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保护生物多样性 共建最美彩云南

2021-01-03 06:20:01
相关推荐

核心速读:近年来,我省生态环境系统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最美彩云南。

宁珏 摄

2019年全省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8.1%

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稳中向好异龙湖水质由劣Ⅴ类好转为Ⅴ类

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46种占全国的47.2%

森林面积2392.6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2.4%

自然保护区164处总面积286.71万公顷

陆生国家保护野生动物236种占全国的55.6%

5月22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我省发布全国首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白皮书——《云南的生物多样性》,系统全面地展示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向国内外提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云南方案;6月5日,“六五环境日”确定今年主题“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最美彩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2019年云南省环境状况公报》,主导启动云南省“六五环境日”系列活动暨“云南省第二届生态环境书画摄影展”。

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活动的开展,全面深入地展示了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广泛动员了全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生态环境环保工作,为云南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作出积极贡献。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大会)在昆明举办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赵芩敏 摄

久久为功 筑牢生态屏障

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多样的地形地貌、复杂的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素有“动植物王国”的美誉,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天然基因库,是中国西南乃至东南亚的生态安全屏障。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对于云南的馈赠,守护好这个丰富珍贵的美丽家园是云南的责任和义务。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高位推动下,在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云南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开展了深入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多项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我省不断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机制。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职责,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2019年云南颁布实施全国第一部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滇池、抚仙湖、洱海、泸沽湖等九大高原湖泊实现了“一湖一条例”,丽江拉市海、昭通大山包等9个保护区实现了“一区一法”。初步建立起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实施了野生动物肇事补偿机制。

在深入推进生物多样性调查与编目的同时,我省深入开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畜禽品种遗传资源、极小种群物种及一些重要物种的专项调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先后建立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林草局亚洲象研究中心、云南滇金丝猴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建设云南自然保护区、云南植物标本等一批数据库,为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形成有力支撑。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在全国率先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试点。通过构建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其他保护地为补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我省不断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截至目前,我省已划建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11类自然保护地,保护面积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4.32%,保护了我省最有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野生生物及其栖息地。

刘永军 摄

以建立多部门合作的协调机制为着力点,我省不断加大对生物多样性违法活动的打击力度,对走私、贩运、破坏生物资源等违法活动进行专项整治。建立了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协调联动机制,加大检察机关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衔接,形成防范和打击环境违法犯罪活动工作合力。在长期的生物多样性国际交流合作中,我省建立了与英国、荷兰、挪威、瑞典、西班牙、德国等多个国家和欧盟区域政府间对话交流机制,签署了加强环境保护合作协议;加强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自然基金会、保护国际、大自然保护协会等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保护理念、管理模式、技术和资金;在一带一路等框架下,积极参与东盟、南盟、大湄公河次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交流合作,促进了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全面发展。

得益于多年的持续探索和努力,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绿色正成为彩云之南最靓丽的底色。

近年来,全省生态系统质量稳中向好,森林面积、森林蓄积、森林覆盖率等指标大幅增长,湿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不断改善,退化生态系统得到修复,石漠化、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少,多年的努力使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一批珍稀濒危物种和濒临灭绝物种重获新生。曾经在滇池野外灭绝的滇池金线鲃,通过人工繁育成功,重新引入滇池,种群数量不断扩大,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功范例。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生物多样性宝库更加牢固。截至目前,我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1.8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0.9%。其中,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划入红线面积6.53万平方公里,占红线面积的55.2%。滇东南、滇南、滇西、滇西北、无量山—哀牢山等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均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构建了我省“三屏两带”的生态安全格局,系统保护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生物多样性宝库更加牢固。

2016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三次会议在墨西哥坎昆举办,中国代表团介绍了普洱市景东县率先开展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试点的经验,得到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与会各国的高度认可。同年,第一轮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中明确肯定“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全力以赴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天空澄碧、绿树成荫、百花齐放。极目彩云之南,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生态画卷正在云岭大地徐徐展开。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我省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大力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坚决守护好云南的绿水青山、蓝天白云、良田沃土。

让蓝天白云成为云南的“标配”,成为一种常态。我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全面开展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煤炭消费减量替代等工作;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以革命性的举措推动湖泊的保护治理,让云南的九大高原湖泊成为镶嵌在中国大地上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打好净土保卫战,持续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全面完成了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逐级建立污染地块名单,划定了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等;擦亮云南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全力推进国土山川大绿化、持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

彭开熠 摄

2019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高位推动下,全省生态环境系统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努力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建成中国最美丽省份为目标。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自然生态保护、生态环境监管执法等工作,全省生态环境基础性工作更加扎实,经济发展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圆满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各项任务。

今年6月3日,省生态环境厅发布《2019年云南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9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稳定,空气质量继续保持优良,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稳中向好,森林面积、蓄积量持续双增长。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基础性工作更加扎实。

大气环境质量方面,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保持良好,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优良天数比例在92.6%至100%之间,全省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98.1%,其中香格里拉、丽江、大理、泸水、芒市、楚雄优良天数比例为100%。

水环境质量方面,全省主要河流国控省控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84.5%,比2018年提高0.7个百分点;主要出境、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湖泊、水库水质优良率为82.1%。九大高原湖泊水质稳中向好,异龙湖水质由劣Ⅴ类好转为Ⅴ类,地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7.9%,县级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8.9%,地下水水质继续保持稳定。

城市声环境质量方面,总体保持良好。其中,全省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总体为好;区域声环境总体为较好;全省各类功能区昼、夜平均达标率为89.1%。

自然生态环境质量方面,2019年,全省自然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为优,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全省植被覆盖度好,生物多样性丰富,土地胁迫和污染负荷较轻微。森林面积达2392.6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2.4%,森林蓄积量20.2亿立方米,较2018年分别增加80.79万公顷、2.1个百分点和0.5亿立方米,森林资源数量持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

截至2019年底,全省湿地总面积61.4万公顷,自然湿地40.5万公顷,人工湿地20.9万公顷,全省有国际重要湿地4处,建设国家湿地公园18处,省级重要湿地31处。已建成自然保护区164处,总面积286.71万公顷,基本形成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全省共有陆生国家保护野生动物236种,占全国的55.6%;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46种,占全国的47.2%,全省共分布有鱼类13目43科199属629种,全球仅分布于云南的共有255种,鱼类种属居全国第一。

辐射环境质量方面,2019年全省辐射环境质量保持稳定,辐射环境水平处于正常波动水平范围,重点辐射污染源周围辐射环境水平正常。

2020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张纪华介绍,今年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将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确保全面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全力守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确保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

围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年度目标任务,今年我省将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强化大气污染面源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工作入手,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方面,将持续推进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实现“四个彻底转变”,坚持截、控、拆、调、绿、补、治、管8个方面的治理措施。加强九湖及其主要入湖河流水质监测和预警,加强流域环境监管执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强化已发现问题的整改,对各类督察发现的问题认真督促整改落实到位。强化科技支撑,实现科学治污、精准管理。深入推进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全面整治工业园区环境问题,开展全省地下水环境监测现状调查。净土保卫战方面,将全面推进“土十条”实施,继续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有关工作。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利用处置和环境风险防范能力。推进生活垃圾焚烧飞灰、废铅蓄电池、废塑料、医疗废物等污染综合治理。

积极践行 绿色发展深入人心

良好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色。时刻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省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探索合理开展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物多样性减贫示范。着力培育生物优势产业,大力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

随着云茶、云药、云花、云菌、云果等生物优势产业的逐步发展壮大,我省建成全国最大的核桃、澳洲坚果种植和生产基地,花卉、咖啡、坚果产值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黑颈鹤、犀鸟、滇金丝猴、亚洲象、白眉长臂猿等成为生态旅游名片,保山百花岭村赢得了“中国社区共管第一村”“中国森林观鸟第一村”“中国自然教育第一村”等美誉。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通过开展草果、重楼、羊肚菌等云药、云菌林下特色种植和独龙牛畜禽资源特色养殖,带动“直过民族”独龙族实现了整族脱贫。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全面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带动全社会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既关乎当代人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也关乎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

王松 摄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每一个人都是行动者。多年来,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持续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进社区、进学校、进工厂等活动,积极创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商场,在衣、食、游、住、行等各个领域加快绿色转变。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活动作为协同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推进各类示范区和“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的创建。

截至目前, 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都开展了生态创建工作,累计建成4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2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0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8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文明州、21个省级生态文明县、615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29个省级生态文明村。

以生态创建工作为抓手,各地优化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强化节能减排、加强城乡环境保护,提高了公众环保意识,提升了人居环境质量,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今年年底前我省将实现50%的县(市、区)和80%的乡镇(街道)创建成为省级生态文明县市区和省级生态文明乡镇(街道)。

放眼云岭大地,呵护良好生态环境,建设最美彩云南,已成为共识和自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为云南绿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成为助推云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抓手。绿色消费文化和生活方式日益深入人心,绿色发展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社会大众不仅是绿色发展的受益者、共享者,更作为一股力量,成为绿色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

云南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供稿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美好的一天的作文 奇妙的想象作文50字 长征作文 难忘的军训作文 动物作文英语 编写一个童话故事作文 理性思维作文 我喜欢的一项活动作文400字 我喜欢的昆虫作文 北京高考语文作文 描写植物的作文500字 狗忠诚的作文 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作文300字 作文触动心灵的风景 小狗欢欢作文 有关内在美的作文 小鸟的声音作文 有关老师的英语作文 与端午节有关的作文400字 推车作文 第一步作文800字 姥姥的生日作文 森林防火知识作文 母爱的作文100字 留在心底的歌作文 豆芽的作文400字 英雄事迹作文400字 作文坚持800字 汾河二库作文 吹气球大赛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