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乔治·斯坦纳:难道人文学科可以泯灭人性 使人走向极端?

2021-01-06 14:25:01
相关推荐

都市青年の生活意见

大家好,这里是书评君的荐书栏目“都市青年の生活意见”。每周两期,我们在这里为你推荐各类新旧好书。

第129期要推荐的书,是著名评论家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的《漫长的星期六:斯坦纳谈话录》。

本书是法国记者洛尔·阿德勒对乔治·斯坦纳几次采访的集合,从他的身世开始,问题涵盖斯坦纳主要思考的几大领域,如语言、犹太人(大屠杀)、人文学科以及其中的非人性。

在这部书中,斯坦纳讲述了自己流亡的原因,而他原来在巴黎所读的班级里,只有两个犹太人幸存。重要的是,无情夺走这些人生命的人,并非没有人文素养的人,而是舒伯特或者歌德们的爱好者。这些经历无疑影响了他一生的思考。

作为同一思考的延伸,斯坦纳在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桩小事——他和学生研究完《李尔王》并感受到对道德、正义、良知的渴望之后,他在回家的路上听到有人喊“救命”而没有去帮助那个呼救者——中得到反思,提出假设:难道人文学科可以泯灭人性,使人走向极端吗?它们不但远未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提高我们的道德敏感度,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人文学科把我们与生活分离开,带给我们如此强烈的虚构感,以至于现实变得苍白无力。

129

/ / /

本期书目

《漫长的星期六:斯坦纳谈话录》

作者:(美)乔治·斯坦纳;(法)洛尔·阿德勒

译者:秦三澍;王子童

版本:新民说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9月

/ / /

《漫长的星期六》是法国记者洛尔·阿德勒对著名批评家乔治·斯坦纳几次采访的集合,问题主要围绕斯坦纳毕生研究的几个显著领域:语言、犹太人(大屠杀)、人文学科以及其中的非人性。

斯坦纳是犹太人,1929年生于巴黎。他出生前,父母觉察到纳粹主义风暴即将来袭,当即决定搬离当时的欧洲思想舆论中心维也纳,因此逃过第一劫。1939年波兰被入侵,法国面临着同样的命运。就在德国占领巴黎前夕,斯坦纳的父亲很有些幸运地收到了德国好友的劝告:“1940年初我们将踏平法国,就像刀子切热黄油一样。不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你都要把家人从那里带走!”尽管斯坦纳的母亲抱怨,如果离开巴黎,她的儿子就没办法进法兰西学院了,但对死亡的担忧还是占了上风,斯坦纳一家搬到美国,逃过第二劫。

斯坦纳原来所在的中学被称为“犹太学院”,班里全是犹太人,我们不知道那个班里的学生人数,只知道只有两个人幸存,斯坦纳是其中之一。作为幸存者,一个看似浅显直白的问题必然会出现在他的头脑中:为什么?为什么无缘无故,那些还未成年的人在一瞬间丢掉了生命?死亡的降临是如此猝不及防,闪电一般,而且是一个人类群体强加到另一个人类群体上的。他们为什么这么做?思考的结果是没有结果,没有可以让斯坦纳完全信服的解释。“我想任何人都没资格去理解这件事。”说这话时,斯坦纳在陈述一个事实,也在陈述这一事实带来的绝望。

这样的成长经历无疑影响了斯坦纳的研究方向和核心观念,包括他对人类存在的看法。因犹太人身份而不得已的流亡生活,让斯坦纳接受了海德格尔的说法:“我们都是人世的过客。”

“一个好的客人,一个值得尊重的客人,会让主人的家比之前更干净、更美丽、更富有生活情趣……如果我们不学着成为彼此的客人,我们会毁灭自己,我们会发动宗教战争、可怕的种族战争。”显而易见,斯坦纳经历的二战向他明确表明,人们并不认为自己是“客人”,而“毁灭自己”的手段之暴虐、丧生的人数之众多都让人感到理解人类行为的不可能性。

就如斯坦纳亲身经历过的,也如《语言与沉默》中已经提出过的,访谈中斯坦纳被问及“人文学科的非人性”这一难题。那些晚上弹奏舒伯特、演唱莫扎特、阅读歌德的人,早上却在奥斯维辛、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折磨别人,而且这些人谈论歌德的智慧也许和他们折磨人的智慧一样高超,一样自如。我们还知道,希特勒绝不是一个无知者,他甚至可以凭着记忆引用叔本华。优美的旋律和《浮士德》中对人生意义、智识、道德的追问(还有与魔鬼的交易),对它们的听者和读者在道德、正义的认知上,似乎没起到任何作用。斯坦纳提到的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则是这个问题的延伸,极为日常,具有普遍性,因此更有讨论的价值。

《语言与沉默:论语言、文学与非人道》,[美]乔治·斯坦纳著,李小均译,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

斯坦纳(当然)是个文学狂热者,杰出的批评家和知识分子,对莎士比亚无比崇拜,可以大段背诵《李尔王》。出于教学需要,斯坦纳和学生们曾一起研究《李尔王》的第三幕至第五幕。“当李尔王抱着他被杀的孩子(小女儿考狄利娅)进门时,他喊了五次‘永不!’……我已经背下了这几场戏。因为背得滚瓜烂熟,它们也渐渐与我的生活交融在一起。”抱着唯一一个诚实、有良知的女儿的尸体时,李尔王对人性的绝望是如此彻底,震撼人心,也正因为这绝望之彻底,表现出了他对良善、亲情、正义的渴望是多么强烈。在这部彻底的悲剧中,考狄利娅之死是悲剧中的悲剧,是唯一希望的毁灭与塌陷。斯坦纳深谙这一幕对人性之卑劣和道德之腐坏的巨大讽刺。

《李尔王》,[英]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未读·文艺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6月。

当研讨课结束,斯坦纳走在回家的路上,听到有人在街上喊“救命”,他认为自己本应冲过去帮助他,却没有这么做。“因为街上真实的悲痛包含着一种无序感,也有一种偶然性,它与音乐、绘画或诗歌等经典艺术作品所描绘的具有伟大超越性的痛苦不同。”在对这一经历的反思中,斯坦纳提出这样的假设:“难道人文学科可以泯灭人性,使人走向极端吗?它们不但远未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提高我们的道德敏感度,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人文学科把我们与生活分离开,带给我们如此强烈的虚构感,以至于现实变得苍白无力。”

斯坦纳对自身经历的讲述是坦诚的,其假设也异常尖锐。尽管他随后便说他相信会有一种办法,通过阅读经典著作、聆听美妙的音乐来提高一个人对人类痛苦的敏感度,但他又略带讽刺地补充说,他几乎没遇到过这样的人。

如果人文学科不能让人在道德、智识上成为更好的人,或者尽管提升了人的道德认知,却又让人与生活分离开,那这种提升的意义在哪里?在生活中,一个人只有在和他人的交往中、在社会关系中才需要道德,而一个人沉浸在戏剧文本中时感受到的对带有秩序感的道德、正义、尊严的渴望意愿,如果无法影响一个人的现实行为,在某种意义也仅仅是道德的幻影。

众所周知,哈姆雷特是文学人物中最著名的行动犹豫的代表,一个思考者,同时也是一个多疑者。当他大概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被叔叔毒死的之后,他还被宏大如“生存还是毁灭”的思考牵制着,无法实施行动,用他自我反思的话说就是“只会用空言发发牢骚”。哈姆雷特被屠格涅夫拿来和堂吉诃德做比较。他说,“堂吉诃德整个人充满着对理想的忠诚,为了理想,他准备经受各种艰难困苦,牺牲生命;他珍视自己的生命的程度,视其能否成为体现理想、在世界上确立真理和正义的手段而定。”堂吉诃德无疑是让人发笑的,但这里的悖论是他绝不可笑。他勇猛果敢,愿意为自认为的“真理和正义”付诸行动,哪怕长矛所指是个巨型怪物(风车)也毫不迟疑。“他知道得很少,而且他也不需要知道得很多;他知道他的事业是什么,他为了什么活在世上,这就是主要的知识。”

哈姆雷特和堂吉诃德被屠格涅夫比作人类的两种极端,我们或偏向前者,或更靠近后者。事实上,哈姆雷特尽管犹豫不决,但在第二幕结尾,哈姆雷特让请来的戏班试演一段戏,他在演员的表演中感受到了激情,并被这激情激发着。他在接下来的独白中反思说,一个演员,在虚构的故事中,为了一个虚构人物都能脸色惨白、眼含热泪,如果这演员经历自己的丧父之痛、母亲再嫁之耻,他会怎么做?随后的一幕里,哈姆雷特用一场戏试探出叔叔确是杀父凶手,并刺死了被他误以为是他叔叔的波洛涅斯。这一刻,犹豫如哈姆雷特,也被虚构文本激发着,收回久已迷失的飘忽不定的视线,正视起自己的现实,实施了他本应实施的行动。这一刻,他沉郁的脸上露出了堂吉诃德式的明朗。(张进)

本文为独家原创稿件,作者:张进;编辑:王青;校对:王心。未经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高中生活作文 节日英语作文 小学毕业作文 春游的作文 名人作文素材 关于我的作文 关于年的作文 友谊 作文 经历作文 放风筝作文三年级 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 遇见你真好作文600字 你是我最什么的人作文 他生气了作文400字 我的发现作文300字 北京烤鸭作文 雨过天晴作文 吃团圆饭作文 关于故乡的作文 免费作文300字 牵牛花的作文 蚂蚁搬家作文 写景抒情作文 写事作文开头 六年级作文大全 童话故事的作文 初二语文作文 春节的英语作文 包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