走私案件。

在双湖县人武部,土生土长的藏族干部尼玛曲加告诉笔者,由于交通、通信落后,在11万余平方公里的羌塘草原上,仍有一些官兵无法巡逻到的盲区,这也给反盗猎任务增加了难度。

每年冰雪消融后,巡逻分队都要徒步翻越两座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前往无人区巡逻。双湖县人武部上士陈小文,讲起一段难忘经历。

东部战区陆军某海防旅官兵为驻地添新绿。

2007年初夏的一天,还在安多县人武部服役的陈小文和战友踏上巡逻路。

在大家刚开始攀山时,陈小文发现不远处一群觅食的野驴,正往铁路桥上走去。经常在这一带巡逻,他知道这个时间段会有列车通过。

“快拦住它们!”陈小文大喊一声,率先往山脚下冲去。

此时,战士董赵虎一脚踩空,跌入雪窝。时间紧迫,他焦急地对前来施救的战友们说:“先别管我,排险要紧!”

随后,陈小文和战友们兵分两路,封控桥口要道,驱赶野驴群,最终有惊无险。当官兵们赶到雪窝救起董赵虎时,他的手脚都有些冻僵……

2016年,国家决定在青藏公路沿线设立野生动物保护站,双湖县城与普若岗日冰川之间的“亚阿莫检查站”建立了完善的反盗猎巡守制度。

今天,羌塘草原上再也听不到盗猎者的枪声,境内藏羚羊等高原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逐渐恢复。

“刚开始巡逻时,很长时间连一只野生动物都看不见,大家的心都凉了半截。”陈小文说,“以前巡逻遇上游客,他们都是问我‘藏羚羊在哪里,长什么样’,我们只能把照片给他们看。现在不同了,游客会说见到了十多只……”

“这让我觉得,我们的坚守和付出,非常有意义、有价值!”他开心地笑了。

东门礁守备队上等兵陈伟正在设置白鹭“淡水供应点”。

4、南沙东门礁

一行白鹭,翱翔在蓝天

■吴清任 潘厚霖

南海深处,东门礁。傍晚时分,驻守礁盘的守备队官兵进行体能训练。

“报告队长,好像又有白鹭倒下了……”战士王也平指着礁石上的一个白色身影,大声喊道。

入夏以来,官兵们每隔几天就会在岛上发现死去的白鹭。

东门礁不大,却是南沙一颗璀璨的珍珠,因礁盘中央泻湖东端有一出口而得名。

登临岛礁,在黑色大理石主权碑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南沙群岛东门礁”的鲜红大字赫然醒目,飘扬的五星红旗在礁堡上空分外鲜艳。

东门连着国门。在守岛官兵心中,没有什么比守岛、爱岛责任更神圣。他们说:“我们不仅要守好祖国的海洋国土,还要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

多年来,东门礁一直是白鹭的“驿站”。守岛官兵对来到礁上的白鹭,就像对待尊贵的客人一样。久而久之,白鹭也成为守岛官兵的亲密“战友”。

有一年,礁上一下飞来了10多只白鹭,专吃战士们在礁上精心栽种的菜苗。礁上淡水紧张,土壤紧缺,种菜非常不容易,人都不舍得吃的菜,怎能让给白鹭?

最终,战士们还是没忍心赶走白鹭,而在是房顶上放了一些大米,让它们食用。

还有一次,刚上礁的战士张佳新发现了一只受伤的白鹭。这只白鹭伤口已经化脓,无法飞翔。他小心翼翼地把这只白鹭送到岛礁医务室,和医护人员一起为它清洗包扎伤口……

几周后,这只白鹭的伤好了,却迟迟不愿飞走,还从海里叼起好多鱼儿扔到礁堡上,似乎是在表达对守岛官兵的感激。

守岛官兵和白鹭的故事说不完。这几天,看着白鹭陆续死亡,官兵们心急如焚。

为了查明原因,晚饭后,中队长陈浩组织大家展开了讨论。

武警兵团总队执勤五支队官兵与群众一起救助乌鸫。汪泽仁 摄

“从死亡白鹭分布的地点分析,好像也没啥规律”“是不是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造成缺氧”“会不会发生疫情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时也没讨论出个结果。

第二天,值班战士找到陈浩报告说:“岛上淡水库存紧张,我们现在要限量使用淡水了……”陈浩一拍脑袋,突然醒悟:“哎呀,白鹭也会缺水啊!”

岛上已经一个多月没下雨了,以往,这些白鹭都是饮用雨水……想到这里,陈浩赶紧与战士们商议,为白鹭安置“淡水供应点”。

“这个主意不错!”大家说干就干。

他们先在牙缸、玻璃瓶等器皿中盛满淡水,再将盛水的容器固定在礁石上,或半埋在沙土中,以免容器被海风吹倒。

一连多日,大家顶着烈日,为每一处“淡水供应点”加水。一个星期过去了,岛上再没有出现死去的白鹭。

又是一个傍晚,官兵们在岛上进行训练,几只白鹭伴随着大家的脚步,翱翔在蓝天白云之间。

南沙永暑礁官兵维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乔宇飞 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五年级写景作文 写人的作文300 即景作文400字 冬天的作文400字 礼物作文500字 京剧作文 数学小作文 爬泰山作文 说明文作文怎么写 书信作文的格式 躺平 作文 英语作文纸 孝敬父母作文 看电影的作文 告别的作文 郁金香作文 作文家乡的春节 醒来 作文 四年级作文200字 作文好词好句摘抄 过山车作文 英雄作文600字 最可爱的人作文 作文用英语怎么说 春天作文二年级 春天作文400字 圆明园作文 颐和园作文 小仓鼠作文 小人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