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董桥 散文大师还是三流作家?30年后有人说:这人郭敬明他爹呀

2021-01-04 02:50:01
相关推荐

眼下,若要评出“小资必读作家”,现年78岁的香港老才子董桥,必在最前列。所谓“香江三绝”,饶宗颐学术、金庸武侠、董桥散文,向来都是香港文化的标榜。当初,某时评大佬说,香港不是文化沙漠,也能“长出像样的文字”,所推物就是董桥。

董桥在书房

董桥论履历与背景,确实雄厚。出生福建,长在,成名于香港;成功大学外语系科班、伦敦大学研究学者、英国BBC时评员、《明报月刊》总编辑、《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专栏作家第一人”、“世界级藏书家”、“西方藏书票界大佬”;通古书、精西文、善于藏、游于艺,书法与钢琴兼擅,是名副其实的“英华沉浮”。

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散文,早就是华人圈一块美轮美奂的金字招牌。孔网上董桥签名的二手书都卖到五六千了,金庸大师何等身份,就连他一套书都抵不上。而自1989年罗孚在圣刊《读书》上呐喊“你一定要看董桥”以来,董桥在大陆持续走红也有30年了。迄今出书近70本,豆瓣评分没有一本在7.5以下,这成绩时下同行没人能做到。单那装帧设计,就足以让嗜书症重度患者垂涎不已,光看封面就会流口水。

罗孚(1921-2014),在陆最先推董

是的,作为中国读书人,你可以不读李白杜甫张爱玲兰姆怀特乔伊斯,但你“一定要读董桥”,半哄诱半恐吓。

但董桥的蹊跷在于,在中国读书界,他的作品争议非常之大。即便是高知教授群里,也是两极分化:铁粉认定不输梁实秋汪曾祺,厌烦者则觉得假古董臭不可闻。这是谈董桥最有趣的地方。

董桥的书,算不上“通俗”,读者多集中在“爱书人”。前些年的海豚出版社,出“简装系列”一辑五册,黄裳、张大春、林行止、余潜山之外,董桥就是其中之一,这是读书界对他的定位。没人敢去否认董桥的水准,但观感却又如此分野:张五常即便过招都承认他是“大师”,余潜山称“因精神相契给我的启发不可不记”;而冯唐则嗤之以鼻公开撕董文“吃几坨,倒胃口,坏牙”,北师大赵勇教授说“他掉书袋如高级‘知音体’”。

冯唐:“你一定不能读董桥”

在“辩证法的黄昏”时代的读者,“浏览这样的中英文”,董桥于读者爱恨交织毁誉杂沓,也是可以想见的情理中事。任何一个作家,他的争议性必与其复杂性成正比,褒贬不一反倒可视为另一种荣耀。而且,不管评议如何分歧,有一点前提我想是可以确定无疑的: 关于董桥的争议,主要是阅读口味的差异问题,而非文学水准的评判问题。

简言之,就是承认你人不错、才情纵横、文学功底也高妙,但不对我胃口,我不喜欢看。港大也有教授不满董桥文章,但当校方提出要为董桥专门提供一间屋子,供其写作、会客时,教授联席会议也据说是全票通过。当初冯唐“最叫董桥受伤”,挖苦说“好像对着一个60岁的艺伎,涂着一张大白脸,说我扎扎实实用功几十年,计计较较每天画我的脸,一丝不苟,笔无虚落”,所批也是董桥的某种笔调,而非整体否定。

有人讨厌余秋雨,是觉得他人与文都不行,起码董桥不是这样的待遇。再说了,董公这半辈子,沉浮英华,学贯中西,博览群书,粹然长者,是与余潜山饶宗颐称兄道友的高人俦类,海内几人有资格否定?

但董桥文章,又确实有值得抗议之处。这位文艺界的高富帅写出来的高雅散文,在遣词造句与内容主旨两方面,都有很显著的问题。30年来,被嘲为“装X启蒙师”,甚至有豆瓣读者调侃他矫情如“郭敬明之父”,不是完全无辜。

董桥的文章,尤其是早期之作,文字有确实过度,结构形式感过重,主题上过度狭窄,立意上过度单调,内容上过度空洞,笔调上过分肉麻,太刻意走唯美古雅路径,往往显得矫揉造作,显示出为文造情之弊,这确实是他未人意,值得诟病之处。“读一本惊喜不尽,看两三本厌烦不已”,几乎是普遍观感。董桥文章,是精致无比的文化点心,但佛罗伦萨米其林三星餐厅的鹅肝料理,每次都一道菜翻炒,顾客也会甜腻的。其散文之弊,核心动因就在“媚雅”二字,大才为此执念拖累。

据说董桥给人回信都是毛笔字+信笺

论文笔,他的风格极为明显,就是精雕细琢,半文不白,还中文外语比翼双飞,简直开了“江一燕体”先声,些许处犹如古老宅院里缠满着蛛丝网。比如,他谈读古书,“历史的伤痕是陈年的风湿,刮风下雨都会痛”;他谈书店,“书店再小还是书店,是网络时代一座风雨长亭,凝望疲敝的人文古道,难舍劫后的万卷斜阳”;他谈起身边美女朋友,“她的锁骨是神鬼的雕工,神斧顺势往下勾勒一道幽谷,酥美一双春山盎然起伏,刹那间葬送多少铁马金戈”;他回忆老前辈,“那个管保安的女高官跟他不是一个class,说的也许正是这种微妙的疏离,也是Karl Marx说的一种alienation”云云。几乎每一句都美轮美奂,每一本都富丽堂皇,但文章之道过分勾勒精雕,即人了魔道,丧失了语言本来之美了。且太过绉的文字,“何止是掉书袋,通篇尽是书袋”,也有卖弄之嫌。

董桥文章:予人以古雅中国的温馨与感伤

论内容,董桥也是“可惜繁华不知极,三十六年如一日”的。读旧书,喝闲茶,聊远事,访老店,玩古董,怀故人,谈阔人朋友,是董桥文字万年不变的主题,十足遗老遗少作派。想董公家庭出身无非南洋小商贩,却强作豪横俨然名门之后,平常生活都可拿来当轶事,亦真亦假——有网友调侃,“你一定要看董桥跟他有钱的朋友圈”,着实有趣,也谈言微中。这样的文章,没有数十年书山文海的淬炼,是断然要词拙意穷的,但带来的后遗症就是“小气”:小聪明,小机灵,小理趣,小资调,小格局,最终就接近了鲁迅所说的那种“小摆设”与“脂粉气”。甚至好些有句无篇,或有篇而不免空洞,适成张炎所谓“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林语堂所讽“睁着眼睛做梦”是也。

与学生林青霞

阿城曾讲,“董桥是被风雅异化了的”,这话是夸赞也可说是揭弊。董桥自述,天下好文章都是“做”出来的,“真”不过是假得好,是弄假成真,所持是一种彻底消闲的文学观。这种文风,也与他身处香江这靡靡世界有关:此地文人,华衣饱食,有钱有闲,既不会苦大仇深,也不屑文以载道,正业固是读书弄墨,生活也如同演广告,写文目的就是贩卖。要“大”大不起来,要“俗”又自觉掉价,很自然形成这种清雅、炫富、无气势、装强调、中英夹杂的风范。

所以,要我说,从整体上看,董文最大欠缺,其实不在“雕缋”与“矫情”,而在缺乏识见。董公说,好的短文章,应该有“事”(事例)、有“情”(文采)、有“识”(见识),他自己恰是前二者丰足盈溢,而识见实在是没有多少体现的。以他之丰、阅历之广,眼光之毒,岂止于此?

他似乎很怕在这方面发力,生怕用力了、深刻了,香江读者就领会不了。

但是,在我心中,董公依然是当代数一数二的散文家。有所指摘,也多是与史上一流同行纵向比较而来的。冯唐把他贬得体无完肤,但董公足以秒杀冯唐余秋雨之流。当代散文家,堪与董颉之的,是黄裳余光中这等国手。

世人非议董氏,也是太忽视背后一些情况,逞臆为谈,不咨其实。其一,大陆已出董集,是有选择的,并不能全面反映董氏成绩。董公有许多社评、时评一类,其实也是“风清骨峻”的,一点都不脂粉甜腻,只是“深藏若虚”而已;其二,董公晚年文章,实有“庾信文章老更成”的味道,最可贵的是那种厚积薄发的轻描淡写。这些文,总体上或文醇意厚,或平淡是求,才智胆识,逸群绝足,已然大家境界。

最近一部书是《读胡适》.他说怀念胡适

更为重要的一点,董公不像大陆同行,有作协文联养着,他半生都是“卖文为活”,几十年来报上专栏几乎无一日停更,一天写七八篇是家常便饭,“著作等五个身”、集子几百部就是这么来的。专栏文章的规则、如此快速的写作,泥沙俱下是必然的。试把其作搞个精选集,四五百页那种,真会输给韩愈归有光吗,只怕未见得。不说别的,诸如《浅尝那杯女儿红》《心ロ上那颗朱砂痣》《你有没有长的内衣?》《临去秋波那一转》《在中国情怀下亲一亲脸》《不穿奶罩的诗人》《鸨母高呼:见客啦!》《多带一条裤子备用》这些标题,都是迥出时流的奇思妙想。

我一直觉得,抛开上述那些瑕疵,董公堪称当代中国人最好的“语文老师”。至少有三项特色,他是超逸绝尘怎么都抹煞不了的。其一,他有足当文体家的一面。他的文字,风格极为显著,文白相衬,英汉互彰,简短干净,典雅有趣,既醇厚又晦涩,既深沉又潇洒,既古朴又exotic,溢满着文人贵族的泱泱清气,又充斥着西方绅士的彬彬有礼,独树一帜无人可及,读者一看即知是董文。

其二,他锻字炼句的功夫,怕是惟古典汉语大家才能匹敌的。如此精雕细琢,如此丰腴水润,如此古雅脱俗,并且让每一个汉字都如此有尊严、有温意、富于智性与优雅之感。他60大寿时自白心迹:“我扎扎实实用功了几十年,我正正直直生活了几十年,我计计较较衡量了每一个字,我没有辜负签上我的名字的每一篇文字”,这话一点都不夸张。冯唐拎出挖苦,确实不厚道。

其三,董桥还有中西融会善入善出的“独门暗功”。相比当代作家的粗野不文,董文的优异在于,他是在继承民国周作人梁实秋等前辈的遗绪之后,再一次也可说是中第一次,如此成功地将英式随笔与明清小品如此有机地嫁接起来的集大成者。他文章中的上品,美而不腻,奇而不怪,雅而不矫,顺而不滑,野而有质,狭而能伸,小而有大,婉而有哀,委实龙胎虎息,炉火纯青。

前几天,翻看他近作,见到诸如“写得含蓄,意思是舍得割爱。永远满足于跟西施在湖边涼亭上喝茶,不要动粗把她拖到卧房里去”等表达,简直拍案叫绝。这岂是教人写文章而已,落笔都是经典范文。

我自己,是从中学时代开始读董桥的。10多年下来,对董桥文章的爱与恨,也是在岁月中交织不断。所以,对于董桥的拥趸与黑粉,我自觉都特能理解。

福建晋江.董桥的“父母之邦”

老实话,董桥文章那种弥漫的老生常谈,也是常常令我生厌。只是,略显奇诡的是,读的越多,特别是自己也乱写越多之后,我越会急迫地返回去重新打开他的作品。愈仔细揣摩他的遣词造句、结构安排、文思施置功夫,愈对其文字、学养叹为观止。对于不贪求做一流文章家的读者来说,要学白话文章,董桥是最好的老师。他不高蹈也有瑕疵,但没人像他这么认真礼遇每一个汉语,中英出入无间,文白神出鬼没,允称撒豆成兵。一部董桥,可以医好当代中国散文的厌食症。

总之,在我看来,在当下中国,董桥绝对是最好的汉语作家之一——另外一位则是高尔泰。今人写文章,即便是声名显赫的顶级作家,学识太欠缺,与古典太隔膜,外文也懵逼,只能以粗鄙为傲,文字直如腹泻,中文之式微实在堪哀。董桥在当下的意义,不仅是文章重镇而已,实际也是旧文化传统的鲁殿灵光,是文化界的琅琅木铎。祝勇说,“董桥试图用中文的砖石架一座千年不倒的风雨廊桥”,话虽矫情,可实际确实如此。鲁迅与周树人都不可能再有了,退而求其次,中文世界至少还有董桥。他评胡适的话,可以反馈还他了:董桥终究是董桥,渊博而执着,温煦而刚毅,诚挚而挑剔。

董桥近照

可是,还是有那么多人看不上他,甚至彻底否定他。这到底是时人眼光太高呢,还是缺乏能力欣赏,无心去辨析。只能借张伯伦的那句名言说,“这一切,除了笑而不语,我什么都不知道”。

2020.9.6,午后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练字作文800字 作文日记300字 坚持的材料作文 新闻特写作文 真情作文600字 宝石花的作文 作文我是一个好孩子 关于猫的作文结尾 委屈的作文400字 父母之爱作文 写给两年后的自己作文 作文书香伴我成长 牵手作文600字 学会欣赏自己作文 高考作文必备素材 美的力量作文 健康生活方式作文 学校的长廊作文 赞美中国的作文 我们班的同学作文500字 初中元旦晚会作文 一件烦恼的事作文400字 怎么辅导作文 明信片英语作文 暑假作文500字 清明节作文800字作文 我不再退缩作文600字 英语记叙文作文 描写黄山云海的作文 幸福很简单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