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综合

李步满的经方验案:医疗举隅

2024-02-02 01:51:04
相关推荐

李步满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他在医学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经方医案被广泛应用并且得到了极高的认可。在实践中,他总结了大量的医案,深入研究药物的配伍和治疗方法,形成了独特的临床经验。这些经方医案见诸于医学著作和医学期刊中,成为后人学习借鉴的宝贵资料。李步满的医案典籍涵盖了多种疾病和症状,包括治疗方法、药物使用和疗效评估等内容。通过对这些医案的研究和实践,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经方,提高临床治疗水平,造福于患者。

第 1391期

作者/李雪民 杨曼 庞磊 李步满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中医科

编辑 / 段瑞⊙ 校对/许红

1乌梅丸治疗久利

郑某,男,52岁,病历号:187801,9月27日初诊。主诉:大便溏泻多年,加重1月。病史:患者有高脂血症、慢性结肠炎病史,大便溏泻多年,反复服用抗菌消炎西药(具体不详)及人参归脾丸、参芩白术丸等中成药均未见明显疗效,近1月来前症加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遂来诊以求中医辨证治疗。刻诊:大便溏泻,便意频频,一日大便4、5次,为不成形稀软便,伴口干口苦、神疲乏力、脘腹胀闷不适、腰部及下肢畏寒、足部冷感明显,纳呆,夜寐可。舌胖质黯、苔腻微黄,脉沉细。查体无特殊,大便常规检查无异常。西医诊断:慢性结肠炎;中医诊断:久利,证属胃热脾寒、寒热错杂。治以温脾清胃、寒热平调,方用《伤寒论》乌梅丸加减。处方:乌梅30 g,细辛3 g,肉桂5 g,党参15 g,炮附子(先煎1 h)10 g,炮姜5 g,黄连10 g,黄柏10 g,当归10 g,石斛30 g,砂仁10 g,炙甘草6 g,荷叶30 g,炒麦芽10 g,7剂,水煎服。二诊(10月11日):药后大便次数减少,一日3~4次,为不成形稀软便,脘腹胀闷感消失,守前方,7剂,水煎服。三诊(10月23日):诸症大减,未诉腹泻,大便一日2次,为成形软便,精神体力及食欲转佳,口干口苦减轻,仍觉腰部及下肢畏寒,足部冷感,夜寐可。药中肯綮,效果明显,前方减荷叶、炒麦芽,增炮姜用量至8 g,续服7剂。四诊(10月31日):大便正常,每日1次,为成形软便,精神体力佳,食欲好,无口干口苦,唯觉足部轻微冷感,前方去黄芩,加吴茱萸2 g,续服7剂收功。

按:本案临床表现在腹疼、腹胀、下利等消化系统症状基本上,既有手足厥冷、畏寒、冷汗出、大便溏泻等寒证表现,同时又有心中烦躁、目赤、小便黄等热证表现,病位涉及众多脏腑(肝、脾胃、肾),病机复杂多变,寒热错杂是其病机关键。舌胖质黯、苔腻微黄为脾寒胃热之象。乌梅丸出自《伤寒论》,为厥阴病之主方。厥阴病为寒热错杂、虚实互见、气血失调等疑难证候的综合概括,正如《医宗金鉴》云;“厥阴者,阴尽阳生之腑,与少阳为表里者也。邪至其经,从阴化寒,从阳化热,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也。”而乌梅丸方是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融酸甘苦辛四味为一体的综合方剂,凡寒热夹杂、上(胃)热下(肠)寒之证,都可考虑施以乌梅丸法。方中以乌梅之酸收,椒、姜、桂、附及细辛之辛热,黄连、黄柏之苦寒,人参、当归、白蜜之甘缓和而为一,辛甘酸苦合用各有所得。乌梅丸配伍独特,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刚柔共济,有收有发,邪正兼施,体用同调,和水火而顺阴阳,契合厥阴病的基本病机。另外,临床使用本方时,病情缓者可用丸剂,病情急剧者多作汤剂。

2射干麻黄汤治疗风咳

李某,女,67岁,退休人员,病历号:0805154028,初诊日期;9月18日。主诉:咳嗽、咽痒3年,加重1月。现病史:患者近3年来反复出现咳嗽,多为阵发性干咳,咽痒即咳,夜间咳嗽明显,遇冷风、烟雾或刺激性异味则咳嗽发作或加重,多次就诊于附近诊所,反复服用左氧氟沙星片,孟鲁司特钠片,羧甲司坦口服溶液、复方甘草合剂等抗菌消炎、止咳化痰药物对症治疗、治疗时症状稍好转、停药数周后咳嗽复发。近1月来,咳嗽明显加重,咳剧不能自止,服前述药物无效,遂寻求中医诊治。刻下症;阵发性咳嗽,咽痒即咳,痰少色白黏稠,伴咽干口燥,胸闷气急,无喘促及喉间痰鸣,纳可,寐欠安,大便干。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细。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清IgE及胸片无明显异常,支气管激发试验结果为阳性。西医诊断:咳嗽变异型哮喘;中医诊断:咳嗽(风咳),属风邪犯肺、肺失宣肃、气道挛急证。治法:疏风解痉,宣肺止咳。

方药:《金匮要略》射干麻黄汤加减。处方:炙麻黄6 g,射干10 g,牛蒡子12 g,荆芥10 g,蝉蜕9 g,白僵蚕12 g,地龙10 g,五味子10 g,乌梅15 g,清半夏10 g,炒菜菔子15 g,黄芩15 g,紫苏子15 g,生甘草6 g,7剂,每天1剂,水煎服。二诊(9月25日):咳嗽、咽痒、胸闷气急症状减轻,咽干较前加重,痰少质黏难咯,纳可,寐欠安,大便干。舌红、苔腻微黄,脉弦细数。咽干加重、痰黏难咯为肺燥之象,守上方加芦根、生海浮石各30 g,以清肺润燥化痰。14剂,每天1剂,水煎服。三诊(10月11日):咳嗽、咽痒、胸闷气急症状减轻,偶发阵发性痉挛性咳嗽、轻微咽痒,但不引起咳嗽、胸闷气急解除,仍觉咽干、咽喉痰滞感,纳可,寐安,大便略干。舌红、苔腻微黄,脉弦细数。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怒,喜叹息,加之咳嗽久治不愈,更增焦虑,而致肝气郁滞,肝郁化火,木火刑金,故见咽干、痰滞咽喉、咯痰不利,守上方加黛蛤散12 g,薄荷12 g,以疏肝解郁、清肝泻肺。10剂,每天1剂,水煎服。四诊(10月21日):无咳嗽,咽痒。无胸闷气急,咽喉痰滞感解除,心情舒畅,纳可,寐安,二便调。舌淡红、苔白微腻,脉弦细。复查支气管激发试验结果为阴性。病情痊愈,予菊花3 g,麦冬3 g,玫瑰花3 g,桑叶3 g,代茶饮以善后调理。随访6个月,咳嗽未再发作。

按:本案患者表现为发作性、刺激性、痉挛性干咳,咽痒即咳,咳剧不能自止,少痰或无痰,夜间或晨起咳剧,遇冷空气或异味则咳嗽发作或加重,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诊断为咳嗽变异型哮喘(CVA)。CVA是指以慢性咳嗽为主要或惟一临床表现的一种隐匿型哮喘,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失治误治可转化为典型哮喘。著名中医学家晁恩祥教授指出本病当按“风咳”论治,其辨证要点为咳嗽具有阵发性、挛急性、突发突止、变化莫测,同时多伴咽痒一症,咽痒即咳,不痒不咳,越痒越咳,遇异味或冷空气即加重,类似“风善行数变”“风性挛急”“风盛则动”“风胜则痒”等发病特点。本病病机为风邪犯肺、肺失宣肃、气道挛急,风证特点突出,而寒热之象不显,治当疏风宣肺、缓急解痉利咽,本案选用射干麻黄汤治疗,以射干、麻黄、荆芥、紫苏子为君,僵蚕、蝉蜕、地龙为臣,佐以牛蒡子、五味子、乌梅等清咽润肺之品,共奏疏风解痉、利咽止咳之效。且随访发现,本方可有效预防本病复发,值得临床推广。

3小柴胡汤治疗不明原因发热

梅某,女,70岁,病历号:1103298898,初诊日期:9月23日。主诉:咳嗽,低热2月。现病史:患者近2月来反复出现咳嗽,伴有低热,于我院呼吸科就诊,血常规正常,胸片示肺部小结节影,痰结核菌(-),其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予消炎、止咳药物治疗后咳嗽减轻,但仍有反复低热,遂求中西医结合治疗。刻下症:阵发低热,T 37.2~37.8℃,晨起热退,午后及夜间发热,干咳少痰,痰黏滞咽喉,咯吐不利,伴失眠、口干苦、胸胁胀闷不适,纳可,大便干结。患者平素性情多疑,焦躁易怒。查体: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明显干湿啰音,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细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胸片示肺部小结节影,痰结核菌(-),其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既往史:高血压病史。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发热待查;中医诊断:咳嗽,不明原因发热,证属少阳郁热、木火邢金。治法:解郁清热、润肺止咳。方药:《伤寒论》小柴胡汤加减。处方:醋柴胡24 g,黄芩24 g,赤芍15 g,地骨皮15 g,青蒿15 g,醋鳖甲15 g,法半夏10 g,太子参10 g,全瓜蒌15 g,生地黄20 g,生甘草6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9月30日):发热频率减缓,2~3日出现一次发热,咳嗽减轻,仍咯痰不爽、口苦、心烦不寐、大便干结。病药相应,继前治疗前方加僵蚕15 g,生大黄(后下)6 g,夏枯草15 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三诊(10月14日):药后未觉发热口苦减轻,夜寐可,大便一日2次,仍有痰滞咽喉感,前方减大黄为3 g,加黛蛤散6 g,14剂,水煎服。四诊(10月28日):无发热,咳嗽显缓,痰易咯出,大便正常,睡眠可,守方续服7剂停药。随访3月未再发热。

按:《伤寒论》中“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称为小柴胡汤之“四大主证,”“口苦、咽干、目眩”二三症称为“提纲证”。临证经验发现,小柴胡汤证之“寒热往来如疟状者”典型热型并不多见,多数病例每每出现“热势按时起伏”,呈周期性变化。寒热有规律之周期起伏,似可认为是“寒热往来”的一种形式。本案患者反复低热,但发热休作有时,与少阳病“寒热往来”相符;且患者症见干咳、痰黏滞咽喉、口干苦、胸胁胀闷不适、心烦易怒等,均为少阳证表现;舌边尖红,脉弦细数为少阳郁热之象。仲景云:“有柴胡证,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纵观本案患者证候、舌脉,病机当为少阳郁热、木火邢金。患者平素多疑易怒,致少阳枢机不利,肝失条达,气机郁滞,郁久化热,病在少阳半表半里,故表现为反复低热、休作有时、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等症。木火邢金,肺热津伤,故见干咳、痰黏滞、咯吐不利、大便干结等症。故用疏肝解郁、清肺化痰之法治之,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加用青蒿、鳖甲、生地黄、地骨皮等养阴透热之品,方证相应,收可靠之疗效。《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少阳之枢,通达阴阳,人身表里、脏腑上下气机枢转,有赖少阳之枢,即胆的功能贯穿于五脏六腑之中。小柴胡汤可和解少阳之郁,燮理气机。本文患者皆气机升降失常所致,且为规律性发作。故用小柴胡汤稍作加减,用治“休作有时”之病而获良效。

4侯氏黑散治疗发作性眩晕

刘某,女,64岁,退休人员,病历号:0708024525,初诊日期:1月15日。主诉:眩晕、不寐1月。现病史:患者近1月来反复发作头晕恶心伴入睡困难,于西医内科就诊,服用降糖、降压及镇静安神药后未见明显缓解,患者痛苦不堪,遂求中医治疗。刻下症:头晕头沉,恶心欲吐,心烦不寐,彻夜不眠,耳鸣目胀,口干口苦,咳嗽痰黄,气短乏力,纳呆,大便稀溏。查体:血压140/90 mmHg,未见其他阳性体征;舌质黯,苔腻微黄,脉滑略数。实验室检查:FBG 7.6 mmol/L,LDL-C 4.6 mmol/L,TG 2.8 mmol/L。既往史: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病史5年。西医诊断:高血压病、高脂血病、2型糖尿病、失眠;中医诊断:眩晕,证属脾虚肝旺、风痰上扰。治法:温脾平肝、化痰宁风。方药:《金匮要略》侯氏黑散加减,处方:太子参20 g,炒白术20 g,茯苓20 g,干姜3 g,细辛3 g,桂枝6 g,防风20 g,甘草3 g,当归6 g,川芎10 g,炒僵蚕15 g,黄芩15 g,菊花60 g,珍珠母40 g,白前15 g,白矾3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1月23日):服前药后,头晕显缓,入睡容易,无恶心欲吐,精神体力转佳,仍纳呆,口干口苦,大便正常。舌质黯、苔薄黄,脉小滑。症情大减,药中肯綮,守方调治,减菊花至40 g,加石斛20 g以养阴清热,14剂,每日1剂,水煎服。三诊(2月6日):头晕未再发作,睡眠佳,血压、血糖均平稳,唯觉口苦、便干,前方去珍珠母、白矾,加决明子30 g,续服7日收功。

按:眩晕一证,或从风论治,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有阴虚动风、血虚生风、阳亢化风等证;或从痰论治,丹溪云“无痰不作眩”,有痰热、痰湿之别。但本案患者反复发作头晕、恶心,伴心烦不寐、耳鸣目胀、口干口苦、咳嗽痰黄、气短乏力、纳呆便溏等症,结合舌脉特点,可见此证包括了土虚、肝风、痰热等证候表现,既非单纯肝风上逆,又非单纯痰浊上蒙,且脾虚之象明显,病在肝脾,“土虚木胜,内风动跃”(《柳选四家医案·评选环溪草堂医案》),此证病机关键为“土虚风动”,清代医家王旭高治肝十三法中“培土宁风法”即为此证而设。故本案治法以培土补虚为本,同时兼以平肝潜阳熄风、化痰清热宁神,选用仲景方侯氏黑散化裁。侯氏黑散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侯氏黑散全方集培土补虚、平肝熄风、清热化痰于一体,其玄机主要在于培土补虚、宁风散邪。方中重用菊花平肝熄风为君,白术、茯苓、人参、干姜培土补虚,细辛、桂枝、防风、白矾燥湿祛风,牡蛎、桔梗、黄芩清热化痰,当归、川芎养血活血,此“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全方药味虽多而不杂,配伍虽繁而严谨,可谓步步为营,丝丝入扣。目前临床将本方广泛运用于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多种以“眩晕”为主症、与风邪有关的疾病,疗效卓著。

5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失眠焦虑状态

张某,女,63岁,退休人员,病历号:1206084271,初诊日期:9月4日。主诉:失眠多年,加重1月。病史:患者有抑郁病史,入睡困难多年,平素服用奥氮平 10 mg每晚1次、度洛西汀60 mg每日2次等药均未见明显疗效,近1月来前症加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遂来诊以求中医辨证治疗。刻诊:入睡困难,烦躁焦虑,头晕乏力,手足汗出,偶恶欲吐,口干口苦,大便溏泻,一日大便2~3次,不成形稀软便,腰部及下肢畏寒,纳呆。舌胖质淡、苔厚腻微黄,脉沉细。西医诊断:失眠焦虑状态;中医诊断:不寐,证属胆热脾寒。治以清肝胆热、温补脾阳,方用《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处方:柴胡30 g,黄芩15 g,桂枝30 g,白芍15 g,干姜片6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炙甘草10 g,菊花30 g,防风10 g,生麦芽30 g,茯苓30 g,吴茱萸6 g,炒白术30 g,生黄芪15 g,天花粉30 g,瞿麦30 g,合欢皮丝30 g,高良姜10 g,手参3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9月11日):药后焦虑状态好转,烦躁减,手足汗出较前减轻,口干口苦症状消失,大便次数减少,一日1~2次,为不成形稀软便,脘腹胀闷感消失,自觉晨起咽中痰多,遂于前方去手参,加灯心草10 g,竹节参9 g,布渣叶30 g,7剂,水煎服。三诊(9月19日):诸症大减,睡眠转好,自述晚间度洛西汀可停服,精神体力及食欲均转佳,仍觉腰部及下肢畏寒。效不更方,遂于前方去竹节参、布渣叶,加荜茇15 g,四季青20 g,续服7剂。现患者自述停服度洛西汀仍睡眠大好,精神状态转佳,守原方续服7剂收功。

按:《灵枢·大惑论》中记载:“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明确指出若阳不入阴,则致不寐,即失眠。本案患者入睡困难,烦躁焦虑,可见即是阳不入阴,外扰于心的症状表现,而患者同时伴有口干口苦、头晕目眩的少阳热证表现及纳少、便溏的太阴虚寒症候,可见患者并非单纯的肝火扰神所致的不寐,而是兼有脾胃虚寒的胆热脾寒证,临床治疗应以清肝胆热,温补脾阳为原则,选用仲景柴胡桂枝干姜汤打底,兼顾少阳之火与太阴寒湿之邪。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方中三味主药相合,主要治疗兼具少阳、太阴症状者。在原方基础上加生龙骨、生牡蛎潜阳安神,以助睡眠;茯苓、白术健脾祛湿,吴茱萸、高良姜更助温补太阴脾阳之功;合欢皮丝味甘、性平,入五脏,安心神,使志合;菊花、防风疏肝清热,助柴胡、黄芩和解少阳。二诊时考虑患者痰湿较重且睡眠仍欠佳,便加入灯心草清心安神,布渣叶、竹节参祛湿化痰;三诊时考虑患者中焦虚寒较重,遂调整前方,加辛、温之荜茇入中焦胃经以温中散寒。柴胡桂枝干姜汤全方用药精准,面面俱到,且肝主情志,临床可广泛应用于情志不疏、焦虑抑郁的患者,均有显著疗效。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3)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4-02-02 02:36歆夜XY[海南省网友]IP:3416377266
    对于医疗举隅的经方验案,相信这样的实例对于提升中医的声誉和认知度都是非常有益的。希望这样的案例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顶10踩0
  2. 2024-02-02 02:21春暖花肆[福建省网友]IP:1743734088
    李步满的经方验案确实令人信服,这也是中医药在当今医疗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所在。
    顶5踩0
  3. 2024-02-02 02:06琴儿[云南省网友]IP:1743229623
    这篇经方验案真的让人对中医的效果刮目相看,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案例进行分享和交流。
    顶0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事情作文400字 乡下的美景作文200字 四五年级作文题目 微笑的力量作文300字 人与社会作文 红旗渠一日游作文 校园新气象作文 作文小小的我 反思的作文 美食作文300字 我的初中我做主作文 近三年高考作文题目 我与高考作文 2018考研英语二大作文 龟兔赛跑作文500字 好玩的积木作文 二人三足作文 春雨作文200字 爱作文 回家的味道作文 篮球赛的作文 写风雨的作文 他什么了作文 提高英语的英语作文 感恩作文开头 中考作文满分是多少分 初一开学第一天的作文 初中优秀作文范文 努力的作文800字 父亲的爱1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