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北大学生谈语文学习经验指导

2023-06-27 05:48:05
相关推荐

北大学生谈语文学习经验指导

读书就是要把书读活,要能读出书里边和书背后的道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作文,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CNFLA的相关栏目!

“记性、韧性、悟性”这六个字是四川师范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李成良赠给我的,这是他二十年来治学经验的总结,我也一直视若珍宝,把它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我想,如果考“状元”有什么秘诀的话,那么有这六个字就是了。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这“六字真言”尤其有价值。

1、记性

大家都反对死记硬背,这是对的。仅仅从应试的角度来看,光靠一点背死书的功夫也肯定没戏。读书就是要把书读活,要能读出书里边和书背后的道理。可惜有时候我们“矫枉”太“过正”了,就出现问题。我知道很多中学生压根儿就不去背书,要背的话也就背背数理化公式和英文单词,对那么多的唐诗宋词、绝妙好文是不愿意去理睬的,这样怎么行呢?脑子里没有足够的积累,一提笔写文章就是满篇的空话,或者干脆咬一个钟头笔杆,这不仅在考场上要吃大亏,就是平时谈吐之中也会让人瞧不起的。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我们只有努力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才可能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

我的经验就是多背一些书。我们的高中语文课本里边就有很多文章值得终身铭记。比如《涉江》,这是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一篇骚体诗,读起来真是有妙不可言的感受。我不仅记住了许多精美的句子和传世的箴言,而且在精神上受到了陶冶,因为这诗篇之中,不仅有语言的美,还有音乐的美,更有人格的美!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人的记忆能力是有差别的,有的同学记性好,过目不忘,有的则要笨一点,常常脑筋短路,我就属于后者。比如背《琵琶行》和《长恨歌》这样的长诗,就感到吃不消。但只要自己肯老老实实地下苦工夫,一天念它个十遍二十遍,那就功到自然成了。大家看《射雕英雄传》,里边有一个情节就是老顽童教郭靖背《九阴真经》,郭靖是个笨人,可念了八九十次之后也能成诵,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每天早晨有40分钟左右的“早自习”时间,这个时间千万要抓住,晨读效果是最好的。这段时间不要拿来做题,要拿来背书。还有一点要提出的是,很多同学不喜欢朗读,总是抱着书本埋着头默默地读或念。我则更喜欢找个僻静的地方大声朗读,声音越大越好,感情越充沛越好。我现在还记得高考第一天的早晨,因为太紧张,6号夜里没有睡好(这其实很正常,大家都会紧张,关键是你不要因为自己的紧张而背上什么包袱),所以 头昏得要命,才6点过一点,天还没有完全亮开,我就拿了一本《古文选读》到阳台上去高声朗读,从《报任安书》、《报孙会宗书》到《出师表》,越读越觉得精神振奋,那么多古人高大的形象都在眼前浮现,自己也禁不住觉得“高大”了起来(笑)。最后读了一个多钟头,大汗淋漓,刚起床的抑郁、焦躁一扫而光。以这样的状态来参加高考,应该是很不错的。

“记性”二字在我看来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要广泛的涉猎,要向“博闻强记”努力。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一点点东西是绝对不够的,现在的高考也要求我们知识面要广一些。我们应该多读一点,多记一点。

2、韧性

“韧”字里边是有无数文章可作的。1998年的高考作文题就是“我选择了坚强”或者“我战胜了脆弱”,这也就有“韧”的意思。我认为任何人想要成功,都绝不能离开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韧劲。

“韧性”特别体现在学习持之以恒上。我觉得学习上最好要有一个比较细致的计划,每天该干什么,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自己心中应该有数。比如课外阅读,很多同学都知道其重要性,可往往不能坚持,把大好时光白白地丢掉了。我在高二时订了一个读书计划,每天临睡前用30~60分钟读课外书,即使除夕之夜也没有中断。结果两年下来,我把《史记》的“列传”、“本纪”、“世家”读完了,把朱东润先生编的《历代文学作品选》和翦伯赞先生编的《中国史纲要》读完了,还读了《福尔摩斯探案集》(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读侦探小说真是最好的休息)等一大堆“闲书”,这个“成绩”的得来不是靠废寝忘食,而是靠每天那雷打不动的半点钟!所以郑振铎先生就讲,“不怕做得少,只要天天坚持做,最终一定有成绩”!韧性的另一种表现是不服输,不怕跌倒,失败了绝不气馁。大家读书考试难免有许多挫折,有时甚至遇到很大的失败。有的同学基础不是太好,成绩老是考不上去,或者在一个不太让人满意的中学读书,各方面都不如别人,于是就失去信心了。其实逆境往往更能锻炼人,所谓“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古往今来的英雄人物多半都是起于艰难困苦的,读书也一样。一定要有信心,一定不能放弃努力!

3、悟性

所谓“悟性”似乎不大好捉摸。王国维先生讲的“古今成就大学问大事业者”经历的“三境界”中,第三境界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也就是讲的“悟性”。我以为一个学生,如果有比较扎实的基本功,有比较广宽的知识面,又肯动脑筋想问题,那么他肯定会处在更高一些的“境界”中,他也往往可以有那种豁然开朗的感受。这大约即是有悟性了。“悟性”的得来,除了勤奋苦读之外,还要培养怀疑精神,要善于结交学习上的朋友,后两点是非常要紧的。“怀疑精神”说白一点就是要多提问题。“提问题”其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能够提出问题,尤其是有价值的问题是了不起的,这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准备,有比较缜密的思维,并且对问题已有了相当的领悟。举个例子,《论语•微子》里写子路问荷?丈人:“子见夫子乎?”丈人回答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答语一般都被理解为对孔子的批评,可仔细一想,老先生和子路刚一见面,怎么一开口就斥责别人的老师呢?如果他极为鄙夷孔子,又怎么会对萍水相逢的孔门弟子礼敬有加,又是杀鸡备酒,又是留宿呢?这个矛盾之处该怎么解释,我至今没找到答案,猜想可能是中间有脱漏的句子。为了找答案,我仔细读了好几种《论语》的注本,收获是很大的。

再举一个例子。1999年高考历史试卷中有一题是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这个题出得好极了),我从报纸上看到以后,马上想起自己高中时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当时我对历史课本上的有关论述感到疑惑,比如都说中法、中日两次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就“破产”了,可我认为仅仅损失两支舰队并不意味着满盘皆输,“洋务运动”给中国造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近代工业布局,引进了无数的新思想、新技术,培育了两个全新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这怎么能说“破产”了呢?我带着疑问读了陈旭麓先生的有关著作,读了《近代史研究》、《历史研究》上的相关论文,结果也获益匪浅。我想如果让我来答1999年的高考历史题,应该也能拿一个不错的分数。

学习上交一些朋友是很有好处的。中国古代的大学者非常注重与朋友交流切磋,因为如果独学无友的话,只能导致孤陋寡闻。我在这点上也有切身的体会。我有几个很好的朋友,他们要么以文采见长,要么数理化特别好,还有的和我一样酷爱文史哲,和他们在一起往往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大家互相交流信息、启发思想,而且互相鼓励、开展竞争,这样学习上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一个脱离于群体之外,光是埋头死读书的做法并不可取,读书也需要“对外开放”。

周芬芬(北京大学法学院)

如果要我说对自己的高考成绩哪科最满意的话,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是语文。倒不是因为语文分数最高,而是因为语文的成绩是最令我吃惊的――对于一个平时语文成绩惨不忍睹,一次模拟大考差点与班级平均分持平的人来说,132分的高考成绩令我十分吃惊,当然更让我满意。可以说,语文在我成功的高考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从小就对语言方面的课程有一种偏爱,尤其喜欢语文。唐诗、宋词将文字的种种不同风格的优美都演绎到了极致,而小说、散文、杂文又别有一种令人心动的风采,因此,我对学习语文尤其是学习写作有一种莫大的兴趣。说起来,在很久以前(特别是指高三以前),语文也曾是我的强项之一。

但是,自从上了高三,我的语文成绩就开始一落千丈,成为我的一个小包袱。我记得当时每次考试完了,向爸爸汇报成绩的时候,他总是十分不解地问我:“你的语文不是一向挺好的吗?怎么现在成这样了?”而我则只能笑笑,无言以对。说实话,我也一直感到很奇怪,为什么会成这样呢?老师很好也很幽默,讲起课来深入浅出而且极富激情,是我们学校公认的好老师。我学习也颇为刻苦的,为什么成绩反而大不如前了呢?思来想去,有一天终于豁然开朗:原来我对语文的兴趣已经大不如前了。每次看到语文习题,总是觉得十分烦躁,觉得很没意思,很枯燥。而对于作文,我则更有一种近似痛恨的感觉――可能我这样说有些夸张,但是有一段时间我的确是看到作文心里就很不舒服。我对于应试作文一向都是不太感兴趣,总是觉得那些文章太假,太虚伪,充满了华丽的名人名言或是响亮的口号,要不然就是摆出一副历尽沧桑的样子与读者探讨人生哲理问题。我实在是厌烦到极点。

也许我这样说对于有些同学来说是不公正的,毕竟他们还是真正用自己的心去写文章的,但是据我所知,绝大部分人无论是考试还是平时写作文都只是根据分数的需要拼凑一篇东西交上去。就我个人而言,从小到大,尽管老师一直在教导我们写作文一定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打动别人,但我写给老师们看的作文没有一篇不是假的。散文还可能有一些真实的东西在内,至于记叙文则是百分之百的瞎编乱造,写议论文的时候,每次都是强忍着心中的恶心硬着头皮写下一些符合评分规则,让老师看着舒服的文字。这种不好的感觉自从我开始有一些所谓自己的、与老师不太相同的想法时就逐渐产生了,到我读高三的时候已经积累了五六年,再加上当时可能是因为我本来就处在学习的迷茫期吧,不知道学习的理由何在,没有方向,没有动力,心情过于烦躁不安,这种种原因集合在一起,终于导致我对语文暂时失去了兴趣,而没有兴趣的直接后果就是我在语文成绩上遭遇滑铁卢。

以上所说的一大段决不仅仅是表示我对于应试作文的恶感或是对于语文教育的`批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看我这篇文字的人能够明白一个道理:成绩不好的时候不要慌乱,更不要盲目的多背多练,而是应该首先分析自己成绩不好的原因,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然后才好对症下药,这样自然是事半功倍。 找到自己的症结所在后,我开始了艰难的语文复兴计划。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兴趣低落的问题。我找来几本唐诗、词选,每天读上一两首,让自己重新燃起对语言文字之美的热爱,平时多看看《读者》、《青年文摘》之类的杂志,《语文报》上面的学生作文看不下去,就强迫自己看,还把其中一些写得好的片段、语句摘抄甚至是背下来。

名言警句当然也不能放松,每天都要背上几条。(在这里我要介绍我的老师的一个方法:在黑板的一侧开辟一个小小的专栏,每天让一个同学上去写一句自己喜欢的格言警句,一天一换,有的时候老师上课还会比较当天的感觉):我都已经这样做了,为什么成绩反而越来越差呢?难道我的努力都白费了吗?怀着这样一种心情,我把我的试卷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终于看出了我语文的另一个缺陷:基础知识太过薄弱,一些很基本的题都答错了,阅读也做得不好,尤其是科技说明文和现代文阅读。

虽然作文分数比以前提高了一点(有些高兴,毕竟努力没有白费),但是由于这一段日子时间分配不当,没有复习基础知识,导致总成绩不升反降。想到这里,我又振作起来,开始了新一轮对语文的挑战。我先是找来一本成语词典,每天看几十个(这也是我们老师介绍的方法);诗词仍然是每天必读的,除此之外还每天朗读一篇好的文章,议论文、散文都可;遇到不认识的字不再轻易放过,而是将其查个水落石出;对语文基础知识每天都背个十来条;买来一些阅读训练,坚持每天将古文、科技说明文、现代文各做一篇,而且也并非做完就算,而是与答案认真对照(补充一句:建议买有答案详解的练习),分析自己究竟错在何处,让自己的思维方式竭力向答案靠拢……

我不否认这样做会使自己越来越模式化,失去自己的个性,但是我也很清楚在当时的情况下孰重孰轻:人总是不可避免的要受社会的影响,并为之而改变,尽管你自己也许并不喜欢。我真的很佩服那些能够坚持自己的道路走下去的人,但是我明白,做任何事情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在这一点上,我是个聪明的学生。高考前一两个月的时候,为了进一步提高作文成绩,我和几个好朋友相约练习写作文。我们从《语文报》、《作文通讯》等上面找了一些好题目,写完了以后相互看并且做出诚实的评价,最后再请老师批改指正。本来是准备每天写一篇的,可是坚持了两三天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时间太紧张了,最后只好隔几天写上一篇,大家相互交流。那些天里我对作文的兴趣空前高涨,所写的文章几乎是高三一年的总合,几乎是有些近似狂热了,我的几个朋友也是如此。我想,和同学一起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既能带动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习变得充实而快乐。

至今我依然怀念那短暂的几十天所带给我的快乐。努力了这么长一段时间后,高考终于姗姗而至。记得进考场的时候,我的心情非常平静,我没有去想结果会怎样,只想把自己的最好水平发挥出来,不辜负我那么多天的努力。我真的没有想到,最后的成绩能有这么高,真是很开心,很满意。

【北大学生谈语文学习经验指导】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300字写景 作文读书笔记 梨花作文 励志作文题目 去海边作文 经历作文600字 亮点作文 描写景的作文 牛人作文 关于游戏的作文 中考作文多少分 作文快乐的一天 快乐时光的作文 关于精神的作文 历险记作文 给我的启示作文 高中作文500字 写景400字作文 写景作文300 400字写景作文 语文满分作文 写人作文开头 初三作文题目 草原作文 600字写景作文 朋友作文500字 爆笑作文 曹操 作文 爱国作文题目 600字作文写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