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你的年已过完 这里红火年味要到二月二丨深读

2020-12-29 02:15:01
相关推荐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每当正月十五,月华下,满城灯火,烟花璀璨,人们尽情狂欢。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传唱千年,正是因为代代中国人都有这份美好的记忆。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尽管忙忙碌碌,甚至千里奔波,却是一年中最快乐惬意的时光。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到正月十五灯会,过年的氛围弥漫近一个月。人们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来年好运。

春节习俗丰富多样,如祭灶、除尘、贴门画、祭祖、守岁、拜年、走亲戚等,全国各地都差不多,但在河南,还有一个特有的习俗:正月拜火神。

河南多数地方至今有春节祭祀火神的活动。据学者调查,河南商丘、开封、浚县、滑县等地的火神庙就有57处,这些地方火神祭祀至今犹存,过年期间仍有活跃的火神祭祀活动,这是一种悠远的文化记忆。

这个正在直播哦,去年百万人围观

在远古时代,学会用火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意义绝对不低于后来的蒸汽机、互联网。火带来光明、温暖和熟食,促进精神文明发展,人类走出蒙昧,走向现代,每一步都和火有着密切的关联。

“火”还有着难言的魅力。在古人的眼里,火是如此神秘,来无影、去无踪,神秘莫测;鲜红耀眼,光芒四射,熠熠生辉。但又有一种毁灭性的力量:“火,言毁也,物入中皆毁坏也。”这种奇异的神物,让先民们又喜爱又敬畏,世界各地都产生了火崇拜,中国古人以火祭祀天地、占卜和驱除邪灵。

火崇拜在中国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用火从火堆、火塘发展到灶火,火崇拜发展为祭灶;火逐渐人格化为火神,火崇拜逐渐演变为火神祭祀;时至今日,中国人喜欢红色,喜欢红红火火,那代表着热烈和旺盛……

在河南,相传火神爷的生日是正月初七(或说是初八),各地大多在这时开始祭祀活动。无意间,火神祭祀与春节文化紧紧联系到了一起。火神信仰与春节习俗相融,丰富了春节文化,成为各地民众集体性狂欢的平台。

河南各地的火神祭祀中,以商丘名声最著,历史最悠久。商丘有燧人氏陵和火神台,可说是中国火文化重地。这里的火神台的“朝台会”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久盛不衰,从明清到现在,会期从正月初一到二月二,持续一月之久。

火神台活动内容丰富,即使在寒风刺骨的夜晚,仍有很多人前往。正月初七,记者看到,人们在火神台前点燃篝火,喧闹着绕火起舞,感受着火的热烈和狂野,平日里十分稳重的国人,此时变得狂放不羁,手舞足蹈,放开嗓门呐喊,将无限的热情挥洒在天地间。

冬去春来,在经历过天寒地冻之后,万物正待重生,人们以这样的方式,催促阳气上升,大地春回。

阏伯:东方的普罗米修斯?

踏进商丘,就能感受到浓郁的火文化气息,让人不禁感佩这里不愧是中国火文化的重要源头。

商丘火车站正对的大路,名叫神火大道,这是一条贯通市区南北的主干道。沿路南行至与南京路交叉口,一座巨大的甲骨文“商”字雕塑映入眼帘,这座地标性雕塑通体红色,像一团燃烧的火焰。

继续南行,折而向西,车行近一个小时后,到达火文化广场,据说这是全国唯一以火命名的广场,广场一角,一座红红的火焰雕塑十分醒目。

火焰雕塑之北有燧人氏陵。陵高十米,四周植松柏,陵上墓草萋萋,陵前竖立着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手书的石碑。燧人氏是中国神话传说中发明人工取火技能的圣贤,位居三皇五帝之首。《韩非子·五蠹》中说:“上古之时……民食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悦)之,使之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有古籍说,商丘一带是燧人氏活动的主要区域,商丘历代府志、县志都有燧人氏陵的记载,这座陵墓在全国范围得到一定的认可,1992年,国际旅游观光年的“黄河之旅”首游式所取圣火在这里燃起;同年9月,河南省第七届运动会的取火种仪式也在此举行;2005年7月15日,第十届全运会的“华夏文明之火”也在此采集,国家有关部门称之为“中华第一火种”。

燧人氏陵之东四五百米,有一座高台,上面古建庄严,这就是火神台,也叫阏伯台、火星台,这里祭祀的阏伯,是商丘火文化另一个重要源头。

“燧人氏是火祖,阏伯是火神。”有商丘学者这样界定两位与火有关的先贤。在当地历史上,阏伯的影响大于燧人氏,这里的庙会一直叫“朝台会”,祭拜的是火神台上的阏伯。

阏伯身上,交织着史籍和神话的历史记忆,在史籍中,他是帝喾(kù)的儿子,比燧人氏晚得多,相传他是尧帝的“火正”——“部长级”官员。而据著名民俗学者张振犁先生考证,这是后世将原始神话“历史化”“谱系化”的结果,在最初的神话里,阏伯是一位“盗火英雄”,是东方的普罗米修斯。

>>火神台下即“商丘”

火神台是座夯土台,高30多米,突兀挺立在一平如镜的大平原上。台上现存正殿、配殿、钟鼓楼等元代古建,房舍宏伟,飞檐走兽,红墙绿瓦,色彩鲜艳。

火神台的历史十分悠久,在唐代已是名胜古迹,高适、杜甫、储光羲等人都曾登临此台,留下诗篇。

“河水日夜流,客心多殷忧。维艄历宋国,结缆登商丘。”

储光羲沿大运河游历到此,登临火神台访古和消遣,写下这首《登商丘》。显然,那时候商丘并不是一个行政区域的名字,那时候,今天的商丘叫宋州。储光羲“登商丘”,当时的火神台下,无疑是一座高丘,后来被黄河泛滥带来的泥沙淤没。

文物部门的考古探测证实了这一点。探测表明,夯土台应为东周及秦汉时期所筑,台下本是一座大土丘:“夯土层下为厚约1米的灰土层,系人类活动遗存。灰土层下面即为生土层,这里的生土层比附近200米以外的生土层地势高10余米,看来古时这里就是一个高10余米的自然大土丘。”在古代,这座大土丘就是“商丘”,相传为观测商星(即辰星、大火星)的地方。

商丘之名,在春秋文献中与阏伯联系在一起。《左传》说,“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也就是说,阏伯封于商丘任火正,主要职责是主持“大火”之祀,就是观测“大火”。

“大火”是一颗红超巨星,在中国的二十八宿里位于心宿,在十二星座里属于天蝎座,是天蝎座最亮的一颗星,由于它火红的颜色,我国古代又称之为“大火”。这颗星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当它黎明时在东方出现,就是到了播种的季节,当它在西方沉落,就该准备冬衣了。《诗经》“七月流火”,指的就是“大火”。

按照中国古代天文学,这颗星的分野在今商丘一带,阏伯担任的“火正”,主要任务是观测“大火”的位置变化以指导农时,在刀耕火种的时代,这是一个十分重要又有技术含量的工作,阏伯在当时就应该有很高的威望,后来更是被尊为“火神”。古籍记载表明,至少在秦汉时期,对阏伯的祭祀就已经出现,这与商丘火神台的考古探测正相吻合。

宋州地名演变为商丘,或许说明阏伯对这一地区的影响非常深远。

>>高官or盗火英雄?

古代文献中的阏伯,是“火正”,主要特长是观测“大火”,似乎与真正的火没有直接关系。但在民间传说中,却有不同的版本:阏伯是负责保存火种的,他曾是天神,把神火偷偷带到了人间。无疑,这是一个类似古希腊普罗米修斯的盗火英雄。河南大学教授、中原神话研究的开拓者张振犁先生曾撰文阐述这一观点。

1987年,张振犁的学生谢书民在完成田野作业时,从商丘县郭村乡谢寨村谢善行老人的口中,听到一个《商伯盗火》的神话故事:

商丘县城西南三里地,有座火神台,在火神台周围的老百姓中,一直流传着“商伯盗火”的神话。相传,商伯原是天上管火的火神,他听说人间没有火,日子很苦,就曾多次向人间投过火种,可惜都没有成功。时间一久,这件事让天帝知道了。天帝说商伯犯了天条,就把他贬下凡间为民。

商伯将要从天上到人间的时候,心想:这一次如果还不能把火种带下凡来,以后再也没有指望了。当时,他就把一根蒿绳点着,悄悄地藏在衣服下面,冒着危险,把火种带到世上来了。

商伯来到人间以后,就辛辛苦苦地教人们:冬天用火取暖;夜晚用火照明;打猎时用火围捕野兽;吃饭有了熟食;还可以放火烧荒种田。人们从此过上了平安快乐的生活。

时隔不久,商伯盗火之事被天帝得知,天帝大怒,发洪水想要淹灭人间的火种。当洪水如猛兽般袭来时,人们吓得四处逃散。而商伯没有逃走,他筑起了高台,独自一人在高台上保护火种。到了洪水消退之时,人们赶回家乡,看到高台上的火种还燃烧着,商伯拼死留住了人类的火种,自己却饿死在火种旁。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商伯的功德,就把这座土台叫做火神台,台周围这一代地方,也因为商伯的名字叫商丘了。

张振犁先生认为,商伯即阏伯,这篇神话简朴、浑厚、生动感人,是商丘“火神台”的神话原型,经由生命力强大的民间口传文学传承下来。而文献记载中的阏伯故事,是历代统治者和史学家将神话历史化,将阏伯纳入黄帝、颛顼、帝喾等帝王谱系,使其神话色彩淡化。

尽管时代久远,阏伯故事有不同版本,情节各有不同,但没有疑问的是,他后来被这一带的人们尊为“火神”,成为商丘闪耀千年的文化巨星。

宋代:火神阏伯祭祀成为国家大典

火神台祭祀和庙会历史悠久,有人说阏伯死后就有祭祀了,至今已四千年。可信的记载来自《宋史》,说在当时已有千年历史,也就是说,至少在秦汉时期,阏伯已作为火神受到祭祀,并且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宋朝,商丘火神祭祀成为国家大典,这与赵匡胤的发迹史有关。

宋人王明清《挥麈录(后录)》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赵匡胤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客游睢阳(今商丘),在阏伯庙醉了酒,做了个奇怪的梦,梦醒后,他在大殿焚香,占卜自己平生前程,从裨将问到大帅,“皆不应”,遂大着胆子,以九五之尊占卜,结果“大契”,从此,他对自己期许甚高。

这个故事可能有很多虚构的成分,但却说明一个问题:在宋代人的想象中,火神阏伯与赵匡胤的发迹有密切的联系,这为火神阏伯带来了一段颇为尊荣的历程。

赵匡胤曾任归德军节度使,辖区就在今商丘一带,陈桥兵变后立国,定国号为“宋”,国运为“火德”,足见十分认可商丘为发迹之地。

此后,宋朝礼官们多次建议提高火神阏伯祭祀的规格。宋仁宗时,南京(今商丘)宗庙鸿庆宫发生火灾,有人将这起事件归咎于阏伯之祀没有受到重视,“火正阏伯之祠在南京,国朝受命之神”,“上配大火,则国家之兴,实受其福,至于祭典,尤宜超异于昔”,直接导致了阏伯祭祀规格的骤然提升。

到了宋徽宗,宋朝国势衰微,有人认为是火德中微,火神阏伯的地位更加显隆。大臣们建议在各地兴建火德真君殿,尤其南京应天府的火神阏伯的祭祀更应重视,列入“大祀”,成为国家大典。

靖康之变,宋高宗赵构于商丘即位称帝,改元“建炎”,随后一路南逃,但局面稍稍稳定,就恢复了“大火祀”,随后,又在杭州兴建阏伯商丘宣明王殿,至此,阏伯成为南宋朝廷最为崇奉的国运神之一,崇祀活动伴随南宋始终。

商丘阏伯祠则毁于金哀宗时,当时元兵“遂渡河,袭金主,至归德,败其兵于阏伯台”。阏伯祠毁于此难,“其所存者惟丘耳”。

民间力量推动庙会鼎盛

尽管改朝换代,但火神信仰却经久不衰,元代晚期,阏伯祠得以重建,明清又得到多次修葺,延续至今。

“一天晴色暖人日,趁伴争驱阏伯台。”在清代,火神阏伯祭祀逐渐变得欢乐起来,随着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火神祭祀走向民间化、世俗化,以火神台为中心形成了规模盛大的庙会,变成由底层民众主导的、各阶层民众共同参与的狂欢节。乾隆年间的《归德府志》记载:“正月七日,俗传阏伯火正生辰,男女群集于阏伯台及火星庙进香,车马阗咽,喧豗(huī)累日。”

火神台景区管理处顾问胡献良告诉记者,过去火神台庙会非常热闹,不仅有本地人,还吸引了周边安徽、山东、江苏的民众。“远的地方,腊月二十八九就往这儿赶,套着大车,带着贡品和节目,敲锣打鼓地来,都打着一面旗,上面写着哪个省哪个县哪个村。”胡献良说,“到这儿后,就住在火神台村,一个村住不下,周围三里、五里的村子都住满香客。”

庙会也成为物资交流大会,如三十里外的闫窑村,全村一入冬就扎灯笼,扎各种彩灯,庙会时挑过来卖。火神台周边货物分门别类,分为灯笼行、木料行、黑白条行(柳编的筐、簸箕、笆斗等)、牛羊行、皮货行等,形成一条条的专业街。

胡献良说,如今庙会依然红火,今年初一,前来赶庙会的有一二十万人,销量最大的是烧饼,几十个烧饼摊,每个摊能卖几袋面……

正月初七、初八,记者流连在商丘火神台庙会,看到这里人潮涌动,非常热闹,有舞狮、腰鼓、戏曲、魔术表演,也有各种小吃、套圈游戏等。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逛庙会的当地人,他们都不是专程来上香祭拜的,而是趁闲来庙会玩耍。“我就是来玩的。烧香不烧香的,是个心情。”这反映了大多数民众的心理:对火神不再敬畏、朝拜,尽管如此,还会在庙会逛逛。就如俗话所说,过年若不去庙会里逛一逛,就如同在除夕夜里熬稀粥——不像个过年的样子。

庙会上,记者遇到一些卖木制、柳编老玩意的。来自夏邑县的老徐摆了个摊,卖自己编的簸箕、柳筐、笆斗等,笆斗是一种容器,底部是半球形,用白蜡条做系,我们好奇地拿起把玩,老徐说,小孩过周岁,商丘人都送这个,意思是祝孩子将来“才高八斗”,俗话说,“姥爷送个斗,能活九十九”,“姥爷送个斗,闺女又贵又有”。围观的人告诉记者,送斗的时候,要装上芝麻、烧饼等,过去再贵也要买,再穷也要送。他们说,现在送笆斗的习俗仍根深蒂固,但“平时买不到,只有庙会上才买得到”。

来源:大河客户端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六年级我想对你说 餐桌旁的一家子作文 好朋友作文结尾 英语剪纸作文 中秋节作文400字 永远的朋友作文500字 什么是片段作文 四年级优秀作文10篇 成长在路上作文800字 父爱的作文600字 冰激凌作文 春季预防传染病作文 小升初满分作文 扶老人过马路的作文 环保作文1000字 白萝卜的作文 北京四合院作文 小学三年级作文童话 最难忘的礼物英语作文 写借物喻人的作文 人生的作业作文 烤羊肉串的作文 特别的礼物作文500字 书香作文400字 运动会赛跑作文 我被妈妈感动了作文 世界变了作文600字 外貌特点作文 我家的电饭锅作文 假如我是云朵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