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平凡女性的精彩故事?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特别报道

2020-12-30 05:10:01
相关推荐

平凡女性的精彩故事

——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特别报道

一年一度的“三八”妇女节即将来临,众多姐妹们将以不同的方式庆祝这个属于自己的节日。有人说,女人是真善美的化身,有人说“妇女能顶半边天”。奋战在陇原大地各条战线的姐妹们同样努力提升自我、积极服务社会,以坚定的信念、饱满的热情、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辛勤工作,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发挥着积极作用,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今天我们特别介绍三位在特殊岗位上的平凡女性的精彩故事。

老年公寓里的“贴心女儿”

达玉琴给老人梳头。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徐俊勇

人物档案:达玉琴,55岁。做过库管员、钳工、保洁员。2013年应聘到兰州白塔山老年公寓从事养老护理工作。2015年考取了民政部门颁发的养老护理员证书。6年来,由她负责照顾的老人已达100多人,老人们亲切地称她为“小达子”。

人物感言:子女们把老人送到老年公寓安享晚年,是对老年公寓的信任,而自己也接受了这份神圣的信任,此后,自己就是老人们的“子女”,为老人们送上更多的陪伴和关爱。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徐俊勇

2月27日上午7时40分,迎着清晨第一缕阳光,居住在兰州市城关区武都路的达玉琴匆匆走出家门,坐上开往北滨河路方向的131路公交车,她要赶在8时40分前坐上单位的通勤车。

“我们护理员的工作时间是从上午9时到第二天上午9时,两班倒,也就是说上班24小时,休息24小时。”说着,达玉琴走进更衣室。两分钟后,身穿工作服、戴着口罩的达玉琴精神抖擞地开始了一天的护理工作。

达玉琴当天护理的是三楼重症护理区,也是主班,工作比较繁忙,她将带领副班,负责三楼12名老人的人身安全、用药、用餐、翻身、洗漱等工作。

记者跟随达玉琴走进82岁的窦奶奶居住的房间。“窦奶奶,昨晚休息得怎么样,想喝水不?”达玉琴轻轻拍着窦奶奶的肩膀说道。

窦奶奶感觉到有人呼唤,缓缓睁开眼睛,向达玉琴微笑着。“来,我给您翻翻身,给您把纸尿裤换掉。”大约三四分钟,达玉琴熟练地将窦奶奶照顾好,并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

“窦奶奶入住老年公寓已有四年时间,刚来时还能依靠助行器勉强行走,半年后身患阿尔茨海默症,长期卧床。今天还好,老人的衣服和床单上没有沾上粪便。如果有,床单和衣服都需要及时换洗,要保持老人卫生干净,房间没有异味。”达玉琴一边介绍情况,一边走向下一位老人的房间。

有的老人大小便失禁,养老机构会为每位需要重度护理的老人穿上纸尿裤。早上起床后、午睡前、晚上睡觉前,护理员们都要为老人们更换一遍纸尿裤,每两小时翻身一次。

上午10时30分,给12名老人翻身、敲背、更换尿裤、如厕等工作完成后,达玉琴已经累得满头大汗。回到办公室,她端起一满杯水,一饮而尽。

“老人们喝水一般在45度左右,护理员必须将烧开的纯净水兑到合适的温度。”护理员王红霞说,达姐工作时间久了,对水温的掌控非常到位,即使老人用吸管喝水,也不会感觉到烫嘴。

时间渐渐到了中午。老年公寓开饭了,餐厅工作人员将四菜一汤和一份苹果蒸品推到了老人们居住房间的过道。

“小达子,今天中午有啥好吃的?”85岁的熊老爷爷一边用吸管喝水一边问达玉琴。

“今天有你爱喝的紫菜汤,到时候我给你端过来。”达玉琴接过老人喝完的水杯回答道。

“小达子,赶紧给我盛饭端过来,我要第一个吃饭。”靠着窗户边坐着的伞大爷喊道。

达玉琴说,老人就像小孩儿,吃饭也要争第一,需要好好哄着,不然就“生气”了。

记者看到,达玉琴协助餐厅工作人员给老人送完饭后,将一份菜花炒肉和几块掰碎的馒头放进榨汁机打成碎末状。“这是给窦奶奶的,她没有牙齿,需要吃流食。”达玉琴说。

随后,达玉琴将床缓缓摇起,让窦奶奶半躺着,给老人围上护脖,用勺子小心翼翼地喂饭。“窦奶奶,很香的,再吃两口吧!”达玉琴耐心地边说边喂。而此时的窦奶奶,一口饭菜就一口蒸熟的苹果泥,吃得津津有味。

吃完饭,老人们进入午睡时间,这也是达玉琴一天中最轻松的时候。稍作休息后,还得安排老人们洗澡。

达玉琴告诉记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洗澡就需要护理员一个个地擦洗,一些老人难免有些难为情,对护理员态度不是很好,对护理员而言,需要“习惯”老人们的态度。

“做护理工作要有耐心、爱心,让老人们在养老机构过得幸福、过得开心。”护理长康红梅说,达玉琴不论是给老人洗脚、剪指甲,还是护送老人去医院,是全院护理员中最敬业的。

为了干好这份工作,达玉琴还参加了在甘肃省第三人民医院举办的护理员培训班,并考取了养老护理员证书。

晚饭结束后,达玉琴告诉记者,在老年公寓上班,有的老人们有事没事,都会按呼叫铃,她的工作几乎一直在走动中度过。一整天下来,身体很疲惫,但心情是舒畅的,因为达玉琴在老人们的脸上,看到了父母的身影。6年来,达玉琴在老年公寓照顾的老人已达到100多人。据达玉琴回忆,因年轻时工作忙,到父母相继离世都没有好好照顾他们。现在她除了在家照顾好公婆外,就是在老年公寓好好工作,让每一名入住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90后”特警的“花样年华”

刘莹和丈夫梁威亚在执勤。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顾丽娟

人物档案:刘莹,26岁,大学毕业,2015年8月进入兰铁公安局兰州公安处特警支队工作,同年10月获得兰州铁路公安局兰州公安处警务实战大比武个人全能第一名。2016年1月获得兰州铁路公安局春运安保先进个人称号,2016年5月成为兰州铁路公安局兰州公安处唯一的警务实战女教官。

人物感言:社会安定,同事平安,家人健康是最大的心愿。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警务实战水平,为平安车站贡献一份力量。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顾丽娟

2019年2月27日,还有两天春运结束。上午8时30分,经过前一天一场小雪的洗礼,气温下降不少,丝丝寒意迎面袭来。见到刘莹时,她一身戎装,英气逼人,刚和夜班值班队员交接完工作,准备新一天的巡逻。

“目前我们的工作重点依然是处置突发事件。”刘莹告诉记者,春运的最后几天,客流量依然很大,要随时注意车站突发情况。

1993年出生的刘莹是山西人,大学学的是体育教育专业,对于警察这个职业,刘莹充满向往。大学毕业后,怀揣着警察梦,刘莹义无反顾地加入了特警队伍,成为兰铁特警支队唯一的女队员。

刘莹告诉记者,真正成为一名特警之后才发现,现实中的特警生活,与影视剧中反映的有差别,除了帅气的警服之外,经常要面对非常艰巨、棘手的任务,尤其作为铁路特警,更是要守护万千旅客的平安出行。

“最开始担心的还是体能问题,怕跟不上,还好大学是学体育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拿到了全处个人全能第一。”刘莹告诉记者。

“刘莹能用勤奋和刻苦弥补自身的不足,训练执勤都冲在最前面。”兰州铁路公安处特警支队副支队长杨彬告诉记者,他相信刘莹会在特警这个行业里做得更好。

“这一路走来并不轻松,酸甜苦辣,没有亲身经历的人很难知道,夏天热的时候,黑色的帽子和衣服都被汗水浸泡成了白色。”刘莹说,进入特警队后,训练强度非常大,摸爬滚打,腾挪跳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女特警与男特警没有什么区别。

4年的特警生涯里,凭借不断努力和过硬的身体素质及专业技能,刘莹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作为兰州铁路公安处唯一的警务实战女教官,训练起比她高出一个头的男队员,刘莹也轻松应对。擒拿对抗、持枪战术训练、枪支快速拆装射击,她几乎样样精通。

刘莹的丈夫梁威亚,也是兰铁公安处特警支队的队员之一,比刘莹迟一年来到特警支队。

“她考到特警支队以后,我来看她,看到她训练特别辛苦,觉得特别心疼,想过来陪着她。”于是梁威亚毕业后也考到了兰铁公安处特警支队,成了刘莹的队友。

“当时她是我的教官,所有人都知道我们的关系,都盯着我,所以训练特别认真,一点都不敢马虎。”梁威亚一边看着刘莹,一边微笑着告诉记者,今天能一起执勤还是跟队友换了班,晚上还要上晚班。

2018年8月,刘莹和梁威亚领取了结婚证,成为特警支队唯一的队友加夫妻的特警。

“时间经常是错开的,我上白班他上晚班,有的时候见面就在交接班,节日都是各过各,碰巧凑在一起休息就特别开心!”刘莹告诉记者,从警这几年,印象最深的是去年领完结婚证,婚礼定在10月5日,6月份自己去恩格贝参加“全国警察射击比赛选拔”,7月份梁威亚去北京执行任务,婚纱照都没拍,而婚礼已经临近。

“眼看着婚礼马上就要举行,他还不知归期,想着可能婚礼要泡汤了!”好在梁威亚提前回来了,婚礼如期举行。

当日上午11时,刘莹和自己的搭档吴婷开始巡逻,在巡逻过程中,刚好有旅客丢弃了背包,两人赶紧上前检查背包,确保是空包以后,才将它放在了垃圾桶旁边。

“凡是旅客丢弃的包都要检查一下,万一有什么重要的东西或者危险品,要及时处理。”在跟随两人步巡的过程中,记者看到随时都有人前来咨询,两个人都一一耐心解答,有些方言听不懂时还要再三确认,告诉旅客正确的信息。

中午12时30分,刘莹和队员们开始轮班吃饭,午饭是外卖的盒饭。

经过短暂的轮流休息调整,下午1时30分,刘莹和队员进行了半个小时的训练。刘莹告诉记者,今天值班的特警队员一共有5个人,是队里唯一的五人组。

刘莹说自己从未后悔过。她说到的最多的一个词是信念,正是这份信念,让她穿上制服,守护一方平安。“有一次巡逻,遇上两个孩子朝我们敬礼,我们也回敬礼,特别感动。”

从日出到日暮,忙碌又平淡的一天过去了。晚上7时30分,刘莹和丈夫梁威亚交接了班,独自一人踏上回家的归途。

殡仪馆的“特殊”主持人

杨晓玲在为告别仪式做准备。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文洁

人物档案:杨晓玲,29岁,兰州市殡仪馆礼仪主持引导员。2013年参加工作,从事礼仪主持引导员工作6年。2018年荣获全国民政职业技能竞赛殡仪服务二等奖,甘肃省殡葬技能大赛一等奖。

人物感言:每一天我们都在快速浏览别人的人生,那些关于生与死的故事,或平凡、或感动、或悲壮……让我们更能体会生命的真谛与殡葬工作的价值。用心服务,用温情化服务,让逝者有尊严地告别这个世界,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文洁

在兰州市殡仪馆礼仪主持班,有一支由8名女性组成的礼仪主持引导员队伍,她们年纪最大的35岁,最小的26岁。出生于1990年的杨晓玲,就是其中一员。日前,记者走近这名90后葬礼主持人,听她讲述自己的工作。

2月28日上午5时,杨晓玲的起床闹钟准时响起。5时40分,前一天已约好的网约车到达小区门口,她穿上羽绒服匆忙出门。“每一次闹铃响起,都在提醒自己不能迟到。”

杨晓玲坐在后排。黑暗中,她掏出化妆包,拿出粉饼、眼影、口红,对着一枚小小的化妆镜化起淡妆。“为了节省时间,我们练就了在车上化妆的本领,但不能画眉毛,车晃动很容易失手。”杨晓玲不好意思地说。

6时12分,车辆到达位于华林山的兰州殡仪馆,杨晓玲开始一天的工作。在更衣室,她换上深蓝色工作服,穿上黑色中跟短靴,画好眉毛,对着镜子整理妆容,头发在脑后高高盘起,脸上的淡妆清丽简约……最后套上灰色长羽绒服,戴上白手套,快步向追思堂走去。

6时28分,杨晓玲开始准备第一场告别仪式,确认逝者姓名,悬挂挽联挽幛,询问家属,致词来宾是否到场,乐队是否到场,遗体确认,询问现场老年亲属是否需要陪同人员,是否需要准备板凳……

“遗体告别仪式正式开始……”7时整,追思堂传出杨晓玲浑厚低沉的女中音,她娓娓讲述一个关于母亲的故事,空气中充满着温柔的伤感。

站队、致词、鞠躬、默哀、瞻仰遗容……杨晓玲引领着家属和来宾有条不紊地进行悼念,引导家属送逝者最后一程,整个过程熟练沉稳。

结束后,杨晓玲开始准备第二场告别仪式。

8时整,第三场告别仪式开始。完成当天的前三场遗体告别仪式后,杨晓玲又陪同逝者亲属办理遗体火化、骨灰安放等相关手续。当逝者的女儿紧紧握着杨晓玲的手表示感谢时,杨晓玲的眼眶也有些湿润,微微鞠躬,以示回礼。

此时,已是上午10时27分。在同事的催促下,杨晓玲来到工作人员休息室,端起饭盒,狼吞虎咽吃早饭。

“虽说整个告别仪式只是半个小时,可这半个小时并不轻松,精神高度紧张。主持仪式过程中不允许有一丁点的错误,还要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杨晓玲向记者讲述前一天告别仪式上发生的意外,告别仪式进行过程中,逝者的一位家属突然晕倒,但仪式不能中断。这时候,她迅速用眼神与辅助人员进行交流后,辅助人员妥善地安置了悲伤过度的逝者家属,告别仪式也很顺利地完成了最后几个环节。杨晓玲说:“告别仪式上,任何突发情况发生时,主持人都不能乱,要把控全场。”

杨晓玲告诉记者,自己最多的时候一天要主持10场告别仪式,还要做好其他的辅助工作,如与逝者家属沟通、撰写主持词等,基本上是24小时待命。

匆忙吃完早饭,杨晓玲又回到告别厅,去辅助其他主持人工作。

这天下午,杨晓玲需要策划第二天的一场告别仪式。她和逝者的亲属进一步沟通,跟家属聊逝者的人生轨迹,设计大屏幕的相册、告别音乐、告别厅的鲜花摆放、撰写主持词……经过反复修改,直到家属满意为止。不知不觉到了下班时间,杨晓玲一路小跑,赶上了单位的通勤车。车开没几分钟,她已经沉沉睡去……

“刚开始独立主持告别仪式,我特别紧张,站在那儿两腿直发抖,怕出错,就逐字逐句念主持词。不敢看来宾,用文件夹挡住脸,一场告别仪式结束,手心里全是汗……”如今,杨晓玲主持告别仪式,从容自如,还会用音量、语速带出感情,让告别仪式平静而动人,庄重而不失温暖。

家住在东岗镇,离单位很远。为了不耽误第二天的工作,她会在前一晚预订网约车。杨晓玲告诉记者,看到目的地是兰州市殡仪馆,有些司机会找各种理由取消订单。杨晓玲说,一些亲朋好友也不理解自己的工作,但杨晓玲却深深地喜欢着这份工作。“有时候,上班的路上,也会有好奇的司机询问我的工作,我都会多聊几句……我希望用自己不能微笑的服务,护送逝者走完最后一程,让逝者的人生完美谢幕,让生者得到抚慰,也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殡葬行业,理解我们的工作。”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二年级描写春雨的作文 关于流泪的作文 游武汉大学作文 游玩作文350字 考研大作文模板 折小船作文 作文评语缺点 拔花生作文300字 英语二作文类型 描写樱花作文 未来畅想作文 怀念老师的作文 作文错误 大学生英语作文范文 家长会作文 2011年湖南高考作文 心事作文300字 一年级看图写话作文 端午节爬山的作文 我理解的幸福英语作文 介绍朋友的作文400字 莲子作文 青运会作文 我可以做的更好作文 春游灵山大佛作文 作文成长需要 中学开学典礼作文 桂花三百字作文 关于元宵节英语作文 环卫工人的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