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中华已崛起 人间已无你:缅怀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深度好文)

2021-01-02 03:30:01
相关推荐

在中国,如果存在近乎完美的男人,那这个人一定是周恩来!

01

1898年3月5日,江苏淮安山阳县周家,一名男孩呱呱落地。

望子成龙的父母给这名男孩取名“大鸾”,字翔宇,希望他长大后可以像鸟一样翱翔天地。

在他8个月大时,被过继给叔父周贻淦为子,后改名周恩来。

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后面就统一叫他周同学吧。

周同学的家庭原本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仅在清朝就出过两位进士和五位举人。

但从他父辈开始,家道已然中落,昔日的辉煌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留下的只有眼前艰难的生活。

十岁那年,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周同学也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整10 岁生日。

那是他童年在淮安度过地最快乐的一天,也是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中唯一一次像样的生日。

但那一天,他的内心也是苦涩的,因为在两个月前,他的嗣母陈氏刚刚病故,而在一年前,他的生母万氏也因病去世。

周同学曾回忆说:“我从小就懂得生活艰难。父亲常外出,我10岁、11岁即开始当家,照管家里柴米油盐,外出应酬,在这方面,给了我一些锻炼。”

1910年,12岁的周同学离开故乡淮安,赴东北伯父处读书。

从此一生,他再也没有回去过。

02

在今天的沈阳市,有一所非常牛的小学,叫做东关模范小学。

听说想进这里面读书的人,那可真是要挤破脑袋才行。

但在一百多年前,当它还是奉天东关模范学堂时,它只是一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学校。它当然也不会知道,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理将要在这里度过他的高小读书生涯。

读书的生活是幸福的,至少对于周同学来说。

虽然他在奉天待的时间并不太长,事实上,只有短短三年时间而已。

所以我常在想,这次短暂的读书生涯,对于周同学而言,到底有多大意义?

我曾看过这样一段评价:应该说,正是在奉天读书的短暂岁月,奠定了周恩来一生的志向。

这句话,一点也没夸张。

来奉天读书之前,周同学脑子里还都是封建时代“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思想理念,其所追求的也不过是考取功名,光宗耀祖而已;但来到奉天读书后,他接触了很多优秀教师,认识了很多大牛,阅读了不少先进书报,也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影响。

终于,13岁的周同学在回答为何而读书时,可以清晰而坚定地说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短短九个字,不仅是周同学眼界开阔、格局变大的最好证明,更是他一生为之奋斗不惜的抱负和理想。

时至今日,每当我读到这九个字,内心就会感到一股温暖和自豪!

03

1913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随着上海沪宁车站的一声枪响,中国的民主宪政梦从此远远逝去,这个从武昌起义诞生还不到二十个月的国家又起风雨。

中华大地上,开始轮流上演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码,几乎汇聚了当时所有的风云人物。

大家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该走向何处?

与此同时,有两个青年正默默握着先辈们的接力棒,期待能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中国的命运。

在这一年,20岁的润之同学以第一名成绩考进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学习,15岁的周同学则以优异成绩进入天津南开学校读书。

这两位历史伟人此刻还并没有交集,他们的初次相遇,还要等到十二年后。

周同学在进入南开学校后,开始变得异常忙碌起来。

他不仅学习认真勤奋,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研究革命理论,与同学们共同商讨国家大事。不仅如此,他还是南开学校新剧团的重要成员,亲自参演及编写过不少话剧。

那时候的周同学,也是一个十足的热血青年,他曾拜天津武术大师韩纂侠为师,学习形意八卦,还一度想学桃园三结义,拉着李福景、吴国桢结拜金兰三兄弟。

虽然三结义最后没成功,但他却因为长的太帅,竟意外收获了“民国四大美男”的称号。

我曾特意翻看了周同学在南开读书时的照片:俊朗的脸庞、锐利炽热的眼神,军人特有的硬朗腰板儿,还有那股浑身散发的儒雅气质,绝对是一位无可挑剔的大帅哥。

四年后,周同学以优异的成绩从南开毕业。怀着“为中华崛起”的报国之志,他东渡日本,寻求救国的真理。

临行前,他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十年寒窗苦读,只为改变国家命运,若无法实现理想,宁愿投海殉国。

这是19岁的周同学所发出的呼喊。

04

周同学的日本留学并不太顺利,虽然他相继参加东京高等师范和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但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那是一段坎坷的经历,曾经意气风发的周同学,如今却处在闹市中默默无闻、不知何去何从。

事后他曾回忆说:“一帆风顺是不能磨练人的!”

是啊,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身陷逆境的周同学没有骂爹喊娘,更没有卷起铺盖回老家。

他到处认识和结交社会名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更是深入到最底层去了解日本的社会情况。

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周同学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潮,开始知道世界上有马克思这个人、有十月革命这回事。

青年周同学的内心深处,一颗种子正在萌芽。

1919年5月4日,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正如秋风扫落叶般席卷中华大地,举世震惊。

得知消息后的周同学毫不犹豫的收起行囊离开日本,这一刻,他决定返国图他兴。

回国后周同学进入到天津南开大学学习,紧接着他就投身于五四爱国运动中。

在这场运动中,周同学还意外结识了当时在北洋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邓颖超。

那是风和日丽的一天,邓颖超穿着当时流行的白衣黑裙、梳着S 髻,正在南开大学的礼堂里满怀激情的演讲。

此时在会场的一个角落里,周同学就坐在那里,亲眼目睹这一场面。

或许是被台上女子的气质所感染,周同学拿出笔记本不时地记录,此时台上的邓颖超不知道,在演讲将要结束时,周同学在笔记本上认认真真写满了三个字——邓文淑。

那一年,邓颖超只有15岁,周同学刚好21岁,青春正当时。

和大多数美好爱情开始的一样,周同学自然不会放过搭讪的机会。

在邓颖超和同学们正要离开会场时,他快步走上前,赞赏地说道:“你的演讲真动人!”。

邓颖超抬头看了一眼面前这位英俊的青年,浓眉下那一双又黑又亮的眼睛,正含着笑容注视着自己,她落落大方地答道:“讲得不好,请多指教。”

那一刻,恰如曲婉婷歌词里所唱的一样:

“没有一点点防备,也没有一丝顾虑,你就这样出现,在我的世界里,带给我惊喜。”

两颗心就这样悄无声息的碰撞在了一起,此后五六十年的岁月里,两人携手风雨同舟,不离不弃。

或许这就是最美好的爱情,没有轰轰烈烈的开场白,但却有携手一生的长相伴。

05

1920年的双十一,哦对,那个时候还没有双十一这个全民购物的节日。

刚回国不到一年的周同学,再次登上法国邮轮“波尔多”号,踏上去法国勤工俭学的旅途。

正是在法国,他开始走上一条职业革命家的道路,他的人生轨迹也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在去法国之前,周同学还只是一名普通的学生领袖;但从法国回来之后,他已经参加了巴黎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

在他的身边,聚集着一批优秀的革命精英,包括蔡和森、李维汉、向警予,还有后来新中国的四位副总理,他们是陈毅、李富春、聂荣臻和邓小平。

四年的勤工俭学生涯,周同学做到了很多人一辈子也未必能做到的事情。但这对于他而言,仅仅只是他辉煌人生的一个开幕式。

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蓬勃兴起,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中山先生为了建立起一支忠于革命的军队,亲手在广州创办了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黄埔军校。

26岁的周同学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仅仅在第一期学生中,直接听过他讲课的学生就有:徐向前、陈赓、左权、杜聿明、范汉杰、胡宗南等。

这些人在随后的几十年戎马生涯中,一个个都成长为名动天下的将领。

但他们不论何时见到周同学,都是恭恭敬敬以师礼相待。

1925年,周同学同蒋校长等领导以黄埔师生为主力进行了二次东征,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随后他又协助组建国民革命军进行统一全国的北伐战争。

黄天厚土日夜惶惶,十万将士血洒疆场,革命之火点燃中华大地,这是浴血奋战的岁月。

在北伐军临近上海时,周同学亲自前往上海领导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赶走了驻守上海的北洋军阀部队。

此时的周同学,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处在东京闹市默默无闻、不知何去何从的青年;他已经成长为一个能够影响天下大局的风云人物。

这一年,周同学29岁。

06

革命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是要流血的。

就在国民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蒋介石却公开叛变革命,大肆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

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

中国革命似乎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周同学也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究竟该如何抉择?

退一步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进一步前途难料生死未知。

小时候我们在读主旋律文章的时候,总觉得那些高大上的理想谁都可以轻易说出做到,当时并不认为有什么了不起。

当等到长大后,尤其是在经历了人情冷暖,在社会上碰得头破血流的时候,我们才蓦然明白一个事实:

有理想信念不难,难的是一生坚定不移。

当时的中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的腥风血雨之中,原先响应革命的许多热血青年,在迷惘中都变得没有方向,看不见未来。

此时此刻,周同学却毅然决然的拍案而起:

“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的,并且要很坚决地为它宣传奔走。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我都要以誓死不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

以身许党许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这一生,都是坚定的共产党人。

1927年8月1日,周同学和叶挺、朱德等人在南昌发动起义,武装打响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周同学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表明:中国的革命之火,不会熄灭,只会燎原。

07

南昌起义失败后,周同学转移到香港。后来他又秘密返回上海,开始从事长达4年的地下工作。

在上海,他不仅分管军事、组织和宣传工作,还常常扮演“武林高手”的角色,亲自深入一线抢救被捕同志,镇压叛徒特务,虎口除奸。

据统计,先后死在他手里的叛徒就不下数十位,其中还包括何家兴、戴冰石、白鑫和国民党特务头子王斌、马绍武等人。

当时的周同学化名“伍豪”,而他也因战果显赫荣获“伍豪之剑”的美誉。

南京的蒋介石在听说他的事迹后,曾特意对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说了这样一句话:

“如果我们抓住了周恩来,整个共产党就会垮台。”

这不是夸张,而是事实。

1931年,33岁的周同学进入江西中央苏区,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

此后三年,蒋介石前后调集了近一百多万大军来围剿这个新诞生的革命政权,国共双方此先后共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围剿”与“反围剿”战争。

在第四次围剿时,蒋介石甚至亲自担任“剿匪”总司令,共调集81个师29个旅63万兵力,对中央根据地和红军发动进攻。

这时,领袖毛泽东却遭到左倾路线排挤,被排斥在领导之外。临危之际,周同学和朱德总司令亲自披甲上阵,在他们的指挥下,不仅成功击退了国民党的围剿,还歼灭其精锐部队3个师,俘敌1万余人。

国民党军队受到如此重创,蒋介石闻之几度伤心落泪:

“唯此次挫失,凄惨异常,实有生以来唯一之隐痛。”

半年后,不甘心失败的蒋介石卷土重来,这一次他调集100万军队、200架飞机对红军发动第五次“围剿”。

这场战争持续了整整一年,但由于当时中共领导者的“左”倾教导错误,红军耐以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关键时刻,周同学果断站起来拥护毛泽东的正确路线,在他的支持下,中共确定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

最终,第五次反“围剿”以二万五千里长征而结束,虽然损失惨重,但成功保留了革命火种。

以至于蒋介石不得不连胜慨叹:“六年含辛茹苦,未竟全功!”

08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上的一声刺耳枪响,打破了北平上空的宁静。

中华民族八年艰苦卓越的全面抗战,由此拉开帷幕。

当天,驻守宛平县得70多名中国军人,在打光所有子弹后,抄起大砍刀冲上去肉搏,最终全部阵亡,无一生还。

第二天,远在陕北的周同学与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贺龙、林彪、刘伯承、徐向前七人联名向蒋介石发去电报:

“红军将士,咸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

“迫切陈词,不胜屏营待命。”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国家都到了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哪还分什么国共?哪还有什么党派?

没多久,红军被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他们在朱德和彭德怀的率领下相继挺进华北抗日前线。周同学则独自前往国民党政府所在地武汉、重庆进行党的工作和统战工作。

这一时期,他不仅是中共连接外部世界的桥梁,也是社会各界人士了解共产党的人格化象征。

美国作家海明威在重庆曾与周同学有过一面之缘,事后海明威毫不吝啬给予他这番评价:

“如果他是中国共产党人典范的话,那么中国的未来将是他们的。就我来说,我被这位魅力十足的人强烈地吸引住了。”

这是独属于周同学的荣耀。

抗日战争结束后,为谋求国内和平,周同学陪同毛泽东到重庆同国民党谈判。

前后经过43天的沟通,国共双方终于达成一致,共同签署《双十协定》。

事后,周同学亲自率中共代表团到南京庆贺,二十年的战火硝烟,终于似乎要停了下来。周同学在下飞机的那一刻,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09

世事几回遂人愿,细雪总被风吹远。

重庆谈判没能换来周同学所渴望的和平,他再一次失望,战争还将继续。

我们热爱和平,但也不惧怕战争。这是周同学向世人发出的宣言!

四年的解放战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以摧枯拉朽之势击败了蒋介石的八百万部队,战场上那一片片胜利的号角声阵阵响起,仿佛在宣告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伴随着毛主席一声郑重宣告,站在旁边的周同学顿时泪如雨下,这一生的夙愿终于如愿以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全新的国家诞生。

......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距周同学的诞辰已悄然过去120个年头。

在过去几十年的岁月里,中华民族既体会到了炼狱般的残酷,也经历的浴火的重生。

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军事经济强国,万里山河繁花似锦。

中华民族的崛起之路已然呈现出势不可挡的趋势。

这一切,应如斯人所愿。

只是,今天我们内心总有股深深的遗憾:

中华已崛起,人间已无你.....

龚叔说故事,喜欢就关注!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英语作文100词 龟兔赛跑作文 感谢妈妈作文 传承文化作文 闹作文 作文350字四年级 描写同学的作文 遇见作文800 二年级小学生作文 教养作文 小学生二年级作文 关于父母的作文 心理健康作文 三年级《同步作文》 3000字作文 写四季的作文 作文主题有哪些 未来的自己作文 精品作文 春天二年级作文 英语短篇作文 转身作文 坚韧作文 家乡风景的作文 二年级春天作文 观察日记作文 写弟弟的作文 写景作文怎么写 写青春的作文 离别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