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最新高考作文任务素材:叶嘉莹

2020-10-19 09:20:01
相关推荐

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叶嘉莹少年时就表现出兼具悲悯与智慧的“诗心”。这得益于她的家庭教育。旧学修养极深的伯父是她的启蒙之师。伯父给了她一本诗 韵,教她“一东,二冬,三江,四支……”在她 10 多岁时,伯父就出题让她作诗。叶嘉莹记不起自己第一首诗的全部细节,只记得那 是一首关于月亮的诗,用的是十四寒的韵。 王国维曾有一句感叹:“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叶嘉莹忧患不断却成就斐然的一生,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 自少年时代,叶嘉莹就经历了国仇与家难的双重变故。她一生少有安稳的日子,经历了 3 次大的灾祸。17 岁丧母,让她比一般人更早 明白了生死离别之意。 1948 年,她随丈夫渡海抵台。台湾当局施行白色恐怖政策,丈夫因思想问题入狱,她和幼女也一度被拘,政治风暴让她无以为家。那 时,她常常做“回不去”的梦。梦中回到老家北平的四合院,但所有门窗紧闭,她进不去,只能长久徘徊于门外。她还常常梦到和同 学途经什刹海去探望老师顾随先生,却总是迷失在又高又密的芦苇丛中。 几年后,丈夫出狱,却因长期囚禁性情大变,动辄暴怒。为了老父和两个读书的女儿,她辛苦教书维持整个家庭,极尽忍耐,以平静 示人。 王安石的《拟寒山拾得》把她从悲苦中提振了起来。其中一句,“众生造众恶,亦有一机抽”,如当头棒喝。她跟自己说,要把精神感 情完全杀死,杀死了,就不会再烦恼。 “我们在大时代的战乱变化之中,真是身不由己。把你丢到哪里,就落到哪里,都不是你的选择。”在一篇文章中,她提出“弱德之美” 的概念,说诗词存在于苦难,也承受着苦难,因此是“弱”的;但苦难之中,人要有所持守、完成自己,这是“弱德”。她说自己一生 没主动追求过什么,面对不公和苦难只有尽力承担。她极其坚韧,“把我丢到哪里,我就在那个地方,尽我的力量,做我应该做的事情”。 1969 年,叶嘉莹携全家迁居加拿大温哥华。 “我的忧患总是接连而至的。”在一次讲座上,她念起一首诗的诗引,“1976 年 3 月 24 日,长女言言与婿永廷因车祸同时罹难……”她 左手拿着讲稿,右手撑在讲台上,短暂地沉默了一会儿。 “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痛哭吾儿躬自悼,一生劳瘁竟何为”。她叹命运不公,反思劳瘁一生的意义。“我半生漂泊, 辛辛苦苦维系着我的家庭,而我的大女儿和大女婿居然遭遇了这样的不幸。” 经过这一轮苦难,叶嘉莹突然觉悟,“把一切建在小家、小我之上,不是终极的追求和理想”。 1978 年春天的一个傍晚,她独自穿过一大片树林去投一封寄往中国的信。在那封信中,她向中国政府申请回国教书。她说自己一生“很 多事情没有选择的余地”,而这次是她唯一一次主动争取。从家中出来时,树梢上还有残阳余晖;往回走时,天色全暗了。那个黄昏, 她一直在思索如何对待余下的日子,“唤起了我年华老去的警醒”。她当时写了两首诗,其中有这样两句:“漫向天涯悲老大,余生何地 惜余阴。”1979 年,她收到中国教育部批准她回国教书的信,安排她先去北大教书,不久后又应李霁野先生之邀去了南开。每年 3 月,温哥华的 大学停课放假了,她就回到国内讲学。如此奔波 30 多年,直到 2014 年,她决定不再越洋奔波,定居在南开。 “所以我就回来了。”叶嘉莹放下讲稿,露出了笑容。莲心不死 回忆初回南开时的讲课盛况,叶嘉莹依然很兴奋:“那个房间里坐得比现在还满。”她朝台下比画着。台阶上、窗台上都坐着学生。 叶嘉莹白天讲诗,晚上讲词,学生听到不肯下课,直到熄灯号响起。她写了“白昼谈诗夜讲词,诸生与我共成痴”的句子,形容当时 的场面。 “文革”刚过去,学生对于新知和旧学,尤其对承载着真善美的诗歌,有极大的热情。叶嘉莹继承了她的老师顾随先生的讲课风格, “纯以感发为主”,全任神行,一空依傍,注重分享心灵感受。 这是很多学生和教师闻所未闻的教学方式。课后,有很多学生给她写信。徐晓莉是其中之一,她写信告诉叶嘉莹,听了她的课,“我的 人生就这样开始改变了”。 叶嘉莹在诗词教学中投入了深情。每次讲杜甫《秋兴八首》,念到“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二句,总因为长久思念故乡而 泪水涌动。学生钟锦说:“她不是把它(诗词)作为一个客观的学术对象,她是把学术、诗词本身和她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了。” 得知她有回国定居的打算,一些海外诗词爱好者与南开大学校方联系,出资为她在南开盖了“迦陵学舍”,名字取自她的号“迦陵”。 她喜欢南开马蹄湖的荷花,于是学舍就建在湖畔不远处。她的母校辅仁大学当年在恭王府,师生常在海棠树下作诗。恭王府的工作人 员移植了两株西府海棠栽在学舍院子里,满足了叶嘉莹的怀旧之思。 “现在已经完成了。”她露出笑容说,“所以我很高兴。终于有了一个归来的所在。” 叶嘉莹现在依然独立生活。她说自己有诗词为伴,不需要人陪。她对诗词投入了最多的情感,其外的事情,她都不在乎。她经常引用 《论语》的话,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如今,学生是她最亲近的人,他们傍晚陪她散步,她生病的时候他们在医院照料。 叶嘉莹形容自己是受了“旧道德、新知识”教育的人。这让她形成了遇事退让、平和不争的性格气质,但该做的事情她会做到最好。 她自己不争,也要求学生不争。别的导师会为学生发论文托人、打招呼,她却不肯为学生到处请托。在功利倾向日益明显的学术界, 她的学生发论文自然就没有别人的学生“便利”。但她坚信,好的东西,不需要走后门,别人自然能识得它的好。她公开对外说:“给 我做学生就得吃亏。” 叶嘉莹心里清楚,诗词在现实世界里不能直接带来利益。前些年她收了一个学生,原本是学法律的,爱好诗词。叶嘉莹收了,但劝对 方法律也继续学,因读诗词不好找工作。好在她的学生们也不为功利而来,能沉下心追随她,甚至有几位数十年来一直追随在她身边。 近些年,她把在海外多年的教学资料、录音录像一箱一箱地往回搬。其中包括她学生时代听顾随先生课时记的笔记。动荡岁月中,她 曾把这些笔记宝贝似的带在身边。它们现在已由顾先生的女儿整理出多种著述。至于近年带回来的许多资料,她希望自己能在短暂的 余年中,把它们整理出个样子来。 从 55 岁第一次回国教课至今已有 39 年,她仍觉得太短,感叹自己回来晚了。现实景象提醒她时间在流逝——每年秋天回到南开,马 蹄湖的荷花凋了大半。早年她就写过这样的诗句:“甘为夸父死,敢笑鲁阳痴。”她解释道:“夸父是追太阳的。我没有什么大的本领, 也没有什么大的学问,我也做不出什么大事来,但是我真的喜欢诗词。我看到了诗词的好处,我应该把我见到的好的东西说出来、传 下去。” 叶嘉莹写过一首《高枝》,其中有这样两句:“所期石炼天能补,但使珠圆月岂亏。”诗中包含了她晚年的心愿——炼石补天般地传承中 国古典诗词;也表达了对年轻人的期待,生怕他们对诗词之美无知无觉,“如入宝山,空手而归”。 诗的后一句来自民间传说。相传海中蚌壳里的珍珠圆了,天上的月亮也就圆了。叶嘉莹将其义引申开来,说只要每个人内心的“珠” 是圆的,那天上的月亮就是圆满的、不亏的。她放下讲稿,望着台下说:“我虽然老了,还是有这种痴心在。” 《考古》杂志刊登的一篇报道,让她相信古典诗词文化终能“珠圆月满”。因为报道说,两颗从汉朝坟墓中挖出来的莲子,在精心培育 之下,奇迹般地长出了叶子、开出了花。“莲花落了有莲蓬,莲蓬里边有莲子,莲子里边有莲心,而莲心是不死的。”叶嘉莹受其鼓舞, 写了一首《浣溪沙》,词中说:“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 此后,在很多场合,每当人们问起她对诗词文化未来传承的看法,白发苍苍的叶嘉莹总是复述这个故事作为回答。《浣溪沙·为南开马蹄湖荷花作》: 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荷花凋尽我来迟。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 悲欢一例付歌吟,乐既沉酣痛亦深!莫道后先风格异,真情无改是词心。诗歌的最大的作用,是要让你有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心灵。近处有道,拾道身旁广州铁一中学 姚智勇古人云:“道在迩,而求诸远。”明明近处有道,却舍近求远地去远方求道,令人费解。道者,道理、真理也。拓展开来说,亦是启示与发现,是思悟或实践得来的经验结论。道若是世界上客观的、本质的事物,道与道之 间就没有实质上的区别;道若是私人化的、个性化的事物,那么去哪里求取会不一样呢?多数人求道,往往看重一“求”,翻山越岭, 踏遍大江南北,艰难得道,却忽略了近处有道。拾道身旁,才不失为上策。近处有道,拾道身旁,往自己身上寻,往更贴近自己内心的地方寻。明代心学家王阳明按理学“格物致知”的方法寻道,独坐幽篁, 面朝竹子七天七夜,却始终没有悟出世间真理。他一时醒悟过来,方知道本在心中,人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摸索自己的内心。为此, 他大力发扬心学,鼓励世人内心悟道,而非盲目求远,行为虚浮。 王阳明求道方法警醒的不仅是当世人,更是现世人。现代人在忙碌生活之余寻求身心解放,回归自然,这种尝试跟人生与自然对话的 行为值得称赞。但无数人的方式是骑行川藏,学习三毛四处流浪。这种自称“文艺”的悟道方式,造成了国道堵塞、四处都是旅游景 点的状况。谁又能停下来或静下心来思考自己得到什么呢?可以想见,多数人把“道”简单地理解为了经历。其实,要求得身心解放, 哪需要这样舍近求远?静坐一隅,一杯香茗,一篇美文,一本小书,一首轻音乐,沉浸其中,我心飞扬,心无杂念,宁静致远,淡泊 名利,何时何地何情何境不可得身心解放?由此可见,倘若不能提高自己的品格,充实自己的内心,又怎能称得上 “求道”呢?作家王朔说:“你必须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表面上的相似。”朋友啊,不妨坐下来,沐浴着午后的阳光,手捧经典,细细品读,在与 名人大家思想的碰撞中撷取“道”吧。近处有道,拾道身旁,狠狠地扎进自己的生活中,掘取生活之道。罗启锐这位特殊的香港电影人,不从电影界的大家名作中去求取拍 片的经验,而是扎根香港人的市井生活,取材于自己的生活经历,拍出《岁月神偷》,悟出就算人生诡谲,仍要有一以贯之的信念这 个道理;莫言写作,离不开自己的家乡高密,把家乡的风土人情与西方魔幻现实主义完美融合,他所写的《红高粱》深入展现农村人 民的生活图景,悟出生活再艰难仍要继续的道理;梭罗把心停驻在瓦尔登湖畔,无欲于名利物质,发出对人生、对自然的诘问。如此 种种,皆是深入生活、从近处悟道。道固然不会向你走来,但你也不必疯狂追奔。先静下心来,往自己的内心靠近,往生活深处走去,欣然之间,便可得道。古人说:“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生活中,有些人在近处求道,有些人去远方求道。一件事,有些人往易处去做,有些人则向难处努力。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学习的意义作文 学滑雪作文 传统节日作文300字 在阳光下成长作文 我战胜了困难作文 四年级作文我的自画像 记事的作文400字 圆作文600字 我的梦想日语作文 日语作文我的一天 周记作文500字 我最爱的食物作文 我的阅读故事作文 新年活动作文 你是我的榜样作文 我的家风故事作文 关于向日葵的作文 与书同行作文 写一封信作文400字 我喜爱的植物作文 我不再迷茫作文 假期游玩的作文 感谢信英语作文模板 写人的作文三百字 心里暖暖的作文 榜样作文300字 方特游玩作文 绿萝作文400字 四年级上册优秀作文 包饺子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