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美在东方|毛其智:美是人们对幸福追求的认知

2020-12-27 19:15:01
相关推荐

华北金科“美在东方”系列人物专访——

建筑是历史的产物,应与人、自然和生活和谐共生。对中国建筑进行探索和表达,使其能经受住历史和发展的眼光,这恰恰与金科提出的“为你,美好如初”理念不谋而合。

毛其智生于1950年代,他曾是北京第六建筑工程公司的一名建筑工人,也是恢复高考后浙江大学建筑学专业的第一批本科生,从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到成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毛其智教授与建筑业的渊源已近50载。与建筑的缘分、对不同时期建筑美的感受、对美好人居环境的看法和人生感悟,时光无言,岁月有声,且听他娓娓道来。

从时代变迁看建筑审美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毛其智

毛其智幼年时随父母从杭州来到北京。1969年3月,17岁的他进入北京市第六建筑工程公司三工地上班。在后来的近十年间,他陆续参加了北京石油化工总厂、北京饭店、北京使馆区等工程建设,期间做过建筑工地多个工种,炊事员、混凝土工、油漆玻璃工、材料试验工、钢筋工、瓦工等不一而足。他还曾给来建筑工地“开门办学”的清华大学建筑系师生传授过工地上的施工知识。他笑称“先为师傅,后做学生”。这一难忘的经历,也让他对建筑萌生出浓厚兴趣。

1978年,毛其智进入浙江大学土木系建筑学专业学习,后又来到清华大学建筑系,师从吴良镛教授读研,开始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全方位接触。从学生到建筑学院助教、讲师、教授,再到副院长,参与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设部、教育部、北京市等多个科研项目,以及长三角地区规划、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区域和城乡规划设计研究工作,成为城乡规划设计和人居环境建设等方面的专家。

在毛其智看来,建筑是历史的产物,时代不一样,生活不一样,建筑也各有其自身的形式美,这是不同时期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的体现。在上世纪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中,民族文化宫曾被认为是最美的建筑之一,“它使用大屋顶和孔雀蓝琉璃瓦的形制,洁白的楼体,高耸的塔身,是当时对中国建筑的探索和表达”。

到了80年代,新“北京十大建筑”的建筑形式与时俱进,比如国家图书馆一期工程,就从传统的大屋顶变成了小坡檐顶,但形式美的理念仍一脉相承。

而今天,建筑开始凸显多样化和个性化,城市中的新建筑很少能看见古典的形式美,二十世纪的风格好像已“不太入时”了。现在比较受到关注的是当代的时尚之美,比如库哈斯的CCTV、扎哈的银河SOHO、赫尔佐格的鸟巢等等。这些建筑美不美,每个人又会有不同的认识。

在变幻中永恒的建筑美

毛其智认为,时代在变,人们对建筑的审美认知也在改变,但建筑“经济”、“适用”等既往准则并不会过时。一个建筑,仅仅好看是不够的,它应当经久耐用。建筑首先要适用于人的不同的功能需求,这是它最基本、最实质的要求;但它也要物有所值,要讲求性价比。

他指出,上世纪50年代,提出建筑要“适用、经济,兼顾美观”,这符合当时社会主流的审美趋势;进入新世纪,又增加了“绿色”,变为“适用、经济、绿色、美观”,代表着当下人们对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在毛其智看来,建筑是一个人居环境的物质载体,是人们生活、工作的场所,你可以说它美,但有人看不惯,也可以说它丑,这是每个人审美认知的不同。“一些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建筑可能在某一个时间段内很炫,但建筑追求的不是昙花一现,它是长久存在的,是应当有历史感的”。

“人们对建筑‘美丑’讨论的焦点,实际上是他对生活、对自我的一种心理满足。同时,美的感受关乎体验、环境和社会影响,它并不是贴一个标签。”对此毛其智表示,“费孝通先生就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16字箴言,就是说我们既要尊重自己的审美,也要尊重他人的审美,要懂得欣赏别人,这样大家才能够和睦相处,这就是一个更为包容的美学观。”

他进一步提出,建筑的追求是“适用、经济、绿色、美观”,而不是“造一个黄金屋”。黄金屋美不美?不能说它不美,但它是小众的审美,不是大众审美。大众眼里的美和小众眼里所谓个性化的美,有的时候反映在对一个个别建筑上,但是对一个城市来说,更多反映出来的美是大众认知的美,城市美寻求的是大众对美的创造和辨识。

建筑应追求人居环境之美

对于创造美好人居环境,毛其智引用他的导师吴良镛教授在《城市美的创造》一文中的观点,认为城市美的出发点就是为人服务,建设“人居环境美好城市”、“宜居城市”、“健康城市”,归根结底就是要“合乎人的标准,适应人的要求,并把这作为真善美的基本要求”。

他指出,城市不仅是物质的,它有人的活动,是人的居住空间、工作场所,是人与人交流的社会场域。正如吴良镛所提到的,“城市的美学与艺术,不仅着眼于单栋建筑和建筑群组的结合,还要着眼于建筑物与自然的结合,而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这是毛其智极为赞同的。在他眼中,城市的美首先蕴藏在人和社会内在的素质之中,它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吴良镛也曾说道,“美好城市是基于人的生活要求出发,重视私密感、邻里感、乡土感、繁荣感……城市之所以成为城市,立足于人、社会和生活,它的建设发展也是为了更便于生活的需要。”所以不管是城市美,还是建筑美,都不是脱离整体而孤立存在的,而是和老百姓的生活和社会的需求结合在一起,是一种独特的美学因素。

那么,大众所追求的美是什么?在毛其智看来,美是人们对幸福追求的一种认识,大众追求的生活之美,实际上就是美好的人居环境。他提到网传的一组 “幸福指数”——“美好生活的33个指标”,作为人们对幸福感的一种量化,包涵了教育、健康、生活水平、生态、心理幸福感、善治、社区活力等等。

“一个人要是这些都拥有了,那他的生活肯定是美的,这就是美好人居环境的建设目标”,他如是说。

同题问答

伴随着大国力量的崛起和中国文化自信的觉醒,东方审美正在强势回归,您理解的东方美学是怎样的?

毛其智:在这个问题上还是讲“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就是既要尊重自己,认识自己的美,也要尊重别人的美,大家要学习“美美与共”。东方和西方的价值观、哲学观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西方的认知更为理性,分门别类的工作做得比较多。而东方的哲学更多是看到事物的整体,中国有一句话,叫“天人合一”,因而东方审美更注重对象的整体性。

在传承过程中,有扬弃也有创新,其中都离不开人的力量。您认为当下建筑师/规划师应该有怎样的坚守和创新?

毛其智:在现在这种情况下,个人能够做的事、能够取得的成功都还是比较渺小的,还是应追求一种集体的事业和成果。东方在重新崛起的过程中,更需要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扶持。这是东方社会的特点,之前说到的整体,就是这个集体感,要更加关注集体的努力。

在工作和生活中,哪些时光让您觉得无限美好?在那一刻,有怎样的人生感悟?

通过自己努力,每每得到的一点进步,都觉得是美好的。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现在千里走不了,但是自己走的每一步,如果是踏踏实实的一步,它就是美好的。比如自己努力去做的科研工作最终完成,编纂的书籍出版、撰写的文章发表;经过自己指导的学生通过毕业答辩、获得学位;女儿长大、上学、工作、结婚,外孙出世、上幼儿园了... 这一桩一件都是人生的进步,都是我最美好的回忆。

编辑/ 暴躁萝莉

撰稿/李晓燕

图片/视觉中国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奋斗精神作文 杜鹃花作文 自由作文800字 坐火车作文 300字写事作文 五年级作文五百字 高考状元作文 岳阳楼作文 五年级五百字作文 写西湖的作文 小学生作文阅读 优选作文 点赞作文600字 春天的家乡作文 夏天的作文400字 高考英语作文万能 写动物园的作文 乐作文400字 写事作文三年级 写事作文大全 采蘑菇作文 滑滑梯作文 60词的英语作文 三百五十字作文 抄写作文 亲情友情作文 英语五年级上册作文 九上英语作文 一万字作文 100字的作文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