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刻意练习读后感

2023-07-22 02:40:16
相关推荐

刻意练习读后感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CNFLA的相关栏目!

篇一:刻意练习读后感

读完《刻意练习》,有个深深的感受:世上本没有天才,所谓的天才都是刻苦努力的结果。

音乐神童莫扎特是我们最常提到的天才,他的出名是6岁时随父亲和姐姐漫游欧洲大陆进行巡回演出。但真实的情况是他的父亲是宫廷乐师,造诣很高,又有些不得志,于是专门辞职培养儿女。莫扎特从出生就耳濡目染父亲对姐姐的音乐教育,自莫扎特2、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专门对他进行了训练。这说明莫扎特登台表演的时候,已经对 音乐 练习了3、4年的时间。

书中用大量的事例和科学的研究报告表明:任何人经过刻意练习都可以成为所在行业或领域的专家。

来自瑞典的佩尔。霍尔姆洛夫69岁时开始空手道培训,目标是80岁时晋级黑带。经过一年多持续专注地刻意练习,70岁的时候他通过了绿带测试,74岁的时候晋级蓝带。现在他对自己80岁成功晋级黑带很有信心。

那么什么是刻意练习?

一:在练习时间上,越卓越的人练习时间越长。在任何一个行业或领域,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需要付出许多年艰辛卓绝的努力。比尔。盖茨大约花了1万小时来编程,以磨砺技能,为日后创办和发展微软公司奠定了坚实基础。作家和诗人通常在他们最杰出的作品推出之前,写作了逾10年时间。

二:通过刻意练习要建立独特的心理表征;一提到蒙娜丽莎,很多人脑子里马上便会在脑海中"看到"那幅著名油画的形象,那个形象就是蒙娜丽莎在他们脑海中的心理表征。翻译成人话就是经过多次的投入而专注地浸淫,形成了条件反射,不经过大脑,直接形成生理反应,成为无意识决策,筑就杰出表现。

三:刻意练习的过程中,要不断走出舒适区。我们这里所说的练习决不是简单的重复练习,这样的练习时间达到10万小时仍不会让你进步。走出舒适区需要不断挑战自我,让刻意练习的难度不断加大。当你能记住18个数字的时候,要想办法怎么能记住23个数字。

这个环节一定要注意:目标区域不要离舒适区太远。俗话说不能一口吃成胖子,一个从没进行过长跑训练的人跑马拉松,肯定会受伤,进而再也不会对马拉松感兴趣。但如果从现在开始训练,2年后 5年后是可以参加的。制定练习目标时循序渐进是准则,一定从练习者觉得有成就感的目标来起步。

四:刻意练习的过程中,收到反馈非常重要。当你在练习弹奏乐曲或做一台手术时,你必须知道你做的事情对或错,如果错了,哪里出错了。形成心理表征的过程是不断尝试、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依靠你的心理表征监测自己的表现,并确定可能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导师的重要性也就体现在这个环节了。找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来观察你并向你提供反馈信息,将会避免你走弯路,而且会极大地提高你的练习效率,尤其在学习过程的早期,你的心理表征是不完善的、是初步的、不准确的。所以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的话,找一位老师吧。

书中还给出了成为杰出人物的路线图:产生兴趣、变得认真、全力投入、开拓创新。成为行业领军人物的目的是带领行业继续前进,开拓新局面,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强烈推荐给想把孩子培养成杰出人物的父母和那些想掌握一技之长的人阅读。

篇二:刻意练习读后感

最近读完了《刻意练习》这一本书,书中的“刻意练习”的概念最早是从万维刚的一本书里得知的,当时觉得很有意思,后来在亚马逊书店里找到了概念提出者的原书。书中所提出的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在我看来可以用攀登山峰的拾级而上的比喻来总体概括之,它有以下几个要点:

1. 积小胜为大胜:与登山一样,将攀登的流程变成一级级台阶的攀爬。不强调总体,只专注眼前的道路,不强调顿悟,而讲究死工夫。

2. 在学习区练习:不能原地踏步,攀登方向必须是往上。往上是最艰难的移动方向,在石阶上左右走走看上去也是在运动,但是对于最终的目标毫无意义,是属于空费气力,按照书中术语,简单的重复练习称为“天真的练习”,不仅对技能的提高没有意义,甚至还有还有坏处。

3. 即时反馈:每次练习的时候,都能到达快速的反馈,越快越好。

4. 练习时要专注:练习时一定要专注训练,保持专注确实是很辛苦的,但高效的练习并不需要持续太长的时间,重质不重量。

以上几点书中都有大量的案例提供实验上的支持,除了具体的训练方法以外,作者还提供了很多相关补充性的研究。以下将以问答形式对书中理论进行了概括。

Q: 什么是学习区?

A: 根据训练任务的难易程度,可分为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舒适区就是已经掌握了的、毫无难度的任务,学习区则是有一定难度,但经过努力能完成的任务,而恐慌区则是很难,暂时很难掌握的。这个跟设计游戏一样,太容易的游戏其实没什么意思,太难的游戏一般人也玩不下去,最好是有一定挑战性,让玩家要经过一定努力才能过关。

Q: 上课的时候,听老师讲总是很明白,但为什么一考试就不会?

A: 很大程度上这是由于缺乏反馈造成的。很多时候,老师在上面讲,你顺着老师的思维在走,这个过程是直线形的,很顺利,因此很多坑没有暴露出来。你只有通过做题训练,通过反馈发现问题,将错误的理解暴露出来,才能更有效的理解知识。作者研究过医生提高医术的一些方法,那些通过行业大会、研讨会和小型课程这种“被动聆听”的方法来精进医术的效果是最差的,因为这些方式缺乏反馈,而更有效的是能即时反馈的专科训练。

Q: 应该侧重整体练习还是专项练习?

A: 应该侧重专项练习。专项练习目的性强,刻意练习是一种“有目的的练习”,每次练习必须有的放矢,通过专项练习提高最快。

Q: 我没有天才怎么办?是不是再怎么练都不行?

A: 首先,根据作者的研究,那些著名的天才人物比如莫扎特、波尔卡姐妹,都是通过有效的练习,并不是凭借独特的天赋;第二,先天的天赋在初期的技能确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层次的提高,那些专业人士的技能差异主要在于练习时间,天赋的作用因此极大的淡化了。作者认为历史上的“天才”现象存在着夸大的现象,技能主要靠后天的训练,这是对“天才”的祛魅。

Q: 刚开始提高很快,后来再怎么练也没多大长进怎么办?

A: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进行一次短板检查,即:轻微提高训练难度,看看自己的失误之处在哪里,从而把自己在技能的方面的具体短板暴露出来,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Q: 为什么一定要在学习区训练,舒适区里训练为什么不行?内在的原理是什么?

A: 作者提出,高超的技能是需要生理基础的,比如伦敦出租车司机能处理极其复杂的伦敦线路,经过大脑的核磁共振的检查,发现他们的海马体(主管记忆)比常人要大很多,数学家的顶下小叶中的脑灰质也比常人多的多,科学家们甚至仅从大脑的观察就能知道专业人员技能的高低。这些生理上的改变是需要一步步训练改变的,人的身体有一种保持体内平衡的能力,术语叫 homeostasis,它可以维持身体的稳定性,对于已经驾轻就熟的训练(舒适区),仅靠当前的体内平衡状态就可以处理,此时的体内平衡就可以得以维持,而只有遇到有一定挑战性的训练(学习区),才能打破当前的体内平衡,从而改变生理结构,一步步增强自身的能力。

Q: 那些拥有高超技能的人思维方式与常人有什么不同么?

A: 有的,作者管这种拥有高超技能的人在处理他们的特长时的心理结构叫“心理表征”,其实就是一种处理问题的套路,存储的这种套路越多越优秀,技能也就越高超。作者研究发现,普通的人和象棋大师对于普通的棋局记忆能力的差异是很大的,普通人只能记住几个棋子,而象棋大师能记住整个棋局(甚至多个棋局),然而对于随机的棋局,象棋大师却比普通人多记不了几个棋子,根源在于对于普通的棋局,象棋大师都已经创建好了对应的模式(心理表征),因此他并不需要真的进行一次完整的记忆,而对于随机的棋局,这个时候对象棋大师也是全新的,所以他的那些模式就没有用了,从而表现得跟常人差异不大。对于这种心理表征,我觉得很像计算机里的硬件加速,把非常常见的问题固化,形成固定的套路,加速问题的解决。

Q: 如何掌握更好的心理表征?

A: 找这个领域里最好的专家和杰出人士。好的心理表征能高效的解决问题,比如学习物理,通过普通的做题训练得到的`心理表征并不是最好的,最好的心理表征是物理学家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作者提到了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讲授物理学的实验,与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不同,新方法是在上课之前提出一个物理学问题,让大家进行头脑风暴,提出各种研究思路,然后再讲最终的物理学研究思路,通过比较这些思路的优劣,了解到最终物理学理论的由来,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种方法的学习效果就比传统的教学法要好得多(当然对老师的要求也高很多)。

Q: 如何通过刻意练习的思路来改进中小学课程学习?

A: 我想了下,大概有这么几点:

1. 一定要刻意练习自己不会的,无论是作业还是考试,都要把绝大部分的精力放在那些做错了的题目上,已经熟练掌握了的题目就不要再花时间练习了。确实,这样做会让自己感到不舒服,那些已经会做的题目看上去熟悉又亲切,就像老朋友一样,而不会的题目则别扭很多,攻克这些难题总是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2. 找到最佳的心理表征。比如询问班上学得最好的同学或老师,他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心里是如何思考的,更进一步的话,了解那些行业的高手是如何处理的,比如通过了解物理学家研究物理的思路来学习物理,数学家们研究数学问题的思路来学习数学。通过刻意培养这种心理表征,使解决问题更高效。

3. 发散思考,老师讲题有一套思路,多想想其他思路,想想这些其他思路比老师讲的思路有何优劣,思考得越全面,对理论的理解也就越深入。这是一种在本没有反馈的情况下刻意创造反馈,反馈越多,收获越大。

Q: 我年纪大了,感觉脑子不行了,想学技能是不是太晚了?

A: 人的大脑的可塑性远比常人想象的高得多,甚至能弥补其它器官上的不足。书中提到一个美国和以色列共同进行的神经学研究:普通的中老年人读书看报需要戴老花镜,然而经过一定程度的训练,他们就可以阅读比原先小 60% 的文字,还能摘掉眼镜,并且阅读更快。经过仪器检测,发现他们的眼睛本身并没有什么改善,晶状体仍然缺乏伸缩性,而是他们的大脑学会了“去模糊”的功能。

Q: 我意志力很薄弱,坚持不下去怎么办?

A: 没有通用的“意志力”,一个有意志力在某个方面长期训练的人,在其它方面的意志力也不一定比别人强多少,并没有科学证据表明,我们体内存在着某种决定意志力的单个基因。因此与其谈论意志力,不如提高自己的训练动机。具体的做法是一方面强化继续前行的动机,另一方面弱化停下脚步的理由,只要前者强于后者,就能保持前行。更具体的做法,书中谈到了很多,比如留下固定的时间练习,进入能互相进步的圈子,自我激励等等。

以上就是我读《刻意练习》的一点感受,这本书翻译得很不错,全篇读下来都很流畅,看来译者也是用了不少心的。

【刻意练习读后感】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什么什么之旅作文 练篮球作文 读书的事例作文素材 我的业余活动英语作文 英语作文平均分 礼作文 一次探险作文 借物喻人的作文800字 什么的价值作文600字 雨中荷塘作文 友谊在我身边作文 写亲人的作文800字 我是小作家作文 青春的作文800字 以歌曲开头的作文 成长中的关爱作文 做实验的作文 高中作文读后感 自由的作文800字高中 存在作文 描写鲁迅先生的作文 我的暑假生活作文700字 关于定位的作文 追求与放弃作文 以圆梦为话题的作文 作文我爱夏天 随笔作文300字 春雨的作文300字作文 最好的陪伴作文 关于高粱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