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文保工作者为守护文化遗产呕心沥血——为世界留下“真彩秦俑”

2021-01-03 11:35:01
相关推荐

这是一支浓墨重彩的地下军团,在它们身上,还发现了失传已久的“中国蓝”和“中国紫”……

1974年,秦始皇陵兵马俑横空出世。44年来,一大批文保工作者为守护这批珍贵的文化遗产呕心沥血,用不懈的探索,为世界留下了“真彩秦俑”。而这斑斓的色彩,也见证着改革开放40年来,科技和文保水平的飞速发展。

夏寅正在修复兵马俑的色彩 记者 谢伟 摄

探索

这是一支浓墨重彩的地下军团

兵马俑给大多数人的印象是青灰色的陶人,但2014年,一个名为“真彩秦俑”的展览却让它的颜色惊艳了世界。当年展览中的37件(组)经过修复保护之后的兵马俑一经展出,就聚焦了观众的目光,粉红的脸、朱红的甲带、褐色的铠甲让世人啧啧称赞,惊叹不已。

从44年前兵马俑破土而出的那一刻起,它的保存环境便发生了变化,光照、空气等自然因素使原本多彩的秦俑瞬间“黯然失色”。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在考古发掘的同时,必须即刻对每个陶俑进行现场保护。但当年因为彩绘保护技术的欠缺,很多色彩都没能留住。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主任、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副主任夏寅,在博物院工作超过20年。日前在实验室中,他站在一尊正在修复的军吏俑旁说:“兵马俑原本就是一支浓墨重彩的地下军团,在两千多年的埋藏中,经历了大火焚烧、俑坑坍塌、地下水侵扰……使陶俑陶马身上的大部分色彩被破坏。如今俑身上侥幸遗留下来的色彩残迹,如果出土时不及时采取保护措施,极易损坏。”而夏寅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守护兵马俑的色彩。

这些年来,留住兵马俑的色彩,一直是夏寅和他的同事们探索和攻克的难题。夏寅说经过多年的研究,文保人员已经知道了彩绘脱落的真相。根据陶俑出土情况看,兵马俑表面的彩绘由生漆、矿物颜料、调和剂三类材料组成。生漆是一种天然涂料,兵马俑身上的彩绘则是矿物颜料,而调和剂是将颜料黏附在一起的胶料。

寻找

如何才能留住2000多年前的色彩

2014年9月22日,保护修复后的绿脸俑(网络图片)

是什么导致了那些彩绘的脱落?脱落的过程又是什么样的?如何战胜这些复杂的原因,留住兵马俑的彩绘?

夏寅说,早期的工作人员观察了出土后自然干燥过程中彩绘的损害现象,大致可以分为:生漆层和颜料层出土之时便整体从陶俑上脱落,粘在周围的填土里;颜料层和生漆层分离;多层颜料层的层次之间发生分离;同一颜料层内部发生分裂;颜料层轻擦掉粉、轻压就散;生漆层出土后,在干燥过程中,很快发生强烈的收缩、龟裂、起翘、卷曲、脱落,干燥后变得极易碎裂,一碰就断,一捻就成粉多种情况。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科技和保护水平的进步,国内外学者使用了微量化学法、气相色谱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等对兵马俑表面的彩绘调和剂进行分析,但由于调和剂流失、老化以及颜料的干扰,只能鉴定出调和剂为蛋白类物质,未见油类、脂类、多糖类。此外,文保专家发现兵马俑表面的彩绘工艺是髹漆+彩绘工艺,即先在烧制好的兵马俑陶体上涂生漆,然后将颜料研磨充分后,加入调和剂调成颜料浆,然后用此在生漆层上进行彩绘。依照上面的材料和工艺,兵马俑彩绘的结构一般是生漆底层+表层颜料的结构。不过从出土实物看,兵马俑表面的彩绘,也有两层生漆一层颜料的,还有一层生漆两层颜料的。

考古现场出土的彩色跪射武士俑(网络图片)

据了解,早年间有文保专家做过一次模拟实验。将一块已经脱离陶体的生漆层碎片置于载玻片上,从相对湿度100%的环境中,放入相对湿度60%的室内环境中,观察到漆皮在4分钟内发生了严重的起翘、卷曲。这一实验表明,生漆层对环境湿度的变化非常敏感。当时文保专家们还做了另一个实验,将6片保存有彩绘的刚出土陶片,放在不同相对湿度的恒湿器中。结果表明,在相对湿度为44%、57%、67%的条件下,25天后彩绘开始脱落;在相对湿度为76%、83%的条件下,65天后彩绘开始脱落;相对湿度93%的条件下,100天后彩绘仍完好无损。

如此看来,出土的秦俑如果不进行及时保护,彩绘在出土时就会从陶体上脱落,或者在新的环境中失水干燥脱落。那么要保护兵马俑的彩绘,固色的时间和对湿度的把控都是技术的关键。

2016年10月31日,保护修复后的彩绘御手俑。 (网络图片)

突破

利用显微镜看到色彩斑斓的兵马俑

为了突破彩绘固色的科研难题。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的科研团队,将兵马俑表面漆层与现代新制的漆膜进行对比。在显微镜下观察,古代漆层表现出严重的氧化和老化。颜料中的调和剂也大多降解或流失,彩绘各层之间、底层与陶体之间以及颜料层内部的结合力都很微弱。正是因为如此“虚弱”的结构,才导致兵马俑出土后彩绘很难维持原状。

既然彩绘是兵马俑身上最难守护的细节,那兵马俑身上究竟有多少种颜色呢?夏寅说,这些年来经过广泛的采样分析,已经可以确定兵马俑彩绘使用的颜料既有天然矿石加工后的色彩,也有人工合成的矿物。常见的颜色有白色、绿色、蓝色、红色、紫色等。这些颜料色彩斑斓,在显微镜下,呈现出别样的姿态。

刚出土的彩色兵马俑 (网络图片)

夏寅指着实验室里一尊正在修复的兵马俑说:“朱砂是兵马俑表面常见的红色颜料,很多将军俑的甲带上都能看到朱砂的红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兵马俑表面的朱砂矿料当时应该拣选严格,研磨得十分充分,色泽纯正鲜艳。”

除了朱砂的红色外,绿色在兵马俑彩绘中也很常见。近期正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展厅展览的“绿脸俑”就是最典型的代表。“绿脸俑”脸上的绿色是一种叫石绿的颜料。夏寅说它是中国古代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绿色颜料,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上就存在大量石绿。

2014年9月18日拍摄的保护修复后的彩绘跪射俑。

兵马俑表面还有大量白色和粉色,经过检验分析,夏寅的研究团队发现,这两种颜色中应用了大量骨白。这种颜料一般是由动物骨骼高温下烧制得来的,这是一种人造的白色矿物颜料。目前中国古代骨白颜料应用的实例,在秦代咸阳宫和阿房宫的壁画以及秦陵地区与汉阳陵的陪葬坑中均有发现。

夏寅说,近些年来在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科研基地利用偏光显微镜及相关的仪器设备,开展了大量的颜料分析工作。这些分析并不局限于兵马俑表面的彩绘,还包括大量不同时代与区域的古代颜料。研究人员希望利用偏光显微分析,建立起中国古代颜料历史发展的脉络。在对兵马俑表面色彩的探索过程中,文保人员通过微观建构宏观,利用显微镜,架起了沟通古代与现代的桥梁。

这些兵马俑刚出土时,色彩斑斓。(网络图片)

发现

找到“中国蓝”和“中国紫”实物

这些年在守护兵马俑的彩绘中,也有一个重要发现。夏寅首次在兵马俑上发现了失传已久的“中国蓝”和“中国紫”实物。

夏寅说,“中国紫”应该起源于春秋时期,“中国蓝”起源于战国中期。从西周到战国时期,人们就将这两种颜色混合使用在料器、玻璃和其他装饰品上,此后被用于壁画和彩绘陶器上。目前已知的使用“中国蓝”和“中国紫”的地区包括陕西、河南、湖北、甘肃、江苏等。从襄公建秦国到秦二世灭亡,秦国的都城从甘肃礼县到陕西咸阳共经历了八次迁移,这些地区都分布在秦势力范围内,沿途的遗址中也都发现了这些颜料。尽管秦汉时期的战争造成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巨大动荡,但秦的政治体制和技术却被汉朝所继承。在汉朝的河南洛阳、山东省、江苏徐州北部也都有“中国蓝”和“中国紫”发现。东汉后,“中国蓝”和“中国紫”的制造与用突然消失了踪迹。

夏寅说,“中国蓝”和“中国紫”是由早期秦人发明创造的,这些颜料的使用轨迹恰恰与秦国从诸侯国向秦帝国发展的路线吻合。如此看来,人工合成的“中国蓝”和“中国紫”,可能是早期秦人掌握的一项“硬科技”。这项技术在汉代得到继承,之后却因各种原因而失传了。但幸运的是,这种已经消失上千年的色彩,被夏寅和他的团队从兵马俑的身上找到了,他们不仅为兵马俑留住了色彩,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色彩的绚烂。

如今,兵马俑的彩绘保护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再也不会发生当年发掘之初色彩就会消失的情况。而这些都得益于改革开放40年来科技水平的进步,和文保专家们心中一直不曾放下的“真彩秦俑”。

来源:文/首席记者 张佳

编辑: 芥末花生 | 制图:豆豆

审核:荆溪

出品:西安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中心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描写我的作文100字 我的幸福之家作文 英语作文万能模板初中 师恩似海作文 不期而遇的温暖作文600字 回家作文结尾 长沙游记作文 成长为话题的作文题目 作文我最快乐的一件事 关于花的作文600 我的朋友作文100字 我爱家乡的作文400字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作文 观察黄瓜的作文 六年级500字作文 进与退作文800字 我的校园作文三年级 作文怎么写开头 作文难忘的小学生活 我的自传600字作文 有那样一个人作文 介绍杭州作文 描写天柱山的作文 秋游作文英语 七年级上册一单元作文 高中500字作文 稻草定律作文素材 三年级写童话故事作文300字 六年级作文批改评语 关于广场舞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