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效仿自然之德 善待生命与生态

2021-01-04 13:15:01
相关推荐

赵琦

让山川林木葱郁,让大地遍染绿色,让天空湛蓝清新,让河湖鱼翔浅底,让草原牧歌欢唱,不仅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蓝图,也是实现永续发展的根本要求。近代以来,人类社会遭遇了生态问题的挑战,深层次原因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自然在近代以来遭遇祛魅,逐渐被对象化和客体化。

古代农业文明的生存主要取决于自然环境,一场蝗灾能让一个繁华之地陷入饥荒,一场大水也会夺走许多人的生命。由于技术落后,自然便被赋予了一种神圣性。传统哲学就将人看作自然的依附者,主张“人之居天地之间,其犹鱼之离水,一也”,意思是说离开自然的人就好比鱼儿离开水。

但是,现代人逐渐把自然对象化,把自然当作与“我”这一主体相对立的客体。在这种“自我中心”思维的主导下,人们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一些人的私欲渐渐膨胀。

另一方面,源于西方的现代教育模式又无力与私欲抗衡。

中国传统教育致力于从人心的角度来止恶扬善,正所谓“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同时,禁止草木初生时砍伐、动物生产繁殖时捕杀,目的是“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从而顺应上天的“好生之德”,保持生态的动态平衡。秦朝的《田律》是较早颁布实施的环境保护法,不仅保护森林植物、鸟兽鱼鳖,还保护水道免于堵塞。

源于西方的现代教育模式,主要建立在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以及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的基础上。它大体以个人主义为出发点,对个体道德的要求停留于不违反法律、不伤害他人权利的底线思维。比如,劝说人们不要屠杀野生动物,因为这可能伤及人类自身的生存。这种劝导有一定的效力,但其根本出发点是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生态和生命缺乏真正的关怀和尊重,其伦理内涵与说服力远不及传统人文教育。

如何更好地将两种教育理念结合起来,提出一种更合理的人与自然相处模式,是一个值得深入研讨的课题。

第一,还原人类在自然界中的真实地位,给予自然应有的敬畏。

进入工业文明之后,科技与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然而,现代科学不仅不能让人类成为自然的主宰,相反它更多地让人类意识到自己的渺小。现代科学表明,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太阳系是银河系上千亿个恒星系中的一个,银河系在宇宙中也只是一个普通成员。在地球过去40多亿年的历程中,人类的存在只是短短的一瞬。在人类出现之前,地球遭遇过许多灾难和变故,但自然生态拥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一次次孕育出新的生命。我们应该意识到,在自然界面前,在宇宙面前,人类是多么渺小的存在。

第二,重新理解“自然是人类家园”的内涵,以感恩之心回报自然。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许多人对家园的直接感受就是钢筋水泥,电闪雷鸣声被城市的喧闹盖过,天际星空也在城市灯光下变得黯淡。然而,人生于天地之间,与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需要氧气、阳光和水,需要从大自然中获取食物和能量。可以说,人类的生生不息依靠自然的生生不息,不能将空气、阳光和水的滋养视为理所当然。

还要看到的是,即使现代农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条件、大规模提高产量,却也必须依赖自然界已有的作物加以培育。可见,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不仅是因为它承载了人类的一切,更重要的是它养育了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命。

第三,人类不仅应当感恩自然的生养之恩,还应当效仿自然之德,善待生命。

何谓自然之德?简言之,就是“无我利他”。它至少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生养万物而不自利、不居功;二是对所有生命一视同仁,不会为了小草而少下点雨,也不会为了大树就多下点雨。

由此,中华传统文明将自然的“无为”看作至高的道德境界,无为就是无我,无我乃是天地之心、自然之德。人类要像自然那样爱护各种生命,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道德成长。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解放日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与动物有关的作文 我爱爸爸妈妈的作文 红叶李作文 关于大海的作文400字 写家乡的变化的作文 中国变化的作文 可爱的小鱼作文 拼在一起作文600字 精神家园作文 学会骑自行车作文 我们班的作文 优秀作文八百字 美丽秋天的作文 生活启示作文450字 六一文艺汇演作文结尾 去一个地方的作文 成长不烦恼作文800 家中二三事作文 美丽的相遇作文 作文夸夸自己 学校的景色作文 我的理想作文提纲 雨声作文500字 洋沙湖游记作文 伪满皇宫游记作文 语文五年级下册作文 关于苏州的英语作文 作文我喜欢小狗300字 旅游作文英文 状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