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纪念孔子诞辰2571周年 重温《论语》经典

2020-12-24 01:55:01
相关推荐

孔子是谁?历史上当之无愧的全民网红教师,文化圈“一哥”,稳坐头把交椅两千多年。

在职业细分还不明确的古代,作为跨界奇才,包揽了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等多项头衔。

去世后摇身一变成了行走的“荣誉收割机”,被历代“尊孔”的君王追赠了“文圣”“先圣”“先师”“宣父”等重量级称号。

一提起孔老夫子,很多人首先联想到的是教材里的人物形象:

他是位笑容温和、德高望重的老先生,身材不高,还有些驼背,走起路来颤颤巍巍的。还有,他跟自己的学生有许多经典对话,记录在《论语》这本书里,然后被收录在教材里,要求我们“理解并背诵全文”。

2020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71年。

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社会发展,推动世界文明的进程。

当代人重读《论语》才发现,原来我们今生的人生困惑,孔子在前世早就回答过。人生没有答案,但有参考书。

下文整理自馒头大师(张玮)所著《写给孩子的论语课》

孔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我们先来说说孔子的出生年代和故乡。

孔子出生在公元前 551 年,也就是距今大约 2600 年前。

那个时候,中国处在一个叫“春秋”的时代。我们常说的“春秋战国”,其实是两个时代,一个叫“春秋时代”,一个叫“战国时代”。战国时代之后,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秦始皇建立的秦朝,统一了中国。

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已经是春秋末期了。他是鲁国人,他的家乡在中国现在的山东曲阜, 孔子其实有自己的名字,名丘,字仲尼(古人有名也有字)。所以,他其实叫“孔丘”。那我们为什么要叫他“孔子”呢?因为“子”是一种尊称,就是“先生”的意思,“孔子”就是“孔先生”。我们看《论语》里总是有“子曰”“子曰”,“曰”就是说话的意思,“子曰”其实就是“先生说”的意思。大家如果看过一部叫《武林外传》的情景喜剧, 肯定会记得里面那个吕秀才一天到晚说“子曾经曰过”,他说的其实就是《论语》。

图片来自《写给孩子的论语课》

孔子是我们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也就是老师自己教学生。所以,我们现在还把孔子奉为教育界的祖师爷——可能有些同学会觉得奇怪:老师不教学生,谁教呢?这里我们就埋个小伏笔,后面会说到。

中国的很多行业都会奉一个古人作为自己的祖师爷。比如木匠行业的祖师爷是鲁班,农业的祖师爷是神农氏,织布业的祖师爷是黄道婆, 而教育这个行业,祖师爷就是孔子。

确实,可能在你们的印象中,孔子就是一个头发花白、满口之乎者也的老学究。但其实啊,他这个人可能和你们想象的不太一样!

图:孔子影视剧照

下面这段话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这么说的: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rǔ)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听上去有点拗口,是不是?没关系,我们来解释一下。

先说一下当时的背景:

那一年,孔子已经63岁了,当时他还在周游列国的途中。楚国有个叶(yè)县。(有的同学可能会提出,这个字你的念法不对,应该念shè,不是念yè。你说的也对也不对,以前确实念shè,但现在词典里对这个读音标注的是“旧读法”,现在可以读叶子的“叶”啦!)一天,这个叶县的首长叶公就向孔子的弟子子路打听。

“请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啊?”(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子路表示,自己回答不了。(子路不对)

后来,孔子知道了,就教子路:“哎呀呀,你为什么不这样说呢!”

(“ 女奚不曰”,“ 女” 在这里是个通假字, 就是“ 汝” 的意思, 就是“你”;“奚”在文言文中常被用作副词,意思是“为什么”。)

孔子接着说:“(你和他说)这个人呀,用功起来会忘了吃饭,快乐起来就忘了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没错,这就是那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那么,孔子为什么要用这三点来形容自己呢?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这三点。

先看第一点,“发愤忘食”, 也就是用功起来忘了吃饭这一点。这一点看上去没什么了不起的,你们可能会说:大人们为了加班会顾不上吃饭,我自己做作业有时候也忘了吃饭(或许你们玩游戏也会忘了吃饭吧)……这样的事情太常见了。

但我们要知道,孔子其实并没有教人要“忘记吃饭”,恰恰相反,他在吃饭方面还相当讲究呢!《论语》里有专门的段落说他吃饭有多讲究, 其中就特意提到“不时,不食”。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不按时吃饭,不行,不可以。

吃饭要按时,这不光是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修养。比如有些人,遇到不开心或令人担忧的事情会茶饭不思,会说:“唉,都这样了哪还有心情吃饭啊……”其实,这根本无助于解决问题,还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相比之下,一个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按时吃得下饭的人,给人的感觉肯定要靠谱得多,这也说明他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所以,吃饭按时、有规律,对身体和心灵的健康都是有好处的,而且能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让人放心的可靠的人。

那么,既然吃饭在孔子眼中是怠慢不得的正经事,那他为什么还会因为用功而忘记吃饭呢?这说明了什么?

首先,这说明孔子不是一个刻板无趣的人。按时吃饭这个习惯固然对身心都好,但是倘若顿顿饭都死守规矩,那就过于僵硬、机械了。孔子教导我们对待规矩的方式可不是这样的,有关这一点我们以后还会进一步了解到。

更重要的是,这说明孔子活着毕竟不是为了吃饭。当然,在这一点上我们每个人都和孔子一样。就像雷锋叔叔曾经说过的:“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当然,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做一件事要专注,而不是说可以经常忘了吃饭。这才是“发愤忘食”的关键。有了这样的专注,无论学什么、做什么都会有所成就的,不是吗?

图片来自《写给孩子的论语课》

再来看第二点:“乐以忘忧。”

说起孔子的忧愁,可比我们一般人的忧愁要大,也要多。在学生时代,我们的担忧无非是明天下雨不能出去春游,后天考试还没复习好怎么办。而孔子是忧国忧民,忧这世界会不会变好,忧自己的理想能不能实现。

就算往现实里说,孔子在列国之间奔走,兵荒马乱的,危险总是有的,断粮饿肚子的事情孔子也遇上过,甚至被人追杀的情况也碰到过。如果在所有这些情况下都能保持快乐的心情、忘记忧愁,还是挺厉害的吧?

唐朝诗人李白曾经写过一句诗,叫 “举杯消愁愁更愁”——这算不得“乐以忘忧”。那孔子的“乐以忘忧” 该是什么样呢?

这里举一个孔子传人的例子。

明朝有一位大思想家叫王阳明,他还是大政治家、军事家。可以说,他是孔子在近两千年后最典型的传人之一。有一次,他的一个学生病了,他去探病,问这个学生感觉怎样。学生说:“功夫甚难。”王阳明说: “常快活,便是功夫。”

“常快活,便是功夫”其实就相当于孔子的“乐以忘忧”。

图片来自《写给孩子的论语课》

“乐以忘忧”不是让我们逃避忧愁甚至“借酒浇愁”,而是说,无论面对怎样令人担忧的事,比如考试、生病、国家命运,都要保持“常快活”。其实,这和无论碰上什么不开心的事都能吃得下饭是同一个道理。“常快活”就是汲取正面能量、保持生机,这样忧愁之类的负能量就不成为困扰了,这就是“忘忧”。在“快活”的心态下,问题还是要解决的, 比如积极治病,好好复习考试,像孔子那样不辞辛劳为天下事奔忙,等 等。如果我该做的努力都做了,依然有问题解决不了,那我也可以问心 无愧。失败我认了,但“常快活”不能变——这就是“乐以忘忧”的最高境界。

当然,要达到这个境界,可能对现在的你们来说还有点太早。所以, 我们还是从“无论碰上什么事都要吃得下饭”做起吧!

“乐以忘忧”,其实就是孔子的修养功夫。虽然这个境界很高,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小事做起。

图片来自《写给孩子的论语课》

最后是第三点:“不知老之将至”,也就是快要老了自己却不知道。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是 63 岁。这个话题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有点早了。不过,我们依然可以试着理解一下,对于一个 60 出头的人来说, “不知老之将至”意味着什么。

首先,我们要知道,以当时古代人的平均寿命来看,60 岁已经是很大的年纪啦,中国有句老话,也是《论语》里的,叫作: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什么叫“耳顺”?就是不管你讲好话坏话,我都能听得心如止水、洞悉一切。

当时,孔子 63 岁了。难道他不知道自己已经很老了吗?当然知道。但他这句“不知老之将至”,恰恰说明他不在乎自己有多老,因为他有自己要做的事情,有自己钟情的爱好,有自己要传授的知识,对他而言, 已经不在乎时间了。

嗯,或许有同学会说:孔子不在乎时间,但他还是输给了时间,不是吗?

没错,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战胜时间。孔子去世的时候是 73岁,他只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存在了 73 年。这 73 年,在整个人类文明进程中可以说只是电光石火的一瞬间,但是直到今天,但凡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子,没有人不谈论他,而且还有很多人要学习他。可见,他在世界上留下的痕迹直到今天依然没有被时间抹掉。

为什么我们还要读《论语》?

其实从汉代开始,《论语》就一直是孩子们的必读书目。这也意味着,这本书里的所有语句,早就成为中国读书人的基础语言,随着时间的演进,开枝散叶,代代相传,成为华夏文明延续数千年不中断的重要原因,也成了我们中华传统文化这棵大树的一个主根。

《论语》中的儒家思想对人们的思维方式、道德规范、价值观、世界观等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到治理国家,小到自我修养。

书中的话,是历经2000年检验的处世哲学,被无数人终身受用的座右铭,使人在委屈时沉潜努力,在顺遂时谦虚收敛。南怀瑾先生说过,教育是人文、伦理道德观念的培养、普及。这正是《论语》传达给人们的真谛。

我们中的不少人,可能真的未必读过《论语》,甚至会觉得《论语》迂腐,但其实我们一直在用《论语》里的成语,在秉承《论语》里的理念,在践行《论语》里的价值观,甚至给孩子取的名字也来自《论语》。

图片来自《写给孩子的论语课》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论语》全书不过16000多字,放到报纸上,两个整版就能登完,但就是这16000多个字,光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就有100多个出自这里。

比如“温故知新”,“侃侃而谈”、“适可而止”、“见义勇为”,“不耻下问”,“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任重道远”,以及我们都知道的“欲速则不达”、“四海之内皆兄弟”、“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俗语,甚至连“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种话,居然也是出自《论语》(“颜渊篇”)。

对于《论语》,我们只是“日用而不知”罢了。

畅销书作者张玮老师曾经被一些家长读者追问,希望他能推荐一些适合孩子读的中国传统文化书,他推荐的就是《论语》。

但他说:“《论语》其实并不完全适合孩子读。”

图片来自《写给孩子的论语课》

为什么呢?

因为论语对于孩子来讲晦涩难懂,部分内容对孩子没有过多意义,而且有很多内容可以有多种理解,孩子容易曲解,这其实就需要由我们来向孩子解释。

于是,为了让孩子有一个能够读懂《论语》的途径,张玮老师的馒头说团队经过一年的精心打磨,并请权威导师把关,推出了《馒头说<论语>》音频课。课程对《论语》做了一些梳理和挑选,分析和解读,用孩子们可以理解的语言,专门为8岁到15岁左右的孩子讲论语。

张玮老师说,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应该读一些《论语》了,但不太可能完全理解《论语》,因为整部《论语》,真的是值得用一生去慢慢参透感悟的。

但他希望通过学习这门课,孩子可以:

有一个态度。比如对“学习”的态度。河北中考题考的那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究竟该怎么理解?为什么说“学习是件快乐的事?”

学一种方法。比如学习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到底说明了“学习”和“思考”之间的什么关系?为什么“温故”才能“知新”?

知一些典故。《论语》里有那么多的成语,“三月不知肉味”背后的故事是怎样的?“登堂入室”原来是用在哪里的?

懂一点道理。这其中有做人的道理:“仁者爱人”,为什么说“仁”的一大表现就是要有“同理心”,会“换位思考”?“君子”为什么不分男生和女生?为什么说“不学礼,无以立?”也有处世的道理:为什么要“身先士卒”?怎么才算“君子之争”?到底该不该“以德报怨”?

写一手文章。当然,张玮老师也不排斥应试的功利性:如果孩子真能知道那么多成语,了解那么多典故,说得出那么多道理,难道还写不出一篇漂亮的作文吗?

写给孩子的论语课

张玮·馒头说团队 著

《历史的温度》系列作者张玮新作,专业团队+讲故事+原创漫画,让《论语》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公益活动作文300字 关于成长的作文450字 开心的一天作文450字 成长因挫折而精彩作文 今天我当家作文400字 与什么相遇作文600字 假盲人作文400字 心存感激作文600字 一件开心的事作文600字 我学会了什么作文四百字 以爱为主题的作文600字 从此改变作文600字 与春节有关的英语作文 抽打阴部作文 动物园一日游作文400字 总有属于我的春天作文 为六一做准备 作文 大爱无声作文600字 珍贵的礼物作文450字 成长中的美丽作文 一件有趣的事600字作文 今年高考安徽作文题目 以礼物为题写一篇作文 我的引路人作文600字 关于写事的作文300字 题目自拟的作文500字 我最尊敬的人作文400字 文明城市从我做起作文 关于孤独的作文800字 妈妈真辛苦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