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青山周平:未来的建筑设计会越来越“无意义”

2021-01-02 04:10:01
相关推荐

参加君说

“未来的建筑设计,会越来越变成让人感动、让人舒服、让人幸福的状态。在消费行为越来越有意义的时代,建筑反而需要体现一些没有意义的东西。”

9月18日,在新空间地产创新营二期开营模块上,知名建筑设计师、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青山周平以《打破常规——设计改变生活》为题,为同学们做了一场精彩的分享。

因参与电视节目《梦想改造家》而被人们熟知的青山周平,被称为“设计界男神”,先后主持设计过南锣鼓巷住宅改造、阿那亚单向空间等一系列项目。在这次分享中,他从小空间、新家族、共享、手工四个建筑发展的大方向出发,结合4平米空间改造、“合居”新家庭、盒子社区等多个生动的设计案例,与大家一起探讨了时代变化和城市更新带来的生活与设计的改变。

作者 | 青山周平 知名建筑设计师、B.L.U.E.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

编辑 | 参加君

小空间:它不是买不起大空间时的选择

我一直喜欢小空间,因为小空间有比较独特的魅力。

我来自日本,日本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注重小空间文化,比较典型的案例是京都茶室,它的面积不到4平米,高度1米,人站起来会碰到头。三四个人坐在这样一个极小的空间里,主人给客人倒茶,不用说话就可以从表情、动作、氛围等细节中感受到每个人的状态。

当代社会,无印良品有专为小空间设计的产品,城市里有胶囊公寓。我认为,小空间不是我们没有办法买大空间时的选择,而是有它自己的魅力。

另一个让我对小空间感兴趣的原因和时代环境有关。

我上世纪80年代出生,人生刚好经历了日本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逐渐放缓的过程。经济高速发展期的时候,我们的前辈做过奥运会设计这种代表国家的大型项目,但1980年后出生的日本设计师是在经济放缓的时代下做设计,我们希望做一些不同的东西,用小空间改变城市的视角去做项目。

我们在北京做过面积最小的项目,是什刹海胡同里一个4平米的小空间,房子的主人是一对年轻夫妇,他们希望把这个杂物间改造成家庭的第二住所,满足睡觉、学习、聊天、吃饭、工作等各种生活功能。

研究思考这个课题时,我想起了之前在北京国子监看到的一个关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空间的展览,展览里有专为科举考试设计的一排排小房间。因为古代科举考试需要3~4天时间,为了防止作弊,考生不能回家,除了上厕所,其他吃饭、休息、考试、睡觉都要在这个小空间里完成。

科举考试的房间和我们要改造的小空间,在面积和需求上都非常相像,于是我们就汲取了古代空间设计的智慧,在这个房间里放置了4张位置和高度可以不断改变的木板,通过调整木板的位置,变换出饭桌、书桌、床等不同的空间。让这个多年来一直被废弃的小空间,变成了可以生活居住的地方,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实际上,这个项目更多是和北京城市更新有紧密关联。现在我们不仅要保护老城市建筑,同时也需要能容纳更多支持现代城市发展的人口。

过去,北京城市更新的做法是,把一片片旧区域拆掉再重建,变成一个新空间,这种改造模式让老城区的胡同看上去和周围的环境没有任何关系。

我认为,未来城市更新的方向应该是对微小空间的改造,例如如何把5平米、7平米、10平米这种很小的空间改造成可以重新使用的空间。因为随着中国经济和城市的发展,普通人可买、可租的房子面积越来越小,设计师需要思考怎么在小空间里设计大生活。

小空间改变城市,不仅体现在住宅上,商业空间上也是如此。

在上海,我们曾做过一个咖啡馆的小空间改造,希望把这个咖啡馆变成一个开放、透明、共享的空间。

于是我们把业主花钱租的商业空间的界线拆掉,设计成绿色U型空间,并把路边的梧桐树引入到空间里,让路人可以自由地走过来坐下,与这个空间产生互动。

这个咖啡馆里,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它成为了城市里的一个节点,即便不在这里喝咖啡,行人在走路的过程中依然可以感受到喝咖啡的氛围。

我相信,无论是4平米的住宅,还是30平米的咖啡馆,当它们网络性地存在于城市空间时,就会改变城市生活。

新家族:谁来为3.0家庭设计房子

我们过去的家庭是什么样的?

家庭1.0版本是大家庭时代,那时候是家族式群居,父母、兄弟、姐妹、爷爷、奶奶、儿孙等很多人住在一个大院子里。家庭2.0版本是小家庭时代,爸爸妈妈带着一两个孩子,这是典型的七八十年代的家庭模式。家庭3.0版本是一个人的家庭,很多人不结婚或不生孩子,有的是老伴去世后一个人独居,现在这种情况在大城市里越来越多,比如东京50%的家庭是一个人的家庭。

在家庭1.0时代,我们有四合院、土楼等传统住宅解决生活问题;2.0时代出现了两室一厅、三室一厅这样适合一家三口的住宅小区;现在的问题是,大城市出现越来越多的3.0家庭,但我们还没有适合的住宅模式。

因此,我们开始探索家庭3.0版本的新户型。

我们在北京通州做了一个120平米的房间项目,它位于高层住宅里的标准层,是一个常见的户型,业主希望能把它设计成具有实验性的新时代住宅。

我们打破了过去常规的户型图,在整个房间中间做了一个没有确定功能的共享空间1.0,把其他有确定功能的房间放在它的周围,我将这套住宅命名为“合居”,意思是在这个空间里一起生活的人,不一定有婚姻或血缘关系。

它的设计灵感来自两个地方:一是日本的民居和寺庙,日本民居在室内和室外的中间,通常有一排木头,叫“缘侧”,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用于招待客人简单坐下来聊一聊,喝喝茶,是一个非常自由,非常有趣的存在;另一个灵感来自中国,我在中国生活了15年,看到各地有很多这种围合形式的民居,比如四合院、土楼、窑洞等,于是我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了共享庭院的创意。

我们把其他房间都设计的特别小,把最大的面积放在了共享庭院,庭院里有一个凹进去40公分的空间,最多可以容纳30个人一起看世界杯,也可以一两个人自由活动,外面一圈是走廊,庭院上方有一个很高的屋顶。庭院一圈的房间采用推拉门设计,全部关上时就是一个私密的空间,打开后庭院和房间就变成一体,大家可以在庭院里和屋内室友自由交流。

作为设计师,我希望通过这个房子探索新时代下新家庭的发展趋势,设计适合他们的生活空间。

共享:房子是小的,家是大的

共享和新家庭有关,现在城市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家庭,因此产生了共享生活模式。

城市化使一平米的价值越来越高,信息化使一秒钟的价值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专属的空间正在向共享的空间转变,静态的空间正在向动态的空间转变,建筑物也会慢慢变成共享模式。

于是,我们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样的房子适合新一代年轻人。

我回想起过去我在北京胡同里生活的10年,那时我住的房子特别小,只有40平米,厨房只有两三平米,没法放冰箱,但出门走十几分钟就有卖菜的地方,于是菜场就成了我的“冰箱”。同样,外面的餐厅、咖啡馆都可以变成我的“客厅”“书房”,用来接待客人、工作和学习。我感觉这就是胡同里的共享空间。

以前我在胡同里经常看到不穿上衣的男性,一开始我觉得很奇怪,后来我住久了就越来越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对于胡同里的居民来说,这个空间不是城市里的公共空间,而是他们的家。

这背后的逻辑是,房子是小的,但家是大的。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很有未来感的理念。

对胡同生活方式的观察,变成了我的设计灵感。我们要把传统三室一厅的房子改造成只有5、6平米,适合一个人生活的盒子。在这个最小的生活空间里,可以睡觉、工作,家具和洗手间放在外面,大家共享。每个盒子下面都有轮子,可以根据不同的生活场景随意移动、组合。

盒子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它不像传统家装需要在现场施工,而是在工厂里面生产,做完后把它们放到一个楼里,就能变成立体的盒子社区。

现在,我们在福建泉州落地了第一个盒子项目,把一栋三层楼的商业体改造成当地年轻人共享生活的一个空间,一层是对外的商业空间,二层和三层预计会放40个盒子给年轻人居住。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盒子不用请专业的工人来施工,几个年轻人用简单的工具就能自己组装,就像装宜家的家具一样。我们认为,和朋友一起动手建自己的房子,可以让年轻人对这个社区更有归属感。

现在这栋楼里已经放了6个盒子,一直有人居住。下一步我们想把这个模式扩展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其他城市,把那些已经废弃的厂房改造成年轻人共享生活的区域。

在这个盒子社区里,居民彼此间原本并不认识,也没有血缘和家庭关系,但是他们通过一起建房子、一起制定自己的社区规则,未来会变成某种意义上的新家庭。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理念:家不一定是在我们的房子里,未来家可以从自己的房子延伸出来,扩展到城市的各个公共空间。

手工:与建筑物产生情感链接

现在我们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物品都是工业品,可以复制、替换。建筑也是如此,现在城市面貌越来越趋同,很多建筑物都用工业化的方式设计、生产、组装,我们很难和这样的建筑产生情感上的链接。

但有些建筑是不可复制的,它经过了时间和生活的考验,如果拆了我们没法重建这个东西,从它的建筑细节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唯一性。

此前,我们改造的一个现代美术馆恰好就是这种建筑,但可惜的是在我们参与这个项目之前,这个建筑已经被别的团队改了一遍,失去了原有的故事和力量。

为了找回这个建筑和人的情感链接,我们选择了镀锌钢板作为外墙材料,重新设计外立面。它是一种很便宜的工业材料,平时多用在工地围墙或者广告板上,平整的镀锌钢板并不特别,但当它被扭曲后就会产生不规则的凹凸效果,这种自然的肌理非常好看。

刚开始,我们用的是1.3毫米厚的金属板,请工人手工折再展开,因为太厚折的时候很费劲,效果也不好。为了做出细腻变化,我们换成了0.3毫米的金属板,设计师自己亲自动手加工,折得越多才知道折多少次能出现什么样的图案,折到什么力度金属板会破等等。

最后我们工作室十几个同事和实习生,一共折了200多张金属板,施工安装到外墙上。每一张金属板的图案都不相同,因为都是手工做的,我觉得这是一种建筑的价值,它没有办法复制和替换,而我们自己在做的过程中,同样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我相信未来手工工艺会成为建筑越来越重要的特点。

未来的建筑:从功能性到无意义

人的价值在不断变化。工业革命之前,因为没有机械,人用自己的身体劳动来产生价值;工业革命时代,机械代替了身体劳动,我们产生价值的载体从身体变成了知识;互联网时代,网络承载了更多的知识量,人的智慧变得越来越重要;未来人工智能时代,人的价值载体将变成“心”。

在各种各样新技术产生的同时,设计也在不断演变。

过去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的建筑设计,它的核心价值是功能性和逻辑性,功能决定了设计的形态。但现在这个时代,很多做建筑设计的人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感受:建筑不一定非要是特别理性的东西,它可以更加感性,不需要太多功能性。

我认为,未来建筑设计会越来越变成让人感动、让人舒服、让人幸福的状态。在消费行为越来越有意义的时代,建筑反而更需要体现一些没有意义的东西。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赶集的作文 第一次月考之后作文 我的学习生活作文300字 写青春的作文 同学吵架作文 5年级300字作文 赞扬老师的作文 辩论会作文开头 六年级作文好词好句 我为什么喝彩作文400字 保护动物的英语作文带翻译 普通话口述作文 大学生心理问题英语作文 德的作文 毕业旅行作文 一篇写人记事的作文 作文的英语 我的幸福 作文 初中作文怎么教 我身边的小动物作文 作文题目可以写什么 快速作文法 的暑假作文600字 赞扬父母的作文 夏天的海边作文 点赞中国作文 互相关心作文 关于红色革命的作文 常见作文题目 2006年高考作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