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那些年追过的黄梅戏 是中国五大戏剧之一 邓丽君唱着黄梅戏出道

2021-01-03 21:00:01
相关推荐

在长江中下游的华东、华中地区,流传着一种地方戏曲,就是中国五大戏曲之一的黄梅戏。

黄梅戏的发源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现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的安徽、湖北、江西、江苏等沿江省份。

黄梅戏起源于清朝中期,早期的基础是乡村的山歌、秧歌、茶歌、花鼓调,后进入城市,吸收了汉剧、楚剧、采茶戏、京剧等众多剧种的因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

天仙配

湖北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因地势低洼,在清末、民国时期经常遭遇长江水患,民不聊生,只能沿长江向下游迁徙流浪。这样的生活境况,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在异地他乡摆摊卖唱,聊以生存,这样就把黄梅的采茶调传到了安徽安庆地区。1958年,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在武汉洪山礼堂观看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过界岭》时,不解地问:“你们湖北的黄梅戏怎么跑到安徽去了?”,当听了省委领导汇报后,毛主席打趣地说:“原来你们的黄梅戏是大水冲到安徽去的啊!”

槐荫记

黄梅戏的发展

黄梅戏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黄梅调传入安庆地区,在安庆地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期间吸收了多个地方小戏的唱腔、演出内容和表现形式,形成了故事完整的本戏,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断。

夫妻观灯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渐渐职业化,并从走村串乡的农村草台班子转向了城市舞台。入城后,受到一些地方剧种的影响,内容、演出形式、唱腔、伴奏都进行了改革,为形成代表性的剧种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1949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梅戏得到迅速发展。解放初期在安庆市,以丁永泉、王少舫、严凤英等主要人物,组成了不同的民营剧团,以固定的剧场演出。1953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在合肥成立,安庆地区13个县都成了专业黄梅戏剧团。1954年《天仙配》参加华东地区戏曲展演观摩大会,获得巨大成功,1955年《天仙配》被拍成电影,轰动海内外。

牛郎织女

黄梅戏的代表剧目

黄梅戏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诞生了一大批优秀剧目,主要有:《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牛郎织女》、《玉堂春》、《失刑斩》、《春暖花开》、《小店春早》、《槐荫记》、《孟丽君》、《夫妻观灯》、《打猪草》、《过界岭》《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辞店》、《玉堂春》、《未了情》、《双下山》、《贵妇还乡》等。

在这些剧目中,影响最大、最为国人熟知的代表性剧目是:《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罗帕记》、《夫妻观灯》、《打猪草》等。

严凤英和王少舫演的天仙配

黄梅戏的著名表演艺术家

黄梅戏从诞生到现在,涌现出了众多的表演艺术家和著名演员。

最早的是邢绣娘,活跃于乾隆、嘉庆年间,黄梅县孔垄镇人,曾为乾隆皇帝献艺,并获得“黄梅名伶”的御赐墨宝。

成名于40年代的严凤英,1930年生,是黄梅戏杰出的表演艺术家,黄梅戏传承发展重要的开拓者和贡献者,68年文革时被凌辱迫害,自杀身亡。其代表作品有:《游春》、《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春香传》、《江姐》等。还主演了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

黄梅戏大师严凤英

50年代由京剧转行黄梅戏的王少舫,1920年生,江苏南京人,是和严凤英齐名的著名艺黄梅戏术家。因抗战时期所在的京剧班和黄梅戏班经常同台演出,所以于1950年后正式改唱黄梅戏。其代表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宝莲灯》、《白蛇传》、《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

黄新德,1947年生,安徽怀宁人。是继严凤英、王少舫之后承前启后的第二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其主要成就是改革开放后的80、90年代。其代表作品有:《龙女》、《梁祝》、《诗仙李白》、《风尘女画家》、《遥指杏花村》、《雷雨》等。

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王少舫和黄新德

第三代重要艺术家有:马兰、吴琼、吴亚玲、杨俊、张辉、陈小芳、韩再芬等,他们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各自的英姿。马兰、吴亚玲主演的《龙女》是新时期的代表作;杨俊、张辉90年代初转战湖北,使湖北黄梅戏再创辉煌;韩再芬是新世纪安徽黄梅戏的领军人物之一;吴琼90年代北上北京,将黄梅戏演绎成了黄梅音乐剧和黄梅歌。

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

黄梅戏在国内外的影响

黄梅戏植根于安徽,辐射于湖北、江西、江苏等省,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的先后公映,使黄梅戏红遍全国,在海外也受到空前的欢迎。当时全国除皖、鄂、赣三个重点省份外,在江苏、福建、浙江、吉林、山西、西藏等省区也相继成立了黄梅戏剧团,香港、澳门还出现了用普通话和粤语演唱的黄梅戏。港台电影界在一段时期内大量出现所谓“黄梅调”电影,其中邵氏兄弟的李翰祥导演主导拍摄了多部“黄梅调”电影,如《貂蝉》、《江山美人》、《凤还巢》等,为黄梅戏在海外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当时台湾也有黄梅戏演出团体,著名歌星邓丽君出道时就是演唱黄梅戏的。

少女时代的邓丽君

黄梅戏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韩再芬、赵媛媛、黄新德、周洪年、吴亚玲、杨俊被指定为传承人。

时至今日,黄梅戏在安徽的每个县市都有剧团,在湖北、江西、江苏的部分县市有剧团。大型的院团有: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安徽省安庆黄梅戏剧院,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湖北省黄梅县黄梅戏剧院。

湖北省黄梅戏剧院(黄冈)

图片来自网络。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有你真好的作文 童年作文300字 日记作文400字 北京故宫作文 给闺蜜的小作文 关于新年作文 高考满分英语作文 写人500字作文 读书作文400字 成长类的作文 过年作文300 高中作文素材积累 抗美援朝作文 满分作文800 幸福作文400字 关于爱情的作文 难忘的经历 作文 五年级上册的作文 喜欢的食物作文 真了不起作文 做好自己作文 饺子英语作文 牵牛花作文 春天作文500字 我的书包作文 好的作文素材 路600字作文 追赶作文 二年级作文200字 看日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