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无法置身事外美文

2021-03-07 20:30:02
相关推荐

无法置身事外美文

冬天里,请尽量不要跟我说话。

起初,是我跟我的健身教练说出这一句。我提醒他,不必像对待其他的学员一样,关注我的作息、饮食、早上起身的冥想、夜间睡前的放松。

我告诉他,如果我需要你,我会告诉你。

他终于接纳。

而后发觉,在很久之前,就已经跟身边亲近的友人说过类似的话。我告知说,我在冬天里,或者说感觉寒冷的环境中,不是容易相处的人。

因为觉知自己的这部分状态呈现,于是总是尽可能地,以高效而礼貌的方式,拒绝掉那些企图向我“更进一寸”的外来力量。

起初我带上一些解释:我喜欢冬日,因为我本就是冬季里出生的孩子;与此同时我也畏惧冬日,一些寒气、冰冷、凋零,会加剧我本就哀愁的底色。

我知道这样不好,但是我也知道这样的“属性”领域,无法用任何一类自律或者意志的部分,来进行调整。

我的策略是:我接受这样的“季节属性”而带来的“性格属性”,同时我尽量不让这份属性的缺陷,给别人带来诸多不便。

于是我的不出场、不交谈、不面对,就是最好的呈现方式。

只要我不为难自己,我便不会伤害到别人。

因为我没有伤害到别人,于是我不会觉得愧疚——进一步巩固了这部分“不为难自己”的领域。

这个习惯,无意间延续了好些年。

冬日里,请不要跟跟我说话。

如果有需要,我们在一个温暖的环境里碰面。再有更多需求——比如偏偏发生在冬季里的困境,当下一个人承受得有些难——于是我会提出诉求:请你们带我去往夏天。

于是,我们会定制计划,去往一个当时正是夏季的城市旅行。或者退一步,去到一处温泉山间,让我得到相对的某种“夏日包围感”。

于是我便知道,这一关,我又可以过去了。

讲述这一点,是因为关于“某种自我觉知”的感受。

起先是看了最近的《十三邀》采访里,许知远跟毕赣的对话。

即便当时后者导演的作品《地球最后的夜晚》尚未上映,但是足够热闹的人气,以及因为这部电影的大手笔投资,使得毕赣必须游走各类场合,来宣传这部电影。

我在另一个采访里看到他说,其实到后来已经没什么感觉了,奔波于各大电影节跟宣传活动,是在告诉自己在“上班”。

但是即便这样,在他跟许知远的交谈里,还是可以看到很多诚意的部分。

诸多的话题中,说起自己所生活的那个、如今声名远扬的贵州凯里,以及关于自己身边的同龄人。

许知远问毕赣,你感觉自己与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什么。毕赣说,这些青年人,其实并不大关系外面的世界,同时也不关心内心的世界。

他们最在意的,是恋爱关系、婚姻关系。这一件事情,足以决定他们生活当中的喜怒哀乐。

再被问起:那你觉得,有必要提醒他们,要关心一下他们自己的内在,以及关于生存的意义一类的吗?

毕赣答复:想过要提醒,后来又觉得,那是不可以的。

外人给予你的东西,是一次性的。一次性的水果,让你尝到了甜,但却无法持续供给。

一个人得到了“真的提醒”,依旧会痛苦,因为下一步该如何,是更大的难题。可是对方“接不到”你的提醒,那你就是个傻叉了。

这是他的解释。

“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就一定是对的。但是我知道,我不可以提醒别人。”

每个人都应该(也只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生活。这意愿中,无论是来自于主观的自我觉知,还是某种不自知的对抗。

总之,他只能顺应他自己的人生剧本,将这生活进行下去。

我当然是在多年之后,意识到了自己在冬日里是个脾气相对不怎么好的人,也是对饥渴感(饥饿跟口渴的感受)特别敏锐的那一类。

于是我的策略,就从原来的某种客气,转移到了我的“主场意识”。

大概就是,如果是让我感觉舒适跟安全的友人,我会直接给出行程的安排——碰面的地点、时间、以及对应的选择范畴——在我提供的选项里,来契合一个你的倾向性选择。

而后达成共识。

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霸道。

因为在从前的经验里,我一次次地知道,相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们并不大在乎生活状态这件事。

比起这一夜吃什么、在哪里吃、有什么新体验、过后回家是否方便——他们更在乎,我们见面、谈话、完成交流。

怎么都行。这是他们这一类的口头禅。

起初我以为是对方客气,于是我也跟着客气。可是到最后每一次的碰面里,对方毫无感知,我却焦虑万分。

我当然知道,责任不在对方。我也早就告别了擅长自我谴责的年岁。

可是我依旧希望,可以揪出那个“责任人”——他或者它,用来承担这件事所带来的后果,以及延伸出来的解决方案。

责任人当然是一个逐渐的寻找过程:于是我知道了,需要在自我要求跟关系要求中,将自己的感受放在首位。

于是后来的打开方式,就逐步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如果我需要你,我会去寻找你。

同样的还有这些:

我知道自己现在状态不好,所以我希望这个问题可以换个时候谈谈。我知道昨夜自己入睡得有些晚,所以我决定让今天上午的安排缓慢一些。

以及还有:

我觉得你让我感到不快、不舒服,我不想再继续维持这个僵局。于是我告诉你,我需要离开,或者,我无法立刻答复你什么。

当然,生活并不是由你一人做主的。很多时候,你依旧需要服从,甚至是妥协。

而我的策略是,如果这件事、这个人,一开始就让我不舒适,但是这件事情又需要我去完成,那么我便提醒自己:不要把自己的情绪交付给这样的场合。

因为不值得。

于是,大概你会知道,这个上午的会议需要忍受一下,这个商务午餐会让你吃得不开心。

但是你同时会知道,会议总会结束,商务餐总有头。你会在午后给自己买上一杯咖啡,你会在夜里的"晚餐补偿自己一顿好的。

自洽逻辑这个词语的美妙,不仅仅在于精神领域的自我说服,更是在于,它同时还是一种肉体(感受)上的补偿自己。

而至于很长一段时间的“烦人会议或者午餐”之状态,如果这种困境让你觉得终于无法再去忍受了,你必定会调整自己的策略的。

一份工作、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伴侣,如果还不至于让你离开,不一定是外面(他处)尚未出现更好的选项。

仅仅只是在于:你觉得你还可以,无论是继续忍受,还是某种自我说服之后的“享受”。

所以我会说,内心的巨浪滔天,从来都是自己的事。而作出抉择,无论是否惊人,亦同样是你一人的事。

因为这个过程——从准备、反思、挣扎、筹备、动身、见效,这一切的一切,都无法从任何一丝角度,找到外在的参照体系。

你可以说,人体体温在刻度显示上,会提醒你应该知道自己接近、已经生病了。而感受的刻度上,却无从参考衡量。

早些日子,朋友们谈论起一些新闻,那些看似前途无量的人,突然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些人里有高学历的学者(学生)、才华横溢的创作人、拥有儿女的母亲、持续创业的男人。

如果在外人看来,每一个都不应该死去,对吧?

可是扪心自问,在我们漫长的过往思虑里,又有过多少次这样“可怕的感受”——那就是,在某种程度上,你觉得自己就是“该死”的?

也就是说,这份看似“前途渺茫”中,有人是觉得没有被这个世界关怀过,有人觉得自己不被爱。

更有很多人,在某个觉知的瞬间,会觉得:其实自己没什么值得留念的——不值得被他人想念,也不值得自我留念。

于是,你找不到“留下来的理由”。

当然了,普通人寻求生命的本质意义,是一个厚重的主题。

这其中大部分人,因为某种不自知的麻木,跟着生活洪流而走。有一些人抓到一些觉知瞬间,以自己的方式跟这个世界对抗。

还有人因为参透生活之后的慈悲,意识到了作家余华说的那一句,“活着本身,就是活着的意义。”——于是乎转变了价值感走向,开始举重若轻。

回到许知远问起毕赣的那一句:

如果这些小镇青年,在年轻的时候沉溺于眼前的这部分(有些狭隘的)在乎,但是到了中年时候,突然意识到了某种虚无,那又该怎么办?

毕赣答复:没关系,到时候他们早就成了酒鬼了。

我在电脑屏幕前突然大笑了起来。并且这一次,没有掉出眼泪。

当下的心情描述是: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困境。

以及,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的困境。

时代也好,阶段(年岁)也罢,这些已知的部分,是无法避免的,甚至无法改变。

但是我会非常乐观(带着某种辩证后的理性)地说,一个人到了那个地步,自然有那个地步的解答方式。

作为当事人,你可以向外寻求信息、开辟见解新领域,可以寻找榜样、获得解答。

但是与此同时,也只有你可以决定,是否让这些外来的力量,渗透到你的命运里。

即便说完这一句,我依旧不敢说,包容者会更幸福。

因为倘若一个人无法消解“更大世界之外那些更大的部分”,那么他只会被这部分的负荷折磨、甚至是被摧毁。

而唯有那些心甘情愿打开自己,包容一切;取其精华所用,融会贯通;并持续下去,坚信这是一种习惯之力量,而并非一个阶段的疗程。

——唯有这样的他,才可以在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自我衡量意义中,获得某种“超越普通本身之外的超然”。

这是个人英雄的奥秘。

亦是活下来的英雄,才有资格讲述的感受。

以及,更延伸出来的部分是:

一方面,我不能因为自己的自我觉知,就要求他人与我达成一样的旋律。这是一种道德绑架,甚至是人格绑架。

我不能因为自己在一个人言行背后,精准识别了他的性格本质。于是就要求,他也应该在感知我情绪之外,知道我“在更深处承受或者思虑些什么”。

这样的碰撞,灵魂跟灵魂的相识,我并不奢望。

我的解答是:一个人唯有处理(安顿)好了自己,才可以处理好关系——包括与他人的关系,与这世界的关系。

另一方面,我亦不会因为我能够更加感知到别人的状态起伏,就把我的同理心天赋当作一种负担。

这是我一直以来的自我训练。

共情能力是一种天赐,可以比别人在夜里看到更多的精灵在跳舞。

但是,倘若无法安置到这部分的力量,那么势必会落入自我沉溺的宇宙——你总觉得你需要原谅所有的人,除了自己。

我不当这样的人。

所以,请不要在冬日里与我说话。所以,如果你愿意,待到温暖的季节时候,再来看望我。

如果我需要你,我会告诉你。如果我想要见你,我会直接过去拥抱你。

这世间没什么是不可以的。

这一句,我说的是,我在阅读体验中得到的回馈是:顺势而为,会让你更接近一个你所期待的你。

想起好些年前,在香港的某个展览上看到一句:你信任什么?是你自己,还是别的什么?

那时候我并不知道如何作答。

如今我会说:

我信任的,或许不是那个自己。

我信任的,是每一个阶段的某种觉知。

是这份觉知,引领了我下一阶段的旅程;而这些一个个阶段旅程,才一并构成了那个词语——自己。

我从未想过要置身事外,关于自己的命运这件事。当我觉知到这一点,我就知道,此刻不管时间是早或者是晚,我都要启程了。

停留在别人的港口,总归是不足以理解人生的。对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特别的礼物作文300字 老公打屁股作文 关于英雄的作文800 打丫鬟屁股作文 什么给我的启示作文 3年级作文我的老师 马陵山游记作文 关于成长作文的结尾 作文周记500字 关于吃的作文800字 初中生满分作文一本全 作文击鼓传花 英语作文 书评 三年级作文模板 作文我成功了600字 纪念129运动作文 时代变化作文 成功需要挫折作文 英语作文结尾格式 三年级上册作文大全300字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500字 初秋作文800 二年级数学作文 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作文 描写校园风景的作文400字 勇于创新作文 阅读使我成长作文 美食烤鸭作文 介绍牛顿的作文 五十六个民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