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契诃夫《苦恼》:坚韧地面对苦难 才不会在别人的冷漠中失掉尊严

2020-12-22 20:00:01
相关推荐

“我拿我的苦恼向谁去诉说?”

这句《旧约全书》中的语录,正是马车夫约纳的心声。

约纳是契诃夫短篇小说《苦恼》中的主人公。老婆很早去世了,儿子又“刚刚死于热病”,他怀着满腔愁苦却无处可以倾诉。没有谁能给他慰藉,甚至没有人愿意听他把自己的故事讲完。最终他只好无奈地对着马儿诉苦吐怨。

契诃夫

《苦恼》发表于1886年。当时俄国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人们都极其自私麻木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约纳是一个在农奴制改革下破产的农民,作者通过他短短几个小时的经历,将社会底层人民的艰难与孤独,以及一个冷冰冰的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

列夫·托尔斯泰和高尔基都曾给予《苦恼》很高的评价。英国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曾说:“如果法国的全部短篇小说都毁于一炬,而只有《苦恼》留存下来的话,我也不会感到可惜。”

今天,《苦恼》的时代烙印带给我们的触动已不再那么深刻,取而代之的是对人性的思考。我们生活在一个极其快节奏的时代,人人都在自己的轨道上奔忙。“我的苦恼向谁诉说?”这样的困惑依然存在。《苦恼》像一个多面镜,不但让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隔膜,也看到了一个人在面对痛苦时的软弱和迷茫。比起丧子之痛和无处诉说的悲凉,为了从别人那里获得同情、寻求慰藉,卑微得连起码的尊严都不顾,这种在痛苦面前人格的丧失,其实更能戳中我们,引起对自我的反思。

当代作家肖复兴说:“不同时代,契诃夫让我读出不同的味道,这便是契诃夫的魅力。”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阐述约纳的苦恼带给我的思考,希望在走进人物、致敬经典的同时,也能唤起内心中对生命最深沉、最健康的爱。

一、以坚韧的态度面对苦难,才不会在别人的冷漠中失掉尊严

周国平老师在《妞妞》中写到:“置身于一个具体的苦难中,我身上的人性的弱点也一定会暴露出来,盲目、恐惧、软弱、自私等其实是凡俗之人的苦难的组成部分,我对此毫不避讳。”

周国平老师写《妞妞》时,与约纳一样,刚刚失去自己的孩子。同为父亲,经受着一样的灾难,虽在不同的时代,感触却是相通的。

为了生存,约纳虽然刚刚受到命运的重创,但他来不及等情绪平复就得出去工作。没客人的时候,他就“佝偻着脊背,将身子蜷缩到一个活人所能做到的最大限度,呆呆地坐在驭座上”;有客人的时候,他赶着车,如坐针毡,局促不安,“眼珠到处乱转,就像中了邪一般,仿佛自己也不明白到底应该往哪里走”。

他的周围是光怪陆离的灯火,无休无止的喧嚣。可所有的热闹都与他无关,他的悲伤也不能对这热闹有一丝一毫的影响。

宣泄痛苦,或许是一种本能的自救。但约纳却把倾诉当成了释放情绪的唯一手段。

当他告诉一位军官自己刚死了儿子时,军官只是敷衍了一句“他是怎么死的?”,之后便闭上眼,不愿再听下去了。面对第二波客人,约纳虽然正承受着巨大的悲痛,但仍小心翼翼地讨好他们,甚至连侮辱都极力配合。等他终于找到一个机会,告诉他们自己的儿子“这个星期死啦”时,得到的竟是一句麻木的回应:“这有什么,人人都会死的。”

接着,他想去找个看门人聊聊,但还没走近,就遭到了对方的驱赶;后来,他回到大车店,和身边的同行诉说,对方却没有任何反应,“径直钻进被窝,蒙头大睡去了”。

倾诉痛苦,无可非议。但迫不及待地在想在倾吐中找寻慰藉,就难免会在别人的冷漠中失掉尊严。使得他在经历丧子之痛的同时,还承受着被整个世界抛弃的悲凉。

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

约纳的卑微懦弱是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的。农奴制的影响,造就了他的依附心理。即便农奴制已经废除,根深蒂固的依附心理短期内也不会发生改变。这是时代背景下,社会底层人民一种普遍的性格特征。

在依附性心理的作用下,约纳连诉苦都显得被动卑微。他不像在寻找一个听众,倒像是在乞求一份怜悯。

人有多卑微,就有多压抑。因此,痛苦又怎能在卑微中得以释放?灵魂又如何在卑微中得以慰藉?卑微的人,注定受苦。

周国平老师在《灵魂只能独行》这本书中写到:“面对无可逃避的厄运和死亡,绝望的人在失去一切慰藉之后,总还有一个慰藉,便是勇敢承受命运时的尊严感。”

命运无法选择,但态度可以。即使孤立无援,用一种坚韧的态度承受苦难,就是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它不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自救。只要尊严还在,就有了打不倒垮不了的倔强,有了继续朝前走的决心和力量。

二、精神性的自我才能为自己找到一条解救之路

尼采指出:人生的痛苦除了痛苦自身,别无解救途径。这就是正视痛苦,接受痛苦,靠痛苦增强生命力,又靠增强了的生命力战胜痛苦。

尼采称之为酒神精神下的强力意志。

起初,约纳是不能正视自己的痛苦的。

“独自一人的时候,他从不去想死去的儿子……只是向别人讲讲倒还是可以,但自个儿去思念他,去回忆他的模样,那就太让人难过了,这实在是无法忍受的……”

不能正视痛苦,就只有在悲痛中坐等伤害。没有客人的时候,他坐在喧闹的街角,任由痛苦噬啮,“满腔的苦恼可以从裂开的胸膛中奔涌而出,足以淹没整个世界”。他完全忽略了自己的能动性,根本想不到要做些什么才能从痛苦中走出来。在他看来,苦难是天定的,痛苦是要向别人倾吐才能释放的。而自己,只是一个受命运欺负,等别人怜悯的可怜虫。

最后,在没有人愿意听他倾诉的情况下,他走向马圈,对着一匹瘦马诉苦吐怨。表面上来看,这样的结局是凄惨的,讽刺的。诺大一个城市,竟找不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人,快被逼疯的约纳只好对着一个牲口倾诉。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同时也是约纳尝试去面对痛苦的开始。他明知道马儿不会给他任何回应,明知道他不会得到任何开导、怜悯和慰藉,但他还是“忘情地诉说着自己的经历,把满腔的愁苦都向马儿细细倾吐了出来……”

看似不得已,却未尝不是一条解脱之道,并且一定比他卑微地寻找一个听众更加奏效,更能让心中的悲苦得以释放。

周国平老师在女儿妞妞病逝以后,将女儿从出生,患病,到最后离去,短短一年半时间里的日常点滴,心路历程,女儿成长中的每一点变化,病痛中的每一次挣扎,以及一位父亲的不舍与心痛汇成一本沉甸甸的《妞妞》。在这本书的后记中他写道:“我写下这一切,因为我必须卸下压在心头的太重的思念,继续生活下去……既然活着,还得朝前走。”

苦难已成事实,逃避不是办法。不去想它,它就不存在了吗?它已经成为你心底里一条汹涌的暗流,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你,一次次猝不及防地击垮你的心理防线,让你无处可逃。正视痛苦,就是唤起主观能动性,用生命的强力意志去面对它,接受它,承担起对生命的责任,为自己找到一条解救之道。

这是精神性自我的体现。当约纳走向马圈时,他实际就选择了主动地,充满勇气地去面对心中的愁苦,从迷失在痛苦中那个卑微茫然的自己,向着精神性的自我靠近。

尼采认为,最富精神性的人们,必首先是最勇敢的,也在广义上经历了最痛苦的悲剧。但他们正因此而尊敬生命,因为它用它最大的敌意同他们相对抗。

周国平老师也曾过,苦难可以激发生机,也可以扼杀生机;可以磨练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启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高扬人格,也可以贬抑人格——全看受苦者的素质如何。

我很喜欢周国平老师的这段话,苦难能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全看受苦者的素质。素质,就是正视苦难的那份坚韧。在坚韧中正视苦难,在苦难中增强生命力,再靠增强了的生命力战胜苦难。这就是一个精神性的自我在苦难中的成长和对抗。一个人若是缺乏精神性,就只能卑微地依赖于人。只有精神性的自我,才能最终为自己在苦难中寻得一条解救之路。

三、“你要自爱,尽量不用你的痛苦去搅扰别人”

《灵魂只能独行》一书中写道:“当你遭受巨大的痛苦时,你要自爱,懂得自己忍受,尽量不用你的痛苦去搅扰别人。”

约纳那个年代,社会制度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隔膜,每个人都活得自私麻木。大环境的冷漠,让约纳很难找到一个倾诉对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大部分人都温暖纯良的今天,就可以肆意地去向别人诉苦吐怨。

因为,在这个充满压力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恼,都在自己的生活里硬撑,没有谁过得特别轻松。听你诉苦,是别人对你的情分;而不用自己的苦恼去打搅别人,却是你的本分。

更何况,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

我原先经常会在微信上和一位朋友抱怨这抱怨那,每次她都非常耐心地开导我。虽然我明白这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也深知朋友往往并不能真正为我排忧解难,但总觉得只要跟她抱怨一下,整个人就会好多了。

有一次,我又像往常一样发了个语音方阵给她,过了好久她才回了句,刚睡着了。我笑她,大白天也睡觉。她回道:孩子昨晚发了一夜烧,老公出差了,于是,就一宿都没合眼。

那一刻,我突然感到非常内疚。我总觉得自己是那个最惨的人,希望和她诉苦,排解心中的郁闷,希望从她那儿听几句安慰的话,暂时忘掉苦恼和委屈,可她有多不容易,我却从没想过。

她带两个孩子一定很忙很累;她偶尔提到晚上睡不着觉,一定也被什么事情困扰着;她带娃的同时,还在学习写作,万事开头难,这背后经历的挫折、无助和茫然,我不但不闻不问,还用自己的琐事打乱她的节奏,用负面情绪影响她的心情,用没完没了地倾吐分散她的精力。

年轻的时候,和朋友抱怨两句似乎很正常,但人到中年之后,最好不要再用自己的苦恼去搅扰别人的生活。这不是渐行渐远,而是一种修养,一种成年人才懂的心疼和体贴。

正如村上春树所说,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哪怕是巨大的痛苦,也要尽量一个人去默默面对。不仅出于对他人的考虑,还因为倾诉本身并不能解决实质问题。

1、别人能给你的,未必是你所需要的。这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就算是同一苦难下的两个人,也会对痛苦的感知有所不同。在《妞妞》中,妞妞的爸爸对妈妈讲:所谓共同受难其实是表面的,个人所感受的内在的痛苦都是独特的,不但不能分担,而且难以传达。

更何况是毫无关联的其他人。别人搜肠刮肚的安慰,对你来说最多只是一支镇痛剂,只能让你暂时的缓解和抽离。

2、随着痛苦的持续,别人会渐渐失去同理心。

同理心,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亦即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

一开始,别人会将自己代入到你的遭遇中去体会你的伤痛,所谓“悲伤着你的悲伤”。可一旦痛苦持续下去,安慰的话反复地讲,该听的故事不知已经听了多少遍,同情和心疼就会逐渐淡化。不要怪人情淡薄,这是人性的必然。

一个喜欢倾诉的人是缺乏精神性的,而一个做不到自尊、自强的人也不可能很好地做到自爱。真正的自爱是尼采所倡导的“从强力的灵魂流出的卫生的健康的自私”,“立足点从依靠他人转移到自力更生”。因此,自爱的人,不会轻易向别人展示自己的痛苦,而是一个人默默地用自己的方式去和痛苦抗争,在抗争中维护自尊,更加自强。

尽量不用自己的痛苦去搅扰别人,不只是放过别人,更是成就自己。

四、结语

坦诚地讲,一直以来,我很害怕触及苦难这个话题。总觉得生活已经够难了,何必再让自己更加沉重。

但同时我也明白,人生就是由幸福和痛苦交织而成的。人有旦夕祸福,谁也没底气把自己看作例外。假如平时都在刻意回避,等它真正发生时,又怎能做到坚强面对呢?

《苦恼》让我第一次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去思考苦难。大概因为从约纳身上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他的卑微和懦弱,让我既觉得可悲可怜,又感到扎心。甚至,当他决定一个人对着一匹瘦马诉苦时,我竟感同身受地觉得自己也释然了。

这种代入感也使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苦难是不能等到发生了之后,经历过以后,再去了解该怎样应对;不能等到身心都付出巨大的代价后,再去痛定思痛的。没有经历过真正的苦难,的确不会有深入骨髓的痛彻。但从别人的故事里,从坚韧高贵的灵魂中得到的启示,却能使我们更加清楚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它,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这样,我们就会在平时的生活中,刻意去磨炼自己。使得有朝一日在不得不面对时,不至于恐惧又绝望,而是能够坚强有力有尊严地去与它对抗。

尼采曾说过,要对生命负责,每个有幸得到生命的人应该给生命以最好的报答。

我想,对待苦难,不回避,不逃避,为自己负责,就是我们对生命最大的敬意,和最好的报答。

— end —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科技创新的作文 那一刻我流泪了作文 以亲情为题的作文 描写花灯的作文 中考满分作文议论文 湖北专升本英语作文 南京博物院作文 向日葵的作文300字 最喜欢的季节英语作文 奔跑吧少年作文 一句话的力量 作文 什么的童年作文 雪后作文 myhome英语作文 我的妈妈350字作文 我的家风家训作文 尝试作文500字 家乡美食作文600字 作文素材300字左右 读书与成长 作文 迪士尼游玩作文 我的愿望作文600字 打糍粑的作文 初一英语作文大全 安徽中考满分作文 吃苦精神作文 什么给我快乐作文 作文集后记 被妈妈打屁股作文 观灯展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