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不懂就要问》教学设计

2020-12-24 11:15:01
相关推荐

教学意图

一、 教材解读

(一)人文主题及教学策略:

《不懂就要问》是本册教材第一篇略读课文,也是小学阶段第一篇略读课文。通过描述孙中山先生小时候在私塾读书,因为不明白书里讲的是什么,大胆向私塾先生提问,不怕先生责罚的故事。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抓住有新鲜感的词句,理解、体会孙中山先生宝贵的求知精神,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语文教学内容及策略:

1. 识字、写字板块:

(1)识字

字音方面:重点是本册书第二、第三个多音字的引导学习。“背、圈”。可依据意思在具体语境中加以区分,并进行造句练习。另外,容易读错的字“挨”,虽然本课中没有作为多音字进行处理,教师教学中应结合课文语境和生活语境加以纠正和强化,读准“挨打”。

字形方面:依据结构归类识字。“圈”全包围结构,“戒、厉”是半包围结构,“背、呆、楚”是上下结构,其余7读字均是左右结构。

字义方面:借助工具书讲练结合识记“背、圈”。借助字理特点识记“呆、戒、挨”其余认读字可以结合文章理解进行随文识字。

(2)写字

本课为略读课文,没有要求有写字环节,所以没有会写的字。这样便将更多的时间留给13个认读字,对于容易读错的音和多音字,教师可反复强调。

2. 阅读理解板块:

(1)表达特点分析

①文本特点分析

《不懂就要问》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却又蕴含深刻道理,具有新鲜感。例如:“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②语言特点分析

课文一共有9个自然段,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首先叙述了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学习,他背诵书里的内容很流利,但却不明白什么意思,于是私塾先生请教,吓呆了其他同学 (1-3自然段)。接着叙述了私塾先生检查完孙中山的背诵后,向同学们讲解孙中山提出的问题 (4-7自然段)。最后叙述了一位同学和孙中山之间的问答,表现了少年孙中山具备的“不懂就 要问”的求知精神(8-9自然段)。一些词语具有时代特点,学生可能会感到有些陌生,如“私塾、戒尺、咿咿呀呀”等。

(2)学习方法分析

本课是略读课文,课后并没有设置练习题,而是在课前设置了阅读提示。略读课文需要培养学生运用精读课文所学到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阅读提示的出现实际上是一种将课后习题前置的学习转化。在正式学习之前,学生阅读提示要求,明确本课学习目标,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① 阅读提示一: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对这件事的看法。

能力导向:整体感知、提取信息、形成解释。

结合课文配备的两幅插图,将插图内容与故事内容相对应,并抓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交流看法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即使出现不同意这样大胆做法的同学,更要顺势而导。

教学策略与方式:抓关键词,以读促悟。

②答案要点: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学习,私塾先生只让学生背书,不讲书中的意思。孙中山 背诵书里的内容很流利,但却不明白什么意思,于是私塾先生请教,吓呆了其他同学。私塾先 生检查完孙中山的背诵后,向同学们讲解孙中山提出的问题。(课文先说了什么,接着讲了什 么,最后讲了什么,再将各部分内容连起来。)

阅读提示二: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

能力导向:提取信息、形成解释

教学策略与方式:充分体现略读课文的特点,放手让学生运用精读课学到的学习方法,自主发现。

比如:跟陌生的私塾学习有关的词句“私塾、戒尺”,可以说一说私塾的上课方式和现在的上课方式有什么不同。“咿咿呀呀、摇头晃脑”可以通过动作体会投入。“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句话虽然通俗易懂,但是又蕴含深刻道理,可以让学生先了解“学问”的意思,再理解才能获得真正的学问。联系课文中同学们的反应,体会出当时孙中山这么做是非同寻常的,冒着挨打的风险求学问,孙中山先生真是一个敢于质疑的人。

③ 明确略读方法

课后两个学习的泡泡提示了略读课文的两大学习方法:一是初读课文时,可以读得粗略一些,了解课文大意就行。二是如果有个别字不认识,个别的词语不理解,也没有关系。要引导学生按照泡泡的要求学习略读课文。

3. 积累、表达板块:

(1)积累部分

词句可以引导学生归类积累。一是与私塾有关的词语,如“私塾、戒尺、挨打”,二是与追求学问有关的句子,如“这样糊里糊涂的背,有什么用呢?”“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2)表达部分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引导学生规范语言表达。例如:

课文先讲了什么,接着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4. 综合学习板块:

整理两个勤学好问的故事,讲给同学听。一个故事发生在自己的班级里,讲清楚在什么课上哪位 同学提出了什么问题;另一个故事既可以是自己课外搜集到的,也可以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听来的。

二、本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

三、板书设计

四、教学评价

五、资源链接

孙中山的简介。

孙中山(1866-1925),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三民主义倡导者。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气质,“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标出自然段。

2. 出示活动一:词语团圆【课件出示:出示词语】

(1)检查预习情况。出示本课13个认读字所在的词语,开火车读词。

背诵 照例 圈了一段 练习 糊里糊涂 吓呆了 戒尺 厉声问道

挨打 清楚

(2)指名读,并引导学生观察、识记字形。

出示所有生字:背 诵 例 圈 段 练 糊 涂 呆 戒 厉 挨 楚

以练代讲,回归文本

1. 完成学习单第1-3题

2. 集体交流、纠正

(1)同桌互判

(2)教师巡视时发现的错误资源,纠正、指导。

3. 实物投影学习单1-3题完成情况。

4. 活动助力,重点指导识记

活动一:寻根溯源

(1)【课件出示: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同学们吓呆了。】

呆,会意字

【课件出示本义:头脑迟钝,不灵敏。】

(2)【课件出示: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戒,会意字

【课件出示本义:戒备】

(3)【课件出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本课不做多音字处理,学生只需读准“挨打”ái即可。

挨,会意字

【课件出示本义:击背。挨打ái 挨饿ái 遭受、忍受】

活动二:小小变脸

【课件出示:列—例 胡-糊 余-涂】加一加识记。

看,我们的汉字多多有趣呀!

【设计意图】

通过自主学习、字理助力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方法自主识记生字。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有效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落实识字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主要内容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学习单第4题提示,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反馈填空。完成学习单第4题。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方式进行汇报。

参考要点:背书,书中的意思,糊里糊涂地背没有意思,吓呆了,孙中山的背诵,详细讲了孙中山提出的问题(或者书中的道理),挨打,“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3. 说清楚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现在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吗?

预设:

观点一:不同意孙中山的做法。那样太冒险,可能对老师不尊敬。

观点二:同意孙中山的做法。遇到不明白的就要请教。

尊重学生的理解,并顺学而导。既要尊重教师,又要大胆质疑。

预设质疑:

学生可能会问:问私塾先生为什么会挨打?

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过去的封闭式教育的弊端,与社会主义鼓励式民主教育的不同,点到即可。

通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发表观点并提取关键信息,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圈画新鲜词句,走进人物朗读

1. 方法指导。以第一自然段为例,用直线画出有新鲜感的,圈出有新鲜感的词语,读一读。【课件出示:句(1)、(2)、(3)、(4)】

预设

(1)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过去读书咿咿呀呀像唱歌,现在要求学生们读书“不唱读、不拖音”,正好相反。过去老师教学生念和背,不理解课文。现在老师会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正好相反。

板书:过去、现在;唱读、不拖音不唱读;不讲意思、理解课文

(2)有新鲜感的词语:私塾:古时候的学校。

小结:因为陌生引起好奇所以感到新鲜。可通过想象朗读或者借助插图加深理解。

2. 自主学习。

3. 合作学习。

4. 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1)尊重学生的选择,规范学生语言。

我画的有新鲜感的句子是,圈的有新鲜感词语是。因为,所以让我觉得很有新鲜感。

(2)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于是,他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引导:现在老师鼓励学生提问,提问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更不用胆怯。为什么以前学生提问私塾先生竟然要“壮着胆子”?

过去封闭式教育的弊端,先生“一言堂”,以前向老师提问可能被认为是离经叛道。与社会主义鼓励式民主教育的不同。

(3)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出示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课件出示:出示学生的变化】

学生:摇头晃脑—--吓呆了

先生的反应呢?为什么会又有这样的反应?

先生:拿着戒尺,厉声问

戒尺:旧时私塾先生对学生进行体罚所用的木板。

以前向老师提问可能被认为是离经叛道。

板书:不能提问、鼓励提问

(4)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完成学习单第5题。

通过教、扶、放的形式,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体会新鲜,提取有效的信息。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和有效表达。

恰当评价人物,适当联系生活

1. 通过课文的学习,你认为孙中山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他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课件出示】

预设:有胆量、独立思考、不懂就问、不怕风险等。

提升:敢于突破常规。

2. 回忆自己有没有过“不懂就要问”的经历?用自己的话写下来。【课件出示】

可以规定句式,引导学生。例如:

我曾经在课上,学习的时候,发现我不明白,于是我就问了。他(她)给我的讲,我终于弄懂了。我觉得不懂就要问。

3. 简介孙中山,引导学生对“国父”有初步印象。并引导学生少年孙中山学习,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不懂就要问。

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被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北京的中山公园,就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的。

板书:孙中山、弄清道理、不怕风险

通过引导学生评价人物和联系生活实际提取信息,迁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形成解释的能力。

综合学习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春天的声音作文400字 寻找幸福的作文 英语作文万能套用 九峰公园作文 星空的作文 国庆一事作文 写游乐园的作文 有关家人的作文 秋天作文小学 天下第一关山海关作文 小鸡作文100字 一次难忘的旅行作文300字 介绍自己家人的作文 爱在心口难开作文 音乐带给我的快乐作文 描写芦荟的作文 家务事作文300字 蜘蛛织网的作文 月亮的心思作文 我学会了滑板车作文 红歌作文 我学会了感恩500字作文 国庆景色作文 关于葫芦丝的作文 狗作文五年级 关于规则的英语作文 用心做事作文 以菊花为题写一篇作文 三年级作文童话故事 母校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