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独居老人阳台摔倒4天4夜无人扶起:比死亡更可怕的 是被遗忘

2020-12-22 02:45:01
相关推荐

01

前不久,新京报一则报道短暂地上过热搜,又被淹没在信息流里。

安徽一位独居老人在家中阳台上不慎摔倒,他没有力气起身,趴在原地绝望地度过了4个昼夜。

他伸手够到阳台上一只脸盆,不停地敲打脸盆求救,引起了对面楼邻居的注意,邻居马上报警。

民警和消防员进门之后,扶起了趴在地上无法动弹的老人。

整整四天没有喝水的老人,在接过一瓶矿泉水后,着急喝水,一边呛着一边咳嗽,一口气喝完了一整瓶。

在这样的天气里,老人趴在原地等待了4个昼夜,滴水不沾、粒米未进,又饥又渴地盼望着有人来帮自己一把。

老人的家里乱糟糟的,天气炎热,因无人收拾,桌上的饭菜都已发霉生虫。

据悉,老人女儿已近20天没来看望。

可想而知,这位独居老人的生活境况有多糟糕。

万幸这位老人等来了救援,没有酿成更大的悲剧。

但是,有太多的老人没有这份幸运,他们直到人生的最后一刻,都等不来帮助和照顾。

随手一搜,就有关于“独居老人”数不清的新闻,他们每次出现在新闻中,总让人心酸和唏嘘。

在某个平淡的日子里,他们潦草匆忙地走了,多日之后遗体才被发现。

在一生中,没有什么比生死更大的事。

老人辛苦一辈子,走的时候悄无声息,连人生的句点都没来得及好好画下。

父母正在衰老,我们自身也都会迎来老去的那一天,看到这样的新闻,怎能不揪心?

老人上了年纪,长久地忍受身体衰老带来的疾病,已是极大的痛苦,

而行动迟缓带来的不便,又隐藏着伤亡的隐患:摔倒、烧伤烫伤等意外事故,都在威胁着独居老人的生命安全。

身体的脆弱伴随的是精神的脆弱,孤独的老人在遗憾和悲伤中慢慢绝望,他们往往会退缩、压抑、烦躁、焦虑、多疑,内心的情感无枝可依、无处倾诉。

人到晚年,一个人孤独地在小屋里度过日出日落、一日三餐,无人陪伴身侧。

在身体疾病之外,老人最大的苦楚,是情感的缺失、心酸的孤独感。

02

理想与现实的两难困局

14年前,安琪去北京上大学,毕业之后,又在北京打拼了10年。她已经结婚生子,又刚刚交了房子的首付。

扎根北京,落户买房,家庭事业两不误,安琪是令多少人歆羡的“成功人士”标配。但对于她来说,最严峻的压力从四面八方来袭,“上有老下有小”的艰难,才刚刚开始。

一边是小孩子升学的关键期,北京有全国最好的教育资源;而另一边是父母远在千里之外,年纪渐增,慢慢衰老。

她老家在南方的一个小城,每年能够回家的机会少之又少。

安琪曾把父母接到北京来住,但是两老刚住了一年,就闹着说要回家。

在小县城里,十里八乡都是老熟人,街坊邻里都是旧相识,买菜遛弯,散步乘凉,见谁都能打个招呼聊聊天;而到了北京,不知道隔壁家姓甚名谁,回家是繁琐的门禁,出门是扫码乘车,老人们方言不通,几乎难以和外界交流。

父母在小县城里过了一辈子,根本无法融入大都市生活,对于老人来说,这是另一种更难适应的孤独。

撒贝宁曾在一次访谈里坦言自己后悔把父母从武汉接到北京来,父母失去了熟悉的生活环境,老人大部分时间还是待在家里,四目相对。

即便这些年来大城市房价走高、“逃离北上广”的讨论热度不减,大城市仍然以极具优势的社会资源、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着源源不断的有志青年去探索更广阔的天地。

所谓的“有出息”就是“人往高处走”,走出小城的困囿是无数人的梦想,追求更好的生活,谁都无可厚非,

但是,走得越高,也就不可避免地离父母越来越远。

根据统计,北上广深四个城市的外来人口总和早已超过3000万,在这个数字里,安琪已是相对幸运的一员,

还有更多数的青年人在苦苦挣扎,在昼夜间艰难讨生活,对现状迷惘、对未来迷惘,既无法在大城市站稳脚跟,也无法再融入小城;

“空巢青年”和“空巢老人”相隔异地,理想与现实之间,连着亲情这条线,一端是异地打拼的艰辛,而另一端是牵挂盼望的孤独。

世人皆苦,压力、无奈和孤独是生活的常态,

父母子女一场,就是相伴又不得不相离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老人和子女异地分隔,很多时候也许并非是“子女不孝”,而总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难以兼顾的无奈。

03

“抱团养老”:当想象变成现实

“孤独”二字,并不是老年生活的唯一底色,离开子女,老人还能怎样生活?

最近,一则故事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在21年前,一群老人们集体商议,以“众筹”方式买下了上海市的一幢空置二层小楼,取名“慈舟养老院”,意在互助养老、同舟共济。

老人们聚集在这这个小小的院子里,互相照应,相伴度过一段晚年时光。

图片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这个动人的故事,带着一丝温柔的伤感,感动了许多人。

时间流逝,年纪渐增,伴随着身体的衰老,疾病总会到来。

当“抱团养老”的伙伴们都变得越来越老,总有人会离开。

在这幢小楼里,有的老人离世,

有的老人因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而不能自理,需要细致的看护照料,不得不搬去条件更好养老院或是回到子女身边。

当最后一位老人搬离,慈舟养老院中的相聚故事画上句点。

最后老人们不得不面对曲终人散的结局,但在一些人眼中,“抱团养老”就变成了一句不痛不痒的“笑谈”,多年的互助时光,被一句抹杀。

其实,哪怕他们终将走散,甚至终究要在病榻上离世,但那段相聚的时光,却人生最后一程中体面而美好回忆;

人情的温暖,人间的真情,正是时间赋予生命的意义啊。

无论是年轻还是年老,在任何生命阶段,人都有权利去决定自己如何度过;

而我们无权指点别人的人生。

在这条新闻下,有一条评论说这些老人“有勇气”,获赞不在少数。

是啊,在养老这件事上,总会有人带着传统观念,认为老人只有在子女身边才是最好的归宿。

当人到晚年,不和家人住在一起,总会引来风言风语“子女不孝”“家庭不睦”;更甚者,还会有人无端妄加揣测:因为老人从前对孩子不好,孩子才会抛弃他们。

似乎只要人老了,除了依附子女之外,就失去了选择其他生活方式的自由。

“慈舟养老院”的老人们,有子女牵挂,同时也有自己的老朋友、老伙伴陪伴,并不是所谓的“孤苦伶仃”“晚景凄凉”,

但当他们自主做出决定,选择与同龄的朋友伙伴度过一段时光,竟也变成了一件需要勇气的事。

04

关爱的本质,是还老人以尊严

曾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催泪短片,

老父亲和儿子坐在一起,父亲看着一只鸟,问儿子“那是什么”,儿子心不在焉地回答“那是一只小鸟”,

父亲反复问了几次同样的问题之后,儿子变得不耐烦,把报纸摔在了地上:“那是一只小鸟,我都跟你说两遍了,还问,真烦!”

父亲默默无语,回屋把一本泛黄的日记本拿出来,上面记录着儿子的成长历程,

在儿子小时候,有一天向父亲整整问了二十三遍“那是什么?”而当时父亲每一次都格外耐心、很高兴的回答他,那是一只小鸟。

我们对父母的耐心,远远不及当初他们对我们倾注的心血。

他们的行动变得迟缓,再也不能迅速跟上子女的脚步,子女却总是忘了停下来等等他们。

甚至就连老人自己,都会觉得自己是一种负担,太多的老人因为“不愿麻烦子女”而对自己的实际状况缄口不言。

对父母不耐烦,折射到更广的层面,是把老人当做“负担”的社会心理,

但是,被遗忘、被忽视的感觉,怎能不难受?

在2020特殊时期,“数字难民”这个词,反映了老年人的尴尬困境。

“数字难民”可以理解为无法融入数字时代的那一群人。

疫情期间,江苏一位老人在乘公交车时,因为无法出示健康码而被赶下车。

为了公共健康着想,拒绝无法出示健康码的乘客乘车,是司机职责所在,不该去指责司机的“冷血”,

但是那些嫌弃老人,甚至出口骂他的其他乘客,却让人心寒。

一场疫情,让“数字难民”被大众注意到,而在新闻报道之外,拿着手机不知所措的老年人比比皆是:

在日常中,智能手机已经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度绑定,而老年人却很难适应社会迅猛的发展节奏:医院看病要扫码、超市结账要扫码、坐公交地铁要扫码……老人想要出个门,实在是困难重重。

在一个又一个的二维码前,看着老人们手足无措,甚至自卑退怯,实在是令人鼻酸:养老这回事,远没有想象中那样简单。

老年人的情感世界,是一个常常被忽视的隐秘角落:老人的孤独感,并不只是来自家庭,而且也是来自社会。

关注弱势群体利益,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而关爱老人,首先是要让老人感受到尊严。

谁都会有老去的一天,老人的现在,也就是每个人的未来。

父母对子女倾注了一生心血,而我们却难报三春晖。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再多一些问候、再多一些耐心,尽自己最大限度的努力去陪伴和关怀家中的老人。

记得常回家看看。

文:阿璞

本文系《家庭》杂志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改编,否则追究其法律责任。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第一次学做饭 介绍我的房间英语作文 我的梦想450字作文 颐和园作文500字 我们的心近了作文 玄武山的作文 三年级作文写一种植物 我做了一个小实验作文 母亲作文800字高中 脚踏实地作文800字 一本好书作文400字 描写乡村生活的作文 快乐的元旦节作文 生活需要坚持作文 怎样学好英语的英语作文 爱是什么的作文 近五年高考作文 游文化公园作文 做家务作文450字 海豚表演的作文 五年级上册作文500字 关于生活的作文600字 我心爱的什么作文 走出校园作文600字 我的梦想作文三百字 包饺子的作文300字 关于上海的英语作文 心中一片月作文 我的父母作文800字 描写嘴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