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金庸武侠小说中 将武功的最高境界定义为儒家的中庸之道 佛家的无色无相和道家的顺其

2020-12-25 06:15:03
相关推荐

从唐代的豪侠小说到明代的英雄传奇,直至清代的侠义公案小说,武侠小说作为一种大众叙事形式的文学作品,大起大落。

民国,百家争鸣。目睹辛亥革命和国民革命的软弱无效之后,人们寄希望于侠客壮士来创造新的世界,旧武侠的创作在三十年代进入高潮,十年后迅速衰落。直至梁羽生和金庸的崛起,再次拉开了武林至尊笑傲江湖的大幕。

江湖风云变幻,尘世新旧交替。今天,武林中已是一蟹不如一蟹。人们反复咀嚼与回味的,仍然是数十年前武林江湖的余影回声。

武侠小说的传统套路(依《民国旧派小说史略》)

第一种是结合史事或民间传说,专写拳棒技击的,叙述较合理,不涉怪力乱神,多是敷陈些双方战斗之事,或各派武术家之间因意气之争,而引起的私斗,或官府、镖师与绿林的矛盾等故事;

第二种虽也结合一些史事,专写武术,不掺杂神力飞剑等无稽之谈,但所写的武技内容,不尽合理,出现了掌风可以伤人、咳唾可以制敌等等超人的神技,以及宝刀宝剑之类的神奇,故事的背景虽仍是人世社会,但已逐渐失去现实的色彩;

第三种则是叙述虚妄的剑仙斗法,故事多出幻想,比前者更为恶化。这三者之间的界限是存在的,但有些作品也不是截然划分的,往往以前一种写法为主,逐渐掺入后一种的成分;或以后一种写法为主,而仅以前一种为引端。”

民国的旧武侠小说,以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和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为代表,这种奇幻仙侠风格,那时隐隐成为了武侠小说的“正统”。直到古龙大红大紫之前,台湾侠坛皆以奇幻仙侠为“正统”。如果说台湾武侠小说对旧武侠小说继承更多的话,香港的情形则大不同。如果以金庸和梁羽生二人来作一个对比,则梁是继承,而金是变革。

金庸的武侠小说,拥趸无数,数十年依旧。他的武侠小说,情节诡谲,以“奇”取胜。比如写暗器,不再只是飞刀、石子、袖箭之类,铜钱、棋子、冰粒、银针,应有尽有。发施暗器的手段也越加高明,可以后发先至,也可以满天花雨。轻功也神乎其神,不但奔走迅速,超过《水浒传》中的“神行太保”,甚至只要有一力可倚,便能飞行水上,横越悬崖。这些武功招式皆是在传统套路上“反传统”的改造结果。金庸不但精通“尚奇派”武功,亦深知“务实派”武功之奥秘,于是博采众长,推陈出新,使武功出神入化,炉火纯青。

从故事构思上来讲,武侠小说中向来都是将“大侠”写成“英雄”,甚至由“大侠”创造“历史”。金庸的早期作品,也属于这种传统的故事设定,比如《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就是身怀“立功报国”的志向的。历史上真实的郭靖,只是一个普通的“义士”,而在武侠小说中,他成了一个江湖上的“大侠英雄”,而且还在小说中成了具有历史高度的“民族英雄”。

但是金庸很快就发现,这些人物其实是不真实的,武侠人物在历史中并没有那样大的作用。所以在接下来的作品中,他意识到“英雄”应该从“贵族”走入“平民”,由“完人”变成“凡人”。大侠应该是在“极限情境”中经历了万千磨难而成长起来的凡人中的英才。比如少年时代的杨过和韦小宝,都并不见得是什么“乖孩子”,他们使用的手段并不一定那么“高大上”,但他们却做了许多大侠份内的事。

武侠小说中的“侠”,指的是“侠义”,自然被引申为“正义”,而“正义”就是“除暴安良”,这也是武侠小说的最高道德主题。世上的豪杰有“英雄”,就有“枭雄”,武侠小说里有“大侠”,就有“魔头”,有多大的善,就有多大的恶,这已成为武侠小说中铁的定律。

最初的武侠小说,善恶分明,正邪两清,而金庸的武侠小说却对这种设定做了“改革”。他的小说中,“正”不再是一览无遗的“正”,“邪”也不是彻头彻尾的“邪”,而是开始了“正邪之间”的创作。

他的“正邪之间”并非只是为了完成“除暴安良”、“诛妖除魔”的简单叙事流程,而是对“正邪”本身深层次的深入思考。根据他的情节与思想逻辑,“正”“邪”是复杂的,也是不便明确区分的,具有一种复杂的多向性。比如他在《神雕侠侣》中写杨过,塑造的就是一个由“邪”而“正”的典型,野孩子杨过成了神雕大侠,而早年雄姿英发的黄蓉却又有时变得偏心和不近情理了。

金庸的小说,最出彩的是武功绝学。与其他武侠小说不同,在他的小说中,他将武功原理同儒、佛、道哲学思想进行了结合,将武功的最高境界定义为儒家的中庸之道、佛家的无色无相和道家的顺其自然。

金庸对侠的认识,也是从儒开始的。他的早期作品《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射雕英雄传》、《鸳鸯刀》以及他最后的“天下英雄”陈近南,都是儒侠。郭靖是最典型的儒家文化体现者,他平和、宽厚、谅解的性格使他能在武功上博采众家于一身,也正因此,郭靖的武功是中庸的极峰。

儒侠自有他的壮烈,但并没有真正解决好问题,不如回过头来“兼爱”,于是有《飞狐外传》里的胡斐。或者先求“独善”,张扬个性,做一个侠路先锋,《神雕侠侣》的杨过、《倚天屠龙记》的张无忌、《天龙八部》的段誉和虚竹、《笑傲江湖》的令狐冲,都是这样的“道侠”。

当然,《天龙八部》也以佛侠精神作了对其它侠义文化体系的补充,而在《侠客行》里,“狗杂种”石破天的故事,就更符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到彼岸”的“智慧”。这些,以儒、墨、道、佛为文化指向,反映了对传统“正宗”的思考和突破,是“反传统”的第一步,但仍然还是武侠。

金庸先生“反传统”的完全出击,其实是在后期的武侠作品中,他不再强调儒侠、佛侠或道侠,而是开始强调“无侠”和“非侠”。

“无侠”是并不想要成为侠的而事实上却成了侠,比如《倚天屠龙记》的张无忌,他对做明教教主就不感兴趣,这和一般武侠小说人物极力想登上江湖霸主的顶峰已经大异其趣。再比如,《连城诀》中的狄云和《笑傲江湖》中的令狐冲,也都是经过许多江湖磨难之后,明确地提出了“隐士”之说。无侠,不是正直之士本无“侠”心,而是江湖之上已无“侠”在,“无侠”因此成为一曲武侠小说的悲歌。

“非侠”是用本来不是“侠”,甚至与“侠”背道而驰的手段,却成了事实上的“侠”。比如《侠客行》中的石破天,《鹿鼎记》的韦小宝,都可以算是“非侠”。从对传统文化之种种形态的“侠”的失望,到“无侠”再到“非侠”,是金庸武侠小说主题思想的一个逻辑发展过程。

金庸在修订完成《鹿鼎记》之后,他这位“武林至尊”也宣告了一个大武侠时代的终结。2018年10月30日,金庸去世。他曾说过,如果有一天他去世了,他的墓碑上会这样写:“这里躺着一个人,在20世纪、21世纪,他写过几十部武侠小说,这些小说为几亿人喜欢。”

舞马长枪/文 2019年9月29日

金庸武侠小说中 将武功的最高境界定义为儒家的中庸之道 佛家的无色无相和道家的顺其自然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爱国情怀的作文 开学了的作文 幸福作文300字 关于担当的作文 关于偶像的作文 记事作文怎么写 写父爱的作文 新年的愿望作文 写人的作文500 世界文化遗产作文 六上英语作文 遇见作文400字 高考英语作文题目 春天作文100字 写小兔子的作文 多肉植物作文 微笑作文500字 难忘的什么作文 新年英文作文 写人的英语作文 怀恋作文 路作文500字 无私奉献的作文 英语续写作文 我的爸爸妈妈作文 动物园作文400字 写人的优秀作文 我最喜欢的人作文 一篇写事的作文 母爱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