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李白怀才不遇的故事

2020-11-06 23:20:01
相关推荐

怀才不遇的李白在长安待了一年多,就离开了。或许是李白政治上的怀才不遇,才使李白“四壁云山开醉眼,一楼风月话诗仙” 一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冠绝中国诗坛的千古奇才有着极高的政治抱负,但李白在政治上却失意重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倒也映衬得恰如其分。 家境富裕、接受了良好教育的李白自幼便显示出了在诗文创作上的超凡才华,在当时,李白的诗才就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与追捧。《蜀道难》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李白生活在政治相对比较开明的唐朝初年,以诗人的身份走进皇宫,受到了唐玄宗超乎规格的特殊接待,《草堂集》记录了唐玄宗见李白的情形。唐玄宗坐着轿子的,从轿子上下来,亲自步行到李白跟前来接见他。这是很隆重的礼遇。李白成为皇帝的嘉宾,被唐玄宗任命为翰林待诏,在宫廷中的翰林院供职。李白走进长安当做实现自己治国安邦理想的机会,当做一次大展宏图的机会。 然而,李白所担任的,并不是真正具有政治内涵,和政治意义的翰林学士。他担任的是一个陪着皇上,进行诗文娱乐的翰林待诏,也就是说李白手里这支笔不是用来起草诏书的。而是用来写诗文,用来润色鸿业,是用来佐佑王化的。是用来陪皇上散心的,没有什么政治责任。这是一支散心的笔,不是一支走向政治前途的笔。严格的意义上来讲,李白从事的跟政治不搭界。虽然跟皇上的关系很密切。但他根本是个没有品级的官,他连个官都不是,是一个诗文待诏,待诏里边最优秀的人,能发展成为翰林学士,但是数量很少,他们可能有时候帮皇上起草一点一般性的文书,翰林待诏就是陪皇上玩的。说雅一点就是陪着皇帝进行诗文欣赏,诗文创作的这么一个御用文人。李白跑到了一个自己陌生的环境里边。在长安待了一年多,却反而倍感怀才不遇。无法帮助他实现政治抱负。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李白,在长安并没有得到唐玄宗的重视,一直处在以诗文侍奉皇帝的御用文人尴尬地位。怀才不遇的李白在长安待了一年多,就离开了。或许是李白政治上的怀才不遇,才使李白“四壁云山开醉眼,一楼风月话诗仙”怀才不遇的原因 从上面可以看出李白是有着伟大纵横家政治才能的人,但为何他的才能不能施展?郁郁而终呢? 李白的思想深受儒道影响,儒家主张积极入世,“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道家主张归向自然以求行精神自由的隐逸之志,驱使李白直向山林,因此李白既想见于世又不愿意丧失人格的独立,既要保持人格的独立以不肯真的弃世归隐,因此一生始终处于既非仕亦非隐的特殊地位。为什么说特殊?中国历代诗人,或仕,或隐,或先仕后隐,或先隐后仕,或仕隐交错,或亦仕亦隐,总不出这么几种情况,每种情况都能举出若干例证。可以,像李白这样始终念念不忘于仕,又不忘于隐,实则既非仕亦非隐的诗人,恐怕再也举不出第二位了。处境之尴尬,他自己不是没有意识到:“仙官两无从,人间久摧残,“他在辞别朝廷十年之后讲这两句肺腑话,实可视为其一生经历的概括。不是入世与出世的矛盾,而是入世与出世都没有出路。他是那样高傲自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呤留别》),故不为世所容;而热烈用世之心又使他难寂寞,“迹谢云台阁,心随天马辕”,世外桃源或仙山琼阁毕竟都不是栖身之所,这种由主客观双重矛盾所引起的痛苦,既贯穿他的整个一生,李白的“仙官两无从”的双重痛苦,双重矛盾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可能在仕途上一帆风顺。 在隋未浩大的农民起义中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的唐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不得不在初期采取了一些比较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措施,这样就造成了社会的繁荣。元宝以前一百二十多年的唐代社会,基本上是处于和平安定的状态的,阶级矛盾也有了暂时的相对缓和,但统治阶级的一切措施,无非是为了本阶级的利益,到了社会安定繁荣的时侯,他们就会失去初年那种“开明”的精神,不断加重对农民的剥削,阶级矛盾就会随着尖锐起来。历代王朝都不例外,到了天宝年间,阶级矛盾已经非常尖锐。这些矛盾表现在土地上,制度上,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但课役和地租的负担却完全在农民身上。其次,官府、地主、商人还乘农民的穷困,一齐向农民施放高利贷,农民为生活所迫,出卖自己的土地,土地兼并也就渐渐严重起来.此外,阶级矛盾尖锐还表现在兵役问题上,唐代是对外用兵相当频繁的一个朝代,这里必须把唐初的基本上的自卫性质的战争,同后来的侵略战争区别开来 唐初政治是比较开明的:“上日,诸至公无私,故能服天下,朕与卿辈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故设官分职,以为民也,当择贤才而用之。“但当李白参加政治活动的时候,统治阶级已经腐化,已经是李林甫,杨国忠当权,皇亲贵宦当权的黑暗时代了,当时的政治情况也可以从一些史料中看出点眉目:‘林甫恃其早达,舆马被子服,颇极鲜华。自不学无术,仅能听从上的诏令,有才名于时者,甚忌之。“林甫善刺上意,时帝春秋高,听断稍怠,厌绳检,重接对大臣,及得林甫,任之不疑。林甫善养君欲,自是帝深君燕适,沉蛊衽席附离都虽小人,且为引重。同时相若九龄、李适之皆被贬,至杨慎矜、张琮、庐幼临、柳升等缘坐数百人,并相继谏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不愿同流合污的正直的人是没有出路的。李白的怀才不遇就是这样造成的。 李白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大诗人,他有着纵横家的雄才伟略,却不幸遇到一个由盛转衰的朝代,未逢圣主,奸臣当道,其性格又是那样的遗世独立,不肯同流合污,其才能又怎能施展呢,最后只郁郁而终,呜呼唉哉,我心悲痛不已。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提高作文水平看什么书 父爱作文800字初中 我的铅笔盒作文 秋之韵的作文 关于大丈夫的作文 四季的雨作文 妈妈对我说作文400字 做水果沙拉作文300字 五年级作文春天 有关真情的作文 多样的我作文 关于母校的作文500字 我的老师为主题的作文 摘菜作文600字 家书英语作文 捏泥人作文300字 以自信为主题的作文 坚守道德底线作文素材 我是书迷作文400字 青春自护暑假安全作文 龙井茶作文 有关自由的作文素材 游漓江作文 仓鼠四年级作文 冬天风景作文200字 5年级作文400字 关于过六一的作文 感受关爱的作文 新学校新同学作文 欲扬先抑写人作文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