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齐白石书画院

2021-01-04 05:25:01
相关推荐

列支敦士登是邮票王国,其邮票以精美的设计和高超的印刷闻名于世,广受世界各国集邮者欢迎。1912年列支敦士登发行了首枚邮票,至今发行邮票已105年。邮票产业在列支敦士登的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0%。邮票是列支敦士登最拿得出手的国宝级象征物,在国际邮展上,列支敦士登邮票屡获年度最美邮票。1981年奥地利维也纳国际邮展上,该国的特种邮票“四季之林”的第3枚“秋林”,被评为1980年度的“最美邮票”。 列支敦士登邮票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因为邮票图案清新,色彩协调,印制精美。

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风雅艺趣——中国人的生活智慧艺术”展览现场

北京画院与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经过三年时间的洽谈与准备,终于在2018年6月28日在列支敦士登的首都瓦杜兹的国家博物馆举办了“风雅艺趣——中国人的生活·智慧·艺术”,展览将持续至10月21日。

在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的艺术品商店展示并售卖北京画院策划的两套邮票

在与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一起策划展览的过程中,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将齐白石的绘画艺术以欧洲人可以理解的视角进行推广。在1980年1月15日邮电部发行的一套16枚的《齐白石作品选》特种邮票,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启发,何不也借此展览发行有关中国艺术和齐白石艺术的邮票呢?于是我们和列支敦士登国家博物馆沟通了此想法,他们也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创意点,经过了几轮讨论和修改,最终确定发行两套邮票,一套邮票以藏在北京画院的齐白石的《十二属图》为主题,向欧洲人以邮票的方式阐释中国的十二生肖文化。另一套以展览的名字“风雅艺趣”为主题展开,通过邮票展示了中国文人的生活状态,对自然万物的观照角度,充满趣味的世俗生活等。

齐白石《十二生肖》邮票 售价180元人民币

《风雅艺趣——中国人的生活·智慧·艺术》邮票 售价160元人民币

这两套邮票因为发行量有限,且是由列支敦士登发行,就显得更为难得和珍贵。目前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四层积学书屋、雨儿胡同的齐白石旧居纪念馆、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旁的纪念品商店有售,有兴趣收藏的朋友请关注了。

【作品解读】

齐白石《十二生肖》邮票中作品解读

北京画院所藏的这套《十二属图》有可能是现在仅存的一套齐白石所画的完整的十二属图,因此格外珍贵。在这珍贵的《十二属图》后面,还有着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这套《十二属图》来自于1959年市民关蔚山所捐赠给国家的73件齐白石作品中的13件。但今天我们却很难知道关蔚山的生平与事迹,在73件捐赠作品中,其中有两方印章,其一为“瓜尔佳氏”,另一为“千头木奴”,前者为白文,边款为“千头木奴属,丁丑(1937),白石刻”;后者为朱文,边款为“白石”。可见这两方印章是齐白石为同一人所刻名章。“瓜尔佳氏”是清朝八大姓氏(哈拉)之一,金朝称“古里甲氏”、“夹谷氏”、“加古氏”。瓜尔佳氏按不同的地区有苏完瓜尔佳、安图瓜尔佳等分支,入关后又有凤城瓜尔佳、金州瓜尔佳等分支。清亡以后,族人多取汉姓,因此有可能有两个同样是瓜尔佳氏的后人,今日却有不同的汉姓。其中就有取“关”为姓的,“瓜尔佳氏”很可能是关蔚山的满族姓氏,这两方印章是齐白石为他所刻,因此一并捐献。

关蔚山与齐白石的交往不知始于何时,他很可能是通过购买齐白石的作品开始相互认识,并渐渐成为好友。他收藏的齐白石作品大多数为齐白石的盛期作品,集中在2 0世纪40年代,并一直持续到老人辞世前。

在《十二属图》中有这样一段题跋:“蔚三先生既藏予画多,又欲索画十二属,予以有未曾见者,龙不能画,遂却之。先生令厂肆一年之中索去二三纸,用心四年,始集成。先生今已为予友也,出画属题四字,予始得知心苦。八十五岁白石,乙酉。”

当年关蔚山请齐白石画十二生肖,可齐白石因为其中的龙是虚构之物而加以推却,于是关蔚山就请厂肆每年向齐白石求两三张画,用了四年的时间,终于集齐了一套十二生肖。从画上的年款来,最早的《如此千里》作于1940年,而《桃猴》则作于1944年,正如老人所言“用心四年,始集成”。而此时两人也结下了笔墨缘,成为好友。当大功告成之日,关蔚山请齐白石为之题跋,齐白石欣然题下了这段跋语,可谓艺坛佳话。

《墨鼠》表现一只可爱的小老鼠穿行于白菜和红萝卜之间,老鼠的样子极为机警灵巧,让观者顿时忘记了它偷食的可恶。老鼠的形象和题材在中国绘画史上是非常鲜见的,但齐白石却常以老鼠入画,且极富情趣。如1948年他曾为朋友画了一套《鼠子图》(湖南省博物馆藏),每页画一只老鼠,配以不同的背景,其中《自称》表现一只老鼠吊在称的挂钩上,似乎在称自己的重量。他还画过偷鸡蛋的老鼠,一鼠仰面抱着鸡蛋,一鼠拽着它的尾巴,向洞里走去,让人忍俊不禁,体现出老人不泯的童心,他笔下的老鼠变成了有趣而活泼的生命,并不使人恼恨。有时他也将老鼠画入祝寿的题材,比如作于1947年的《许君双寿图》,一只老鼠趴在装着两只红艳艳的大寿桃的篮把上。当然,老人有时也会借画笔控述老鼠的偷盗行为,他常画“鼠子啮书”和“老鼠偷油”,曾在一幅画上题曰:“肆暴倾灯我欲愁,寒门能有几钱油。从兹冒黑扪床睡,谁与书田护指头。一日画鼠倾灯图二幅。”老人不仅控诉老鼠倾灯偷油的丑行,而且借此发出“寒门能有几钱油”的感叹,表达出对辛酸的现实生活的无奈。他在《灯鼠瓜果图》上题曰:“摘得瓜来置灶头,庖中夜闹是何由?老夫剔起油灯火,照见人间鼠可愁。”在作品《灯鼠》上题曰:“明灯底下想吃一点油,鼠子你好大的胆子。八十六岁白石。”《墨鼠》图当属于第一类。

《夕照归牛》画垂柳下一只水牛的背影。牛是南方农家重要的帮手,每年春耕都离不了它们的辛勤耕耘。齐白石因为家贫,读了半年私塾即回家牧牛,祖母每日日暮倚门盼孙儿归家,便在其项上系一铃,听到铃声响起,就知道孙儿回来了。齐白石晚年虽定居北京,但童年的记忆仍时时萦绕在他的脑海中,直到暮年,他还常画《牧牛图》,其中一幅绘一红衣幼童身佩铃铛,拉着水牛过桥,水牛抬蹄不前,自题:“祖母闻铃心始欢(璜幼时牧牛,身系一铃,祖母闻铃声遂不复倚门矣),也曾总角牧牛还。儿孙照样耕春雨,老对犁锄汗满颜。”这个红衣幼童正是齐白石自己,画作充满温馨的思念之情。《夕阳归牛》虽只画一牛独立于夕阳下,同样来自齐白石童年牧牛的记忆。水牛以简笔没骨法绘成,其图式来自湘潭一位民间画师古月可人的作品,构图简洁,设色鲜明,大块墨色与细细柳枝形成线与面的组合。

《虎图》也是采用背面构图。齐白石一生画虎不多,早年曾为尊师胡沁园作《老虎图》(1897年,辽宁省博物馆藏),画猛虎下山,头昂尾扬,张目露齿,着力表现其“山中之王”的威猛气势,惜当时用笔尚软弱,颇有些力不从心。齐白石晚年再画虎,猛虎虽以背影示人,但笔力已今非昔比,那只凝视枯木的老虎多了几分沉稳与温驯,似一个拥有众多人生阅历的老者,温和而不失力量。《桂花墨兔》画侧面而立的小兔,配以桂枝,让人联想到在广寒宫陪伴寂寞嫦娥的玉兔,温婉可爱。

《云龙》大概是齐白石最不“擅长”的题材,因此他用翻卷的乌云占据画面的大部分空间,只隐约露出龙首和龙爪。尽管历代都有画龙的高手,齐白石做木匠时可能也雕过龙,但他不想赋予这个虚构之物更真实可感的形象。不过这幅墨色浓重的作品在总体构图简洁疏朗的《十二属》中仍显得非同凡响,龙嘴下的一道白色闪光突显出龙的神通,圆睁双目一点焦墨更具画龙点睛之功。与《云龙》的压抑满塞相比,《墨笔草蛇》便多了几分空灵与自由,淡墨随意圆转的走笔表现出草蛇灵动婉转的身体,头部淡墨卧笔一点,再加上两个小点、一根线就表现出口吐信子的蛇头,背景则以寥寥数笔表现野草。

齐白石一生画马不多,所见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画人骑马,另一类是单纯画马。前者如20年代的关云长骑马像,后者如《如此千里》和他应关蔚山之请为邹作华将军所绘的《立马》,两者又大异其趣。《立马》作于1945年日本投降后不久,为赠一位抗日战将。在中国人的思想中,马始终与征战相关,是骁勇和胜利的象征。这幅《立马》似乎是一匹凯旋的骏马,转颈回望。《如此千里》以墨当色,笔墨服从于造型,白石全出之以勾勒,写其大意而已。“此画之马,在解剖上也许有些毛病,也不够神骏,但其回颈转睛之意,别有一种稚拙的意态。”(郎绍君著《齐白石的世界》)

齐白石画猴常与祝寿联系起来,比如《灵猴献寿》、《灵猴献果图》。此幅《桃猿》画一只偷摘仙桃欲走,又回首眺望的猿猴,并题道:“既偷走又回望,必有畏惧,倘是人血所生,必有道义廉耻。八十四岁白石老人画并题廿二字。”可见老人是想借此来讽刺和鞭挞社会上一些不知廉耻之徒。《吠其不仁》中狗的形象来自齐白石1936年客居成都时所作之《守门犬》(北京画院藏),可能对这一形象极其喜爱,老人一用再用,常配以不同的背景,其喻义也不断变化升华,从忠实的守门犬变为“吠其不仁”的义犬,传达出老人对社会不平的抨击。

《芳草游猪》画三只小猪于草间觅食,题“曾牧星塘屋后”,同样来自童年放牧的回忆。在传统题材中,猪是很少被人表现的,而齐白石却特别喜欢画猪,而且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情趣。他的《溪桥归豕》(中国美术馆藏)画一只肥硕的母猪领着一群小猪跨桥归圈,河对岸的垂柳掩映着几间茅舍。齐白石画猪以水墨作没骨写之,寥寥几笔就表现出猪滚圆的身体,细细的猪腿,憨态可掬,形神兼备。老人还善于设计不同的动态以传达某种情趣。比如《芳草游猪》中前面的两只猪似乎在私语,后面一只猪急忙跟上,似想一听究竟。《溪桥归豕》中走在前面的母猪虽急着赶路,但仍用余光回望孩子们是否跟上,后面的小猪争先恐后,步步紧跟,其中一只似乎有点急不可耐地加快了步伐,最后一只仅露出头颈,仿佛还有好几只小猪跟在后面。齐白石画猪能如此传神,与他早年的生活记忆有关,而且他会将这些记忆绘成画稿,反复推敲,创作时便能得心应手。北京画院就藏有一幅三只猪的画稿,其形态和《芳草游猪》几乎完全相同,看来任何一件精品的产生都有一个辛苦酝酿的过程,并非一挥而就。有意思的是,关蔚山还同时捐献了王梦白的一幅《墨笔竹猪》,同样用没骨积墨法,比较而言,王梦白在造型的准确性和画面的情趣性上与齐白石的确存在相当的距离。

本文内容编辑自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吕晓的文章《不该被遗忘的捐献义举》,有所修改。

《风雅艺趣——中国人的生活·智慧·艺术》邮票中作品解读

四君子

梅、兰、竹、菊,被中国人称为花中四君子, 寓意人类高尚的品格。梅花, 冰清高洁, 傲雪迎霜,是为高洁之士。兰花,空谷幽放, 孤芳自赏,是为贤达之士。竹子,中间空心, 直节挺立,是为谦谦君子。菊花,凌霜飘逸, 特立独行,是为世外隐士。梅、兰、竹、菊, 因为有了象征寓意,不再只是植物,而成为文人有性格、有感情的好友、良伴,也是书画和诗词中最常见的题材。

墨竹

吴昌硕

137 cm×68 cm 1915 年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竹中间为空心,象征着虚心、谦逊。竹竿挺拔修长,象征君子不凡的气度。竹子四季青翠,非常适合作为园艺常用的植物,因而中国文人的居室住宅大多种植竹子。在清风中,竹子发出簌簌的声音,月影下竹子疏朗的影子,都使人莫名地感动。中国古人认为如果居住的地方没有种植竹子,环境就会俗气。

直上青霄

于非闇

102 cm×64 cm 1958 年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不同于西方的静物,中国人的绘画喜欢表现自然的盎然生机。鸟,或展翅高飞,或啾啾鸣啼;蝶,或翩翩飞舞,或留恋花丛。

画家于非闇擅长画花鸟,为了便于观察鸟的神态与动作,他还在家中养鸽。画中的两只鸽子,一只昂头直上,一只回首顾盼,活灵活现,好似一对夫妻。这是画家从对生活的观察中得来,可视为写生。而画中的祥云图案则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经典纹样。

民间百态

中国的百姓勤劳而富有智慧。他们知足常乐,懂得享受生活;他们把美好的祝愿,化为吉祥图案。他们的生活充满烟火气、人情味,形成了与文人阶层完全不同的审美趣味。

搔背图

齐白石

纸本设色

133.5 cm×33 cm 无年款

北京画院藏

“痒”是一种莫可名状的感觉,如果头脚四肢痒,尚可自行搔痒,但后背发痒想搔却搔不到,请人帮忙那人却又不知痒在何处,此时最为难。因此中国人发明了“痒痒挠”,但凡身痒,自行搔之,不求于人却又如此惬意。

暮韵图

李可染

70.5 cm×45.5 cm 无年款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牧童,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偏好的艺术题材,无论是诗歌还是绘画,都留下了丰富的作品。中国人为何喜爱“牧童”题材,原因在于牧童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的恬静生活,远离官场的喧嚣和人世间的争斗,亲近自然、回归田园,恰恰是那些厌倦了尔虞我诈、争名逐利的文人逸士,心里最所向往的境界。

老牛在坡上睡觉,牧童爬上树丫,用短笛吹一首动听的曲子。林中的鸟儿随着欢快的笛声起舞。太阳缓缓落下,洒下金色的光芒,照在牛背与牧童的身上,暖洋洋的,多么的闲适与舒畅。

老当益壮

齐白石

91 cm×48 cm 无年款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中国人喜欢长寿,希望越老越精神。不仅要身体硬朗,豪气与志向也要不减当年。纵使年纪大了,须发花白,也要有所作为。画中这位执杖的老者,其实就是画家齐白石心中的自己。齐白石一生活了95岁,几乎每天都坚持作画,即便步入老年目力衰退,仍笔耕不辍, 成为同时代画家中艺术造诣与地位最高之人。

发财图

齐白石

104 cm×47 cm 1927年

纸本墨笔

北京画院藏

画中之物是中国古代的计算用具——算盘,始于宋代(公元 960— 1279年)并沿用至今。在计算器出现之前,中国人一直使用算盘进行计算与统计工作。无论是客栈、酒家、茶馆、药店,家家都有一只算盘,用来计算当日、当月、年度的经营收入。于是,算盘渐渐又有了另一层含义——发财。画家齐白石没有画钱币,而是用一只算盘来代指发财,这就是中国人的智慧与含蓄。

中国人作画注重诗、书、画、印的综合修养。在一件作品上除了绘画,还要有诗文、书法、朱印,位置布局都要悉心讲究。画家在画好算盘后,又在空白处题写了大段文字,讲述了绘制算盘一事的经过。这样一来,画中之物就不会显得单调、空洞。

岁朝图

齐白石

118.5 cm×55 cm 1950年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岁朝”乃农历的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也是中国人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春节,热闹程度堪比西方的圣诞节。这一天讲究辞旧迎新、红红火火、福寿平安。图中画的均为中国老百姓欢度春节所用之物。中国人喜欢红色,因为红色代表喜庆、红火。这大红灯笼更是每家每户过年时都要挂在家门口的。金色的佛手因读音接近“福寿”,又有多福长寿之意。苹果则意为平安。鞭炮更是现代烟花的鼻祖,在节庆之时,有祛除污秽、迎接新禧的含义。

戏剧歌舞

戏曲、歌舞作为两种重要的娱乐形式一直深受古代中国皇家和民间百姓的喜爱。除去其中娱乐消遣的性质,其艺术性一直沿传至今,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精华。其中戏曲艺术糅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多种因素,不同地区的方言和音乐还造就了不同的唱腔和剧种。至今仍在流行的就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秦腔、黄梅戏等50多个剧种。而中国的歌舞艺术早在原始社会就已萌芽,起初是为了宗教祭祀或者节日欢庆,后来不同的地区、民族、人群又造就了风格各异的歌舞类型,例如北方民族的豪爽奔放,南方地域的抒情柔美,宫廷宴乐的高贵风雅,民间百姓的生机活泼。

戏剧人物

关良

34.5 cm×35.5 cm 1953 年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画家关良所创作的四幅戏剧人物作品,表现的均为中国艺术的国粹——京剧。京剧约产生于清乾隆时期,是由徽剧演变而来。它在形成之初就进入了宫廷,所以对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就更高。剧目创作、锣鼓唱腔、戏服脸谱等均有一套完整的程式。不同于西方的戏剧,京剧的表演艺术讲究虚实结合。无需造景,一个手势就可以表现推门而进;无需道具,一个动作就可以表现策马奔腾。而这种以形传神的舞台要领,又与中国式的哲学有关。

这件作品描绘的是京剧艺术中的著名曲目《贵妃醉酒》,表现的是享有中国“四大美人”之称的杨贵妃,因遭皇帝冷落而借酒消愁的故事。画面不置舞台背景,仅突出三位角色,从而彰显了舞台中的戏剧冲突。

程砚秋在舞台上

叶浅予

98 cm×51 cm 1959年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程砚秋是中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旦角,是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又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老旦等。青衣,主要表现端庄稳重的中青年妇女,以唱功见长;花旦,主要表现年轻活泼的小家碧玉或丫鬟,以念白见长;刀马旦,主要表现巾帼英雄,以气势见长;老旦,主要表现老年女性,以唱功见长。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女子讲究守在闺阁之中,不易抛头露面,所以京剧中的女性角色都为男性扮演。直到后来破除了旧有观念,才有了女性表演艺术家。

按乐图

徐燕孙

121.5 cm×40.5 cm 1938 年

纸本设色

北京画院藏

这件作品表现的是中国古代宫廷或者贵族家中的宴乐场景,类似于西方的交响乐。图中仕女所演奏的,多是中国传统乐器,其中有笛、箫、鼓、筝、笙、琵琶和胡琴。

(图文/少白公子)

注:以上图文节选自讲座《少白公子趣说齐白石》 主讲人:汤发周

戊戌年 【狗年】记于华东上海齐白石书画院(上海浦东分院)

齐白石再传弟子、齐白石美术馆-画家汤发周纪念齐白石诞辰150周年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30 夸夸爸爸作文 成考作文范文600字 马尔代夫之旅作文 医者仁心作文 一个小伙伴作文 我最想说的一件事作文300字 我学会了什么作文提纲 一次活动作文600字 以守候为话题的作文 猪八戒吃西瓜作文 作文金色的秋天 大树的变化作文 我的小烦恼作文 诗与远方作文 五年级写事作文500字 用第一次写作文 可爱的鹦鹉作文 景物描写的作文300字 二十年后回母校的作文 秋为话题的作文 端午作文300字 游港珠澳大桥作文 自信的我作文400字 游什么公园作文 学自行车作文 啄木鸟的作文 写包粽子的作文 幸福是什么作文600字 英语作文我的老师50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