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九曲黄河天上来 追溯母亲河的源头 河源依旧神秘而美丽

2020-12-21 17:55:01
相关推荐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它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冲积大平原,注入渤海。其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总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轻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黄河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的侵蚀和袭夺,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后,各湖盆间逐渐连通,形成了黄河水系的维形。到距今10万年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自古以来,人们便对黄河之源展开了孜孜不倦的探寻。这些探寻河源的活动,在目的、方式及经历上各有不同,有天马行空的神思遥想,有戎马倥偬的解鞍稍驻,亦有御命所系的寻根究底,而探寻结果却历千年而难有定论。"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千余年前,李白这一声慨然长叹,似乎也蕴含了对黄河之源的种种遥想。生命之源的黄河水,你究竟来自何处?

01"导河积石"说与"河出昆仑"说

传说中上古时代有洪水之患,大禹为了治平洪水溯河西上,在积石山疏导洪水,从而消除了洪灾。战国时期,有人托名大禹治水之事写了一篇《禹贡》,其中称:"导河积石,至于龙门。"这是我国历史上有关黄河河源的最早记载。《禹贡〉并未探得河源,但"导河积石"说的提出,却开启了后世探寻河源的大门。

导河积石之后,又有"河出昆仑"说。此说出自于比《禹贡》稍晚的《尔雅》、《穆天子传》、《山海经》等史籍中,如"河出昆仑墟,色白"(《尔雅》)、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山海经》)。但这些记载及描绘同《禹贡》一样,还是过于简略。

如果说"河出昆仑墟",昆仑在何处呢?石门呢?不仅如此,这些记载还介乎真实与幻想之间,而两相比较,似乎还是幻想的成分居多。总的来说,这些著作在《禹贡》"导河积石"的基础上利用想象进一步阐发,从而虚拟了一个黄河之源"昆仑山"出来。

02伏流重源说

《山海经》中初现端倪的"潜流说",在西汉时期终于得到了证实。公元前126年的一天,汉都长安城突然热闹起来。原来,已经杳无音讯13年的汉使张骞回来了。张塞并没有完成当年汉武帝交给他的联络大月氏匈奴的使命,但他游历西域诸国,了解了有关西域的诸多情况,对黄河河源的认识即是其中一个收获。

《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塞归来后向汉武帝报告说:"于阗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今塔里木河)东流,注盐泽(今新疆罗布泊)。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张骞的这种认识,据今人考证,是依据当时西域的传说,因为张骞本人其实没有到达罗布泊。然而无论如何,这种说法经张塞之口,成了当时中原地区盛行的对河源的认识。

东汉时期,班固又把原来的黄河"一源说"发展为"两源说",即在张骞所知河源于阗之外,又加上了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二流汇合后,流入蒲昌海(罗布泊)。另外,班固再次指出了黄河在罗布泊下潜流后,"南出于积石"。这样,关于黄河的"伏流重源"说便正式确立了起来。

然而,这样的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由于当时的自然地理知识有限,人们对于沙漠内陆湖的水量平衡过程无法做出科学解释,所以得出了错误推论。单以海拔而论,青藏高原比塔里木盆地高得多,罗布泊之水又如何能潜行地下千里而从积石山复出呢?

总之,汉代以前,人们对于黄河河源的认识实在是不得要领,虽然张骞有西域之行,班固之弟班超也经营西域多年,然而他们对河源的认识,却总有附会《山海经》之嫌。

不过也有人认为"伏流"说在当时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因为此说为当时中原与西域的联系提供了地理上的依据,而这又与汉武帝的锐意西进的政策紧密相关。如果真是这样,"伏流重源"说的流行也就难免了。

03河出星宿说

"河出星宿"的说法,据说最早见于晋人张华的《博物志》,但《博物志》久佚,所以也就无从考证了。

隋朝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亲征吐谷浑,大胜,迫其可汗伏允西走。之后,隋朝置四郡于其地,其一为"河源郡"。"河源郡"所辖之地虽未到河源地区,但既然郡名河源,则河源当在其附近。河源郡的设置在河源认识的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这是对汉代河源出于西域葱岭塔里木河的第一次否定。

塔里木河

公元635年的一天,一队中原人来到了河源区——星宿川。他们是唐朝刑部尚书侯君集和李道宗及其所率人马。他们此次并非专为探寻河源而来,而是肩负着追击吐谷浑军队的重任。

唐朝建立之初,吐谷浑就不断入侵中原,唐太宗对此采取了坚决反击的政策。公元634年,大将军李靖为西海道行军总管,督师两路进击吐谷浑,侯、李即为其中一路。

经历了艰苦的行军,他们经途两千余里空虚之地,并在河源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战斗,"转战过星宿川,至柏海",终"北望积玉山,观河源之所出焉"。星宿川即今星宿海,而柏海即今扎陵湖。这是历史上明确记载有人到达河源地区的最早记录。

唐代,随着人们在河源地区活动的逐渐增多,对于河源的认识也逐步推到了"星宿海"一带。

星宿海

04星宿海之名

星宿海之名,自唐初甚至更早就广为流传了。名之为名,必有其因,但它的情状形貌,一直以来却未见于史册,这个遗憾直到元代才被弥补。

元朝至元十七年(1280年),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来到了河源区,这支队伍的首领叫都实,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旅行家之一。与以往前来河源区的人不同,都实是带着大元皇帝忽必烈的御命专门来寻找河源的。

都实在河源区进行考察后,"是冬还报,并图其城传位置以闻。"都实所绘之图并没有流传下来。后来有一位翰林学士潘昂霄,曾经与都实之弟阔阔出共同"奉使抚京畿西道"。在二人的一次谈话中,阔阔出偶尔说起他曾随其兄都实西究河源的事来。潘昂霄大感惊奇,遂请阔阔出尽言其详,并据此著成《河源志》一文。

《河源志》描述了一个美丽、生动的星宿海:百余泓泉水散列于地,阳光照射下,水光粼粼,如千顷碧波中的点点帆影,亦如茫茫夜空里的灿灿繁星。这一描述使人们对"河出星宿"有了较深的认识。而更有意义的是,都实以其实践活动否定了"伏流重源"说。但是,与都实大约同时,元代地理学家朱思本却从西藏梵文图书中得知,星宿海并非黄河最终源头,河源犹在其西南百里之外。

到了明代,人们的视线跳出星宿海的圈子,去寻找更新的目标了。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宗泐和尚奉使西藏归来,经过河源地区时,曾对之进行考察,并作有一首《望河源》诗。在诗序中,他指出河源出自巴颜喀拉山的东北,而且巴颜喀拉山是黄河与长江在上源的分水岭,这在河源的认识上是一个大突破。

巴颜喀拉山

05正源之争

清初,随着中原地区与河源区的来往更加频繁,人们已逐渐了解到在黄河上源区有"古尔班索罗漠"(蒙古语意即三条支流),但对其具体情况还不是太清楚。康熙皇帝一向留心华夏地理,于是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派拉锡、舒兰等人前去探究河源。这是清代官方考察河源之始,揭开了清代频繁探寻河源的序幕。

拉锡一行于当年六月到达鄂陵湖与扎陵湖,后又到达星宿海西部,经过一番考察后,绘制了《星宿河源图》回复康熙皇帝。

舒兰还撰有《河源记》,证实了"古尔班索罗谟"的存在。然而拉锡等人并没有进一步对这三条支流进行勘测,也没有指出哪一条为正源,可见当时他们是把这三条支流都当做黄河上源看待了。

乾隆中期,齐召南利用《皇舆全览图》及其他资料,编著了一部《水道提纲》,历数天下河流水道,其中也有关于河源水系的描述,并把黄河上源三条支流的中间一支阿尔坦河定为正源。

这条阿尔坦河,即是现在的约古宗列曲,另外两源是扎曲和卡日曲。至此,有关黄河之源的探寻工作似乎已胜利结束,其实不然,这仅仅拉开了关于黄河正源之争的序幕。

约古宗列曲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由于黄河决口泛滥,难以堵塞,于是乾隆皇帝派遣乾清门侍卫阿弥达"穷河源告祭"。这是清代官方第三次探寻河源。

阿弥达告祭河源之后,在给乾隆皇帝的报告中也提到了那三条支流,并说北面和中间的两条河水色绿,只有南面一条色黄,于是他就沿着南面色黄的那条上寻,并将其定为河源。有意思的是,他称这条支流为"阿勒坦郭勒("郭勒"即"河"的意思),与齐召南所称的三条支流的中间一支阿尔坦河同名。可是,按阿弥达所说的方位及其所描述的河周情状,该河当指三条支流中的卡日曲。这就引起后世关于河源到底是约古宗列曲还是卡日曲的争议。

乾隆皇帝在阿弥达考察之后,宣布此番考察发现的河源为黄河正源,从而否定了齐召南的约古宗列曲正源说,黄河正源问题在后世又有反复。

1952年,黄河河源查勘队在河源查勘了4个多月,行程5000千米,搜集了丰富的资料,结果认为约古宗列曲是黄河正源,然而此说却引起颇多争议。

1978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又组织有关单位在河源地区进行一个月的考察,重新认定卡日曲是黄河的正源,并根据卡日曲的长度重新测定了黄河长度,为5464千米,黄河正源之争至此方告一段落。

黄河河源探索过程中的正源之争,均为卡日曲与约古宗列曲二源之争。倒是扎曲因其既短且小,历来不为人们所重视。

06河源余韵

对于河源的确定,学术界一直没有统一标准,但一般认为应根据长度、流量大小、流域面积、传统习惯等因素综合分析。1978年定卡日曲为正源,即是参考这些综合因素得出的结论。当时的主要参考数据约略如下:

一是卡日曲比约古宗列曲长约25千米;

二是卡日曲的流量为6.3立方/秒,而约古宗列曲为2.5立方/秒;

三是卡日曲支流众多,流域面积达3126平方千米,而约古宗列曲不仅支流少于卡日曲,流域面积也仅2372平方千米;

四是从历史传统的角度来说,历史上的历次探寻河源,多是以卡日曲为探寻对象,清代阿弥达到达卡日曲进行河源之祭自不必说,而元代的朱思本、明代的宗泐,其隐约所指也当是卡日曲而非约古宗列曲。约古宗列曲仅在清康熙末年为喇嘛楚尔沁藏布、兰木占巴等人所认定,相形之下,不免见绌。

其实无论孰为正源,卡日曲、约古宗列曲均为黄河的重要源头。二源合扎曲入星宿海,再转为玛曲,后汇入扎陵湖、鄂陵湖,复转出东走,即成为辗转游走5464千米、"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滔滔黄河。

黄河之水自古至今滔滔不绝,而当年探寻者的足迹早已在岁月的流转中消磨不见。我们或许在偶然的凝思沉吟之际,犹可感受到张骞含辛茹苦的奇志和侯君集、李道宗立马星宿的豪情。只是彼时那情、那景、那人如今已如诗、如画、如风。

而河源呢?河源依旧神秘而美丽。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学会了什么作文四百字 以爱为主题的作文600字 从此改变作文600字 与春节有关的英语作文 抽打阴部作文 动物园一日游作文400字 总有属于我的春天作文 为六一做准备 作文 大爱无声作文600字 珍贵的礼物作文450字 成长中的美丽作文 一件有趣的事600字作文 今年高考安徽作文题目 以礼物为题写一篇作文 我的引路人作文600字 关于写事的作文300字 题目自拟的作文500字 我最尊敬的人作文400字 文明城市从我做起作文 关于孤独的作文800字 妈妈真辛苦作文400字 关于坚守的作文800字 感谢父母的作文300字 以背后为话题的作文 我的死党作文600字 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作文 端午节作文200个字 元宵节作文100个字 我的卧室英语作文5句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