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九年级《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2021-02-05 21:20:02
相关推荐

九年级《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杨修之死》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九年级《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第五单元第二课,是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72回。课文中曹操杀杨修之情节纯属虚构,只是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揭示曹操阴险奸诈、多疑,杨修恃才放旷。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内容、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2、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培养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熟悉古代口语语汇,学会用历史眼光观察小说中的人物。

3、欣赏《三国演义》这部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民族自豪感。

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1、设疑激趣法;2、引导点拨法;3、创设情境法。

1、自主合作法;2、朗读理解法;3、情趣表演法。

1、小黑板;2、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视频《三国演义》序幕,学生们面对着一张张鲜活的面容在大江中逝去,聆听着《滚滚长江东逝水》震撼人心的歌曲,学生们的激情一下子被点燃了,视频的播放为课堂营造了浓浓的学习氛围。之后我又紧扣教学重点

展示课件1:关羽死因:为孙权所杀;性格:刚而自矜。

展示课件2:张飞死因:为部下所杀;性格:粗暴。

展示课件3:周瑜死因:被诸葛亮气死;性格:心胸狭窄。

从而引出新课《杨修之死》,导入新课教学。

二、设疑激趣,聚焦课文(25分钟)

(一)、展示学习内容:

(1)、重点字词;(2)、成果交流;

(3)、辨析杨修死因;(4)、说一说曹操。

(二)、课堂活动

1、重点字词学习(小黑板展示学习内容)(5分钟)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学生自测自评)

庖官()恃才放旷()诈败()食讫()

麾军()夏侯惇()潛害()绰刀()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学生自测自评)

①、适庖官进鸡汤()②、数犯曹操之忌()

③、人皆不晓其意()④、丕如其意()

⑤、植然其言()

●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学生自测自评)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教师小结:课文中生字生词应从字词的音形意方面熟练掌握。

2、学生分组交流成果(4分钟)

第一组学生代表:《三国演义》及作者:《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塑造了刘备、诸葛亮、曹操、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第二组学生代表:曹操: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初举孝廉,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后封魏王。精通兵法谋略,著有《孙子略解》等书。善诗歌,如《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曹操集》。

第三组学生代表:杨修:字德祖,汉太尉杨震五世孙。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簿。因才华过人,又是袁术外甥,曹操虑为后患,借故杀之。

第四组学生代表:写作背景:这篇课文的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教师小结:课前预习要养成习惯,如作者,记住朝代、国别及成就。

3、梳理课文,解读文本(3分钟)

(课件4)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一;杨修因犯何罪被杀?(直接原因)

生:鸡肋事件,惑乱军心。

问题二:杨修死前犯了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情?(用四字概括)

生:园门改阔;众人分酥;梦中杀人;吴质事件;教植斩吏;为植答教共六件事情。

问题三:对杨修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用原文回答)

生:操甚忌之---恶之---愈恶之---愈恶之---大怒---欲杀之。

过渡:曹操对杨修态度的变化,隐含着杨修的悲剧就要发生。

4、辨析“杨修之死”的原因(8分钟)

(课件5)归纳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

生一:曹操:阴险狡诈老谋深算嫉贤妒能

生二:杨修:恃才放旷卖弄才华轻率大意

思考:关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很多争议。修之过?操之过?还是另有它因?“杨修式的悲剧”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生一:修之过。卖弄才华,锋芒太露。杨修确实学识渊博,才华过人。但是综观杨修一生,并没有在军事上、政治上给曹操出过什么奇谋良策,像郭嘉、程昱那样;却一味在“门内添活字”“一人一口酥”之类的小事上卖弄小聪明,导致一再遭到曹操的忌恨,埋下被杀的祸根。(鼓掌)

生二:修之过。恃才放旷,不知检点。曹操“梦中杀人”本来是玩弄权术以掩人耳目的勾当,杨修偏偏要给他戳破,岂不是自找倒霉?至于擅自命令军校收拾行装,更是惑乱军心,事关军法,岂能乱来?

生三:修之过。小事聪明,大事胡涂。表面看来杨修是最知曹操心意的,夏侯惇也夸他“公真知魏王之肺腑也”。但是对于曹操的早就“忌之”“恶之”“有杀修之心”,他却一无所知,恐怕到死也没有明白。卷入曹氏家族立世子的斗争,本来就是做人臣的大忌,即使曹操不杀他,将来曹丕也不会放过他,而他却毫无自知之明。(鼓掌)

生四:操之过。曹操阴险狡诈,老谋深算,嫉贤妒能。从杨修死前犯忌的六件事情中可见曹操对杨修早应是心存芥蒂,怨恨已久,找不到机会而已,现在正好撞在枪口上,早磨好刀刃等着呀!杨修岂能不死?!(鼓掌)

……

教师小结:通过大家的人咧讨论,我们明白了杨修的死既有自身恃才放旷的内在原因,又有曹操消除隐患的外在原因。同学们,生活是七彩的,有欢乐也有悲伤,只要我们给予他人帮助、关怀、爱抚,心中装的不仅仅是一己之悲喜,急他人之所急,忧他人之所忧,学会与他人休戚相关,就会感到生活充满阳光,“杨修式的悲剧”就不会在我们身上发生,我们便会有一个健全的人格。(鼓掌)

5、拓展训练解读人物(5分钟)

训练一:穿越时空,回到三国时期,如果你是曹操身边的一位重臣,也是杨修的朋友,你会对杨修提出什么忠告?对曹操进一什么言?(引导学生自由谈,教师不做定性评论。)

训练二:说一说曹操

(课件6)我们通过学习《杨修之死》,了解到曹操性格阴险狡诈的一面,历史上的曹操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结合史料说一说你知道的曹操?

生一: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生二: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善于领兵打仗,统一北方,有积极作用。如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生三:历史上的曹操,不但懂得兵法,还善于诗歌,如《观沧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慷慨悲凉,气魄雄伟。

教师:同学们说的好精彩。(师鼓掌)易中天《品三国》评价曹操是“可爱的奸雄”。说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有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我认为曹操是“奸雄”。不过前面要加三个字:可爱的。曹操是“可爱的奸雄”。(掌声热烈)

教师小结:此环节意在锻炼学生学会一分为二的辨证的看待问题,认识曹操性格的复杂性、多样性。

三、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点:1、紧密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2、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

四、当堂作业,教学相长(10分钟)

(课件7)学生任选一题,当堂完成:

1、以《“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为题,写一段话,150字左右。

2、通过查阅资料,结合曹操的生平事迹,以《曹操小传》写一段话,300字左右。

教师小结:通过检查部分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发现大家犯了一个共性错误。评价历史人物应实事求是,不拔高人物,不贬低人物,要尽可能还原历史真实面目。

结束语:杨修死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它扬起的尘土注释着繁华后的沧桑,落魄后的崛起,品书香一缕,读人生百味,希望大家能多读名著,用好书来经典自己别样的人生!

五、(课件8)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杨修之死的原因----------矛盾冲突---------曹操

1、鸡肋事件恃才2、园门改阔嫉贤外因3、众人分酥妒能放旷4、梦中杀人参与曹氏5、吴质事件老谋家族立世子内因6、教植斩吏深算之争 7、教植答教

九年级《杨修之死》教学设计2

[教学设想]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这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

能正确找出文中顺叙与补叙部分,并能具体分析补叙的作用。

评析曹操和杨修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之后,让学生一起背诵曹操的《龟虽寿》和《观沧海》,拉近与曹操的距离。再找同学讲几个关于曹操的故事,初步感受曹操的性格。

2、学习生字词

3、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问:通过阅读你发现课文有什么突出的特点?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都可分析。学生回答后,根据学生的分析,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果老师事先预想的目标学生没有提到,老师可适当补充。

4、学习目标确定后,进行分组讨论。每四个同学组成一个课题攻关小组,每人都是研究员。每个学习目标就是一个课题,课题攻关小组任意选择,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所选课题,可以是一个,也可是多个。所选课题研究完了,还有剩余时间,再去研究其他课题。

二、一、作者和《三国演义》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fu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三、1、本文语言简洁凝练。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所写的6个故事。(答案参见指导书。)

杨修卖弄聪明 1.破字 忌

2.分酥 恶

杨修揭穿曹的心思 3.破梦 愈恶

杨修参与曹的家事 4.吴质事件 愈恶

5.教植出门 怒

6.教植作答 杀修之心

2、这七个故事各表现出曹操和杨修的什么性格特点?(答案参见教师用书。)

曹操的复杂性格:即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阴险虚伪、狡诈奸猾。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

3、画出表现曹操对杨修态度变化的词语。

明确:忌——恶——愈恶——愈恶——怒——有杀修之心

4、记叙的顺序有哪些?(顺叙、插叙、补叙、并叙等)本文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顺叙、补叙)找出补叙部分并思考补叙的作用。(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原因,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 *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本部分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补叙 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5、根据课文的记叙顺序可把文章分为几部分?

明确:三部分——1至3段为第一部分,写杨修被曹操所杀。4至9段为第二部分,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10至12段为第三部分,写曹操兵败班师。

由这个分析,我们还可看出本文补叙在结构上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明。

6、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思考课后第三题来解决这个问题。

7、曹操强行进兵,结果惨败,写这个情节与杨修之死有什么关系?

明确:有关系。写此情节,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从而揭露了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

8、假如你是曹操,你会不会杀死杨修?理由是什么?如果不会,你要如何安置这个锋芒毕露的不大听话的人物?

这个问题,不要求有统一答案,学生可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9、假如你是杨修,你会如何与曹操相处?

也不要求答案统一。

10、《大回》一文中有句话:“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学了本文后,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更深的理解。

畅所欲言。

四、拓展阅读。

阅读教学用书P83《曹操为什么杀杨修》,了解曹操杀杨修的其他原因。若没有时间,老师可将材料印发,让学生课下阅读。或者将其内容概括如下:

孔融、弥衡因不肯依附与曹操,先后被杀。杨修与其二人气味相投,算是一派,他虽身归曹操,心却不依附。这早被曹操看在眼里,恨在心里。

杨修之父杨彪曾任汉献帝太尉,被曹操诬陷入狱,后经孔融申辩,方才放出,回家闲居。可见曹杨两家早有芥蒂,这也是杨修死因之一。

五、总结

老师概括这节课所学内容,表扬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三国演义〉〉

九年级《杨修之死》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小说脉络,概括文中典型事件。

2、赏读语言,品味关键词,分析人物性格。

过程与方法

朗读,体会语气,分析人物性格,抓住关键词分析杨修曹操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杨修之死得到启发:如何才是真正的智慧;热爱传统文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读体会语气分析人物性格,通过对关键词的品析深入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死因。

●教学课时 一学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 读准字音

(1)庖官( ) (2)食讫( ) (3)佯惊( )(4)伺查( )

2、 解释关键词

数犯曹操之忌( )( )

适庖官进鸡汤( )

二、授新课

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看看杨修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的死因是什么。

活动一:三国故事会

活动1:任选文中的七个故事中的一个表演课本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主动举手上台任选一幅图表演。

活动二:大话三国人物

示范:以鸡肋事件为例。请大家找出杨修说的话,以及夏侯惇和曹操看到军士收拾行装后的表情。

由鸡肋事件,可见杨修胸无城府,一介书生,卖弄聪明而不知死活,不知收敛,不懂政治。

一盒酥

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

活动三:三国人物之杨修论死因

学生认为杨修死因:

其一:杨修之死,过在自己。

其二:杨修之死,罪在曹操。

其三:主要缘于政治斗争。

小结:我们通过杨修之死,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智慧,对我们今后的工作生活都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杨修之死因归纳

一、学生从故事中作者的倾向里读出的死因是杨修之死原因在己。

二、学生分析每个故事曹操的表里不一虚伪狡诈的反应,认为死因在曹操狡诈凶残。

三、老师补充材料,辅助学生真正理解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他卷入曹操立世子的政治斗争。

板书设计:

1.杨修被杀

插 2.改建园门

3.分食酥饼 杨修恃才放旷 学会与人相处

4.语破奸心 曹操老谋深算

5.轻视吴质

6.教植斩吏

叙 7.巧作答教

8.失利葬修

作业布置:

以“你想对杨修说些什么”为题写一篇200字的小短文。

九年级《杨修之死》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训练学生概括事例的能力。

2、理解插叙在文章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概括、比较、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言:

大家喜欢猜字谜吗?下面我们和三国时期的曹操一起来猜一则字谜。

话说曹操有一次出征,看到一块石碑,碑文写的很好,在碑文的后面著名的文学家蔡邕写下这样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曹操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就问随从的人,你们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其中有一个人说:“我知道了”。曹操说:“你先不要讲出来,让我想一想。”大家都猜一猜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大家猜出来了么?这样,走了30里路,曹操才明白过来,说:“我也想出来了。咱们各自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吧。”于是这个人就写道:“黄绢,色丝也,这是一个‘绝’字;幼妇,少女也,这是一个‘妙’字;外孙,女之子也,这是个‘好’字;臼,受辛也,这是一个‘辞’(‘辤’同‘辞’)字。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辞’!”(可以用小黑板出示)曹操一看,跟自己写的完全一样,便十分感慨地对他说:我的才能差你三十里!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杨修。对这个人就是杨修!那么这样一位大才子,他的人生命运又会如何?大家可以想一想,(生可以七嘴八舌的说说)到底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修之死》

板书课题作者。

二、先清大家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提出你的阅读疑问,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读课文,找生概括内容。

适当点评后明确:曹操借“鸡肋事件”为借口,杀了杨修。

三、深入理解

既然是借“鸡肋事件”的话,那么杨修之死除了这个直接原因外,还应该有间接原因。请大家再次速读文章的4——9节找出能点出杨修之死根本原因的一句话。

明确:原来,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点出“数”的读音,应是“屡次”的意思。

“数犯”,大家看一看共有几次?各是些什么事?曹操都有写什么反应?

生找并明确几件,说各件事,师可以用如下两种方式指导。

1、 概括事件要注意谁、干了什么、怎么样(也就是结果如何)的原则。

2、 师可以设计一个表格,让生填表,里面难概括的师适当填三两个,以节约时间,保证一堂课完成。

杨修弄清曹操意图,改造园门。 虽称美,心甚忌之

杨修分食曹操一合酥。 虽喜笑,心恶之

杨修揭露曹操梦中杀人之事。 愈恶

杨修告曹丕与吴质密谈,结果吴质设计让搜查者扑了空。 愈恶

杨修教曹植出门。 大怒

杨修替曹植作答教,被曹操得知。 大怒

思考:文章在叙述过程中,掐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事件相关的事件,这种叙述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插叙。文章为什么要插入这些事件,不插叙行不行?请大家删除4——9节,再读全文。

大家这样读有什么感觉?

讨论明确:插叙起到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事件更完整、使中心思想更鲜明。

让我们再来看这几件事,发现曹操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你有哪些发现?

讨论:这几件事的安排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安排的,曹操的态度由嫉妒到大怒,到有“杀修之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质变是量变的最终结果。(师可试着补充涉及了曹家的根本利益,曹操怕杨修以后左右曹家的命运,大权旁落。他也是为他的孩子扫清了障碍!)

下面,请大家速读文章的后三节,曹操杀了杨修之后,杨修的预言怎样了呢?曹操为什么又厚葬杨修呢?

讨论明确:足见杨修的聪明、曹操的狡诈。

结:一代英才杨修就这样死去了,不知杨修之死给了你怎样的感触?你认为杨修之死该怨谁呢?

生可以自由辩论。

四、师总结:大丈夫相时而动,识时务者为俊杰。真正的是性格决定命运。你能否为死了的杨修的墓碑上写几句话。

老师有一首小诗送给大家:聪明因才误,放旷是根苗,明智有范蠡,大智莫若愚!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材料作文 关于幸福的作文 关于亲情的作文500字 我想对你说作文400字 以劳动为主题的作文 关于宽容的作文 运动会作文600字 关于大自然的作文 我和我的祖国作文 关于冬天的作文 清洁工作文 状物作文 优秀作文开头 春的作文 感恩父母作文300字 三年级植物作文300字 我的家乡作文200字 六年级第一单元作文 榜样的力量作文 关于雨的作文 写猫的作文 植树作文 作文书 关于爱的作文400字 我的好朋友英语作文 借物抒情的作文 童年的回忆作文 托物言志作文 超越作文 英语作文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