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军报带你走进战壕军史馆: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2020-12-24 20:45:01
相关推荐

来源:军报记者微信公众号

战史可以有多种打开方式!

战史,只有不断被打开,才能更好地被传颂、续写,发挥其价值——

胜利的旌旗,浸透英雄的鲜血;光辉的战史,凝聚烈士的英魂。今天,光辉的战史正在一座座军史馆里被打开。

战史,只有不断被打开,才能更好地被传颂、续写,发挥其价值。我时常在思考,战史能否有多种打开方式,比如,不在“别处”间接打开,而是在“此处”直接打开?

当历史在别处时,那是久远而不相关的故事,只有当别处变为此处,历史才能成为昨天的故事,变得真实具体,与自己息息相关。常年行走在边防线上,让我真切感受到,其实军人的历史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脚下、眼前,触手可及。

经过战火洗礼的防空洞、掩体、坑道,甚至一草一木、一沙一石,都沾染过英雄的鲜血,凝聚着烈士的英魂。战史从此处打开,会更有感染力、生命力。

在云南边关,就有一座这样的战壕军史馆。

这座军史馆修建在战壕里。入口上方镌刻着的“前进指挥所”时刻在提醒人们,这里曾有无数将士浴血奋战;旁边的雷区警示牌已被风蚀,但警示牌上的骷髅头依然让人望而生畏。

位置未变、环境未变、空间未变,走进战壕军史馆,恍若回到昔日的战场,英雄的面貌依旧、青春犹在,英雄的精神不灭、历久弥坚。

这座军史馆在建造时,摒弃了以往固有的色彩搭配、材料选择、技术运用,而是通过一些硬朗的材质,如角钢、铁丝网等,最大限度恢复战壕原貌。虽无声光电、3D动画等效果,但那一张张发黄的照片、一件件破旧的军装、一块块锋利的弹片、一面面血染的战旗,还有生锈的地雷和炮弹……既见证着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悲壮,也真实还原了当年战争的氛围和场面,比任何高科技都震撼人心。

眼前的一切,让我心绪难平。尽管战火已熄灭多年,但这个处处透着硝烟味的战壕军史馆,却让人感到,战争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在这里,每一个场景都是历史的定格,无需人解说,只需通过眼看、鼻嗅、脚踩、手摸,就能零距离打开那段不能忘却的战史。

在这里,战史的生命,正在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战史的价值,正被不断挖掘,化为力量的源泉。

(本报记者 马飞)

战壕军史馆: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 解放军报记者 马飞 通讯员 郭星 杨博

初夏,滇南,草长莺飞,边关的山头被茂密的植被裹得严严实实。一眼望去一片绿,唯有八里河东山半山腰的一块巨大岩石略显光秃。

清晨,阳光洒在岩石上,将一排鲜红的大字照得格外醒目——“军人的英勇牺牲行为永远值得尊重和纪念”。

岩石旁,南部战区陆军某边防旅“钢七连”升起的国旗迎风招展,与鲜红的大字交相辉映。战壕军史馆就坐落于此处。

吃过早饭,“钢七连”上等兵郭楚源来到战壕军史馆,走到一张照片前,悄悄对烈士段平说:“前辈,我马上就要去旅里参加比武了,你说我能行吗?”

烈士不语,锐利的眼神仿佛散发出一股无形的力量。

这样的“对话”,在“钢七连”经常出现。在该连官兵眼中,战壕军史馆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战友”,陪伴着他们成长。

18岁战士与18岁烈士的对话

与烈士段平的“初遇”,郭楚源至今历历在目。

郭楚源是广东人,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喜欢研究古货币。他仿制的古货币模板一个价值上万。两年前为锻炼自己,18岁的郭楚源选择当兵。下连后,他担任机枪手。体型偏胖、从小没吃过什么苦的他,训练总跟不上趟。

第一次五公里武装越野训练,郭楚源摔了一跤,不但手被划伤,还把机枪摔出去好远。“连枪都拿不好,你还配当军人?”连长一生气说了重话。

那天,“真想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的郭楚源,不知不觉来到了战壕军史馆。静谧而安详的战壕里,依稀可见的弹片划痕、弹孔,似乎仍在诉说昔日战斗的激烈。墙上挂着一幅幅在那场战争中牺牲烈士的照片。此刻,烈士的目光似乎在注视着他,平静而有力,安慰着他那颗委屈的心。

郭楚源的目光,很快被烈士段平的事迹吸引住了——3次负伤不下火线,腹部中弹、肠子外流,用手把肠子塞回腹内,继续坚持战斗,先后毙敌5名、伤敌3名,直至壮烈牺牲。

寥寥数语,“就像雷一样”炸响在郭楚源的心中。烈士段平和他一样,同是18岁,同为机枪手。

30多年前,就是在他所站的位置,与他年龄相仿的战士们,在阴冷潮湿的战壕里,击败来犯之敌,将生命永远定格在“18岁”。

“和他们比起来,我这点委屈算什么。”那一刻,郭楚源暗下决心:当一个像样的兵!此后,郭楚源开始拼命训练,体重从170斤减到130斤,训练成绩直线上升。

仿佛是一种约定,每当取得成绩或者受了批评,郭楚源都喜欢到军史馆,与烈士段平说说话。

“何为军人?”站在烈士奋战过的地方,呼吸烈士曾呼吸过的空气,触摸烈士长眠的土地,郭楚源感到自己仿佛穿越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与段平并肩作战,心中慢慢有了答案。

连队守卫的27座界碑,有20座在雷区,地雷遍布,毒蛇横行,道路艰险,每次到雷区巡逻都是生死考验。

“怕死吗?”对于这个问题,郭楚源仿佛早已深思熟虑:“不怕死,但怕战友都牺牲了就我一个人活着。”

受到烈士鼓舞的显然不止郭楚源一个人。

战士罗威多次出色完成任务,去年底荣立个人三等功。他把战壕军史馆比作一盏指路明灯:“有时候只要站在那里,就感觉心在燃烧,血在沸腾。”

这位一度申请提前退伍的战士,永远忘不了这个场景。那天,他站在烈士段平的照片前,低着头问:“前辈,你说我这样走了,是不是逃兵?”

不敢直视段平眼睛的罗威,那一刻突然意识到:这么走了,连与前辈平视的资格都没有。

立功那天,罗威特意跑到军史馆。他自豪地抬起头,向烈士段平敬了一个军礼。

有声指导员与无声“指导员”的对话

“钢七连”官兵说,他们有两个指导员:一个是“标配”的王永青,一个是无声的战壕军史馆。王永青自己觉得,“无声胜有声”。

王永青曾是机关的笔杆子,组织大项活动、撰写重要材料,样样精通,在机关干得风生水起。刚从机关调到“钢七连”任指导员时,王永青一度不适应,琢磨着尽快考研跳出大山。

听说战壕军史馆里安静,王永青便到那儿看书。一天、两天、三天……很快,一个月过去了,王永青没想到,自己“看考研书的兴趣越来越小,看另一本‘书’的兴趣越来越大”。

王永青口中的另一本“书”便是战壕军史馆。

看着桌上标满红蓝箭头的战场态势图、地上插满红旗的沙盘、墙上一面面锦旗、一排排烈士的英容……王永青“越看越觉得这本书的学问深而大”。

不知多少次,王永青在战斗英雄、烈士谢国华的照片前停下脚步。照片旁的文字,他几乎能够背诵——

战斗中,谢国华作为副连长,带领主攻三排攻打敌核心阵地,亲自抱着炸药包炸开铁丝网,开辟冲向敌阵地的通路,并率先冲锋,勇猛突击,在离敌阵地10米处,被敌炮弹击中光荣牺牲。

“当年打仗,连队干部都是带着战士往前冲,现在我怎么想着往后退?”更让王永青深受教育的,还有谢国华写给母亲的信——

“妈妈,我很想念你们,但是我不能回家,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妈妈,你有3个儿子,献上一个给国家也是应该的”“我死后,请你不要给组织上和同志们添麻烦”……

那天,下定决心扎根连队的王永青对谢国华说:“前辈放心!你们打下的阵地,我一定带领官兵守好!”

后来,王永青带领官兵把雷场里的20座界碑巡了个遍。一次,他带领6名战士寻找一块界碑,由于夏天杂草树木长得太快,一段只有0.5米宽的巡逻路消失不见。

有人建议:“实在找不到就算了,反正界碑在雷区里,没人敢移动、毁坏。”但一想到界碑所在之处,是当年谢国华和战友用生命攻下的阵地,王永青不愿放弃。在遍布地雷的雷区,每前进10米,要走20多分钟。他带着战士试了3个方向,找了1个多小时,终于找到界碑。

王永青不仅自己从战壕军史馆这本书里吸收营养,还带着官兵走进战壕军史馆一起学。面对前辈们留下的血书、家信、战地日记,他们追问自己该干啥;面对牺牲的烈士,他们追问自己为了啥;面对功臣模范,他们追问自己还缺啥。这“三面对三追问”,让不少官兵脸红。

无声的“指导员”,在潜移默化中滋润着连队的凝聚力,提升着连队的战斗力。年终比武,该连夺得团体第一名,被上级评为“践行强军目标基层标兵单位”。

现役“老兵”与退役老兵的对话

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洗礼。

2016年7月,战壕军史馆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20多位退役老兵。为此,连队专门安排5名士官负责接待。

老兵们穿着褪色的旧军装,胸前挂满军功章,肩上背着挎包、水壶,喊着洪亮的呼号,虽然有的人因参战受过伤,腿脚不太灵便,但严整的军容、高昂的士气,仍让连队官兵肃然起敬。

除参观军史馆外,这些老兵此行还有一个目的,祭奠他们的战友包新知。当年正是在这个战壕,包新知被敌人打过来的炮弹杀伤光荣牺牲。

老兵们在军史馆门口整齐列队,每人点上一支烟,齐声呼唤:“新知,战友们来看你了!”

一声战友两眼泪,生死相隔成追忆。30多年的思念和牵挂,让这些曾历经生死的老兵任由泪水流下,将深埋心中的情感尽情释放。

此情此景,让连队几名士官为之动容。上士谢鹏远说,自己当兵9年,也有很多战友,有时觉得战友情会变淡,但那次让他真正明白“战友”二字的含义,那是一种经得起时间、空间、现实考验,一辈子也忘不掉、割不断的生死情。

临走前,老兵们特意与几名士官合影。“看到你们,我们就像看到30多年前的自己,那时我们没有守丢一寸领土,你们现在条件变好了,武器更先进,有你们守卫在这里,我们也就放心了。”

老兵们走了,但他们的嘱托和期望,却在几名士官的耳边回响,让大家更加清楚肩上的责任。

战壕军史馆建成后,每年都有许多退役老兵回访。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更像是军史馆的主人,每年都为军史馆注入磅礴的“生命力”。

2017年4月,有10多名退役老兵前来参观军史馆,下士刘旭负责陪同。熟悉的场景、熟悉的物件,眼前的一幕幕,让老兵们倍感亲切。走到战斗最激烈的展厅时,老兵仕德山在一张照片前驻足良久,他指着照片里的主人公对刘旭说:“那名指挥员,就是我!”

刘旭没想到,平日里只有照片上才能见到的战斗英雄竟然就站在自己眼前。虽时隔多年,但仕德山回忆当时与敌激战的场面时,仍记得每一个细节。那一刻,刘旭感觉,军史馆似乎“活”了,现实和历史竟是如此之近。

英雄逐渐老去,精神却在传承。那天,看着头发花白的老兵离去时回望军史馆的眼神,一种从未有过的使命感在刘旭心中升起。

“战壕军史馆”无处不在

■ 解放军报记者 马飞 通讯员 尹弘泽

从南昌城头到井冈山麓,从泸定桥上到赤水河畔,从白山黑水到巍巍太行,从上甘岭到老山……在90多年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里,我军战斗足迹遍布中华大地。

时至今日,昔日的战场已成遗址,虽不见硝烟,但“战味”犹存。只要我们怀着不忘历史的心,便会发现,处处是“战壕军史馆”,时时都能从战史中汲取营养。

地处湘赣两省交界的井冈山,被称为“中国革命的摇篮”,迄今保存完好的革命旧址遗迹有100多处,其中20多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红色圣地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

奔腾于乌蒙山山脉与大娄山山脉之间的赤水河,记录了红军一场彪炳史册的战役——四渡赤水之战。解放后,当地政府在每个渡口都竖立纪念碑,以铭文缅怀红军的英雄业绩,供后人瞻仰。为纪念那场精彩绝伦的军事行动,贵州省还建起四渡赤水纪念馆,让越来越多的人从这里打开那段波澜壮阔的战史。

在祖国西南边陲,通往老山主峰的必经之路上,有一条狭窄而陡峭的阶梯,被称为“百米生死线”,是当年战斗最为激烈的地方之一。战后,部队将它砌成有着223级台阶的水泥石阶路,以纪念为争夺主峰而牺牲的223名官兵。驻扎在这里的某边防连将其当作“阵地课堂”,定期沿“百米生死线”组织占领阵地、发起冲击等演练,让官兵切身体验当年战斗的艰辛。

离老山不远的麻栗坡烈士陵园内,900多位官兵在此长眠,墓碑上那一张张洋溢着青春气息的面孔,成为诠释忠诚、血性、奉献的代名词;那一行行用鲜血雕刻的碑文,既是对先辈短暂一生的高度肯定,也是对后人最好的精神洗礼。在云南屏边、河口、马关、金平等地,也有类似的烈士陵园,它们就像矗立在边境高地的座座丰碑,在点燃人们精神天空的同时,也让大家明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在云南麻栗坡县城郊,有一座“老山神炮”军事主题公园,里面不仅有战壕、掩体、坑道等战场原址,还展示了战时使用过的炮弹、地雷以及坦克、大炮、枪支等各类武器装备。走进公园,强烈的视觉冲击让那段光荣的战史在不经意间被打开。目前,麻栗坡县准备将军事主题公园与老山主峰、烈士陵园、帐篷小学等红色资源进行整合,打造一条专属红色旅游线路,让更多的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巍巍英雄山,不老南疆魂。站在中国天保口岸向山顶仰视,昔日的战斗主峰与周围连绵起伏的群山,刚好构成一幅震撼人心的画卷——

一名头戴钢盔、手握钢枪的战士,躺在群山怀抱里,平静而安详。边防官兵将它称作“英雄山”,他们说那是英雄的化身,是不朽的永恒。

“也许我长眠,再不能醒来,你是否相信,我化作了山脉……”谁能说,这不是一座天然的军史馆?

本文刊于2018年5月22日解放军报

“军营观察”版

军报记者微信发布

投稿邮箱:jfjbwx@163.com;

转载请注明来源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五年级作文童年趣事 中秋节的作文700字 校园趣事作文300字 我是劳动小能手作文 什么的魅力作文 今年高考安徽作文 一个难忘的眼神作文 有关下雪的作文 这也是一种美作文 大扫除作文350字 快乐六一作文三年级 写事的作文150字 合作共赢的作文素材 蚂蚁搬家作文300字 三年级语文第一单元作文 my teacher英语作文 关于励志的作文800字 做自己的老师作文 难忘的一件事400字作文 给我的启示作文500字 沟通作文500字 成考专升本英语作文 抗日战争 作文 我在什么中成长作文 青海高考语文作文 挑战自我作文800字 myhouse英语作文 挠胳肢窝作文 游月季园作文 我这个人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