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孔子》观后感

2022-01-19 11:05:01
相关推荐

《孔子》观后感

《孔子》以高超的艺 术手法为我们展示了我国春秋时期鲁人孔丘跌宕起伏的一生,呈现出一个有战争、有阴谋、有圣人、有枭雄、有美人、有思想的恢弘大气的春秋乱世。影片以孔子在鲁国执政为开端,周游列国后回归故里为结束,始终以孔子的个人经历为线索,艺术地将春秋时期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既有鲁国庙堂之上讨论“堕三都”时的明枪暗箭,又有“夹谷会盟”中的金戈铁马,既展现了孔子及弟子们的师生之情,又有“子见南子”的千古谜情。节奏张弛有度,情节引人入胜。

春秋乱世,正是战火频仍、动荡不已的时期,圣人孔子应世而生。在孔子51岁任职鲁国中都宰后,先后有“夹谷会盟、武子台平叛、堕三都以及齐鲁大战”等战事、争端发生,而这些正是在《孔子》里重点表现“四大战役”。“夹谷会盟”的凶险、“武子台平叛”的火攻、“堕三都”的浩壮、“齐鲁大战”的惨烈,为观众呈现出宏大壮观的视觉盛宴。

孔子的政治生涯大起大落,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宣扬儒家治国之道。史书上所记载,众弟子一路追随老师,无论艰险窘困,始终不离不弃。孔子师徒行经冰河,冰面暴裂,书籍全数跌入河中,孔子最疼爱的门生颜回不忍老师的书册毁于一旦,奋不顾身扑入冰河救书;门生子路为实现孔子的理想,前往卫国为官,卫国发生政变时,为了保卫自己的主公而舍生取义……这一幕幕震人心目的画面,一桩桩感人至深的事迹,为我们展现了圣人孔子所奉行的思想与教义的现实意义。

《孔子》全片节奏张弛有度,情节引人入胜,高潮扣人心弦,虽然时长两个小时,但是依然让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认为,电影《孔子》的诞生,是国产史诗巨制的一个里程碑,它将中国大片的标准提升到了圣贤这一步,实现了一个大的突破,也让中国文化走上了一个新的平台。而《孔子》则是为中国大片指引了新的方向,中国文化将成为代表中国的最强音。画面大气磅礴,镜头质重。

电影《孔子》中表现到武子台平公山不狃之叛时,孔子登上高台鼓振士气,布下陷阱诱敌深入后以火油覆之,掀起全片第一个高潮。此节人物线索一分为三,一方三桓密议,一方夫子御敌,一方是反叛军从集结至正面对战的碰撞,三线并行,文戏武戏混搭。对于这一情节,导演胡玫拍帝王戏的经验派上不小用场。以帝王之势为圣人裁衣,用熊熊烈火烘托一个高高在上、寂寞而专注的擂鼓人,一如孔子以德识、才智对世人振聋发聩却始终曲高和寡的一生。北大古文献研究所所长孙钦善教授看完《孔子》后认为,多线叙事考验的是导演的基本功,但整体氛围掌控才是电影的关键,《孔子》选取的每个场景都非常有气势,并较为巧妙地在各大场景中穿插进孔子的重要思想。氛围的整体感也体现在全片大气的摄影上:“夹谷会盟”山雨欲来,彰显圣人箭艺和智谋;“堕三都”短兵相接,明快的节奏营造紧张氛围;“武子台平叛”夫子亲自擂鼓挥兵,展现军事才华和大将气度;“齐鲁大战”是影片场面最为壮阔的一幕。该片摄影鲍德熹说:“我们用电脑制作出了十万人的视觉效果,‘齐鲁大战’真的是最大的场面,《孔子》会把我们的胸襟拉阔,把我们的所有想法提高。”

《论语》,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最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触颇多,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这就是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给我们的启迪。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相比易中天的《品三国》更好一些,她的语言没有易中天那样幽默,但绝对值得思考。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宁。《论语》这部书,固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人民有参与国事的权政权处死的,听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一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地道,看到称霸的一些人逐鹿,争霸全国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惟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主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家学术。儒家思惟――中庸之道。他的思惟言论纷歧定与咱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好的品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长短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查他的举动;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如许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搭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掳掠,,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克不及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备良好的道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认为父母提供丰厚的事物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根据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不辜负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感觉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教员的人;后一则告诉咱们火速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就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著名的话,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咱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一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当咱们去学习,亦可成为咱们良师益友。就说咱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写艺术好手、象棋巨匠。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咱们身旁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处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接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备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需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固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一样没有史学家的见地博识……但是正是如许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巨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开导。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结拜哥哥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如许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贡献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关爱之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往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阈,丰富思惟。“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咱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节之邦。

孔子在鲁国施政,始终抱有仁爱的思想,曾为鲁国不费一兵一卒收复了失地,扬了国威。但后来,齐使计,使鲁国上下为了眼前的利益放弃了能使鲁国强大的孔子。一块玉玦,逐孔子出了国门,孔子先后来到卫、郑、宋等国,一路上遇冰雪、被驱赶、受饥渴、遇徒亡,经历了太多的煎熬。最终,鲁国在衰败之时邀孔子回国,孔子同意只授学,不涉政,回到了日也思念的祖国。

孔子的爱国之心我尤其地欣赏。当鲁国眼见利益之时,将坚持仁爱的孔子逐出鲁国,那时的孔子落魄之状如丧家犬。鲁国危难,才想起已头发花白的孔子,邀其回国。许多人也许都不会再回国,或许是面子,或许是一时意气。而孔子却决定了回国。有一幕是花甲的孔子站在鲁国城门下,抬头仰望城门,双眼中噙满了热泪,悲痛有喜悦的说着他回到了祖国。看一看当代,演艺界、学术界,无数的中国人移民。我并不反对。不过,我不希望他们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中国的确不太完美,政治腐败,劳动力廉价,虚假太多。可是,中国的文化没有改变,千百年来一直传承。况且这块地是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与祖国的联系就如同血亲,是你走到天涯海角都割不断的。保持孔子的爱国之心,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国籍如何,内心明白是中国人,踏实为祖国作贡献,这就非常好了。

孔子还有一点,懂礼仪,值得后人学习。孔子在鲁国一年之内由一介布衣升级为代国相。身份变化之快,而他的礼数却一直保持着。在君上面前,作为臣鞠躬。遇见一般的守卫,也会庄重地做出尊敬有礼的姿势。不愧是炎黄子孙,中华民族不愧是礼仪之邦。而今天,满口恶词、损人利己、拳脚相向的中国人太多,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礼仪殆尽。相反,我们身边的日本,无论男人、女人,小孩、老人都十分懂礼。这一点,我们真的不如他们。受到别人的邀请做客或接受了别人的礼物,他们都会真心而自然的写一张感谢的卡片,寄给邀请者。其实,观察一个城市、国家,往往是从小事看出的。如果我们炎黄子孙都能学习孔子的礼仪,互相谦让,和睦相处,我们便可以将这份礼仪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孔子的魅力不减,他的光芒像黑洞中的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成长作文300字 美好的回忆作文 反省作文 秋作文 景色作文 我的植物朋友作文三年级300字 那一刻我长大了免费优秀作文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自我介绍的英语作文 高考语文满分作文 小学生写人作文 初三生活作文 童话作文400字 有关读书的作文 好习惯作文 传统节日的作文 小乌龟作文 名胜古迹作文 写花的作文 作文例文 采访作文 高三作文 春天来了作文二年级 作文《难忘的一天》 包饺子 作文 我的同学 作文 老师我想对你说作文400字 描写秋天景色的作文 我的爸爸作文300字 描写大海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