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有温度的“中国味道” 还是《奶奶最懂得》

2021-01-03 07:10:01
相关推荐

从鱼米之乡,深入云贵高原,再到天涯海角。安徽、浙江、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八个地区,英国小伙“大米”师从十六位身怀绝技的“奶奶”,解密了一道道民间深藏不露的美味,也为观众奉献了一场视听上的饕餮盛宴。不久前上线的《奶奶最懂得》不仅抓住了观众的胃,更温暖了观众的心。作为一部乡村美食类节目,《奶奶最懂得》放弃了空间和时间上的宏大叙事,将旅途中对美食的探访转化为一对一“拜师学艺”的过程,不仅阐释了味觉对人类情感微妙的连结作用,也从细微处展现出传统饮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有限的空间叙事与无限的解码可能

“只有将饮食与伦理纲常,人情世故,民俗风情结合起来,饮食才通向了政治,通向了哲学,也通向了审美。”自2012年以来,诸多美食类纪录片的上线使中华饮食文化从走上荧幕到成为不折不扣的“网红”。《奶奶最懂得》作为一部乡村美食纪录片,上线不久便在豆瓣上获得了8.8分的高分评价。更有观众感叹:“本该走个胃,没想到走了心。”

之所以美食能被称为一种文化,不仅在于它是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是展示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景观的重要窗口,更在于它直接刺激人的味蕾,而味觉是一个人最原始、最无法替代的记忆。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共同的饮食习惯也就成为了潜藏在基因中共同的密码。《奶奶最懂得》从小处着眼,聚焦个人,探索中国大地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民记忆中的“家乡味道”。

纪录片通过设置“拜师学艺”的模式将主持人与“奶奶”联系起来,使两者之间形成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对于观众而言,“对话”是一种远比单纯的介绍更容易引起共鸣的形式。在介绍每一种地区美食的时候,文本空间仅仅被限制在一座村庄,甚至一个家庭之内。

摄影机忠实地记录着大米在寻找美食道路上的每一个足迹,仿佛在记录一次对饮食文化的朝圣之旅。有限的空间容易令观众联想到乡村生活中个人的活动范围,与纪录片中被作为社会空间展示的乡村生活图景相照应。因此,当大米在各位“奶奶”的指导下制作出一道道美味的时候,能使观众想到的,是在故乡生活的烟火气息,是自己家中的那道美食,是藏在自己味觉记忆中那种熟悉温暖的滋味。

而《奶奶最懂得》并没有止步于此,通过选择外籍主持人和设置大米用传统食材创作“中西合璧”佳肴的环节,以不易被察觉的方式提醒了观众在中国乡村之外,都市与异国在空间上的存在,向观众展示了一条传统饮食文化走出乡村,跨越国界的道路,避免了“老年人”“乡村”等元素给观众留下文化孤岛的印象。《奶奶最懂得》通过有限的空间叙事,为观众提供了解码美食文化的无限可能。

传统的工艺与创新的传承

对于中国而言,乡村饮食文化的精髓,也是最与众不同的部分就是其中所蕴含的生活智慧。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中国在五千年漫长的历史中,在没有现代科技协助的情况下要使人民“吃得饱”而且“吃得健康”,这绝不是一个容易解决的问题。除了通过农业技术上的创新以外,将单调的食材进行加工,通过炒、爆、熘、炸、烹、煮、炖等制作工艺创造出不同风味的美食,也成为了在物质匮乏年代中国“奶奶”们所练就的独门绝技。

如果说多种多样的食材加工方式是饮食文化的外在,那么创新便是饮食文化的灵魂。在《奶奶最懂得》中,大米用从各位奶奶那里学到的制作工艺为她们制作出一道道中西合璧的美食。这些菜品不仅仅是纪录片为观众创造的文化奇观,更是对中国人民生活智慧的深刻认同。不同人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生活方式都有很大差异,但这都并不影响他们的味蕾与心灵被同一种味道所感动,不妨碍他们拥有对于美食共同的热爱与追求。

展示传统食材的创新型烹饪方法,守护,传承的不仅仅是一种美味,一种古老技艺,更是隐藏在食物背后的生活智慧,是不被时光所磨灭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文化传播方面,《奶奶最懂得》没有止步于对传统食材、新奇菜品的展示。而是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中寻找一个连结点,使纪录片不论是在叙事方面还是情感表达上都有一个完整的结构。

通过聚焦于食材而并非固定烹饪方法,大大增加了观众对东西方文化联系的想象空间:在口感上,中国的冬笋与西餐中的洋蓟略有相似;从制作思路上,藏族奶奶的布谷肉与苏格兰传统美食也有异曲同工之处;而侗族的黑暗料理——牛瘪,居然可以和意大利肉丸完美结合。

这一系列东西方饮食文化方面遥相呼应的关系,无不令人惊叹在这一方面人类群体的心有灵犀。每一段“拜师”的旅程都以大米和奶奶共同品尝他创新的美食为结尾,不仅实现了在饮食文化这一论题下民族文化的回归,也提高了观众对于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

个人化表达与人文关怀

所谓文化,是一种变成了习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但在特定的语境下,尤其是在中国人重视家庭和传统的观念中,在家庭环境中所形成的、或者一个家族代代相传的共同意识,则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方面。

《奶奶最懂得》立足于传统食材,把握住了美食表象下人们共同的欲望。通过影像手段着重展现了饮食与生活之间的关系,阐释了每一种食品在烹饪者心中不同的象征意义:当藏族兄弟不能与家人团聚的时候,一份家乡寄出的布谷肉传递的是无法被空间隔断的血脉亲情;一碗“吃过就会变成侗族人”的牛瘪汤,展示着侗族人民热情包容的民族性格;而在张奶奶眼中,豆皮则是她与丈夫多年相濡以沫的见证。就连大米为李奶奶做的葡式土豆甘蓝汤也联系着关于她远在澳门工作的女儿的记忆。

纪录片通过小视角叙事,完完整整地讲述普通人与他们拿手菜的故事,这样的处理方式,使该片的内涵在美食和文化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个人情感的层次,使整部作品得到了升华。

从“奶奶”和“乡村”两个关键词入手阐释传统饮食文化,不仅为叙事平添了温度,更与中国现在面临的两大问题——人口老龄化与乡村改造问题,形成了对应关系。食品养育人的身体,而经历的故事丰富人的阅历,铸就人的品性。在展示传统食材的加工过程的同时,纪录片也较大篇幅地展现了“奶奶”们的生活状态,讲述了她们的所思所感,让我们每个人都联想到儿时那个忙碌在厨房中的身影。作为当代老年人的缩影,“奶奶”们不仅给了观众一个重新认识这个群体的机会,更让观众真正从感情上认识到,老年人心中埋藏着时间沉淀下来的无限宝藏。

同时,纪录片用大量篇幅描绘乡村的自然风物,重点展示了在乡村这一聚落方式影响下产生的风土人情。不同的乡村孕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产生丰富多样的美食。《奶奶最懂得》在为观众创设视觉奇观的同时,赋予了乡村一定的审美价值,也通过带领观众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这两个叙述主体,为我们解决人口老龄化与乡村改造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正如日本作家水上勉所说,味觉是人类的精神史,是每个人心中通向童年记忆的一道暗门。《奶奶最懂得》的意义并不仅在于介绍一种美食或者一种烹饪方法,更在于使“奶奶”和民间美食大师的形象重合,引导观众以新的视角关注陪伴自己成长的家常菜,去欣赏、珍惜那份私人定制的美味。当儿时的菜肴已经被逐渐遗忘,幸好还有继承着传统手艺的奶奶,不时敲响带我们回乡的鼓声。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包汤圆的作文 初中亲情作文600字 新年愿望英语作文 贴窗花作文 介绍北京的英语作文 春节作文150字 学会了什么的作文 做花灯作文 写事作文200字 传统习俗作文 我就是我作文500字 新学期的计划作文 包饺子英语作文 寒假的一件事作文 义卖活动作文 写家乡美景的作文 三年级作文300字左右 菊花展 作文 挠脚心的作文 家风作文800字 七年级优秀作文 坚持的作文800字 走出校园作文 回忆往事作文 英语高考满分作文 英语作文七年级上册 记叙文作文500字 冬天的作文600字 快乐的假期作文 描写美食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