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我是个妈妈 我需要铂金包》探秘精英阶层的生活状况

2020-12-31 03:40:01
相关推荐

关于作者

温妮斯蒂·马丁博士,密歇根大学主修人类学,后于耶鲁大学取得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博士学位,有超过二十年的写作与社会研究经验。目前与丈夫和两个儿子定居纽约市。

关于本书

这本书的英文版于2015年出版,中文版2019年1月刚刚上市,就迅速进入畅销书排行榜。讲的是一个纽约上东区的妈妈,围绕孩子教育的生活记录。但同时,它也是对美国顶级富豪家庭生活的一次人类学卧底式调查和报告。

核心内容

1. 在曼哈顿上东区育儿战争的八卦表象之下,我们既可以看到超级富豪生活的荒谬之处,也能观察到美国精英为了保持阶层地位,有着怎样超乎常人的自律精神。

2. 作者以人类学的视角观察上东区妈妈团,这是一种用学术视角拉开日常生活距离的方式,能够给人带来更多理性思考和判断,人类学的方法,不仅可以用于研究原始部落,更可以运用于个人职场和公司管理。进一步,各种人文学科独特的解释框架,都应该有可能应用于解释观察现实世界,跨界视野的价值正在这里。

3. 现代社会的育儿焦虑,尤其女性面临的巨大压力,部分来源于独自养育孩子。而人类学研究告诉我们,共同养育、社群照顾,是一种根植在人类进化中的特质,即便到了现代社会,也仍然有利用价值。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本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

我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2015年,它的英文版刚刚上市,当时这本书人类学和时尚跨界的题材就引起了我的兴趣。这本书的中文版2019年1月刚刚上市,就迅速进入畅销书排行榜。全书总共20万字。

书的主标题——《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不但长,而且听着有点怪。副标题更长 “一个耶鲁人类学博士的上东区育儿战争”。我来帮你把标题拆解一下,“妈妈”加“育儿”,直指城市中产普遍焦虑的教育问题,说“战争”也不算太夸张,更何况还有个常青藤名校“耶鲁”加持。

“铂金包”听上去有点怪?这只爱马仕最著名的爆款拎包,最便宜的售价也要几万元人民币,珍稀皮革镶钻限量版,更是动辄上百万。而且,就算你觉得自己不差钱,走进爱马仕专卖店,跟店员说要买一个,多半他会有些冷漠加尴尬地告诉你,恐怕要排两三年的队。一个妈妈,为什么会需要这么昂贵的一个铂金包呢?我们后面会讲到。

相反,副标题里的“人类学”三个字,显得势单力薄,不过,如果你知道这本书原本的英文名叫 Primates of Park Avenue,公园大道的灵长目,就会马上嗅出这本书浓浓的人类学气质。

简单概括,这本书是一个纽约上东区的妈妈,围绕孩子教育的生活记录。但同时,它也是对美国顶级富豪家庭生活的一次人类学卧底式调查和报告。

作者薇妮斯蒂·马丁之所以写这本书,跟她独特的人生经历有关,她出生于美国中西部密歇根的一个小镇,那里民风淳朴、传统,生活步调悠闲。作者的母亲热爱人类学和社会学,于是饭桌上的母女谈话、专题性的家庭藏书都离不开人类学话题,又赶上上世纪七十年代,研究黑猩猩的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闻名全球,于是马丁点燃了最初的好奇,考上了家乡密歇根大学,主修人类学。

听到这儿,如果你对人类学有一点点了解,很容易把马丁的未来人生,跟东非大草原某个鲜为人知的原始部落联系在一起。毕竟这是人类学最常见的研究领域。

但马丁的人生轨迹在二十几岁的时候,发生了一次转折,她从安静淳朴的家乡,跑到了五光十色的纽约,在耶鲁念了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的博士。来到纽约,各种前卫时尚的文化扑面而来,毕业后马丁离开了纯学术圈,投入了火热的大都会生活——给杂志写稿,当外包编辑,在学校兼课。典型的高知职业女性。

不过就算这样,她赚的钱也就刚刚够交房租、维持生活。她起先住在印度区,后来搬到小瑞典区,这些地段,移民聚集,房租便宜。

马丁是个金发碧眼的漂亮姑娘,35岁的时候,她嫁给了一个收入颇丰的犹太人,先生是土生土长的纽约人。婚后,夫妇俩搬到了纽约下城区居住。注意,马丁此时已经因为婚姻,发生了一次向上的阶层流动。

这里我稍微插播一下纽约曼哈顿岛的大致分区,曼哈顿岛是纽约的财富中心,马丁和丈夫居住的下城区,在岛的最南端,华尔街、自由女神像都在这里。结婚以后搬到这儿,马丁就是从城郊搬到了 CBD。你大概听说过,曼哈顿岛有个中央公园,它的东西两侧就是上城区,西边是上西区,东边就是书名里出现过的上东区,上东区在曼哈顿财富鄙视链最高处,第五大道、公园大道都在这里。

结婚之后,马丁很快生了孩子,怀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她跟丈夫决定搬到上东区。这里人人都是超级富豪,而且超级势利眼。这一次搬家,让马丁的生活再次迎来巨大转折,她开始了作为上东区妈妈的冒险和奋斗之旅,同时开启了长达六年的人类学观察,并最终写成了这本书。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引进过一本美国作家保罗·福赛尔的名著《格调》,在书里,福赛尔把美国社会分成了九个等级,其中,最高等级被他叫作“看不见的顶层”,之所以叫看不见,是因为这个人群极其注重隐私,连八卦狗仔队都不一定能够挖到多少他们的生活细节。这一次,马丁是带着一个人类学家的专业素养,帮你记录和描绘了这个看不见的群体。

我会分成三个问题,带你从不同角度了解这本书。第一个问题,我们八卦一下,世界上最有钱的太太们,日常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当然,讲这个问题,不是为八卦而八卦,我是想跟你聊聊阶层流动和固化的问题。

第二个方面,作者用了人类学的视角观察大都市生活,有人批评她,这根本不是一个人类学家的做派,不但哗众取宠,而且是用学术矫情掩盖自己的虚荣,真是这样吗?人类学究竟是不是一个除了研究原始部落,对现代社会毫无用处的古典学科?

第三个问题,我想透过这本书重点关注的亲子教育,跟你聊聊现代社会的育儿焦虑,并且通过人类学和女性主义视角,看看这个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可能的解决之道。

第一部分

下面我们马上进入八卦时间,聊第一个话题,上东区太太们到底过着什么日子? 一句话概括,作为一个生活在中国的职业女性,看到有钱人过得也不好,我就放心了。这当然是句玩笑话。其实,没有哪一种生活是容易的,只不过她们那种生活充满了钱的味道。

世界各地都有年轻漂亮的女性,盼着嫁入豪门。看到马丁嫁了一个纽约本地有钱人,很可能是个华尔街高管,我们自然会觉得她过上了更好的生活。所以我前面用了“向上流动”这个词。再加上,从书中的描述也能推断,她跟丈夫真心相爱、相处甚欢,丈夫对马丁也很尊重。这么看,搬到上东区,她的人生确实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但接下来的情节,相当出人意料,简单串联一下马丁在上东区的经历,完全是个过关打怪的冒险游戏。可以说,她是独自背着孩子,进入了一片黑暗森林,到处充满敌意和陷阱。

第一关,买房子;第二关,申请托儿所;第三关,给儿子找玩伴;第四关,买个名牌包。看上去,游戏四个关卡的设置稀松平常,普通妈妈也得应付这些事,一个有十几年纽约打拼经历的女博士,再加一个有钱老公,轻松升级似乎毫无难度啊。

马丁也是这么想的,可她想错了,这里是上东区。

作者在书中说,“人们发财之后,两种供给就吃紧了,一是房地产市场,二是私立学校。”马丁要面对的就是这两个吃紧的问题。上东区太小,而纽约有钱人太多。

第一关,买房子。这里寸土寸金,即便是最最有钱的人,住的也是公寓。

为了孩子的教育,马丁夫妇打算卖了下城区的联排别墅,换成上东区的小公寓。这种故事,在北京上海也时有发生,但马丁却经历了毫不掩饰的侮辱,和比申请耶鲁博士更严格的审查。

在曼哈顿,找房子是女人的事,男人只负责最终看一眼拍板签字。第一次见面看房,马丁就因为一身时髦的文青打扮,被人当成了助理。此后马丁再也不敢掉以轻心,看房过程,变成了名牌时装大赛。

在势力的曼哈顿,这只是人们揣摩彼此阶级地位最便捷的方式。一旦被看低,就会被排斥。

马丁终于找到一栋公寓,夫妇俩还得通过住户委员会审查,他们得写事无巨细的申请书,不但要写自己、父母和孩子念过的每一间学校,还要交待自己的信用卡号码,大学成绩。最后,因为怀孕不得不卧床休息的马丁,在床上半坐着,接受了住户委员会的面试。虽然顺利通过了,但马丁觉得这是她遇到过的“最羞辱人的入会仪式”。

房子过关之后,第二关马上来了。马丁突然发现,她忘了给大儿子申请托儿所。其实孩子只有两岁而已,但没想到上东区托儿所的争夺,根本就是你死我活,孩子很多,父母的钱也很多。如果没有把孩子送进好学校,在上东区人眼里,就等于在丛林里让孩子被美洲豹吃掉。马丁吓坏了。

孩子进托儿所,不但要书面申请、双亲面试,还有一项,孩子还要去托儿所试玩。说是试玩,其实就是面试。多亏房屋中介和丈夫的嫂嫂帮忙,马丁才拿到申请表,她使出了耶鲁女博士强大的科研能力,给托儿所写申请作文,说明孩子的特长、优缺点,甚至要分析两岁的儿子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等到孩子试玩儿阶段,托儿所看似不经意,但其实却精心安排了测试环境,暗中观察孩子能不能做到延迟满足,会不会管理情绪。最后,经历了若干虐心的面试之后,因为亲戚的“关系”,孩子终于被全纽约“最好”的托儿所接收了。

更艰难的第三关来了,给孩子找玩伴。

马丁再一次失算,私立贵族学校的家长非常势利眼,在接送孩子的家长等待区,妈妈的身材、相貌、穿着打扮,接送孩子的司机和车子都在较劲儿。作为人类学博士,马丁做过田野调查,在联合国工作过,熟悉许多外国文化,自认为社交能力非常出色,但在家长等待区,她如同一团透明的空气,即便主动打招呼说早安,也完全得不到别人的回应。为了给孩子找玩伴,她当面提议,发短信、写邮件给同学的妈妈们,全都石沉大海。

故事的发展很有戏剧性,突破困局,只是因为有一次聚会中,插不进妈妈团的马丁,偶尔跟一个顶级富豪爸爸聊了会天儿。女学者跟银行家大概还是有些共同话题的。第二天接送孩子的时候,这个爸爸随口当着别的妈妈们提议他们的孩子应该一起玩,马丁从此终于被趋炎附势的上东区贵妇接受了。

终于闯到了第四关,这一关,回应了中文版的书名《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在爱马仕的品牌故事里,宣传的是这只包跟法国女歌星 Jane Birkin的渊源,说它是个方便旅行、出差、坐飞机的实用提包。但说真心话,大概是因为用料过于扎实,这包即使最普通的牛皮款,本身就超过1公斤。对于一个普通妈妈来说,要带各种孩子用的东西,还要拉着甚至抱着孩子,完全不需要这么沉的一个包。

但马丁斩钉截铁地说,“我是一个妈妈,我需要一个铂金包”,她要的根本不是日用的手提袋,而是一个证明自己身份的武器。那几年,铂金包大热,马丁还是得四处托关系,最终还是丈夫出差去东京,才带了回来。

这些情节听上去似乎虚荣、荒诞又无聊,这真的是曼哈顿最有钱的人过的日子吗?是不是因为马丁的丈夫不够顶级有钱,她的上东区生活才格外艰难?还真不是,上东区的贵妇们日子都不好过。

她们严格控制饮食,在健身课上练到双腿灼烧,酸痛难忍,为了保持年轻美貌,毫不松懈,永不停息。她们不用工作,可一分钟都不闲着,参加各种午餐会、拍卖会,给学校募捐,为医院筹款。她们精心挑选孩子出生的月份,送一两岁的孩子上各种培训班,连玩游戏的能力都得专门训练。

你可能觉得奇怪,这么一群吃穿不愁,甚至钱几辈子都花不完的人,为什么还要拼得面红耳赤、青筋暴露?还要争抢学位攀高踩低?

也许可以用《爱丽丝漫游奇境》里红桃皇后那句话来回答,“你必须努力奔跑,才能留在原地。”上东区的人们虽然拥有巨额财富,但没有人敢松懈,由富返贫的事情也可能发生。既然已经爬上最高层,那唯一的变化就是变坏,掉下去。

而这并不是他们杞人忧天。我们以往讨论社会的流动性,往往着眼于下层向上层的流动,但流动其实是双向的。我看过一个美国社会流动性的数据研究,里面引用了美国财政部2007年的分析,有这么几条结论:

第一,美国过去十年的流动性,比更早的十年没有太大变化,有一半多人从一个收入阶层流动到了另一个;

第二,过去十年,最低收入阶层有一半流向了更高阶层;

第三,最顶尖的0.01%群体中,只有25%的人在十年中维持了地位,原先属于顶尖1%的人群,十年后,少于一半能保持同样的地位。

提醒你注意这最后一条,这也许就可以解释上东区的富人为什么这么拼了吧?最上层往下跌的比例,甚至比最底层往上走的比例更大。

事实上,美国精英阶层还真是一群“又有钱又努力”的人,他们不接受自我放弃,他们超级自律、渴望完美,这既有清教徒文化的内在动力,也有社会阶层流动的外部压力。

所以,如果你承认,在很长时间里,任何社会都会有人群的划分,只要你不甘往“下流”,那么拥有“努力权”,咬紧牙关奋斗,就是个人上升之路的必要前提。今天的欧洲社会,表面的安逸和放松背后,其实隐藏着社会固化的危机。

第二部分

说完了马丁在上东区贵妇丛林的冒险和美国顶级精英的社会流动,我们进入这本书的第二个问题。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是作者用人类学的视角观察大都市生活。书中的第一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在正文叙述之前,都插入了一段“田野调查笔记”。

所谓“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的基本方法论,也是人类学最早的工作方法。它需要人类学家深入到被调查的真实环境中,忠实记录被调查者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往我们认识的人类学家多半是在原始环境中作研究,比如学科祖师爷马林诺夫斯基,或者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都是长期生活在远离现代社会的原始部落和丛林中。所以网络上也有人批评讽刺马丁,说她对大都市的田野调查不过是在用人类学的学术词汇,掩盖着自己的浅薄虚荣。

这么想的话,既小看了人类学,也小看了人类学家。虽然表面上锦衣玉食,不过是在曼哈顿搬了个家,但马丁遇到的社会挑战,感受到的文化冲突,一点也不比调查一个非洲部落小。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马丁做了一次成功的隐蔽型参与式观察。

早期的人类学家关注非洲、东南亚、美洲的原始部落和动物群落,但因为人种,甚至物种的区隔,研究者很难打入当地部落不被发现,基本只能是作为局外人观察和记录,调查难免不够深入。那怎么调查才能更深入呢?田野调查中有一种“参与式观察”可以做到。指的是不暴露研究者身份,深入到研究对象的背景生活中,一边实际参与研究对象的生活,一边进行隐蔽的观察和分析。这种调查,不会干扰观察对象原有的结构和内部关系,从而能获得更深入的材料,更接近研究对象的本质。

这本书里,马丁跟别的上东区妈妈一样找房子、送孩子、健身、买名牌,是很典型的参与式观察。而且比起过往,人类学往往研究弱势族群、少数团体和蛮荒部落,白人学者有天然的文化强势。这一次,马丁是闯入了一群普遍社会阶层比她自己高的研究对象当中,这在以往的人类学著作中可不多见。

像马丁这样一个女博士,如果大学毕业没留在学校和研究机构,像人类学这种偏门的学问,是不是就白念了?这恐怕是大多数人对人文社会学科的误解。马丁和上东区其他贵妇最大的差别,还真是学没学过人类学的差别,这帮了马丁大忙。

每一种学科,其实都是一种方法论,一种解释世界的框架体系。即便不从事专业研究,一个人也可以用他熟练掌握的学科方法,观察、研究和解释世界。这种基于学科理论的解释框架,使得马丁在跟上东区贵妇厮杀搏斗的时候,时时能够抽离出来,隔开一段距离冷静分析。书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马丁的思绪,时不时就会飘到非洲昆桑人或班图人的部落里去。她不是拿着科研经费,做跟自己无关痛痒的学术研究,而是因为人生际遇,用上了人类学方法论,解决自己的人生问题。

比如,促使她要下决心要买一个铂金包的原因,是她观察到了上东区街道上发生的古怪行为。一个贵妇,完全不管人行道交通规则和礼仪,有意挡住对面而行的马丁,甚至故意用包撞了马丁,还得意洋洋地笑了。你很难相信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号称纽约最高尚的街区。第一次被攻击之后,这个充满敌意的行为,引起的不是马丁的愤怒,而是研究的好奇心。她在街角蹲点,持续观察了几周,有天早上捕捉到了一百多起冲撞。她分析了冲撞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得出结论,这是上东区“正在迈向老年的中年妇女”发起的权力展示行为,被攻击的通常是年轻女性。并且她注意到,冲撞发生时,这些女人手上都有一个名牌包。

由此她想到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研究对象里,有一个年轻的黑猩猩迈克,受到年长猩猩欺负后,终于有一天拿一个被人类废弃的煤油桶,弄出了很大声响,唬住了其他同伴,统治了部落整整五年。于是马丁反击的方式,也变成了弄到一个煤油桶,哦,不,是铂金包,在都会丛林里,那是她的长剑和盾牌,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人类学的观察方法和思考角度,让马丁从个人情绪中抽离出来,分析对手,采取对策。这样的方法,可不是仅仅用于街角贵妇角逐。我有个人类学家朋友,他其实对罗辑思维并没多少了解,第一次来我们办公室,我只是顺手指给他看了一眼 CEO 的工位。从大门口走到洗手间的短短两分钟内,他得出了结论,说你们是个管理扁平化的公司,因为他发现 CEO 并没有单独的办公室,就跟大家一样在大开间办公。从 CEO 的工位迅速推断公司管理风格,这就是人类学家的敏锐。我的朋友就认为每个现代大公司,都应该考虑雇一个人类学家。不光是拓展海外市场的需要,甚至在公司内部,也能提供独特视角的战略思考。

无独有偶,世界顶级设计咨询公司 IDEO 总经理汤姆·凯利写过一本书,《决定未来的10种人》,他所看重的十种人里,头一个就是人类学家。人类学家阅历广泛,知识庞杂,能够突破思维定势;他们善于观察,还有一种把问题还原到灵长类动物的权利关系、文化表达的能力。他们善于从平常中发现特殊,也会从特殊中总结人类普遍规律。

其实,不光公司需要人类学家,个人也需要人类学视角。现代企业都在塑造独特的企业文化,在人类学家眼里,这就是不同的部落文化。在发生公司并购的时候,如何快速判断新体系里谁说了算,有哪些潜在规则,什么行为触犯禁忌,哪些行为是向别人示好,有这样一个视角,就能洞若观火。

甚至不光是人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甚至语言学,都有自己独特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方式,这恰恰是一个人终身学习,装备各种思维模型的原因。

第三部分

说完了马丁人类学思维模式的生活实践,我们进入这本书的第三个问题:现代人的育儿焦虑和女性的压力。

马丁在书中引用了社会学家莎伦·海丝的“密集育儿”概念。在海丝看来,这原本只是西方社会和有钱人的特有现象,母亲把大量时间和金钱用于养育孩子,随时回应孩子的需求,照顾孩子的情绪,全方位培养孩子的智力和人格发育。妈妈们也因此精疲力竭、无比焦虑。但显然,这种西方式的焦虑,今天很能引起共鸣,它不光发生在美国,也同样发生在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家庭当中。在中国,教孩子写作业气到突发心梗住院的妈妈,也曾在朋友圈刷屏。

纽约上东区的妈妈还可以不用工作,专心育儿,但对于上东区以外,以及全世界的大部分妈妈来说,不但要完成密集育儿的职责,自己还要上班养家。这是不是个无解的难题?

马丁是在自己的第三个孩子不幸流产之后,反思了这个问题。她在这次人生不幸中,意外地受到了其他上东区妈妈的陪伴、安慰和支持。

跟非洲的母系部落和中国的传统大家庭不同,现代西方社会,更强调由父母和孩子组成的核心家庭的重要性。很少有祖父母帮着带孩子,充满陌生人的城市也更倾向彼此独立、互不打扰。但马丁告诉我们,过去十年整个人类学的转向性发现是,进化过程中,人类其实是相互合作的养育者,人类的女祖先会帮其他女性抱孩子、照顾孩子、喂奶。一些学者甚至认为,智人数量的增加,跟这种相互帮忙的关系密不可分。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的同理心可能源于大脑里的“镜像神经元”。马丁把自己流产之后的遭遇,解释为个人不幸唤起了进化史上女性作为共同哺育者的慈悲心和同理心。许多人类学家多年的田野观察发现,这种同理心也存在于其他哺乳动物当中。著名灵长类动物学家弗朗斯·德瓦尔,擅长人类和黑猩猩的对比研究,他说,对哺乳类动物来说,母亲的关怀是“利他主义”的原型,他甚至认为人类的团队精神,起源于共同照顾下一代,不只是母亲,也包括周围的人。即便到了独自养育的现代社会,女性的共同养育,依靠社群照顾和关心孩子,仍然是一种“内置软件”。这一点,现代女性也能感同身受。

之所以从马丁的个人经历,讲到一系列的人类学研究,是想分享给今天苦苦支撑育儿军备竞赛的中国父母,孤军奋战并不符合人类本质,即便是曼哈顿上东区的冷酷贵妇,都会对同类施以援手。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1996年出过一本书,书名叫 It Takes a Village,就出自一句非洲谚语:养育一个孩子需举全村之力。这个理念,是西方工业化社会,从人类学研究中得到的宝贵启示。

总结

说到这里,关于这本《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就跟你说得差不多了。我们不妨回头总结一下,这本书值得重点关注的三个问题。

首先,在曼哈顿上东区育儿战争的八卦表象之下,我们既可以看到超级富豪生活的荒谬之处,也能观察到美国精英为了保持阶层地位,有着怎样超乎常人的自律精神。

其次,作者以人类学的视角观察上东区妈妈团,这是一种用学术视角拉开日常生活距离的方式,能够给人带来更多理性思考和判断。人类学的方法,不仅可以用于研究原始部落,更可以运用于个人职场和公司管理。进一步,各种人文学科独特的解释框架,都应该有可能应用于解释观察现实世界,跨界视野的价值正在这里。

第三个问题,现代社会的育儿焦虑,尤其女性面临的巨大压力,部分来源于独自养育孩子。而人类学研究告诉我们,共同养育、社群照顾,是一种根植在人类进化中的特质,即便到了现代社会,也仍然有利用价值。

308页的《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就为你解读到这里。顺便说一句,这本书文字活泼风趣,非常推荐阅读,得到已经给你准备了全文电子书,它不仅可以成为你的人类学轻松入门书,还能让你时时捧腹大笑。

撰稿、讲述:李倩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有关风骨的作文 描写兰花的作文600字 妈妈谢谢你作文500字 六年级下册4单元作文 商店变样了作文500字 作文他真行 春天的月季花作文 童话类作文评语 改变自己作文800 三年级中秋节的作文 善良最珍贵作文500字 花与果作文 军训的意义作文 用变写一篇作文 写一篇熟悉的人作文 庆国庆小作文 游山作文300字 逛庙会作文300字 拼搏作文600 青春拼搏作文 有关游乐园的作文 我最崇敬的一个人作文 疫情作文500字 我的初中老师作文 成功作文450字 我和小树一起成长作文 我们是一家人初中作文 十年后的我作文400字 名人作文素材 实践活动作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