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中华文明的瑰宝 人民智慧的结晶——万里长城

2021-01-01 07:25:01
相关推荐

写在开始:

今天应该更新天下九塞的居庸关,结果写到长城,发现有很多内容要了解一下,先单独说一下吧。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000多千米,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先来看看,哪三个朝代修筑长城规模最大:

中国北方自古便不安宁,万里长城的修筑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中尤以秦、汉、明三时期的规模最大。《延庆州志》记载:“古长城,在州南二十余里,即燕塞,燕昭王用秦开谋,置上谷塞,自上谷以北至辽西。秦始皇因其旧址而大筑之,至今岔道以北迤逦而至永宁一带遗址犹存。”

再看看,哪三个朝代没有修筑长城:

①唐朝时,由于北方的突厥在唐太宗时已经被平定而不再成为威胁,此后三百年未修长城;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使得之后宋朝修筑长城变得没有意义;

②元朝时,统治者是蒙古人,仅对一些关口做了修缮,只起到盘查路人和作为商路驿站的作用;

③清朝时,与元朝类似,直到灭亡也未修长城。

因而实际修复长城的仅明朝一期,也是今日所见的大多数残存。

历朝对长城的修筑情况(详):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

长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修筑,《诗经·小雅·出车》记载:“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猃狁于襄。”,当时筑城用意在于“互防”和“拒胡”。

(一)齐长城是中国历史上建筑最早的长城,在今山东境内,至密州琅琊台入海,全长500余公里。

但是由于诸侯林立,属境较小,一般小国长城都只有几百里,一些大的诸侯国家的长城也不过三四千里。

(二)据史料记载,赵国先后筑有两道长城:一是赵武灵王所筑的位于内蒙古云中、雁门、代郡一带的长城,因位于赵境的北部,史称“赵北长城”;二是赵肃侯于公元前333年所筑长城,因位于南部,史称为“赵南长城”。

①赵武灵王所筑长城,起自代(今河北省蔚县境内),终于高阙(今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境内),史称“赵北长城”。《史记》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馀里以备楚”。秦昭王时,攻灭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燕长城,西起造阳(今河北独石山),东至襄平郡。另有中山国长城和魏长城(即滨洛长城)。

②赵肃侯十七年(前333年)在漳水、滏水(今滏阳河)附近筑长城,史称“赵南长城”。

下图,能更直观的看明白,战国时期长城修筑情况:

二、秦长城

万里长城之名,自秦始皇才开始,因此,人们提到万里长城的时候,往往把它同秦始皇的名字联系起来。据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上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后,成为了中国地区唯一政权,并改制为帝国,统一中国。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将军蒙恬率领三十万人攻击匈奴,占据河套,并将秦、赵、燕各国修筑的旧城墙连接起来,从临洮到辽东绵延万里,从此始有“万里长城”之称。在修筑北方长城的同时,原诸侯国间用以“互防”的城墙被拆毁。

秦长城可大致分为西段和北段。西段起于今甘肃省岷县,循洮河北至临洮县,经定西县向东北至宁夏固原县、甘肃环县、陕西靖边、横山、榆林、神木,然后向北折至今内蒙古托克托南,抵黄河南岸。北段即黄河以北的长城沿阴山西段的狼山,向东至大青山北麓,再向东经今内蒙集宁、兴和至河北尚义,再向东北经今河北张北、围场,再向东经抚顺、本溪后向东南,终于朝鲜清川江入海处。

秦长城对于抵御匈奴的骚扰,保障中原生产生活的安定和垦殖北方土地,起了重要的作用。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这一繁重的修筑工程,也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有人记述“杞梁妻”以及“孟姜女”的民间故事。现在临洮附近,阴山、大青山一线,都有秦长城遗迹残存。

三、汉长城

西汉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以抵御北方匈奴的侵袭。从汉文帝在位时(前203年-前157年7月6日)到汉宣帝在位时止(前91年-前48年1月10日),100多年时间,先后筑成了一条西起大宛(dà yuān,古代中亚国名,位于帕米尔西麓,锡尔河上、中游,也就是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贰师城(今吉尔吉斯坦共和国的奥什或叫奥希)、东至朝鲜平壤南部大同江入海口、全长近一万公里的长城。

汉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随着吉林省通化县境内新近发现11处秦汉长城遗址,秦汉长城的东北界限进一步北扩。东汉亦筑长城,但规模较小。

英国一名探险家(William Lindesay),在蒙古境内戈壁沙漠深处,发现一段保存相对完好的长城遗址。经考察和研究,该段长城遗址很有可能始建于汉代,其后经过数次修复和续建,实为万里长城的一部分。

四、北朝长城

北朝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对长城进行了修筑与增建。

(一)、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北魏筑长城起自今河北省的赤诚,向西至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境,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北魏所筑长城,起于北京市居庸关,至山西省河曲县。

(二)、北齐长城是由南北朝时期北齐的开国皇帝高洋,为了巩固北方边防和防御西部的北周而下令修建的。北齐长城主要修建了三段,共修筑了六次。

北齐所筑长城规模之大,仅次于秦、汉长城。

来看看地图上的北齐界↓

①公元552年,天保三年,首先在西北境修筑长城。南起今山西省离石县西北,北至山西省朔县西,长约四百余里。

②公元555年,天保六年,齐文帝在北部边境大规模修筑长城。由于北魏先前所筑长城工程简陋,有的也未筑完,又经几十年的风雨,已是破旧不堪。所以这次是沿原北魏长城线进行了增筑、修葺。这段长城东起居庸关南口附近,至山西大同市。

③公元556年,天保七年,又大规模修筑长城。除了对在公元552年和555年所修筑的两处长城进行增筑外,又向东新筑长城,至今山海关海边止。东西长达三千余里。大约十里设置一戍,在其重要地方,还设置州镇25所。这条长城之长,仅次于秦、汉长城。

④公元557年,天保八年,又于长城内侧筑第二防线的长城。这段内长城,自今山西省偏关以东老营附近起(库洛拨),东经雁门关、平型关,到达山西省下关附近(坞纥戍)。

⑤公元563年,河清二年,齐武成帝修筑了今山西河北交界处沿太行山走向的一段长城。这段北长城在今太行山巅时有所现。比较好的一段,则在河北龙泉关以西至河北建平县下口镇以西。娘子关南下经马岭关至黄洋关一段长城,今已无存。只有一些关口处仍有些遗迹。

⑥公元563年,突厥发动二十万兵民来毁长城,并且准备入侵恒州(平城)。因此于公元565年,河清四年,齐武成帝对原东魏时所筑一段旧长城增筑至雁门关,又对在公元557年,天保八年第④次所筑内长城进行修葺。增修自山西省下关附近起,经插箭岭、浮图峪、紫荆关、马水口,东达居庸关一段长城。对居庸关到山海关一段长城也进行了修整。

(三)、北周在大象元年(579年)“发山东诸州民修长城”,东魏武定元年(543年),修长城,东至上墱,修到古北口。

北周长城 ↑

东魏长城 ↑

因为北齐长城的规模之大,仅次秦、汉,所以详述了一下。下图均为北齐长城的遗址 ↓

五、隋长城

从581年起,隋文帝、隋炀帝在今陕北和宁夏6次下令修筑长城以防卫突厥,前后动用了128万人,607年在筑长城的过程中10天内就死了近60万人。611年,农民起义爆发,隋朝以夏和灵州(今陕北和宁夏)一线为北方边界,而河套(今属内蒙)则被突厥占据。

隋文帝在位时,为防范突厥,多次于冬季征发丁壮修筑长城。公元585年,隋文帝使司农少卿崔仲方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距河,西至绥州,绵垣七百里,以遏胡寇”。隋炀帝在位时,两次于夏季大规模征发劳力修筑,此时防御的对象还包括西北方向的吐谷浑。《隋书·炀帝纪》载大业三年(607年)七月:“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一旬而罢,死者十五六。”

隋长城在前代北魏和北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将东起紫河(今内蒙古南部、山西西北长城外的浑河,蒙古语名乌兰穆伦河),经朔(内蒙古河套地区)、灵武(宁夏银川)直至榆谷(今青海贵德东河曲一带)以东的长城、筑垒基本连成一线和增建。隋朝的建筑工事多见于史料,建筑工期短,至今少见其地面遗存。

对于隋长城的描述特别少,无论文字还是图片,就从上面文字来自行理解位置吧。

六、唐长城

唐朝并没有修筑长城的说法,即便在后突厥武功最为强盛的默啜(chuò)可汗(691年—716年在位)时期,武则天也不曾筑过长城。

唯一有史可考的是唐玄宗开元年间(713年—741年),张说(yuè,667年-731年,字道济,一字说之,河南洛阳人,唐朝政治家、文学家)在妫(guī)州(今河北张家口)以北所筑的一小段长城,这段长城的全长度皆位于今河北省境内,其规模比隋长城小得多,具体筑城时间大致在713年至730年(张说卒年)之间的某年。张说所筑的长城在《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并无记载,仅载于《新唐书》的地理志和《全唐文》。

这段长城可能是为了防御契丹、奚族或后突厥而建,但唐朝对后突厥的北方防御体系主要利用三受降城和其军镇,自公元720年后,也未曾有过后突厥对唐朝边境入寇的记载。

七、辽金长城

辽朝为防御高丽、女真。金朝为防御蒙古高原诸游牧部落,大筑长城。金朝所修长城,史称金界壕或金边堡。

河北省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寿王坟镇罗圈沟村西双尖至磨盘山,中部横穿柳河支流有辽金古长城遗址。

辽金古长城遗址土石结构,现存城体高近一米,宽2至3米,城墙依山而建,长城遗址长约3000米。这段古长城成为研究辽金长城的重要实证。

八、明长城

到了明朝,从明太祖洪武帝(朱元璋,1328年10月29日-1398年06月24日)至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200多年间,经过先后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成了一条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的长城。这也是现在所见到的大部分长城。(现在我们北京经常爬的长城,主要为明长城)

(一)山西、河北的外长城:

位于山西、河北的外长城,基本上和漠南蒙古的省界吻合,通常被认为是中晚明北疆的国界。

明朝对在长城以北领土的统治其实并不稳定,而且管理时间相对为短且效率不高。明朝前期,为了对抗北元和随后分裂的鞑靼和瓦剌,明军多番出击,同时也沿前线修筑长城。城身的重要地段都以夯土外包条石,置敌台、堡垒、关隘以作守备,同时,沿边建立长期世袭服军役的卫所制度,使他们世世代代守卫边疆。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后,又沿太行山在山西、河北一段加建内长城作为第二道防线。

(二)内蒙的外长城:

汉武帝太初年间所修的长城,分布在今内蒙古西部、蒙古人民共和国南部。由东、西两段联接而成,东段称”光禄塞”或”塞外列城”,西段称”居延塞”。

外长城自西向东,自忻州市偏关县老牛湾,沿山西、内蒙古交界线,经偏关县老营堡向东北转过朔州市平鲁区(唐代名将尉迟恭的出生地)、再经朔州市朔城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山西朔州市右玉县、大同市左云县、市区、阳高县(东南20里即是汉高祖亲伐匈奴却被围困多日的白登山)、天镇县新平堡马市口,进入河北张家口市怀安县、万全县、桥西区、崇礼县、赤城县,经北京延庆县居庸关西北在北京延庆县四海冶和内长城交汇。

(三)内长城

明太宗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后,多位明帝为保护自身和维护边境安定的安全,又沿太行山在山西、河北一段加建内长城作为第二道防线。

内长城全长1600多公里。自西向东自忻州市偏关县老营堡个角墩,沿山西境内朔州市、忻州市交界线,向东南转过朔州市平鲁区,再经忻州市神池县、朔州市朔城区、忻州市宁武县(有宁武关)、忻州市原平县、朔州市山阴县、忻州市代县(北有雁门关)、朔州市应县、忻州市繁峙县、大同市浑源县至大同市灵丘县(有平型关)。

直到河北保定市阜平县、涞源县、易县、涞水县、张家口市涿鹿县、入北京市门头沟区、又回到张家口市怀来县,再入北京延庆县八达岭、居庸关西南,在北京延庆县四海冶和外长城交汇。

内长城在大同市灵丘县牛帮口又分叉南下,沿河北、山西交界线,顺太行山向南,经娘子关、固关,在长治市黎城县东阳关结束。

内、外两段长城在西边于山西忻州市偏头关(俗称偏关,明代时为山西镇总兵驻地)汇聚。

最后,让我们看看现今保存最完整的明长城吧,它不止是你能参观到的那些漂亮雄伟的长城遗迹,还有要被我们渐渐遗忘的古老历史。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全国甲卷语文作文 参观博物馆英语作文 冬天作文450字 那时花开 作文 关于钓鱼的作文 董存瑞作文 出发作文800字 我有一个想法的作文 打扫房间作文 亲情作文200字 放风筝的作文怎么写 自我介绍日语作文 身边有特点的人作文 成都旅游作文 关爱老人的作文 拔河作文300字 诗与远方作文 变形记作文500字 作文精彩开头和结尾 木头人游戏作文 作文可以写什么题目 我的房子英语作文 考研英语二大作文 关于日出的作文 关于动物园的作文 北京游记作文 成人大专作文 竹子作文300字 再见了老师作文 介绍我的家乡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