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局外人》

2021-01-02 04:25:02
相关推荐

在一百多年来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中,得奖者里面也有不少天才,给我印象深刻的两个天才是法国的加缪和苏联的肖洛霍夫。

加缪在29岁的时候完成了《局外人》和《西西弗斯神话》,同时在文学和哲学两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肖洛霍夫更厉害,在22岁的时候就开始写他的传世名作《静静的顿河》。除了年纪轻轻就写出经典,这两个天才还有一个共同点:作品不多,然而几乎篇篇都是精品。

今天,我想说的就是总是被披上批判现实主义、荒诞写实主义、存在虚无主义各种外衣的《局外人》,《局外人》通篇都不到七万字,却获得1953年的诺奖,该书一经发行,加缪本人也因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法国、欧洲甚至是全世界面前,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初读《局外人》这部小说时主人公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一个麻木不仁,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漠不关心,永远置身事外的人。故事的发展,人物心理活动的过程,语言的描述等等将这种冷漠的局外人形象贯穿作品的始终。最近又重读了《局外人》,我才慢慢的发现莫尔索的内心其实相当的复杂细腻,他追求的是一种真实自我的生活。

“对于世界,我永远是个陌生人,我不懂它的语言,它不懂我的沉默,我们交换的只是一点轻蔑,如同相逢在镜子中,对于我真正感兴趣的事我也许没有绝对把握,但对于我不感兴趣的事情我是有绝对把握的。”

以“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 开始,以“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看, 对我发出仇恨的喊叫声”结束的《局外人》用一种不动声色而又蕴含内在力量的平静语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荒谬的人”:对一切都漠然置之的莫尔索。

那么,到底是怎样一种淡漠敲开了人们心里的枷锁呢?今天我从《局外人》细腻的景和冷漠的人,以及主人公对本真的追求来重温这本书给我们精神上的关怀。

01.美丽笔触下隐藏的细腻情感

这篇小说最先令我注意到的是加缪对环境描写的语言,同一种景色,加缪却用细腻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个生动的主人公形象。同样是那些从小学我们就学习的比喻拟人比拟,那些动静结合,那些远近过渡,在加缪的笔下简直是神仙文笔。

“已经有两个钟头了,白昼纹丝未动,已经有两个钟头了,白昼在沸腾着的金属海洋中抛下了锚。”

“抛锚”来描述白昼,不生活在河边海边的人,对这个场景见的不多,但是船要靠边停岸就必须抛锚,借用此来修饰别的场景,就会有一种新奇和高端的感觉。对于上面那个感觉热的细节描写,作者用了一半的篇幅来描写汗滴下来的过程和动作,另一半描写太阳直射给主人公的感受,将一个静态的场面动态化,将一个浮躁的心理放大。

“这一下,那阿拉伯人并未起身,却抽出了刀子,在阳光下对准了我。刀刃闪闪发光,我觉得就像有一把耀眼的长剑直逼脑门。这时聚集在眉头的汗珠,一股脑儿流到眼皮上,给眼睛蒙上了一层温热、稠厚的水幕。在汗水的遮挡下,我的视线一片模糊。我只觉得太阳像铙钹一样压在我头上,那把刀闪亮的锋芒总是隐隐约约威逼着我。灼热的刀尖刺穿我的睫毛,戳得我的两眼发痛。此时此刻,天旋地转。大海吐出了一大口气,沉重而炽热。我觉得天门大开,天火倾泻而下。”

以“太阳”为线索的明线,以炎热的太阳为节点,将这个故事层层地串了起来。都是关于炎热的天气,但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主人公在杀人前的一种状态。

其实全文都围绕着“太阳”对我们进行了阐述,第一部和第二部前半部分都是“炎热的太阳”,而尾声也就是主人公将死时,就成了“夕阳”,最后的结尾却是夜幕而终。正是太阳导致了这起悲剧,是太阳控制了他的心神,也正是太阳让文章更完整。同时,作者也一直在用太阳间接的表达主角的心情状态和他的人生经过。

除此之外,作者将主人公的思想变化作为全文的暗线贯穿其中,全文一共用了九个“第一次”。第一次想结婚,第一次听见自己说话,第一次想哭,第一次觉得自己有罪,第一次想去拥抱……正如书的名字,主人公在自己的人生中是一个“局外人”,可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第一次”的感觉时候,渐渐地他找回了自我,第一次触碰到了自己的生命,看到了自己心。

在被审判前,他呆在监狱里,产生了三个思考:“一个人即使只生活过一天,他也可以在监狱里待上一百年而不至于难以度日,他有足够的东西可供回忆,绝不会感到烦闷无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愉快。” 、“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 、 “日子,过起来当然就长,但是拖拖拉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后就混淆成了一片。每个日子都丧失了自己的名字。对我来说,只有“昨天”与“明天”这样的字,才具有一定的意义。”

这个时候主人公还没有被判刑。他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他仍然活在局外人中,仍然对自己的生活抱着随意无所谓的态度。而这三点的思考为他后面提供了一个很很好的衔接。

虽然是局外人,可这是个动态的游走过程。一连串的第一次和一步步的开始思考,紧密地打下了伏笔,也为下文更深刻地埋藏了一种讽刺。

不得不说,加缪的笔触的美丽的,在通篇小说,在对事件和人物的描写上,都使用了简洁枯寂、毫无修饰性的语言,惟独在描写自然景物的时候,笔触深情婉然。这一连串美丽的背后是主人公细腻的感情和真实的自我,为我们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场景的动态转化。好比是美丽自然与冷漠人心的双重对比,又好比是细腻情感与粗砺现实的双重对比,别有深意。

细品景色即可意会真情,也是《局外人》的一大特色吧。

02.冷漠人物下包含的现实人生

全文里的莫尔索是冷漠的,他的冷漠贯穿了他的一生,甚至各个阶段的情感,直到死亡的那一天。

在亲情方面,大多人都会认为亲人特别是母亲对于自己是最重要的,而小说一开始便以主人公并不知道母亲什么时候去世开始,在准备去养老院时,他表示“我有点烦,因为我还要到艾玛努埃尔那里去借黑领带和黑纱。”

在途中,“汽车颠簸,汽车味儿,还有道路和天空亮得晃眼,把我弄得昏昏沉沉的。我几乎睡了一路。”在为母亲守灵时,“屋子里暖洋洋的,咖啡使我发热,从开着的门中,飘进来一股夜晚和鲜花的气味。我觉得我打了个盹儿。”

他甚至觉得“我很久没有到乡下来了,要不是因为妈妈,这会儿出去散散步该多好啊”这样令人无法理解的想法。在被问及母亲的年龄时,“我”回答“还好,因为我也不知道他究竟多少岁。”

在葬礼结束时,“我想到我要上床睡它十二个钟头时我所感到的喜悦”。整个过程中我们丝毫看不出他对于失去母亲这一打击常人该有的强烈的情绪反应,这种漠然的态度,这些真实的描述给读者的第一感受就是莫尔索在这件事中仿佛是个局外人。

可是,检察官和陪审团不知道是,他把母亲送进养老院,一是因为赚的薪水不够找人来照顾她。二是因为长久以来跟母亲无话可说,反而在养老院里她能找到伴儿。

小说中还提到了莫尔索父亲的一段往事,寥寥几笔,却看得出他对父亲的回忆也只剩下厌恶。但是,莫尔索的童年是得不到关爱的,正因为他缺少父爱母爱,才导致他性格怪异,难以融入集体,对一切都抱以冷漠的态度。

在爱情方面,“玛丽问我爱不爱她,我回答这种话毫无意义,我好像不爱他”;“玛丽问我愿不愿意跟她结婚,我说怎么样都行,如果他愿意,我们可以结”;当问到为什么要娶玛丽时,他说“这无关紧要,如果她想我们可以结婚”。

可见,爱情也激不起他的半点兴趣,在他和玛丽的爱情世界里,他也是一个冷漠的局外人。

在事业方面,他没有世人通称为“雄心壮志”的那份用心,老板要调他到巴黎去担任一个好的职务,他却漠然对待,表示“去不去都可以”。

在对待朋友方面,莫尔索就像对待爱情的观念一样,有没有朋友,有什么样的朋友,他都无所谓。当不太受欢迎的邻居莱蒙主动和他套近乎的时候,莫尔索并没有像常人那样弃而远之。“他问我愿不愿意做他的朋友。我说怎么样都行”。这回答与他对玛丽的回答如出一辙。可见,莫尔索对生命和世界的理念早已渗入他的亲情、爱情和友谊中。

生活中本就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那又何必太认真呢?不如顺其自然。死亡是这部小说的焦点,母亲的死、阿拉伯人的死、主人公自己的死,可无论面对哪一种死亡,莫尔索都是麻木、无所谓的姿态。面对自己的死,他也俨然像一个旁观者。

从入狱开始,无论是在监狱中和辩护律师的谈话,还是在法庭上的自我辩护,莫尔索一概采取超然的态度。他反复表达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与其说是真正的悔恨,不如说是某种厌烦”。

最后在法庭上虽然深感自己在精神与人格上蒙冤,内心感到委屈,但当庭长问他“是不是有话要说”时,他是这样的反应“考虑了一下,说了声“没有”。就这么让自己的命运悲惨定性。

对于上诉,他反复考虑后得出的结论是“进退两难,出路是没有的,而且是谁都知道,活着是不值得的”。在他眼中,“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

从这些看来,莫尔索确实是个冷酷、无情的人。但是,抛开表面现象,从深层次上挖掘,我们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位真实、自我、不矫揉造作的人,是一位清醒的认识到荒诞世界的人。

“作为一个成年人,或者说对付,或者说忍受,或者说享受(反正本质上都是一回事)这个世界的态度,就是置身事外,自得其乐。用无所事事,用有节制的爱,用适可而止的绝望。这是一种乐观的悲观主义,一种积极的消极,一种无力的力量。”

他只是站在局外人的视角俯瞰生活的周遭。莫尔索知道,在死亡面前是平等的。不管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死亡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最后归宿。对于处在社会下层,生活常不如意的莫尔索来说,长久以来生活带给他的痛苦已经足够了。

在法庭上,无论法官和律师怎样循循善诱,他一口咬定他之所以扣动扳机仅仅是因为中午的阳光。他拒绝向人们提供他们所期待的供词和答案,他这么做也不是为了向世人证明世界的荒诞或者自己行为的荒诞,而是真实地展现他当时内心的感受。

加缪在美国版《局外人》的序言中说道:“他远非麻木不仁,他怀有一种执着而深沉的激情,对于绝对和真实的激情。”用我们常用的一句话来说,正可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莫尔索跳出了这个荒诞的世界,以“局外人”的姿态去反观这个社会,他清醒的认识到这种荒诞并坚持以真实的姿态活着。

一个有着如此感受力的人,怎么会麻木不仁? 他只不过以他自己的方式爱着这个世界,爱着一个真实的、不惺惺作态的世界。

03.谎言堆砌的包裹下的本真追求

“如何面对荒诞”是贯穿全文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加缪的回答就是追求本真,也就是“关注你自身”。本真对于默尔索或者加缪来说就是不断用先行到死的眼光去“存在”着,认清死亡的事实,同时展示出来在我们日常的无尽操劳的表象中无家可归的事实。

加缪说,“这不是我们的错。” 这个虚假粗糙的世界像一台绞肉机 他不能允许任何真实独立的个体和感情的存在,他机械残忍的并且日复一日将这些个体绞碎在群体中,最终的结局是我们一起老去死去。

所以说,加缪在生存的可能性中首先找到了“自我”的存在,“局外人”首先漠视“常人”, 同时在“面向自我”的生存中超越常人。

在法庭上默尔索对于基督教的态度实际上就是加缪自己的态度,默尔索在拒绝这些规则的同时,展现给我们的就是对真实的“自我”的思考。

“一个能用歪理来解释的世界,还是一个熟悉的世界,但是在一个突然被剥夺了幻觉和光明的宇宙中,人就感到自己是个局外人。这种流放无可救药,因为人被剥夺了对故乡的回忆和对乐土的希望。这种人和生活的分离,演员和布景的分离,正是荒诞感。”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有意或无意的忽视好多难以应对的生活部分, 回避着与社会正面冲突,使自己不至于过度敏感,为的是能够“正常地”生存下去。莫尔索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他的态度明确而坚定:听凭自己的内心,他无法忽视,也不愿回避,因此莫尔索变成了少数人。

他的一言一行受着本能的牵引,如对性的渴望,对阳光的敏感,在潜意识中存在的毁灭性情绪等等,而绝不是受外部世界给予他的道德压力或是法律的约束。他时刻保持着人得自然状态,遵循着与生俱来的自然力量,本能的活着。所以说他对世界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厌倦什么。

我想,这不是悲剧,而是追求自我路上的决斗,最终活出了真正的自我。

“反正,人总要有点什么错”“可是,对于一个不断削弱自己的生命能量,认命地在这个世界上孤独生活的人来说,一丁点微光也足以暖身,哪怕是飞蛾扑火又怎样?”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对网络直播的看法作文 写作文难忘的一件事 九顶塔作文 同龄人的压力英语作文 善与恶作文素材 朝阳公园作文 三年级作文我的学校 留点自信给自己作文 军训作文800字 模联工作文件 一次愉快的旅行作文 舞蹈考级作文400字 抽背课文作文 描写鲜花的作文 幸福为题作文600字 高中作文图片 有关旅行的作文 我们的新语文老师作文 高兴的一件事作文300字 童话伴我成长作文 我上6年级了作文 爬山比赛作文 最美人物作文 奶奶老了作文 坚持话题作文600字 生活的馨香作文 初中生活800字优秀作文 二年级作文点评 孩子作文写不好怎么办 2014江苏高考语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