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陈平:父母教给我最质朴的道理 | 家风传承

2020-12-20 23:10:01
相关推荐

我们家的家风不是写在本子上固定的文字,父母对我的教育是从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开始的,这些从小到大的点点滴滴却影响了我的一生一世。

01

父亲的祖上来自安徽,身世平常,爷爷是私塾里的教书先生,后来不知何故迁入湖南。这一变故,让我与湖南结缘。母亲的祖上,是山西有着显赫历史的票号家族,电影《白银帝国》中的故事便与她的祖先有关。少年时期,时局动荡,兵荒马乱,身怀家国情怀,他们双双投入军旅,最后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

我很为父亲感到骄傲。他以年少之躯加入了薛岳将军的大军参加了长沙保卫战,后来又转战西北随部队投诚起义,成为志愿军参加了抗美援朝。从国民党到共产党,他完成了个人信仰的转变。

父亲是技术军人,在朝鲜战场虽没有亲自杀过敌,但在枪林弹雨中开车运输炮火、修理汽车等各种设备,也是非常危险的。他的小腿差点被打穿,太阳穴有一块指甲大小的弹片,至死都没有被取出来。每到阴天下雨他都会头疼,但父亲从未抱怨过一句,最后,父亲是突发脑溢血去世的,去世的时候不到七十岁。

文革时,他复杂的历史背景让他饱受磨难,屡遭批判,但是他始终有一种信念,那就是对国家怀着一颗赤胆忠心,对共产党充满敬意。少时的我曾有不解,也曾好奇地问他为什么不生气,他说:“一个孩子会怨恨自己的母亲吗?母亲打了孩子一顿,孩子最后还是要叫母亲一声‘妈妈’。”

军人出身的父亲个子虽不高,但很有风度,两鬓斑白,腰板笔直。他兴趣广泛,会动手做木匠活,比如做茶几、沙发、躺椅。他会吹箫,偶尔唱几句昆曲,哼唱两句“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在样板戏流行的时代,他喜欢的歌手竟是周璇,我上小学的时候,还曾偷偷跟他学唱过周璇的“浮云散明月照人来”。

这些碎片一样的记忆,令我对他青年时代的过往很好奇,觉得非常神秘。可惜那时小,也不懂得追究,没有把父辈的故事记录下来。

乐善好施,是我的父母共同的特点。有一年快过春节的时候,有人敲门,是一位行乞者。我刚要关门,父亲阻止了我。来者说,他是安徽的逃荒者,因为家里闹饥荒,吃不上饭,家里几口人就分了几路出来要饭吃。父亲听得眼圈发红,不由分说,把家里的馒头发糕都用报纸包好给他,最后又问母亲还有什么能带的食物,母亲说还有十几个核桃。父亲拿来,把核桃在门上一个个夹开,一并给了他。行乞者感动得边哭边要给父亲下跪,父亲连忙扶起他说:“再苦你也不要跪,我们都是一样的人。不要因为你穷就认为自己低人一等。”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经历了“文革”后,每个家庭都怀着一种渴望——读书,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记得每到晚上,我家常是这样一幅情景:父母各自带着老花镜,围在桌前,父亲通常是看《参考消息》《人民日报》,母亲通常会看《故事会》,灯光温柔,时光悠然。

家里各个角落,从柜子到床头、从桌子到椅子上到处都是书。我的家里订阅了很多杂志:《译林》《小说月报》《星星诗刊》《当代》……同时还有《海底两万里》《安娜卡列尼娜》《巴尔扎克全集》《红楼梦》《李自成》等中外书籍——每次都是我哥买来之后,我跟他一起认认真真用报纸包书皮,然后他盯着我一本一本读。

父亲常说:“要多读书,才能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才能知礼仪、懂规矩、知羞耻。”

父亲喜欢养花,特别是喜欢兰花和文竹。我们家里养过吊兰、绣球、月季、三角梅等等,也养过狗、猫、鸡、乌龟等小动物。每每在午后的阳台上,父亲躺在自制的躺椅上看着《参考消息》,猫儿躺在他的脚下,家里鲜花盛放,阳光的射线里,有一丝微尘轻浮,暖洋洋的。

02

我的母亲祖籍山西平遥,祖上身世显赫,但到她少时,家道中落。母亲学历不高,只读过私塾,我一直不知道,只学过繁体字的母亲,是怎样学会读写简体字的。她是一位干净、体面的女性,善良、大气、勤快、持家,人缘极好——她的热心肠在大院里众所周知。

她小时候严格受训,心灵手巧。每逢过节,她都要被大家请去教他们做吃的、做用的。端午节的时候,母亲被各家请去包粽子,从剪粽叶、放糯米、包叶子、系线的步骤,她都会耐心地教。中秋节的时候,母亲拿着家里的月饼模子,帮很多邻居做月饼,和不同的馅儿——什么枣泥馅、核桃馅、青红丝等等。因为我从小不吃甜食,所以母亲专门给我做咸月饼。

母亲精通各种女红,会自己做衣服。每当我看上画报中的新样式,她就会买了新布料照着给我做,那时用的还是铁熨斗,她会把我的衣服烫得整整齐齐,总是像新的。每天我上学穿的衣服总是干净整洁、样式讲究,不同于其他同学们,因此常被人笑说是“资本主义情调”——讲吃讲穿。事实上,这是母亲将我们一家照顾得体体面面。

空闲时,母亲也教我做了很多女红,我会刺绣、钩花、织毛衣等各种手工,我钩了很多的桌垫、杯垫——沙发上、家里桌椅上都是我的“作品”。有时候,我跟母亲一起把旧报纸卷起来,涂上颜色,拼成图案,做成门帘。

那时物质条件根本无法与现在相比,但很多事情都是自己动手制造,生活中的快乐细小但具体,有一种满满的幸福感。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定居德国后,必须开始学会独立照顾自己的家庭,从做饭、布置到管家、照料孩子,每每总是会想起儿时母亲教我做的家务,一边回忆,一边学着做,一边想念。

德国的妇女非常勤快,大多善于理家,每一户德国家庭几乎都是一尘不染,洁净而讲究,这是女人们的功劳。她们会收拾家,会照料孩子,会打理花园,安排时间井井有条,可谓里里外外一把手。而我这个中国女人,表现得跟她们一样,这都源于我的原生家庭所给过我的家庭训练。

03

今天,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把母亲教我的生活技能再传给我的孩子们,他们真诚、独立、勇敢、识大体,善于思考,更善于动手。十六岁的儿子会给姐姐做饭吃,独自一人从德国中转俄罗斯到北京来看望我。女儿从十五岁开始,跟同学们到其他国家旅游、游学,所有的财务计划、日程安排和整理衣物、购买机票等,全部自己动手。

我的孩子们出生在德国,但他们对中国文化并不陌生。他们中文说得很好,也知道很多中国的道理,我常跟他们说一些东方传统的智慧和处世哲学。在做人做事上,他们非常谦虚、好学,因为我对他们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他们勇敢,独立,因为我告诉他们: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孩子们喜欢助人为乐,善恶分明,他们懂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有一次,女儿在德国上政治课,老师在课上讲中国没有自由,不平等。女儿当场就站起来说道:“老师,请问您去过中国吗?”老师说没去过。女儿说:“我的妈妈是中国人,我每年都会去中国,小时候也在中国生活过,中国不是您说的那样。希望您去中国看一看之后,再来发表言论,您必须对这些不实之词负责任。”

我儿子十来岁的时候,参加了寻根之旅夏令营,到了中国很多地方,特别热爱中国的咏春拳。他在参观了山东曲阜之后,深深地迷上了孔子的哲学思想,并开始自学《孙子兵法》,了解中国历史。他立志今后要到中国来上大学。

我的性格比较率真,爱憎分明,十几年来一直做国际民间艺术的保护、国际文化的交流工作,常年奔走在东西方之间。出于热爱和责任感,只要是认准了的事情,无论遇到怎样的坎坷与困难,我都坚持下来,这源自于我父母教给我的最质朴的道理:先做好人,再做好事,醇厚仁怀,锲而不舍。

对于我的工作,经常在东西方行走,照顾别人比照顾孩子还要多,为别人付出的比为他们付出的也要多。孩子们表示非常理解,他们说:妈妈,只要你快乐,我们就会快乐。我们知道你热爱你的工作和中国。

我现在从事文化遗产特别是民间艺术的保护挖掘整理推广工作,希望尽我最大的努力,挽留住这些美好。记得少时,我对父亲说我想成为一个诗人,父亲并不反对,只对我说:“你先学习写诗,然后再去想成为一个诗人。”这就是教育我,既需要仰望星空,也能够脚踏实地。

家风传承,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父母对我的教育和影响,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财富,它们也将继续延续给我的下一代,绵延不息。

- END -

文史博览·力量湖南融媒体

出品

监制 | 杨天兵

统筹 | 黄琪晨

口述 | 陈平

文 |《文史博览·人物》记者 黄璐 宋瑞丽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他变了作文400字 漫画的启示作文500字 美好的一天作文400字 消防安全作文300字 渴望作文600字初中 中国餐桌礼仪英语作文 写雪的作文500字 最美的遇见作文800字 感谢父母作文600字 写景的作文600字初中 科幻故事作文500字 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 一段难忘的旅程作文 放假了作文600字 合肥中考语文作文 爱是作文半命题 点赞新时代作文 描写冬天的作文300字 懂得感恩作文600字 我的梦想350字作文 换个角度看问题 作文 变作文600字初中 为了自己的梦想作文 介绍中秋节的英语作文 我也是一束光作文 新与旧作文 一次深刻的教训作文 假期趣事作文300字 假期趣事300字作文 认识自我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