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综合

于丹论语读后感:心得体会作文

2024-03-28 21:38:37
相关推荐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体会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体会1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首先想要说的是,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每每去到书店,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关于教人们“怎样做人、怎样对待人生挫折、怎样处事”的书籍比比皆是,而这些所谓的“心灵鸡汤”迎合了当今复杂社会下处于“心灵冲撞”中的人们所需要的那种必要的理解和必要的心灵慰籍,而这些书籍中,我认为于丹教授关于《论语》的心得体会却是最值得一看的。

想起以前上初中的时候,什么《论语》《庄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奥的东西,虽然在添鸭式的教育中我背会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在其位,不某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朗朗上口的句子,可自问心里对这些话的理解却是肤浅和随意的。或许,没有于丹,我大脑中不会再想起《论语》,不会想到通过读《论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也不会理解先人圣贤为什么会说出“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那种推崇,当看了于丹教授的书后,我知道了孔夫子的伟大,也知道了过去自认为深奥的孔夫子的《论语》并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贤们说的话,穿越沧桑,传到今天,仍然可以让我受益匪浅、温暖备至。

于丹教授说:“《论语》告诉大家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所以,当这本书被我认认真真地看完后,心里很为于丹教授把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通过《论语》完美结合后给予的精辟阐释表示喝彩!

对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于我这等凡夫俗子来说,不会也不想做任何评论,对我来讲,读懂、读透、悟到就可以了,所以,在这里就姑且把读到的一些我认为精彩的部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同分享吧!或许,迷茫中的你我,会不经意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和帮助吧!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体会2

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回顾自己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也会经常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如与家人因琐事产生分歧、和家人闹矛盾,工作中与同事有时会产生摩擦,与家长产生摩擦,面对不如意的学生会生气…看过《论语》心得让我明白了自己给别人带来烦恼的同时自己也很苦恼。让我找到了克服生活中不愉快的好方法。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体会3

最初知道“孔子”其人,是在“批林批孔”、“读书无用”那个年代,当时的大街小巷、机关、学校无处不见“打倒孔丘”的标语,但对其“腐朽”的儒家思想只是模模糊糊、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后来有机会读到《论语》,却也只是零零碎碎地读,对其中精深远遂的思想未能体味,更对那些个“之乎者也”提不起兴趣而束之高阁。直到看了央视《百家讲坛》,于丹老师以其清新流畅的风格,散文般和缓优美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故事,以及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为我们带来的令人耳目一新的《论语》解读后,我买来了《于丹<论语>心得》。近日休假在家,有时间静心阅读了这本书,读后让人感觉如沐春风,有一种心灵的触动。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录。孔子的儒家思想,备受历朝历代君主的推崇,也一直影响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就是在物欲横流、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仍然闪烁着真理和智慧的光芒。于丹老师笔下的孔子朴素平和、谦虚贤达,博学睿智,平易近人,时时为我们传递着一种博大、仁爱和快乐。于丹老师用其独到的眼光和快乐的感悟解读《论语》中深刻而又广博的人生哲理,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方面分别阐述自己的心得,如“《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我最欣赏的,也就是于丹老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

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温暖的、快乐的生活?秘诀就是去找到内心的安宁。于丹老师讲了个小故事:同为花岗岩,台阶不服气地向佛像抗议,“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通过这个故事,我把内心的安宁理解为:平和。以乐观向上、闲适超逸的性情融入环境;主动积极、坦荡旷达的胸襟投入工作;快乐愉悦、真实自然的心情拥抱生活,我们的心灵深处就会充满阳光、自信,生命就会快乐豁达许多,就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那样,去寻求内心的安宁。当然,要达到孔圣人的境界和于丹老师所说的那种和缓、从容谈何容易,必须经历千锤百炼方能修成正果,但不断地“修身养性”,逐步提升自己,努力追求内心的淡定和坦然是必要的,至少他可以让我们少一点烦恼,多一些快乐,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欲世界中让心灵找到归宿地与栖息地。

于丹老师告诉我们:“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面对“这样浮躁、竞争又这么激烈”的当今时代,“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我们应该向内寻求心灵的力量,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人生的缺憾与苦难,“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心情和态度”、“既然生死、富贵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归,个人无法决定也无法左右,那就要学会承认并且顺应”。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顺意,一帆风顺,总会遇上种种沟沟坎坎,有如行驶在海上的船,一定会遇到风雨,甚至巨浪,所以首先要正确面对,学会接受它、善待它,但不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应该是以一种积极的、乐观的心态去弥补、去看待。没完没了地纠缠其中,一遍遍地呼天号地,一股脑地去怨天尤人,只能痛上加痛,不能自拔,既有害身心,又于事无补。该放下时且放下,就像老和尚与小和尚的故事,换一种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就会有不同的心境,予人宽容,就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

《于丹<论语>心得》,不故作高深,不矫情卖弄,没有寻章摘句,没有引经据典,没有从教条到教条、从书本到书本的搬家,娓娓道来,循循善诱,将孔子从圣人的高位复原到脚踏实地的凡人,把闪烁着真理光芒的朴素语言和一些富有哲理的故事结合在一起,传递给人们一种温暖的思想力量,既通俗易懂又意味深长。虽然对于丹老师的观点不能百分之百的认同,但读后让人豁然开朗,淡然微笑,还让人掩卷而思,浮想联翩,真可谓服了一剂“心灵鸡汤”。

最后借用于丹老师的一句话为结束语:“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体会4

我要跟大家品谈的是一道心灵鸡汤。读过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的朋友们,或许都有一种触动心灵的感觉,我也不例外。想想自己在平凡的岗位上,日复一日地认真工作着,面对繁忙的工作,更多的时候,早已把烦躁变成无奈,把无奈变成习惯,总是多了几分负重,少了几分快乐,因而也经常把“郁闷”当作自己的口头禅。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一本《于丹论语心得》,竟然让我感觉自己豁然开朗,虽不能说是大彻大悟,但也深深触动心灵。我的心似乎能更柔和些,平静些,包容些,仁爱些。

我原本是不喜欢《论语》的`,更准确地说是我不喜欢那咿咿呀呀的“之乎者也”。还记得上中学那会儿,老师给我们讲解论语的开篇“学而第一”时,我就表现了厌烦情绪。那时,我就在想,孔圣人早已死了两千多年了,两千多年前的人类,别说区区几句话,即使再精华的东西,也会被几千年的历史车轮碾的灰飞烟灭,我就不信他还能在几千年前指导影响现代的人类社会?于现在想来,是非常羞愧的,缘于我对文化的理解,对个人的修养,以及对学习的态度。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她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这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灵。她说:“孔子只有温度,没有色彩”。就像易中天老师在该书序言中所写“实际上,真正伟大的思想决不会是只适用于一时一地一人,它们总是具有普遍性。”我想这也就是孔老夫子为什么能在几千年后仍然闪耀着智慧光芒的原因吧!

书中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每一个励志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人人都希望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于丹教授认为,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与内心相连。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夫子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您内心的安宁。

书中谈到孔夫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他曾经夸奖他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艰苦的生活对于别人来说难以忍受,而颜回却能自得其乐,于丹老师说,颜回真正令人佩服的,并不是它能忍受贫困,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贫而乐,富而好礼者”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人生百年,孰能无憾?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这是于丹老师品位的另一心语。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在家看《济公新传》,济公在途中遇到一位晴天、雨天,天天都哭哭啼啼的老婆婆,便上前搭问原因。原来老婆婆有两个女婿,一个是卖雨伞的,一个是卖鞋的,晴天时,老婆婆担心卖雨伞的女婿没了生意,赚不到钱,伤心哭泣;雨天时,老婆婆又担心卖鞋的女婿没了生意,赚不到钱,也伤心哭泣。道济师傅开导她说:“你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想一想呢?如果你想晴天的时候,卖鞋的女婿来了生意,赚到了钱;雨天的时候,卖伞的女婿又来了生意,赚到了钱,你是不是应该为他们高兴才对呀?一个简单的换位思考,让老婆婆喜笑颜开。快乐如此简单,活佛如此渡人,让我释然之后想到了更多。

工作中,把个人的无名火撒向无数人,把上班的无名火带到下班,把单位的无名火带给老公,这是我常干的事儿,我想也是大多数人常有的事。我们颠倒了生活的本质,之所以工作,正是为了更快乐的生活。有人问佛主:什么是佛?佛主说“无忧是佛”。快乐的生活就是人生的目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上班时尽心,下班时开心,我们就会在平衡中快乐地生活。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那份安宁。

如果说百家讲坛,坛坛都是好酒,那么于丹的《论语心得》,章章都会散发浓香。读罢之后所感悟到的,绝不仅仅是写下的这些,写下的也好,未写的也罢,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愿我们都能为更好的调整自己的心态找到一个出路,我想,这也是作者的初衷吧!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体会5

《论语》的真谛,就是要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我们现代人太需要心灵上快乐的生活了。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标榜说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于丹教授对现代人说半部《论语》可修身。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用最朴素语言,讲述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们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

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和谐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让世界充满爱,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人人都想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内心的太少。

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

社会竞争激烈,越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

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孔子的《论语》穿越沧桑,传递到了今天,让我们现代人仍然得到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现代人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体会6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于丹

寻找心灵的快乐

——读《于丹〈论语〉心得》有感

孔老夫子的《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在流传的2500多年中,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但一直以来,我们也认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晦涩深邃。今天,于丹手捧《论语》,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告诉大家《论语》的真谛,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捧一杯绿茶端坐台前,轻轻翻开书页,仿佛感觉孔子已穿越前年的沧桑,静静地坐在我们面前,他是那样的朴素、那样的从容不迫。此时,他不再是我们须仰视才见的圣人,而是一位温和的教者,在跟我们商榷怎样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快乐生活。

怎样才能寻找心灵的快乐呢?在我看来,孔老先生已经用最简单的四个字进行了阐述——仁者不忧。

何为“仁”,仁者爱人,就是要有宽大的胸怀,其实我们想一想,人的一生中,可能面临职业的波折、情感的背叛、亲人的离去、钱财的散失,凡此种种。我们姑且把它当成生命中一寸长的口子,人人都可能遇到。但是相同的客观境遇,在不同人心灵上带来的伤害与反响是不同的。这取决于我们的内心是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还是一个豪放的大小伙子。所以,那种不忧不惧的境界是我们心之神往的,只有达到内心的安详、坦然、镇定,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仁者爱人,除了有宽大的胸怀,还毕竟学会宽恕。学生问孔子,说:老师你给我一个字,让我终身行之乎。孔子跟学生讲:“其恕乎。” 这个世界上如果真有一个字让你一辈子受用,就记住一个宽恕的“恕”字,也就是说,以忠恕之心去看他人。那又何谓宽恕呢?孔子的解释,八个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情,就不要强加给别人了。用对自己的心去对待他人,也就够了,说说就如此简单,却很难做到。

仁者爱人,我们还必须拥有爱的能力。对于我们新世纪的女性来说,爱别人的同时更是要学会爱自己。所以我们在把精力投入到事业和工作的同时,也应追求高品质精神生活。有一个禅理故事说,一头驴子,从小拉磨,日复一日,唯一的动作是兜圈子。一天,它老得拉不动了。主人说:你工作一辈子,现在该退休了。从今天起你每天就躺在这里吃草、睡觉、呼吸新鲜空气。可是,这样的日子驴子活不下去,它每天还是绕着树

兜圈子,依然日复一日。所以说如果我们每天只顾着埋头工作,而忽视了健康、亲人、朋友、理想等等,那我们与这只驴子何异?

仁者爱人,从我们教育的角度出发,更应该要学会怎样爱孩子。曾经有一个女学生送给于丹一幅十字绣,上面绣着一个优雅的女人,弯着腰拿着一根针,下面是一个脏兮兮的小孩,举着胳膊,女人抓着小孩的胳膊。起初于丹并没看懂这副绣品表现的是怎样一种意思,后来发现背面竟夹着一张女孩的字条,上面写着:“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掉到地上的天使。他们来到地上是因为翅膀断了,在他们还没有忘记天空的时候,他们一直在寻找为他们缝补翅膀的人。”所以我想,在孩子的心里,我们老师就是这个可以为他们缝补翅膀的人。面对着孩子们的青涩、莽撞、唐突,我们要做到包容他们,用真心爱他们,鼓励他们。

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怎样才是真正的爱呢?于丹提醒我们,千万不要走进爱的误区。在书里,她告诉我们一个概念:爱,不一定意味着了解。所以说,爱必须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而这里我们首先面对的应该是自己的心。这对于今天的人来讲,可能很艰难,因为我们面临的每一个时刻都在变化,这种变化会让我们充满了迷惑。

有一个故事说得好。弟兄两人,白天出去远游,晚上回来走在自己家公寓门口,哦,突然想起来,电梯检修,这一天过了12点不再运行。站在这里要爬楼了。那家住在多少层呢?在公寓80层上。那怎么办呀?总要回家呀!好在年轻,怕什么呀,背着双肩背包迈开大步哗哗就往上走。

走个五层六层十层八层,问题都不大。走到20层,实在是太累了。两个人商量说,这样好了,我们把背包先存在这里,等有了电梯再回来取。放下行囊自然又步履轻松了,又往上走。

再走个20层,那就没有背包也举步为艰。心里一急就难免抱怨,互相指责;这个说,你为什么不提醒我早回来?那个说,你为什么不想起今天停电?总而言之都觉得对方对不起自己,一路吵吵闹闹相互指责,又走了20层。

走到60层呢,连吵架的劲又没有了,想想反正离得也不远了,就拖着疲惫的步子,缓缓慢慢悠悠逛逛,终于来到80层。

站在80层门口,两个人面面相觑,觉得忘了点什么东西。一想,钥匙忘了。钥匙放哪儿呢?放在20层的背包里??

其实回过头想,这就是一个人生的寓言。我们每一个人少小成长,老师、家长,鼓励我们荒废了多少青涩的愿望,那些勇敢的、荒唐的、充满浪漫迷思的童话般的心愿,

被我们一个一个地扔进行囊,背着他就上路,觉得人生还长,让我们慢慢去实现。

但是走到20岁是什么时候?读完大学,要走向社会去接受规则的制约了。一个新新人类,突然之间要上岗受到考核,才发现自己的少年的憧憬多么不切实际。所以大家会想说,唉把这个心愿存在校园门口吧。有一天终于可以成名立业了,在社会上可以调动资源了,我们再回过头来实现它也不迟。

这样轻装上阵,新新人类去打拼,20岁、30岁,大家没什么可比。其实大家也没什么积累,也停顿不下来。只有到40岁的时候,大家看一看,彼此之间的差别出来了,心里不平衡了??所以人到中年很容易抱怨,这就是所谓借支在斗的时候,心里不平衡嘛。那这种不平衡就会演变成相互攻击,吵吵闹闹。

走到60岁,一看,要退休了,觉得打打太极拳吧,练练剑吧,散散步吧,节奏放缓了。悠悠逛逛走到80岁门口,回头一望,当你回顾所来尽苍苍横翠微的时候,才蓦然惊觉,你20岁的那个梦想,其实一天也没有真正伴随过你,你把它存在的那个门口,其实是一条不归路,你已经回不去了。

我们的遗憾,往往就在于不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而在你了解的时候,才觉察丢失了最早的钥匙。

那除了了解自己,我们又了解别人多少呢?譬如说:我们了解过孩子吗?我们了解他们内心渴望拥有的真正的快乐吗?有一个美国的小故事,讲到周末的晚上,一个小男孩让妈妈换上一身崭新的衣服,妈妈在厨房里准备一顿精美的晚餐,全家人想要过一个很浪漫的周末夜晚。这个时候外面下起了滂沱大雨,这个小男孩一头就冲出去了,然后就在泥水里滚啊、玩啊,全身像小泥猴一样,可孩子还一边啪嗒啪嗒地往高台跳,一边隔着窗子喊,说妈妈我要跳到月球上去了。

妈妈会说什么?反正中国的妈妈十个有八个会揪着耳朵拎回来饱揍一顿,这个晚上谁也别想过好。但这个妈妈就隔着窗子淡淡地说了一句:那好啊,别忘了从月球上回家吃晚饭。

这个孩子,后来成为1969年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他从月球飞行器,迈出左脚踏上月球表面之前,从上面给自己的左脚拍了一张照片,他提了很骄傲的一句话。他说:“这对于我个人来讲,只是一小步,但对于人类,却是很重要的一大步。”

就是这个替人类迈出一大步的宇航员,他回到地面上,所有的媒体冲上去采访,说,此时此刻,你要对大家说什么?他对着镜头淡淡地说了一句话:“妈妈,我从月球上回来了,我要回家吃晚饭了。”

这是个很温暖的故事。却值得我们反思,我们的文化教育,是不是给了孩子太多有用的东西,而忽略了这种快乐?我们是不是用一些有用之才的教诲,使得他们的一生变得急功近利?而这到底是不是孩子真正所需要的呢?

还有个小故事很有趣,一对渔村的夫妇,两个人少年结发、恩恩爱爱。这个妻子从结婚那天起,就把这个鱼收拾好,每天把鱼的中段整整齐齐地打理出来,或者红烧、或者清蒸,做得很美味给他丈夫端去,她自己再厨房胡乱吃点鱼头鱼尾就算了。

日子一过几十年。等到儿女长成,老夫妻暮年相对,一辈子没有红过脸。老先生很惆怅地叹了口气。他说:“这一辈子我也没跟你提过什么愿望,我现在再不提我估计就晚了。”他说:“你什么时候能给我做顿红烧鱼头啊?”这先生说,你看哪,我从小就爱吃鱼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从娶了你以后就再没见过鱼头。

太太一听,眼泪就下来了。太太说:“我从做姑娘的时候最爱吃的就是鱼肉。我一直认为鱼肉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所以我就是因为爱你,我每天都把鱼肉给你吃了,我吃了一辈子我不爱吃的鱼头。但从来没想过你是爱吃鱼头。”

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的亲人、朋友、子女,往往是以自己的方式爱他们,不见得是以他们要的方式。

我们给自己的亲人买过多少他们不喜欢的礼物?那时因为我们喜欢。买得很昂贵,他如果不穿戴的话他怕你不高兴,但他用了他自己真不喜欢,是因为你并不了解他。父母都会爱孩子。我们经常在孩子选择志愿的时候告诉他说:嘿男孩子怎么可以学文科?没有出息!去报建筑系吧,或者学物理吧!言外之意就是说,孩子,一定要听爸爸的话,爸爸告诉你鱼肉是世界上最好的,你怎么能选择鱼头呢?儿子也不好意思说:爸爸,我这辈子就是喜欢鱼头。

所以说,知者不惑,才能做到仁者不忧,这当中又包含了多少的哲理人生呀!大家都希望拥有幸福生活,而幸福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尊重、了解每个人的思想,把微笑给自己,给家人,给朋友,给爱人,给同事,给每个人。因为人生苦短,珍惜拥有。

不管世人对于丹如何评价,我还是感谢于丹,把灰色的孔子链接到多彩的世界来,姹紫嫣红的世界,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感谢于丹,让我们以这样的方式解读《论语》,并从中获得心灵的快乐和生命的从容淡定。

《于丹论语心得》读书心得体会7

灰色的孔子又必须链接多彩的世界。这世界充满生命活力,姹紫嫣红,千姿百态,万类霜天竞自由。正因为有了生活的五彩缤纷,理论的灰色才不显得死寂;也正因为有了思想的高贵纯粹,纷繁的世界才不至于俗不可耐。灰色提升着品位,而多彩保证了活力。这也就是和谐。

于丹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孔子,一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链接是广泛的,东西南北,古今中外。主题却是单纯的,单纯到没有色彩,没有性别,没有时间和空间,只有温度。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仔细倾听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觉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语》一下子变得丰富和 温暖起来。于丹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有许多独到见解,豁然于眼前。 于丹对《论语》的解读能够赢得民众的掌声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没有把重点聚焦在什么王道政治、儒教等,她把论语的教导直接针对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讲解的心灵之道、处事之道都是帮助人的内心需要,这就是当今许多现代中国人的实际需要。尤其是在当今忙忙碌碌、竞争激烈以及精神相对空虚的情况下,人们更有对内心平安的追求,当然孔子不能给当代中国人完全的精神寄托,但《论语》中的一些内容的确能给人某种心灵安慰,也可以让人从中学到一些处事之道。

学习于丹《论语心得》,感觉最深的是能启发我们的心智,触动我们的心灵,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乐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对现实是否感到满足,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心态。面对眼前千变万化的世界,调整好个人的心态,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乐,是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中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人生的理想是心

中精神寄托的符合,只有站在个人心理的坐标系上,建立务实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职业生涯中有所担当,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最为重要。于丹教授把《论语》朴素、敦厚的哲理解读后以现代人的理解方式传递到我们,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就工作学习而言,一个人的目标,不能好高骛远,必须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同样,目标不能太小,不经一定困难能够实现的目标不可能带来多大的勇气,即便是实现了目标也不可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快乐。

在于丹对《论语》通俗化的解读中,无论是“心灵之道”还是“处世之道”,无论是“君子之道”还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种大气的胸怀,独到的眼神,加以审视、领悟,并用轻松自然的口吻娓娓道来。让我们的精神得以饱满,更从容,豁达,乐观的面对生活。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6)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4-04-13 16:26玫瑰珍娴[湖北省网友]IP:3389934592
    于丹写作风格清新简洁读完让人感觉心情愉悦对论语也有了新认识。
    顶0踩0
  2. 2024-04-11 01:18谁忘了.≡[宁夏网友]IP:1744469484
    3.
    顶0踩0
  3. 2024-04-08 10:10人淡如菊[西藏网友]IP:1861031457
    完于丹文章觉得自己对论语会更加深刻了收获颇丰。
    顶0踩0
  4. 2024-04-05 19:02怡宁[广西网友]IP:2814226245
    2.
    顶5踩0
  5. 2024-04-03 03:54家里家外[台湾省网友]IP:3406706789
    于丹解读让我对论语有了全新理解读感颇深。
    顶0踩0
  6. 2024-03-31 12:46沉默只为等你[西藏网友]IP:3411804793
    1.
    顶2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问我自己作文 童年的回忆作文350字 我学会了滑溜冰鞋作文 时间倒流了作文300字 致青春作文400字 游四姑娘山作文 关于过春节的作文 作文万能结尾 我最喜欢的动物作文 忘不了那微笑作文 关于相声的作文 青年强则国家强作文 童话作文350字四年级 想象作文150字 梦回大唐作文 高考英语作文高级句型词汇整理 那一次我很难过作文 知足常乐作文800字高中 作文我是初中生了 五年级上册作文第四单元 秋天的景色作文300字 5年级作文童年趣事 假期的趣事作文 作文春 去海边玩作文500字 英语三级考试作文 我的妹妹作文 新班主任作文 一件有趣的游戏作文 三年级作文我的学校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