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变形金刚造型进化史:我们对机器人的认知在变

2021-01-06 00:10:01
相关推荐

《变形金刚》电影版,陪伴我们走过了10个年头。

然而作为《变形金刚》电影十周年的作品,本片的表现实则不那么友好。烂番茄15%的新鲜度,IMDB评分5.4分,比之前被人吐槽的《新木乃伊》还要低,在北美《变形金刚》首日仅1500万美元,也是系列最低。

这一切似乎都在证明,《变形金刚5》将会把这个系列带入低谷,真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且不论该片在国内如火如荼的架势与北美反差的对比,单单是变形金刚作为影史最成功的商业广告没有之一,其背后广泛的商业利润,就足够支撑《变形金刚》系列继续发展下去。从玩具到动画,从电视到电影,变形金刚在这30多年来,承载的不仅仅是情怀,更多的还有商机。

不说别的,单从片中角色的造型上就能看出来,或许很多观众也发现了,如今的电影版,跟之前的动画片,形象为什么差距那么大?

其实呢,变形金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扮演了“显微镜”的状态,无论从机器人的技术水平以及他们在作品中扮演的角色,都可以从中读出这一时代科技发展方向和大众对未来科技的判定。其中最直接的表象大概要数机器人的造型了。

总体上来说,《变形金刚》中的机器人形象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是设计工艺,其二是审美潮流。而这两个方面,完全可以统一在“商业驱动”的含义之下。

尽管变形金刚从概念上来说并不算传统意义上的“Robot”,但无论是设计师还是广大群众都会将其算做机器人大军中的一员,标榜着机器人的形象去接受他们。因为自他们诞生起,从外表造型还是设计思路,都代表了时代潮流下机器人在大银幕上的固有形象。

从上世纪80年代的动画片到如今的电影版,这帮外星人从铁罐子变成了极具机械美感的金属时尚模特,这正是机器人在大银幕上的进化,造型上的突变,细节上的飞跃,都与各个时代下人类对机器人的概念认识和科技风格息息相关的。

一、谁给了谁灵感:玩具是第一生产力

别看如今很多观众吐槽《变形金刚》电影中广告太多。但恐怕很少知道,变形金刚本身就是广告,他们是先有的玩具再有动画。

变形金刚是美国著名玩具厂商孩之宝(Hasbro)旗下的招牌玩具,可最初他们并不属于美国。

1974年,孩之宝的玩具士兵系列(《特种部队》的前身)进入日本市场,却吃了个闭门羹,日本玩家对这种粗犷的美国大兵不感兴趣,但却让日本玩具厂商Takara找到了灵感,开发了“微星小超人”系列,高约10厘米的可动小人形,故事内容则是两派缩微战士,可以将物体放大/缩小供自己使用,进而大受欢迎,当然,这时候的“微星小超人”还与变形以及机器人没有任何关系。

进入到1980年代,“微星小超人”系列在不断进化升级中,出现了机器人角色,可以简单的变形为飞行器之类的交通工具,它们统称为Micro Change。

与此同时,Takara也将机器人与变形的概念独立出来,开发出新的系列,比如变成汽车的系列,变成恐龙的系列,变成收音机等小家电的系列,这个独立出来的分支叫做Diaclone,但此时这些机器人都有驾驶舱,必须由人来驾驶,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更像是机甲(去年Takaratomy公司重制了Diaclone系列,如下图)。

这两个变形系列在日本本土销售并不好,被同期出品的另一款可以变形的动画玩具《超时空要塞》系列打压得很厉害,但他们在国际上获得了不错的声望,引起了孩之宝公司的关注。在1983年的东京动漫展上,孩之宝与Takara已经开始研究合作事宜了。

1984年,孩之宝正式购买了Micro Change与Diaclone两个变形品牌,并加以改造,剔除了要接受人类控制的设定,将其变为自主活动的生命体,并命名为“Transformers”。自己设定了一套剧情,由漫威公司负责品牌推广漫画,并且为了配合玩具的销售,还制作了三集动画广告,也就是《变形金刚》动画片的前三集,没想到动画播出大受欢迎,孩之宝索性制作了一套长篇剧集,便形成了我们后来看到的98集长篇动画剧集。

变形金刚源头在哪里?

关于变形金刚的起源时间,至今仍然存在着两派,一方认为是1983年,也就是日本Micro Change与Diaclone系列的出品时间,没有他们就没有变形金刚,这才是变形金刚最初的根源。另一方则认为1984年孩之宝购下版权之后,改变了设定,并冠以“变形金刚”的新名字,这才是变形金刚真正的起源,目前两派的争论从上世纪一直延续到如今,几乎快要打起来。

二、你好像有点方:工艺决定形象

从以上历史可以看出,变形金刚先有玩具再有动画的诞生方式,开创了品牌带动多领域生产力的先例。而且变形金刚是由动画乃至后来电影带动下催生了更好的玩具销售,也算反客为主的典型,这也就不难理解当时的金刚们为什么一个个是四四方方的造型了。

首先,局限于当时的玩具制作水平,玩具的变形都非常简单,无非是“手臂弯曲、腿部向后,前胸翻转等”变形方式,无论是汽车还是飞机,产品的轮廓限定了机器人的外表,使得后者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回避那种极具80年代风格的汽车/飞机工艺。

比如擎天柱与红蜘蛛,作为汽车与飞机的代表,二者机器人形象都与其变形后的产品息息相关的,擎天柱胸前的车窗,红蜘蛛背后的机翼,再怎么变化也无法消除掉这种汽车/飞机的标志性外表。

其次,当年的动画只是为了配合玩具销售,根本没有想到动画的火爆程度要超越玩具,甚至有的动画角色在当时的水平下根本无法变成相应的产品。

比如威震天,变形一把沃尔瑟P38手枪,原型玩具的造型不是很理想,动画中作为霸天虎首领,设计师对角色进行了大幅度修改,让他变得不那么“难看”,因此动画中的威震天与同名玩具相比,如果你不告诉玩家这是同款,估计很多人都认不出来。也正因如此,威震天玩具当时出货量很少,如今已成为市场上的顶级收藏品。

同时,当年孩之宝购买的Takara的玩具系列中根本没有太多的机器人角色,随着变形金刚的火爆,厂商也考虑加入更多的机器人角色应对动画剧情的发展和玩具销售,除了Takara库存的一些玩具,孩之宝也搞定了很多外援,比如天火和震荡波。

天火的原型是《超时空要塞》中的VF-1战斗机,孩之宝买下玩具设计使用权后,却发现无法将其加入动画,因为《超时空要塞》人家可是先有动画再有玩具的,所以只好在动画中重新设定了形象。

而震荡波则是属于日本Toyco公司的太空枪,所以各位也可以明白在《变形金刚》动画中,为什么二位的形象与其余变形金刚不太一样吧,哥俩本来就代表着其他玩具公司的设计理念。

擎天柱为什么“戴口罩”?

这是由于当年设计师们的“无能”,作为汽车人的领袖,擎天柱的定位是“刚正不阿,不怒自威,同时亲和力强的长者”形象,但设计师们发现在设计擎天柱的脸部时,无论如何也无法体现上述特点,干脆偷懒给他戴上了口罩,后来在官方IDW漫画中,还针对这一问进行了解惑,由于擎天柱的嘴脸相当凶恶,其创造者钛师傅给他打造了铁制面具以掩盖锋芒。明明是你们设计不出来好吗,幸亏没给柱子粘上胡子。

三、美日分家各玩各的:见风使舵的过渡期

再丰厚的库存也有见底的时候,时间到了1986年,孩之宝发现当年购买的品牌终于用完了,动画剧情发展进入到瓶颈,市场上急需一批新玩具来替换旧角色,为此《变形金刚大电影》孕育而生。

电影中以擎天柱为首的大量老角色选择了战死,新生代接过衣钵,出现了大量未来感十足的新机器人,他们的变形产品不再局限于当下交通工具,而是选择了太空战机、未来跑车这样的科幻产物,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不必为从汽车公司购买车型版权而花费大量资金。

这一变化对机器人造型来说,并不算革新,但出现了一些相应的变化。

的造型不再限定于当下的科技的产品,多出了未来化的设计风格。

首先,根据他们变形后的形态,机器人本身不再方方正正,多出了弧形、流线型的设计方案,比如正反派领袖补天士和惊破天,他们变形的未来卡车/光子炮的风格融入到了机器人形态中,让机器人形态变得更加符合人体动力学特征,最起码补天士身上的汽车挡风玻璃不见了,惊破天则是流线型轮廓替代了威震天的方片脸。

但这二位的玩具让人大跌眼镜,因为大电影之后的变形金刚玩具设计孩之宝委托给了日本Takara公司设计,为了防止电影的剧情泄密,孩之宝把补天士与惊破天的设定案交给Takara时并没有告诉对方这两个人物是新一代的首领,导致设计师们并没有投入大量精力去按照领袖的形象设计玩具,结果玩具面世后令很多玩家感到失望。

1986年后,美国方面对动画制作失去了兴趣,将重心放到漫画上,日本Takara公司买下了变形金刚品牌使用权以及动画制作权,继续制作动画,1987-1989年《头领战士》《隐者战士》《胜利之斗争》三部动画代表了日版变形金刚,并推出相关玩具。

由于日本动画与美国漫画在设计风格和剧情上都出现很大的不同,因此也出现了不同风格的玩具。其实对比下美日车系的不同之处就会发现,美式设计风格注重整体,突出结实和耐用,而日式设计则关注细节,突出结构性和精巧。

不久之后,美版日版玩具彻底分道扬镳。

如上被称为变形金刚G1时代。

虽然如今电影版变形金刚的造型成为玩具的主流,但无论是孩之宝还是Takaratomy,都无法忘记昔日动画版变形金刚形象,也是为了照顾到老玩家,从而推出了MP系列玩具。

MP,名字全称为Transformers Masterpiece,翻译过来,就是“大师杰作”,是变形金刚20周年日版的系列,主打的就是复古动画。凭借着如今玩具工艺的进步,MP级玩具将昔日无法在玩具上还原的动画形象,做到了极致的还原。

最典型的例子还是威震天,如今MP36威震天的形象,与当年的G1威震天不可同日而语,MP玩具几乎完全还原了动画中的造型,并且还能尽善尽美的变成P38手枪,当然带来的就是极具创意的变形设计,以及高额的售价(市面价为1600元人民币)

四、高精工艺下的追求:未来感的金刚们

1992年变形金刚以“变形金刚第二代”(G2)的名称再次在美国推出,除了更加明亮的色彩配置,玩具身上首次出现了“球咬合关节”,这项技术由“变形金刚之父”——Takara公司当年威震天、声波等人的设计师餘家英昭发明。

变形金刚们不再是硬邦邦的砖头腿,随着金属件的增减,球形关节增加,使玩具形状更加饱满立体,且可动性更佳。

大概到这个时候,无论是玩具本身还是基于新玩具制作的动画,变形金刚已经初步摆脱了当年方方正正的形象。

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对质感与线条俱佳的物品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未来变形金刚形象发展史上,无论是后来推出的变成动物的《猛兽侠》系列,还是美日制作方联合推出的《舰队》、《银河之力》系列,虽然造型依然存在着“变形形态决定外形”的样子,追求未来感的机器人成为一直延续到今日的设计理念,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形金刚玩具不但在技术上有了进一步的变化,而且其受众也发生了相应的改观。

《变形金刚》是1980年代中国引进的最早的外国动画片之一,当年孩之宝的老外在上海美术制片厂推销《变形金刚》动画片因要价太高吃了个闭门羹,索性将98集《变形金刚》全部免费送给上海电视台播放,免费谁不要?结果动画播出之后引发收视狂潮。

然而“免费的午餐”也到此为止,借着火热的状态,孩之宝的变形金刚玩具打入中国市场,所获利润不计其数,并且一直火到了今天,中国市场就是这样用不要钱的动画引来了要钱的玩具。

五、爆炸式变形:电影版造型质的飞跃

《变形金刚》作为从1980年代一直延续到新世纪的品牌,很多当年变形金刚的粉丝已经从孩子长大为成人,其受众面不再局限于儿童级别,而是面向更多的成年玩家。一方面可以继续服务当年的死忠,另一方面在玩具方面也推出面向不同年龄层的玩具。

比如适合年龄小的孩子的“D级”,与1980年代的玩具类似,变形简单。也有高级的“V级”,适合成年玩家,尺寸更大,细节更加突出,变形也增加了一些难度;还有为收藏家等专门定制的“L级”、“U级”,对变形金刚动画或电影的形态和车型的还原达到了逼真的地步,并且还加入了光电声效果,变形极为复杂,比如2007电影版中的L级吵闹,高级玩具要想将完全变成坦克/机器人形态,没有半个小时是完不成任务的。

2007年的电影版对变形金刚来说是一项革新,电影版的造型风格与传统变形金刚完全不处于同一个次元,这一变化让很多老玩家感到愤怒,并发起了公开抵制电影版的活动。

但孩之宝这一举措其实是为了利用电影的全球声望,进一步推广自己的品牌,新变形金刚的造型别致,完全脱离老版的设计风格,是为了打破变形金刚20多年以来,“变形形态限定外形”的设计理念,先有符合时代潮流和当下审美口味的机器人形态,再将其变成各种交通/军事工具,此时玩具设计水平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能够满足电影中那些复杂的变形要求。

这一突破将变形金刚的设计风格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变形金刚们再也没有往日的四四方方的造型,变成极具美式超级英雄动画风格的造型,这一改变也吸引了大量新生代玩家,更加满足新世纪的消费需求。

而对于玩具来说,意味设计上的颠覆,重新开始。在《变形金刚》电影出现的年代里,玩具工艺和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弹簧齿轮、梯形卡扣、轴动关节等技术的引入,让玩具稳定性和可玩性增加,同时也让变形设计有了更进一步的发挥。

来自Takaratomy的设计师国弘高史,在仅有擎天柱的人形概念图和现有车型的基础上,两眼一抹黑,只凭借脑洞擎天柱的玩具设计了“爆炸式”的变形,没想到竟然与电影中擎天柱的变形理念非常相似,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而这样的爆炸式变形,所提供的除了新时代审美之外,比起之前方块式的“块状移动”,就是玩具零件数的大量增多,所带来的就是成本上升和售价的飙升。

比如2009年L级擎天柱,当年一度飙升到了2000元人民币,大黄蜂更是奇货可居。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商业利益的驱动。

至此,变形金刚的造型已经完成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未来变刚金刚品牌的发展,也将会与时代更加贴近。

后期的威震天为什么不变成手枪了?

变形为手枪形态的威震天仅在第一代变形金刚中出现,此后无论其他相关动画和玩具,还是电影中,无论是大炮、坦克还是飞机,老威同学再也没有以手枪的形式出现。

这是由于在1990年代初期,美国制定了新的《玩具安全法律法规》,其中一条规定“玩具生产中禁止制造仿真枪械”。

至此,威震天就彻底与手枪说拜拜了,再加上手枪变形为的形态极为奇葩,估计这一条是变形金刚玩具制造商非常拥护的一条。

六、科技决定产业:时代审美与 机器人 制造

时代感是一个不得不说的元素,变形金刚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从他们的造型变化代表着一个时代人们对机器人形象的认知过程,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一段时期的文化特征和审美观点。

上世纪80年代,科幻电影风起云涌,银幕上的机器人形象骤然增多,诞生了一批专业从事机械设计的造型师,他们受硬派工业化机械的影响很深,同期中《机械战警》中的墨菲、《终结者》中的T-800形象无不体现着工业化的设计形象。

这些机器人往往突出机械本身的材质美,追求形态、规模、强度、冷冰冰的质感强烈。其中变形金刚的机器人形态也具备了这样的特征,打斗中尽是火花四溅,碰撞冲击。

而且变形金刚的设计特点融入了当时日本风靡的机甲战斗服特点,比如《高达》和《超时空要塞》,他们注重机体的分解、变形、组合,比如大力神等组合机器人灵感就是从日本的火车组合机器人演变过来的。这些机器人的外形对设计师的工业设计要求极高,设计中不乏严谨的结构工程和人体力学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造型设计逐渐趋同,大量同质化的机器人形象充斥着银幕,新鲜感不足,而变形金刚历史最低潮的时期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机器人在大银幕上消失了一段时间。

这时,以《终结者2》的T-1000和日本动画《新世纪福音战士》等为代表的“液态人形”、“软体机甲”等样式的机器人出现了,标志着机器人造型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新上任的一批设计者对新潮科技更加关注,机器人造型追求异化、个性、时尚,减少了很多机械、钢铁的味道,增加了生物、遗传、仿生甚至人文的成分。《超能勇士》中变成为动物等有机体的变形金刚正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进入到新世纪,人工智能、克隆等新名词越来越多的充斥着科幻电影,这时混合了人形和机械生物的高智能机器人出现了,日本动画《攻壳机动队》和美国电影《我,机器人》中,将仿真的人形机器人作为机器的载体,人机结合、生物机器人、人造人等造型,将机器人设定的重心和审美趣味转移到了“人”的层面,让观众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充满了对未知科技的诱惑和恐惧感。

而此时,电影版中的《变形金刚》算是异类,作为当年动画和玩具的产物,变形金刚造型设计理念上,结合了不同时期的设计风格。包括80年代的工业化设计,机器造型复杂、表面凸出各种零件,金属质感强烈;也有90年代的软体、仿生设计,比如第二集中的堕落金刚,同时也与时俱进加入了新时代仿生机器人的概念,其中就出现了完全模拟人类的机器人,这些符号都表明变形金刚古往今来的最具代表性的造型设计,是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典范。

随着《变形金刚5》的公映,或许随着电影版一成不变的风格所带来的审美疲劳,联系到第四部时,观众一边吐槽电影,一边挥舞着钞票排队买票,这种情形将会再度出现。

其实呢,变形金刚的魅力就在于此,造型所带来的文化冲击和商业上的魅力使得其成为一门专业化极强的学科,包含了对整个科幻发展史上的思索,其中《变形金刚》代表了从上世纪80年代到今日跨度长达30多年的机器人造型变革过程,并成为科幻发展史上最具规模、品牌化和影响力的代表,也是科幻机器人最直接的表象之一。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300字写景 作文读书笔记 梨花作文 励志作文题目 去海边作文 经历作文600字 亮点作文 描写景的作文 牛人作文 关于游戏的作文 中考作文多少分 作文快乐的一天 快乐时光的作文 关于精神的作文 历险记作文 给我的启示作文 高中作文500字 写景400字作文 写景作文300 400字写景作文 语文满分作文 写人作文开头 初三作文题目 草原作文 600字写景作文 朋友作文500字 爆笑作文 曹操 作文 爱国作文题目 600字作文写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