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诗词

土崩瓦解

2019-12-22 06:00:01
相关推荐

【成语名字】土崩瓦解

【汉语拼音】tǔ bēng wǎ jiě

【成语解释】

土石崩塌、砖瓦破碎。比喻人民的反抗,及政权内部的争斗。语本《史记.卷一一二.主父偃列传》。后亦用“土崩瓦解”来比喻澈底溃败,不可收拾。

【成语典故】

《史记.卷一一二.主父偃列传》

是时赵人徐乐、齐人严安俱上书言世务,各一事。徐乐曰︰“臣闻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古今一也。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陈涉无千乘之尊,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无乡曲之誉,非有孔、墨、曾子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也,然起穷巷,奋棘矜,偏袒大呼而天下从风,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也),俗已乱而政不修,此三者陈涉之所以为资也。是之谓土崩。故曰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何谓瓦解?吴、楚、齐、赵之兵是也。七国谋为大逆,号皆称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当是之时,先帝之德泽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境外之助。此之谓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由是观之,天下诚有土崩之势,虽布衣穷处之士或首恶而危海内,陈涉是也。况三晋之君或存乎!天下虽未有大治也,诚能无土崩之势,虽有强国劲兵不得旋踵而身为禽矣,吴、楚、齐、赵是也。况群臣百姓能为乱乎哉!此二体者,安危之明要也,贤主所留意而深察也。……”

【成语注解】

1、秦:朝代名。公元前248~前207,战国秦灭六国后,秦王政统一天下,建都咸阳,实行中央集权。因秦始皇专制独裁,二世皇帝残暴统治,致使六国遗民纷纷起兵抗暴,后为刘邦所灭。

2、吴:国名。周代太王长子泰伯受封于吴地,在今江苏省吴锡县。传至夫差,为越王句践所灭。

3、楚:国名。周成王封熊绎于楚,春秋时称王,为战国七雄之一。领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后为秦所灭。

4、齐:国名。位于今山东省一带。周武王封姜太公于此,传至战国时,君位被权臣田氏篡夺。后为秦国所灭。

5、赵:国名。战国时七雄之一。约统有今河北省南部及山西省北部一带。后为秦国所灭。

【成语出处】

1、《鬼谷子.抵巇》:“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

2、《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引汉.班固〈秦纪论〉:“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周旦之材,无所复陈其巧,而责以一日之孤,误哉!”

3、《东观汉记.卷一○.窦融列传》:“率厉五郡精兵,羌胡毕集,兵不血刃,而虏土崩瓦解。”

4、《宋书.卷六九.范晔列传》:“吾虽幽逼日苦,命在漏刻,义慨之士,时有音信。每知天文人事,及外间物情,土崩瓦解,必在朝夕。”

5、《宋史.卷二八八.孙沔列传》:“若恬然不顾,遂以为安,臣恐土崩瓦解,不可复救。”

6、明.张凤翼《灌园记.第六出》:“土崩瓦解须臾事,四下军声起,孤城累卵危。”

【成语用法】

一、

语义说明 形容土石崩塌、砖瓦破碎的情景。

使用类别 用在“屋舍崩塌”的表述上。

【土崩瓦解造句】

1、可怕的土石流让许多屋舍土崩瓦解。

2、看到地震后灾区土崩瓦解的镜头,真是令人触目惊心。

二、

语义说明 比喻澈底溃败,不可收拾。

使用类别 用在“溃散瓦解”的表述上。

【土崩瓦解造句】

1、民心士气凝聚不易,但要它土崩瓦解可快得很。

2、许多的旧制度在一连串的改革后,正处于土崩瓦解中。

3、这个计划得由大家群策群力完成,任何人离开,都将使计划土崩瓦解。

4、经理要是一直如此刚愎自用,最后一定众叛亲离,公司也就土崩瓦解了。

5、有人在股市不断散播谣言,好不容易重建的投资人信心,又再次土崩瓦解了。

辨识

【近义词】:支离破碎,分崩离析,四分五裂

【反义词】:牢不可破,固若金汤,坚不可摧,坚如盘石

同 “土崩瓦解”及“分崩离析”都是用来形容组织团体的破裂。

异 ;“土崩瓦解”侧重于组织团体结构的垮台、崩解 ;“分崩离析”侧重于组织团体内部的离散、分裂。

土崩瓦解 分崩离析 辨似造句

这个流氓帮派的成员陆续被警方逮捕后,终将会走上土崩瓦解的命运。

老人一死,子孙就陷入财产争夺战,原来辛苦建立的事业王国顿时分崩离析。

【参考词语】:瓦解土崩

【汉语拼音】:wǎ jiě tǔ bēng

【成语解释】:即“土崩瓦解”。见“土崩瓦解”条。

1、《汉书.卷五一.贾邹枚路传.邹阳》:“使吴失与而无助,跬步独进,瓦解土崩,破败而不救者,未必非济北之力也。”

2、《英烈传.第五二回》:“是以有志之士,乘势而起,或假元世为名,或托香车为号,由是天下瓦解土崩。”

【参考词语】:冰散瓦解

【汉语拼音】:bīng sàn wǎ jiě

【成语解释】:犹“土崩瓦解”。见“土崩瓦解”条。

1、《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卫二刘傅传.傅嘏》裴松之注引司马彪《战略》:“比及三年,左提右挈,虏必冰散瓦解,安受其弊,可坐算而得也。”

【土崩瓦解成语故事】

“土崩”是指土石崩落,则土石之上的东西,必然随之消解倾覆。“瓦解”则是指砖瓦破碎。砖瓦破碎可以再行修复,较之于土崩,相对损害程度较轻。在汉代,徐乐为劝谏汉武帝的穷兵黩武,所以曾上书谈到当时的国家情况,分别用了“土崩”与“瓦解”这两个语词,加以说明二者的不同,藉此劝导武帝施政爱民。根据史书的记载,当时的社会实况是这样的︰西汉自汉初的文景之治,经过长期的休养生息,国力充沛。汉武帝雄才大略,即位后一改汉初无为而治的政策,进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货币,建立年号,继续削藩、加强中央集权,并取消和亲、主动出击匈奴,使得汉朝声威大振。但长期对外用兵,让原本丰裕的国力消耗殆尽。为了应付庞大的军费,武帝又开纳捐之例,定盐铁酒国营专卖,设均输平准法,但诸多措施,仍无法挽救日渐颓败的国势。而以钱买爵,造成贪污风气;重用酷吏,律令严苛,更使臣民刑狱甚滥,生活痛苦。徐乐亟思挽救国势,便上书向武帝陈述治国之道,他特别强调地举史事说明:“国家最大的忧患,在于土崩,而不在于瓦解。所谓的土崩,就是人民因为不堪暴政之苦,终于群起反抗。所谓的瓦解,就是政权内部的互相斗争。土崩将让旧有的政权遭到推翻,建立新的政权;而瓦解只是造成人事的改变而已。”徐乐希望能惕励武帝不可一味地穷兵黩武,更应该体谅人民的疾苦,使得人民能够真正安居乐业,这样一来,自然能够威震天下,平服四夷。到了班固写〈秦纪论〉时,“土崩”与“瓦解”已经合用,作为一句成语来使用。后来“土崩瓦解”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澈底溃败,不可收拾。此语另见用于《鬼谷子.抵巇》,以《鬼谷子》时代较多疑虑,故仍以《史记》为源。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玩游戏作文 梦想英语作文 心态 作文 二年级作文怎么写 暖的作文 英语作文六年级 陪伴的作文 对比作文 除夕 作文 作文四年级400字 闺蜜小作文 心愿的作文 旅行 英语作文 遇见的作文 茶作文 外婆 作文 研学作文 900字作文 80词英语作文 眼睛 作文 作文教案 作文我学会了 玫瑰作文 作文800字初中 满分作文高考 点赞作文 阅读的作文 写动物作文 时间的作文 物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