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读书是越多越好吗?批注 读后感有助于读书吗?(读书论坛讲稿)

2020-12-29 13:00:01
相关推荐

大家好!黎主任给了我8分钟时间。我觉得这是给我的至高荣誉。因为联合国世界教科文组织的年度科学家论坛,每位世界顶尖科学家的发言时间都不能超过8分钟。所以黎主任这是向世界看齐,我与有荣焉!我发言到7分钟的时候,烦劳黎主任给我提示,我会在1分钟之内结束。

今天给我的主题是读书。其实,有时候,我真觉得读书没什么用,不仅没有,反而还会给自己带来屈辱。我姐中专毕业,年收入100万;我表妹初中毕业,年收入300万;我大学本科毕业,年收入你们知道的。在我们这一行,我可能算是读过一点书,写过一点东西的人。有时外出学习会偶尔遇到一两个愿意读语文教学杂志的人。

“你就是汪老师?你的工作室都来吗?你应该是特级了吧?”

我只好说:“我的确是汪……。我没有工作室,刚刚挤破脑袋进了一个工作室。我更不是特级,连高级都不是,我只是中一,估计这辈子都得当老中医(老中一)”我说的“老中医”是谐音:看病的老中医;到老了,快入黄土了,职称还是中一,所以叫“老中医”。

有些人不知道是故意的,还是真傻。他们又接着问:“那你肯定是你们市的骨干教师!”我只好说:“老兄,我不是,我连学校骨干还没混上呢!”

所以,我以杜甫的名言“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来开启我的讲话。

黎主任让我分享读书体会,其实大概3年前,我曾经在这里分享过一次。我今天不太想重复。再说,我也不希望大家像我一样因读书而穷酸屈辱。我今天诗论想讲讲学生读书中可能存在的误区。在座各位,要么孩子正在中小学读书,要么即将读书,要么你们未来的孙儿孙女终将要在中小学读书。所以也许我讲的可能对你们有用。

我认为,中小学生的读书可能有两大误区:一、仅仅海量阅读,行吗? 二、批注、读后感等阅读要求,可能是扼杀阅读欲望的揠苗助长。

先来说第一个可能的误区。

不久前,陕西师大教授程世和致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的一万字的公开信,在微信朋友圈疯传。批评的核心就是“海量阅读”。个人认为,部编教材的总体思路就是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海量阅读。旧版人教版教材要求初中生的必读名著是12本,新的部编教材在必读12本的基础上,又推荐阅读24本名著。新的部编教材课文的编辑体系大都是1+x模式,即读一篇课文,再读类似的若干篇文章。因此,我认为新的部编教材的阅读教学就是指向“海量阅读”。但是正如陕西师大程教授所言如此“海量阅读”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草草地阅读。因为语文只是学生要学习的一门学科,学生除了学语文,还要学很多学科,他们要在这三年之内读完几十本名著只能是匆匆地浏览,如果细细地读,除非中小学只开语文一门课。程教授认为,初中生没有必要读那么多名著,认真地读好其中的一两本就够了。我比较赞同程教授的观点,一个人的人文底蕴往往就是几本书奠定的。以我个人为例,我是学教育出身的,但是我能教初中语文,主要是因为我读过《三国演义》5遍左右,读过《红楼梦》前八十回大概十遍以上。近年来,我发表了60多篇文章,但我的理论修养就来自叶圣陶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朱光潜《诗论》、李海林《李海林讲语文》以及王崧舟《诗意语文七讲》这几本书。当然,除了这些书,我还看过几十本语文教育专著。但是这几十本书对我而言就是:酒肉穿肠过,什么也没留。

“海量阅读”这个词是近年来出现的。但是这个阅读现象古已有之。我们来看看民国的两位大师叶圣陶和朱光潜是怎样看待的。

叶圣陶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告诫世人,一两天看完一本10多万字的名著,这样的读法不值得提倡。一年读几百本书的现象不值得表扬。因为这样的阅读,只能是记得些模模糊糊的人名和零零碎碎的情节。有位初一的家长曾经骄傲地跟我说,她孩子小学解读读过600多本书。可是她的语文成绩从来没有上过120,题目难一点,连110都上不了。整个小学阶段读了600多本书,我想很可能就是几天看完一本几十万字的名著。虽然师海量阅读,读了600多本,但都是像叶老说的那样只记得些模模糊糊的人名和零零碎碎的情节。这样的读书意义非常有限。

叶圣陶先生

美学大师朱光潜说,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朱光潜、叶圣陶两位大师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当代著名红学家王志武先生(我的恩师)说:中学生认真读一两本名著就够了。

北京教育学院吴欣歆博士说,语文老师有责任帮孩子找到一半能终身相伴的书。

有一本能陪伴终身的书,是一种幸福。当看球、踢球、看电影都不能派遣我们心中的忧伤时,还有那陪伴终身的本书可以让我们找到最后的精神寄难所。

因此,个人认为,海量阅读就是读过,读过是浅层次的读;读懂才是较高层次的读。对于名著,我们要读过,更须要读懂。

朱光潜先生

再来谈第二个误区。

做批注、写读后感是我们名著导读的常规操作。但是对于阅读兴趣还没有培养起来的孩子,这样的阅读要求就很可能是揠苗助长,扼杀好不容易在阅读中唤起的读书欲望。

很简单地说,给您一张电影票,但必须要写3000字以上的影评,请问,你还愿意去看吗?

读书要顺其自然,有兴趣了,稍稍点拨,孩子自然就会批注,甚至写读后感了。

有很多家长跟我抱怨,我的孩子看书就知道看情节,根本不去思考作者的写作艺术。我说,你孩子能看懂名著的情节,就已经非常不错了,你得大大表扬它。至于你说的写作艺术,你能谈出个所以然吗?如果你都难以谈出个所以然,为什么要让你孩子思考这么难得写作艺术呢?你非要他思考写作艺术,我估计他连书都不想看了。个人以为,我们要呵护学生的阅读兴趣,不要用过高的阅读要求去拔苗助长,这样会扼杀他们的阅读兴趣。

基于以上两个学生阅读中可能的误区,我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首先是基于学生。

我们要让初中生读过11本课标规定的必读名著和若干本推荐名著,读懂1本名著——个人建议《水浒传》。

我们要让高中生读过20余本课标规定的必读名著,读懂1本名著,个人建议《红楼梦》

我还是想谈谈老师的读书。本不想说,但还是忍不住。

个人建议各位每天用1小时时间读书。江苏的一群初中语文特级教师编过一本专著叫《教师的第九个小时》。他们认为教师一天工作八小时,若能每天用一个小时的时间读学科专著或写作,坚持10到20年,就能成为这个学科的专家型教师。这也符合西方人说的“一万小时”理论——只要能在业余时间里抽1万个小时来提升专业素养,就能成为真专家。

所以个人觉得,其实我们并不须要太努力,但我们须要能坚持。 有人会说,汪老师,你6年时间发表了60多篇论文,是不是很努力啊!我会告诉他,我并不努力。我球照打,球赛照看,该旅游就旅游,该放松就放松。但是我这6年多的时间里基本做到平均每天用1到2小时来读书和写作,日积月累,坚持不懈,于是有了60多篇论文。

我用古人的一句名言结束今天的讲话: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还有,不要抱怨没时间看书。因为有时间玩手机,就有时间读书!

读书可能穷酸,但不读书也可能穷酸。区别在于读书人的穷酸中还有些别的东西;而不读书人的穷酸,除了穷酸还是穷酸。

谢谢大家!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敬老爱老的作文 你是我最感激的人作文 祖国我想对你说的作文 我的姥姥作文200字 小学作文成长的烦恼 捉迷藏三百字作文 点亮心中的那盏灯作文 泰山游记作文400字 月亮200字作文 以月亮为话题的作文 关于毕业季的作文 青春的英语作文 我理想的婚姻英语作文 温暖留在心里作文600字 我的傻爸爸作文 描写天气的作文100字 介绍东西的作文 全国劳动模范作文 关于徐霞客的作文 中国成立作文 学英语的经验英语作文 我爱吃什么作文 激动的泪水作文500字 初中语文作文题目 名胜古迹的作文400字 小学生清明节作文 作文白衣天使 烧烤英文作文 国庆作文高一 我的梦想作文600字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