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跟着大师学写作 深度拆解方纪《三峡之秋》感悟优美大气

2020-11-15 16:00:01
相关推荐

从2019年我开始学习写作。从那时起,我开始大量进行阅读,从学写书评开始尝试,学着进行输入后的输出,想练习着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这一段时间看了许多名家写的书评,想去模仿着写,可写出来的东西自己感觉与别人相差甚远。

后来看到劳伦斯的一句话,他说写作是没有公式的,别人的写作方式不一定适合自己。

就是说对于我这样的新手写作者,不是要一味的模仿、复制大师的写作方式和写作风格,而是应从拆解大师作品开始观察,发现、理解并学习这些名人名作的技巧写法,然后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并尝试在输出中运用,方能见到实效。

“革命文学大家”方纪,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大家,也是一位品德非常高尚的作家。在文学的前沿阵地,他几乎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他的大量诗歌散文和文艺评论视野开阔,热情奔放,抒发了对祖国人民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无限热爱。

我还记得初中时学过方纪写的《挥手之间》,记录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赴重庆参加国共和平谈判,这一重要历史时刻。把主席的举手示意写得荡气回肠、豪情满怀。

今天重读方纪的《三峡之秋》,为他高超的写作手法,流淌于笔墨的情怀所叹服。文章以开阔的视野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对三峡之秋的喜爱。

那么,今天就让我从深度拆解方纪的这篇文章中学习吧,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拆解,分别是构思、语言及思想内核。

一、构思巧妙,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一篇好文章,一定有分明完整的结构。

总体说来,文章是总分的结构形式。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秋天来临,橘树和柚树果实累累,散发清香,使三峡充满了秋天成熟的气息。

第二部分(从第2自然段到结尾)写中秋这一天的早晨、中午、下午、夜晚不同时间里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

文章的开头,往往是一件颇为踌躇的事,同时也关系到一篇文章的好坏。它的题目是《三峡之秋》,其实已经给读者交代了文章所写的时间和地点。

文章一开头就直接开篇点题“三峡已经是秋天了,”这既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又与结尾段“这一天,正是中秋。”首尾遥相呼应,直接点明写文的具体时间,这也与文中所描绘的景物一一对应。

每段段首,既点明了一天中的时间,“早晨——中午——下午——夜”,又引出下文所要描写的景色。很明显,文章是以时间为顺序来进行叙述的。

每个自然段都是段首写时间,接下来就描写景物,没有使用关联词,但却过渡得非常自然,没有丝毫突兀的感觉。在描述中有这样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

01动静结合 相映成趣

在文中,作者将景物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起初写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的橘柚树叶,如岩石般坚硬、挺直。叶子慢慢由绿变黑;果实也慢慢由青变黄。接着写透明的露水在阳光下慢慢消逝,撒了一层白霜的橘柚树和山岩上的树叶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山岩、树叶” “露水、群峰”“ 峭壁、峡谷”这些静物给读者展现出了一片静谧中的三峡清晨。

随即接下来“中午”,笔锋一转,“阳光在水面上跳跃,如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激荡跳跃的光辉、波光荡漾,”就像是一个安静的长镜头,忽然间给人呼啦啦来了一串肆意欢腾、极度夸张的动作,给人的视觉、听觉很强烈的冲击。这些动作描写在一片静谧中显得分外耀眼。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这样的动静结合,将三峡秋天的迷人之处写到了极致,表现极具张力。

02从远近、高低、明暗等多角度地去描写同一事物

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文章先描写树叶露水再描写群峰,视线由低到高、由近到远;接着再描写在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使江面变成了一条明亮的小溪,长江也由宽阔变得狭长。在描写三峡的夜时,用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来衬托江面的暗;用偶尔驶过的驳船和长长的汽笛来衬托江面的静;红色的光晕和暗色的江面动静相生、摇曳多姿,甚至让人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韵致。

方纪在写景物时,先思考、构架好结构,再对所需要描写的景物,仔细观察。接着是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明处到暗处,多方位多角度地去摹画,去描绘一幅瑰丽的文学画卷。

这是我从文中拆解到的第一点,写作需要精心构思,巧妙安排,创设意境。

二、锤炼语言,形成风格

散文的语言最主要的为了表情达意,都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文章是作者思想和人格修养的体现。就语言而言,散中见整,清新自然。散文的语言不刻意雕饰而不乏文采,不有意追求而自得其意蕴。

所以,学会品味文中的语言,对我们的写作大有益处。

我们可以从用词、修辞、表达方式、语言特色等方面来进行简要分析。

方纪的散文多以“优美、大气”著称,他善于将充沛、激昂甚至浓厚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壮丽的场面取胜。

方纪在这篇文章中,对景色的描写可谓是浓墨重彩。为了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所表现的文学语言非常的精彩,

将青色的岩石比作树叶是比喻;将渔火、灯标比作长江眨着的眼睛,既是比喻又是拟人;将中午的长江比作一条欢腾着的金鳞巨蟒,是比喻又是拟物;将月亮比作发亮的云母石是拟物;说它好像是从山上长出来,这又是拟人;

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直立的深深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

这句话里既是对比,又掺杂着比喻、拟人和排比。这众多的修辞方法融合在一起,将月亮升起来后,三峡的夜表现得美轮美奂。

文章的语言细细评味颇有韵味:早上的三峡是阳光下的绿叶金实;中午是欢腾的金鳞巨蟒;下午是青色黄昏中的变成一条小溪的江面;夜晚是睁着朦胧睡眼的红色光晕,也是月光与山之间交相辉映。

也可以把早上好似一个明丽的少女,那么中午就是一名热情奔放的年轻小伙,下午好似一个中年妇人平静而平和,夜则更像一个孩子瞌睡的眼,在温馨而静谧的氛围中昏昏欲睡。

文章多用短句、偶有长句,短句显得明亮轻快,长句显得气势磅礴。句子的长短也带动了整篇文章的节奏感,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颇有韵味。

短句其实更能衬托出三峡秋天的特点或说基调:明丽又神秘;长句能把一个景物或现象描述得入木三分、活灵活现。

这是我从《三峡之秋》中拆解出的第二点,写作要学会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不断地对语言进行锤炼,形成自己的风格,真正地学会表达。

三、思想内核

文学的目的是综合的表现人生,不论是用写实的方法,是用象征比譬的方法,其目的总是要表现人生,扩大人类的喜悦和同情,有时代的特色作它的背景。我觉得文学作品除给人欣赏外,至少还需含有永久的人性,和对于理想世界的憧憬。——茅盾

散文不仅要写得意味悠长,还要借助景物展现自我的真情实感。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三峡之秋》一天中三峡的景物的特点:

1、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2、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3、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4、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

5、月亮上来了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过于狭小,连月亮也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也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宛若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亮,从山顶上,顺着直立的深深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

这里用“泻”描写月光将清辉洒向江面时的动态美;用“挂”着的银光闪闪、如丝一般柔滑的素锦,来表现月光的静态美。用“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 “直立的深深谷壑” “凌空飞降的瀑布”勾勒出三峡之夜的雄奇壮美;用 “朦胧的青光”“宛若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 “一匹匹素锦”展现出三峡之夜的温柔可人。

三峡有如小诗,新鲜而明丽;有时如巨蟒,活跃而热烈;有时如仙女,朦胧而明亮;有时又如画卷,幽静而神秘。真是气象万千,美轮美奂。

在这幅立体生动的三峡秋景图中,字里行间洋溢着方纪对三峡、对长江的喜爱和赞美,其实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热爱。正是对祖国对人民的这种深厚感情,他才会经常将一个动作、一件事情叙述得无比的崇高,让人无比景仰。将一个景物、一个现象表现得如此优美雅致,如此的具有感染力。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一篇好文章语言既能表情达意,又能让读者从中领悟到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想法和思想感情,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是我们读一篇文章最主要的要把握的地方。这也是我拆解本文得到的第三点。

四、结语

方纪的文章不拘一格,文无定法,有时甚至文无定见,他常常是党之所需,时之所尚,意之所适,情之所钟,就执笔为文,洋洋洒洒。——孙犁

方纪的作品,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文学评论,都能为时而作,为人民所写,他的作品中对人物的塑造、对景物的摹画、对事件的评论,既有粗线勾勒,又有工笔细描,值得我们认真去琢磨、去学习。

在我们学习写作过程中,我们需要在拆解名家的作品中不断地去学习,去感悟、去成长,力求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和风格,这才是我们需要付出努力去摸索、去追寻的。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朋友作文提纲 诚信材料作文 名胜古迹作文500字 爱国作文小学 晚起不如早起作文 我的大学作文500字 介绍黑龙江作文 我的爸爸作文怎么写 描写蟹爪兰的作文 我的家乡作文450字 默默无闻的清洁工作文 人生不设限作文素材 遇见作文600字 600字高中作文 作文遇见 乡下风景作文400字 400字写人的作文 英语万能作文素材 寻觅春天的踪迹作文600字 陪伴 作文 游济南趵突泉作文 书我的朋友作文800字 生活中的烦恼作文400字 晚归作文 我所期待的班级作文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文 欣赏什么的我们作文 什么的手作文500字 我爱什么作文350字 父母的爱5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