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普通话 是如何从地方方言 成为中国话的“代表”的?

2020-12-28 01:30:01
相关推荐

汉语,记录了中国历史的辉煌,也是中国历史进程的另一种体现。汉语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国历史的另一种缩影。加上我国古人十分重视各地方言的统一,汉语也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赣方言、晋方言,等现代汉语方言的七大方言区。但是,以北京方言为标准音的普通话,最后却脱颖而出,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普通话"。可是,像普通话一样的全民族范围内的共同语,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是有一种演化的进程的。

秦汉以前(包括秦汉)为上古汉语,已经出现最早的共同语——雅言

秦汉以前,包括秦汉时期的语言,在汉语史上被称为上古汉语。而当时的中国人,就已经有了共同语的意识,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通用语——"雅言",就是以周朝国都西岐地区的语言,作为全国雅言的。孔颖达在《正文》中说:"雅言,正言也。"意思是"雅言"就是古代的共同语。

而"雅言"的形成,和周朝时平王东迁有关。西周末年,周幽王被杀,周平王继位,但是,原本的国都因为地震等自然灾害,已经非常的破败,加上外患不断,于是公元前770年平王决定迁都洛邑,之后他在洛阳执政了五十年的时间。虽然,当时周王室已经衰微,但是天子仍然书有文化号召力的,自此,洛邑本地的方言,就成为了东周的雅言。

甚至孔子讲学,都是用的雅言,《论语·述而第七》记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包括,中国古代的第一本词典——《尔雅》,它的名字也和"雅言"有关。古代汉语中,"尔"字和正字的意思相同,"雅"字自然和"雅言"之意相同,《尔雅》的形成,不仅是汉语史上的一大重要转折,也是东周时期"雅言"作为官话的直接证据。

但是雅言、《尔雅》存在的意义,在汉语史上的发展史上,还意味着,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对文字正音的观念,《论语骈枝·释雅言》已经有关于正音的记载:"夫子诵诗、读书、执礼必正言其音。"因为共同语"雅言"的出现,意味着,因为政府的号召力,政治性高的地区方言,得到推广。

而"雅言"的出现,使得人们对于一些字的读音有了共同的认知,如此一来,才会形成汉语史上第一本词典——《尔雅》。因为《尔雅》中不仅仅记载了字体,还有字意、词义,而这些都建立在共同语"雅言"出现的基础上。到了汉代,国语依然是以承袭于"雅言"为语音的"洛语",作为官方语的。只是,在当时,"雅言"有了其他的名字,还被称为"正音"、"通语"。这是因为东西两汉,分别建都于长安和洛阳,东汉在灭亡时,都城都是在洛阳,官话自然仍为"洛语"。包括后世的通用语——关西秦声,都是和建都地点分别在陕西和洛阳有关。

魏晋至五代为中古汉语,洛语结合吴语,形成新的官方话——金陵雅音

魏晋时期至五代中期的汉语,被称为中古汉语。当时的汉语发展,出现了转折点,之前久居官话的"洛语",结合了吴语,形成了魏晋至五代时期的新官话——金陵雅音。因为西晋建都于洛阳,所以西晋的官话,仍然承袭于汉代的制度,将"洛语"成为"雅言"以及"通语"。

之后,永嘉之乱爆发,衣冠南渡。西晋都城洛阳被刘裕攻破,无奈,西晋的贵族官员南迁,建立东晋。东晋成立后,为了避祸,迁都建康。而南京的地理位置地处东南,属于吴语区,东晋建都于此后,原本的官话"洛语"和南京的吴语融合后,形成了新的官话——金陵雅音。

西晋承袭汉代,以洛语为国语,称为"雅言",也称"通语"。永嘉之乱,洛京倾覆,东晋迁都建康,定语言以"中原雅言"为正,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然而,东晋后期又发生朋党相争及桓玄作乱。刘裕凭借自己的军事天赋,夺得了东晋的帝位,建都建康,称宋齐梁陈中的宋朝,东晋的官话"金陵雅音",也被南朝承继。一直延续到了五代时期。

到了隋朝时期,已经出现官方推广国家共同语的政策。因为隋朝建立统一的国家后,在长安定都。但是,前期已经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五胡乱华",当时的中原地区,长期被其他民族统治,语音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而隋朝建立后秉持着恢复"汉室之礼"的目的,隋文帝直接命陆法言,编辑了著名的《切韵》,审定汉字的纯正读音,所参考的读音就是洛阳雅音和金陵雅音,并用"反切"的注音方式,将读音完全标注出来。

而唐代建立后,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都承袭于隋朝,官话也不例外,称为"汉音"或"秦音"。甚至唐代所做的词典《唐韵》,也是在隋朝《切韵》的基础上制定的,包括读音。而《切韵》《唐韵》,因为采用了反切这种"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的注音方法,即便是今天,也能推测出古代的汉字的读音,不仅能够研究汉语语音的发展史,还能和现代汉语的语音对比,所以,粤语为唐音的观点才被提出。

北宋至五四前为近古汉语,确立以北京话为基础国语标准音

宋代,在《唐韵》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广韵》,之后南宋刘渊又基于《广韵》著《平水韵》。这些都和政权的交替有关,也和都城的建立有关,比如,北宋建都于开封,南宋建都于临安,新的都城,都会促生出新的官话。

到了元代,出现新的规定:学校教学要使用以汉语为域内共通语的标准,这是汉语共同语的一大发展。而元朝,即便建都于北京,汉语语音的标准仍然是唐宋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原汴洛音 ,这点在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中的反切注音中,可以和前代比照出来。同时,《中原音韵》的编写还参考了元代的散曲的用韵,根据反切读音,可以得出当时的读音,和现代的北京话的语音,已经十分接近,可以称得上是近代普通话形成的基础。

明代,因为朱元璋建都于南京,金陵雅音仍然是官话语音的形成基础。同时,当时已经正式开始作为官方语言,所参考的语音标准,为中原音韵,形成了汉代共同语的正式系统,对现代汉语的音韵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之后,明朝迁都,原本的官话南京话成为北京话,两相结合,形成新的北京话语音系统。

到了清代,因为北京一直是都城,所以生成了南京话和北京话融合的北方官话。而且,因为清代施行正音馆,所以,官话得到了很大范围的推广。此举,让北京官话的地位迅速抬升,也直接确立了之后以北京话为国语正音的基础。清朝中期后,北京话已经超越了之前仍有一定影响的南京话。到了1909年,北京话被直接定义为国语标准音,到了民北洋政府时期,更是直接上升为民族共同语。比如,1911年清朝推行的《统一国语办法案》,就是以京音为准的官话为国语标准的。

民国时期,国语的称呼得到广泛的认同,成为民族共同语的称呼。也就是现代普通话的基础,之后又经历了1913制定的老国音和新国音之争,才形成了"阴阳上去,入派三声"为特点的现代汉语读音。并在1937年,出现中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辞典《国语辞典》后,彻底形成国语的读音。新中国成立后,仍用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之后,才形成了现代汉语,这个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音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最尊敬的人800字作文 我终于战胜了什么作文600字 童年趣事450字满分作文 作文我最好的朋友 家人团圆的作文 高中常考作文 有关窗外的作文 过独木桥作文 写人的作文六百字 世界真奇妙作文 自我介绍500字作文男 学校操场作文 高考作文常用素材 作文我最喜爱的一本书 我和手机作文 看图写话体育活动作文 学校趣事作文 第一次剪纸作文 我的观察作文300字 家规英语作文带翻译 小学作文旁批 同桌摸下的作文1000字 考研英语作文一般能拿多少分 我的爱好作文结尾 优秀作文400字可抄免费 奉献的作文素材 童年趣事作文1000字 扬帆起航作文500字 食品作文 往事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