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审美教育书简》对美不包含任何欲望的理性欣赏

2020-12-26 03:45:01
相关推荐

弗里德里希·席勒(1759—1805)德国古典文学和古典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歌德并称为“德国最伟大的作家”,死后与歌德合葬。席勒与歌德的合作创造了德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十年,他的《欢乐颂》被贝多芬谱为《第九交响曲》四海传唱,他以美学为依托思考了人性的完善、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改良。席勒的著作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从蔡元培到郭沫若,从鲁迅到田汉,从王国维到朱光潜、宗白华,无不推崇他的思想成就、受到他的直接影响。

美学必读著作,席勒作为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以美学为依托思考了人性的完善、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改良,追求人类本性的完善,提倡理性的自由是席勒美学的核心,他把分裂的人身上存在着的两种冲动分为形式冲动和感性冲动。

形式冲动主要存在于上层人物身上,对象是形象,主要指的是秩序和法则,受思想和意志的支配,是主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是理性;感性冲动主要存在于下层人物身上,对象是生活,它要占有、要享受,被感官控制,是被动的,处于这种状态的是自然人;而以上两者不能直接结合,中间的桥梁即审美教育,即第三种—也称为游戏冲动。游戏冲动不受任何方面束缚,不带有强迫性,是“自由”的同义词,它从生活中取得素材,对象是“活的形象”,把感性与理性、被动与主动、物质与形式、变化与规律等对立面结合起来,处于这种状态的是现代人。

不得不说这是一次烧脑的艰难之旅。两百多年了,这个写了《阴谋与爱情》的席勒,一度曾参与,后来因为害怕法国的政治暴力,陷入到康德的唯心主义中,研究美学,试图通过美恢复像古希腊那样人性的和谐统一,实现内心真正的自由,达到理想的和谐的社会。……虽然乌托邦有时难免成为另一种思想的禁锢,席勒也没有在后来的现实中践行自己的美学思想。然而有个理想在,总是美好的。

席勒坚信,唯有通过游戏性的审美,才能改变人的异化状态,弥合人性(感性与形式冲动)的分裂,达致人性的完美。

席勒所说的审美教育决非一个技能性或知识性的传授过程,而是一个哲学精神层面的教化和升华。教育乃是对人性的培育,是完美人性的开启。

美的事物不应该是纯粹的生活,也不应该是纯粹的形象,而应该是活的形象,这就是说,美存在着,因为美给人规定了绝对的形式性与绝对的实在性这双重法则。因此,理性又作出了裁决:人应该同美仅仅进行游戏,人也应该仅仅同美进行游戏。

只有当人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游戏;而只有当人在游戏时,他才是完整的人。

何其烧脑啊!

理性与自然要如何把握才算平衡,不失其方向与存在,各得其所。

假如理性对人指望太多,那么,理性为了人还缺乏的、并能无损于他的存在而缺乏的人性,甚至会从人那里夺走达到动物性的手段,然而动物性又是他的人性的条件。这样,在人还没有来得及用他的意志牢牢把握住法则之前,理性就已经从人的脚下抽去了自然的阶梯。

前所未有的高度么?

不过真善美统一的大同世界,也许是走向了真正的自由境界。要人们相信,乌托邦的建立必不可少,然而有时乌托邦也会成为另外一种禁锢。

为了解决经验中的政治问题,人们必须通过解决美学问题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

这里当然说的是古希腊。

有时是不能想象,那样一个理想的世界,竟是存在过的。而如今,自然与理性在各自的进化与博弈中已经越来越不能协和地分化,分离,撕成了碎片,不管如何再加以调和,整合,也是回不去了……

那时,在精神力量那样美妙的觉醒之中,感性和精神还没有严格区分的所有物;因为还没有矛盾分歧激起它们相互敌对地分离和规定它们的边界。诗还没有与机智相竞争,抽象思辨也还没有由于琐碎繁冗而受到损毁。两者在必要时可以交换它们的事务,因为任何一者都以它自己的方式尊重真理。尽管理性上升得那样高,但它总是友爱地让物质跟在后面;理性虽然那么精细而严格地进行区分,但它从不肢解整体。

尽管理性也分解人性,并把它投射在它的美妙的诸神圈子里,然后分别加以扩大,但是,理性并没有把人性撕成碎片,而是把人性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混合,因为在每个单独的神身上都不应该缺少完整的人性。在我们现代人这里,情况是完全不同的啊!在我们这里,虽然族类的形象也是分别投射在个体身上再加以扩大———但是,是投射在碎片之上,而不是投射在千变万化的混合体上,因此,为了搜集族类的整体性,人们就不得不一个个体接一个个体地进行询问。

在我们这里,人们几乎都力图断言,甚至在经验中各种精神力量也是分裂地表现出来的,就像心理学家在想象中把它们区分开来那样,而且,我们看到,不仅单个的主体,就连人们的整个阶级,都仅仅发展他们天赋的一部分,而其余的部分,就像畸形的植物一样,几乎连一点微弱的痕迹也没有暗示出来。

一个健康国家的元首书单里应该有这本书,深刻领会后认真贯彻执行,然后再问“你幸福么”这样的问题。

理性显然要求统一,可是自然却要求多样性,而人就被这两个立法机构同时要求着。理性的法则通过不受诱惑的意识而铭记在人心中,自然的法则通过不可泯灭的情感而铭记在人心中。因此,如果道德的性格只有牺牲自然的性格才能保住自身,那就永远证明教育还是不完美的;如果一部国家宪法只有取消了多样性才能促成统一状态,那么这样的宪法就还是非常不完善的。国家不仅应该尊重个体中客观和类属的性格,而且还应该尊重他们身上主观和特殊的性格;并且当国家在扩大不可见的道德领域的时候,国家也不应该使现象领域灭绝人迹。

就是说:最终一定是人性的胜利,人性的胜利即是创造力的胜利,创造力的胜利即是美的胜利,美的胜利,即是艺术的胜利,来源于自然,超越了自然,又是创造性地回归的自性的胜利。

人性丧失了自己的尊严,但是艺术拯救了它,并把它保存在充满意味的石头之中;真理在错觉中继续存在,原型从仿制品中又会重新建立。正如高尚的艺术比高尚的自然活得更长久那样,高尚的艺术在振奋精神方面也走在高尚的自然前面,进行着创造和呼唤。在真理尚未把它的胜利之光送到心灵深处之前,诗的创造力就截取了它的光芒;虽然潮湿的黑夜还笼罩着山谷,但是人性的顶峰即将大放光芒。

第十章:2020年新课,股市不做韭菜,实战精讲股市第一桶金购买专栏

内在的天赋现象化,外在的世界形式化,在一个人身上达到一致的和谐统一,就具有了神性。

由此就产生了对人的两种相反的要求,即感性本性—理性本性的两项基本法则。第一项法则要求绝对的实在性:人应该把一切仅仅是形式的东西转化为世界,并使他的一切天赋表现为现象。第二项法则要求绝对的形式性:人应该把一切在他身上仅仅是世界的东西消除掉,并把一致带入他的一切变化之中;换句话说,他应该把一切内在的东西外在化,并使一切外在的东西具有形式。这两项任务,如果设想达到了最高程度的实现,那就又回溯到神性的概念上了,我就是从神性概念出发的。

精神——理性,有时对于一个性格体会是一种暴力。

感觉的丰富性必须是它的光荣源泉,感性本身必须以必胜的力量维护自己的领域,并抗拒精神通过其抢先活动而意欲强加于自己的暴力。

最好的解释,这里所谓游戏:是摆脱任何目的、任何义务、任何忧虑的枷锁的一种闲逸和淡泊的神性状态。

人们在时间中看到永恒,在偶然的结果中看到必然,却不能自觉地说出它们从哪里来、如何产生。

唯独审美的训练把心灵引向无限制境界

高尚地欲求,是说人的自然性,崇高地希望是人的理性,看似彼此对立的元素,通过审美,可以使二者协调起来,达到艺术的状态:纯洁和自由。

人必须学会更高尚地欲求,借此而能使他不必崇高地希望。这件事情通过审美文化将会做成,审美文化使既不受自然法则约束,又不受理性法则约束,而受人的任性支配的一切东西,都服从于美的法则,并且在它给外在生命的形式中就已经展现出内在生命。

烧脑到现在,要燃烧起来了。快把那些不切实的沉闷烧成灰烬,让发出的微芒照亮前行的暗路,那只有一个人要走过的路……

由于认识不到他自己的人的尊严,同时他也就更不会尊重别人的人的尊严,而意识到自己的粗野的贪欲,他就会害怕每个看上去与他相类似的生物的贪欲。他决不会在自己身上看到别人,只会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而且社交并没有把他扩展到族类,反而只是越来越狭窄地把他禁锢在他的个体之中。在这种沉闷的限制中,他迷惘地度过黑暗的生活,一直到一种有利的自然把他那暗昧的感性的质料重担推开,反思使他把自身与事物相区分,对象终于在意识的反映中显现出来。

大抵是说:是一种纯粹的,对美的不包含任何欲望的理性欣赏吧。

要在活生生的东西之中也只感觉到纯粹的外观,比起使生命不具有外观来,所要求的美的文化修养水平不知要高多少。

这正是席勒主张的以美来最终获得国家的和谐自由的统一。

动力国家只能使社会成为可能的,因为它是通过自然来抑制自然;伦理国家只能使社会成为(道德上)必然的,因为它使个别的意志服从于普遍的意志;唯有审美国家能使社会成为现实的,因为它是通过个体的本性来实行整体的意志。

只有足够文明,健康,自信的国度,才会使它的国民享有最大程度的自由和幸福感。

暴君式的人类之手在空旷的自然中留下的任何惹人厌烦的印迹,在步态和姿势中任何一种舞蹈教员式的强制,在习俗和举止态度中的任何矫揉造作,在交际中的一切锋芒毕露,在宪法、风俗和法律中任何对天赋自由的凌辱,都使我们感到痛心疾首。

一朵朴实的花,一泓泉水,一块藓苔满布的石头,鸟儿的啁啾,蜜蜂的嗡嗡等等本身还有什么使我们愉悦呢? 什么能够使它们完全有权得到我们的喜爱呢? 我们所喜爱的,不是这些对象,而是由它们表现的一个观念。在它们身上,我们喜爱默默创造的生命,自发的平静创造,遵循自己法则的存在,内在的必然性,自身的永恒统一。

诗的精神是不朽的,它决不会从人性中消失;它只能同人性本身一起消失,或者同人的天赋能力一起消失

嗯,没错儿,由它来创作出东西,赋予诗的尊严,这个它其实是一种隐秘的神性灵感的东西。

外界题材本身始终是无关紧要的,因为诗的艺术决不能按照它本来的样子来运用它,而是必须通过自己由它而创造出来的东西,把诗的尊严赋予它。

每个人都裹挟在时代的洪流中,无一幸免,即使隐逸,只是暂时的逃避而已。

在他的诗的冲动引导他离开社会关系的狭窄圈子,走入大自然的令人精神焕发的寂寞境界以后,他仍然被他的时代的形象紧紧跟踪着,并且被它的锁链束缚着。他所逃避的东西总是在他的心中,他所寻求的东西永远在他身外;他决不能驱散他的时代的恶劣影响。

感谢早于我们二百多年的这位美学家,当然他还有诗人、剧作家、哲学家等头衔。但我更喜欢作为美学家的席勒。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高山流水心自如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团队合作的英语作文 2021高考满分作文 我的乐园作文 小学四年级想象作文 初二英语作文70词左右 我的行囊作文800字 关于课外活动的英语作文 两操比赛作文 作文星空 英语四级的作文 我的一周作文 输与赢作文 秋天到了作文50字 繁忙的周末作文 关于爷爷的作文 和好朋友的一件事作文 自然的呼唤作文 每个站点都有风景作文600字 近几年高考作文题目 描写事的作文600字 日常作文300字 古代人物作文素材 仪容仪表作文 二年级作文香蕉 游戏危害作文 作文感谢父母 去上海迪士尼游玩作文 老鹰捉小鸡四百字作文 聆听什么作文 外面的世界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