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吃得苦中苦”真的“方为人上人” 为什么古训有时候不太灵?

2020-12-30 14:50:01
相关推荐

在学生时代,我们身边一定有这样的同学。他们每天起早背单词,上课努力记笔记。午休期间也在刷题,晚上就寝之前也要抓紧时间背几个数学公式。这种勤奋的劲头总是让我们自叹弗如,他们在考试的时候要是考不好都没有天理了。

结果一到考试的时候,他们真的考不好。

进入职场之后,还是能遇见这类同事。他们上下班按时打卡,早上第一个到公司,晚上总能看见他们在加班。上司安排的工作以后,马上开始埋头苦干。其他同事都觉得凭这股努力的劲头,年底就算不能升职,起码奖金拿到手软。

结果到年底的时候,他们不仅没有升职,也没有拿到奖金。

从小就被教育要学会吃苦,想要得到什么,就要付出比别人多千百倍的努力。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经历却告诉我们“吃得苦中苦”却并不能一定成为“人上人”。于是大多数人就此放弃努力,开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

在看到别人成功之后,不相信自己也能做到,却认为背景与天赋才是成功的关键。

关于努力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各个文化都有自己的解读。不管是什么地方的文化,都相信努力就能成功。既然努力就能成功,那为什么还会出现努力之后仍然失败的情况呢?到底是古人说错了,还是我们理解错了?

关于这个问题,来自日本的两位教授给出了自己的解答。一位是中室牧子,另一位是津川友介。他们站在经济学的角度,为我们介绍了如何正确理解这个看似玄学的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努力与成功之间的关系。

要想深刻理解某种现象,就要学会从这些现象中发掘背后的思维方式。因为只有找到暗藏的思维逻辑,才能避免被各种表象蒙蔽双眼。

中室牧子与津川友介两位教授,通过《原因与结果的经济学》向我们阐述了经济学中最常用的“因果推理”模型。思维模型的威力我们都了解,比方说最常用的逻辑思维模型:金字塔原理。“因果推理”模型的最大用处就是帮助我们发现那些看似合理的表象背后的问题。

天道一定酬勤吗?

先说结论:天道一定酬勤。

尤其是那些没有背景、没有特别突出天赋的人,请相信努力对于成功的巨大作用。既然天道一定酬勤,那为什么还会出现在付出巨大努力之后,仍然无法得到等值回报的情况呢?

在《原因与结果的经济学》中,作者在开篇就提出了一个世界各国都有的普遍观点,那就是看电视会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这个观点在目前国内的大多数家长中非常有市场,只不过除了电视以外,手机、电脑游戏等等都可以影响到孩子的成绩。

那么看电视、玩游戏与学习成绩下降之间真的有联系吗?答案是否定的,经济学的权威研究已经推翻了这个说法。

看电视和玩游戏之所以能够“影响”学习成绩,是因为这两者占用了学生过多的精力,使得学生没有把足够的时间和心思花在学习上。表面来看电视和游戏与学习成绩是因果关系,实际上他们之间只是相关关系。

所以电视和游戏并不是导致学习成绩差的罪魁祸首,与学生成绩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理解了这个观点之后,再让我们回到前面的问题,为什么付出努力不一定得到回报?原因在于对“吃苦”与“成功”之间的因果关系搞错了。“吃得苦中苦”是因,“方为人上人”是果。这句话是通过强调吃苦的重要性,推导出成功的结果。

但是我们却错误地认为吃得苦越多,越能成功。

换句话说就是,吃苦要讲究方法。如果把一味地重复错误的过程当成吃苦,那是绝对不会成功的。就像那句话说的:“重复旧的过程只会得到旧的结果。”在这种错误的循环下,天道是不会酬勤的。

如何判断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从前面的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情况下最容易犯得错误是把相关关系当成因果关系。那么如果想要正确地判断两个变量是否属于因果关系,该怎么做呢?

在《原因与结果的经济学》中,两位作者给出了三个判断标准:

是否“纯属巧合”?是否存在“第三变量”? 是否存在“逆向因果关系”?

首先,要判断两个变量之间发生的变化是否纯属巧合。比方上世纪香港影视圈和股市有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这个现象被称为丁蟹效应。

这个效应指的是从郑少秋于1992年在《大时代》中饰演丁蟹开始,凡是播出由郑少秋主演的电视剧、电影等,恒生指数或A股均有不同程度下跌,股民损失惨重的现象。

郑少秋与1970年加入TVB,开始了自己的演艺事业。如果他真的如传言所说,能让故事一泻千里。那为什么丁蟹效应直到1992年才会出现呢?所以郑少秋与香港股市之间,就属于典型的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

第二,要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第三个变量。在经济学中,第三变量被称为遗留变量。它经常把相关关系伪装成因果关系,从而影响我们的判断。

要想理解这个“第三变量”,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幸存者偏差。我们经常听见别人说在野外遇见熊的时候,躺下装死能够逃过一劫。实际上熊是杂食动物,它在饥饿状态下也会吃腐肉。

遇见熊躺下装死这个观点之所以能够流行,是因为一部分装死的人侥幸活了下来。而那些没有装死以及装死但是被吃掉的人不会说话,他们没有办法反驳“遇见熊躺下装死”这个观点。从而让“躺下装死”与“遇见熊”从相关关系,变成了因果关系。

最后,要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逆向因果关系。在《原因与结果的经济学》中,作者给出了警察数量与地区犯罪率的例子来说明。有人认为警察数量越多导致该地区犯罪率高,降低警察数量同样会导致犯罪率降低。

然而实际情况确实,一个地区的警察数量是根据这个地区的犯罪率来决定的。当该地区的犯罪率高,必然会需要大量的警察来维持秩序。

所以在我们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时,就要学会辨别是否有这三种情况出现。如果变量之间是相关关系,那么就会出现“纯属巧合”、“第三变量”、“逆向因果关系”中的某一种。在相关关系的情况下,即使“原因”再次出现,也不一定会得到同样的“结果”。

因果推理的五个步骤

在日常生活中类似前面看电视与学习成绩、幸存者偏差的情况还有很多。尤其是在信息发达的信息时代,收智商税的谣言让我们防不胜防。那么我们该如何提高自己免受有害信息侵扰的能力呢?

要想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其实很简单,只要按照《原因与结果的经济学》中提供的五个步骤去做即可。

第一步,确定“原因”是什么。比方我们参加了一次技能考试,却失败了。要仔细分析是因为什么导致失败,是因为某个知识点没有掌握,还是自己的词汇量、刷题量没有达到要求等等。只有找到正确的原因,才能继续下一步分析。

第二步,确定“结果”是什么。明确结果同样非常重要,比方说结果是没有通过考试还是没有考到理想的分数。只有原因和结果同样清晰,我们才能通过因果推理模型来进行判断。

第三步,确认三要点。接下来就要判断原因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着前面提到的三个要素。如果两者之间存在“纯属巧合”、“存在第三方变量”以及“逆向因果关系”,那么他们就是相关关系。比方说看电视/玩游戏导致的学习成绩下降。

第四步,制造反事实。制造反事实是为了形成对比,也就是统计学中经常提到的对照组。要想评估因果关系,反事实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需要“最贴切的值”来替换反事实的结果。

第五步,调整到可比较状态。用最贴切的值替换反事实的结果的一种有效方法是,通过调整形成“可比较”的组。

如果以前面提到的考试为例来说明的话,第四步以及第五步的主要目的是找到干预组与对照组。比方说我们没有通过考试,因此被称为干预组。而另外一些能力水平与我们相似,但是却通过考试的人作为对照组。全面比较双方的学习方法、学习时长等方面后,会得出“原因”与“结果”的因果关系。根据这个关系,找到没有通过考试的真正原因。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这本书通篇讲的都是因果推理模型,与经济学有什么关系?这算是对经济学的一个误解,经济学并不单单研究钱,而是通过社会现象来研究资源分配等问题。

在本书中提到的因果推理模型中,经常用到统计学的知识,在经济学中这属于计量经济学的范畴。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掌握因果推理模型,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看透表象,掌握真正的因果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手机迷作文400字 初中写同学作文 作文巨人的花园 2021高考作文题 我心中的英雄作文700 等待春天作文 我的朋友韩语作文 有关骨气的作文 有标题的作文 迎着风作文 诗歌作文400字 写景的作文650 吃晚饭的作文 禁止吸毒作文 写童趣的作文 描写窗外的作文 红的作文 印象中最深刻的人作文 高二暑假作文 饺子的英语作文 我喜欢的动物作文小狗 我的人生态度作文 踢足球400字作文 在孤独中成长作文 海边游玩作文600字 水果西瓜作文 民族团结作文600字 教师节关于老师的作文 作文难忘的生日 关于奉献的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