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晚熟的人”莫言在故乡齐鲁

2020-11-16 13:10:01
相关推荐

来源:大众日报

7月31日晚,著名作家莫言携新书《晚熟的人》试水网络直播,这本书是他获诺奖8年后的最新小说集。故事依然多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看官有所不知,从去年4月开始,莫言先后去烟台、潍坊等地参观考察,约三五好友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园中寻幽,在古国遗址、先贤故居处驻足,“晚熟”之人于熏陶中得一种新的体验。

醴泉寺边寻醴泉

2019年底,莫言与王振合开了《两块砖墨讯》公众号。哪两块砖?谦逊的莫言先生甘愿做书法之“砖”去引玉,引更多人对书法、书写的重视、对书法在日常应用的重视,而另一块“砖”就是书法家王振。

8月22日上午11时,在邹平市醴泉寺门前,我握到了“两块砖”的手。莫言见我盯着王振不言语,就说,王振在舒同身边待了8年,现在是北京舒同文化艺术研究会会长。

一说舒同,我们就有话题了。舒同被毛泽东誉为“党内一支笔”“马背上的书法家”,有趣的是,毛泽东为好多省的省委机关报题写过报头,但就没给山东《大众日报》题,为何?毛主席说,山东有个大书法家舒同嘛。1956年,时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的舒同为《大众日报》题写了三种报头,交替使用,一直沿用了14年。

是王振邀请莫言来到他故乡邹平的。作为《经典诵读与书写》主编,他是背诵着《岳阳楼记》长大的,曾写过无数次《岳阳楼记》长卷,现在仍能并乐意随时把“范仲淹”背给大家听。到邹平,他第一站就引着莫言来到醴泉寺内的范文正公祠。

莫言仔细听着讲解员讲述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读的经历。划粥断齑故事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宋人魏泰《东轩笔录》记载范仲淹少时,“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划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齑数十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

走出范文正公祠,莫言突然回头小声说,“范仲淹塑像前的‘範文正公’牌位,“範”字写错了,应该是‘范’。”

哪儿错了?我回来补课,方得知范氏之“范”,自古以来就没有简、繁体之分,自作为姓氏的“范”诞生那一刻起用的就是这个“范”字。之所以出现混用,原因在于简化字将“範”字简化之后使用了同“范”一样的字形,但是两者的意义截然不同。

醴泉寺三面环山,因醴泉而得名,醴泉在长白山的山坡上,山路不好走。莫言笑着对我说:“记者还怕路不好走吗?我也当过记者啊。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在这里苦读时,肯定路更不好走。”可不,莫言转业到检察日报,也有记者经历呢。

出醴泉寺东门,上行约五十步,左拐上山。因少有人走,小路长满了荒草,有开荒者种上了韭菜。莫言小心地躲闪着说:“绿草的清香味真好闻啊,别踩了人家的韭菜。”莫言老师的话,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割草的经历,脑海里满是裤腿上、鞋子上被打湿了的露水和淡淡的甘草香味。

拨拉开伸过来的枝条,终于见到了醴泉,泉池有水,但不是喷涌。“醴泉”二字传说是清初名著一时的“神韵派”领袖王士祯祖父王象晋所书。莫言说:“看着像启功先生写的,对吧,王振?你这大书法家。”

王振说:“我是邹平人,很惭愧,没注意这些细节。”

“搞旅游,可以在这上面做文章啊,传着传着就传得家喻户晓了。”莫言说。

醴泉边花椒树上的花椒点点红,有两只红蜻蜓飞来。红蜻蜓少见,莫言说:“在我高密老家,说蜻蜓是俊媳妇变的。”莫言在短篇小说《秋水》中就专门写到红蜻蜓,写的是儿歌:“绿蚂蚱。紫蟋蟀。红蜻蜓。/白老鸹。蓝燕子。黄鹤鸽。/绿蚂蚱吃绿草梗。红蜻蜓吃红虫虫……”

“殷雷起眉际,极目穷寥廓。”这是王士祯《醴泉寺高阁瞻眺有怀范文正公》中的诗句。莫言先生此来,也当有感慨。我几次想问,没开口。

“人文昌盛地,黄河过邹平”

莫言走路很快,健步如飞,我紧跟慢跟的,才跟上他的节奏。莫言说:“我是当过兵的人。”但在邹平博物馆,他放慢了脚步。

首先看到的是丁公陶文。1992年1月2日上午,邹平丁公村一村民在为考古队清洗陶片时发现,有一块陶片上刻着奇怪的符号,似乎是文字。他立刻报告给考古队,专家对陶片进行核对,最后确认这个陶片是龙山时代晚期的文物,上面文字比甲骨文早800年。听说13个古字只辨认出3个,莫言说:“像猜谜一样,这是我们的先人的智慧啊,字就是画,书画同源。”

“伏生传书故事,这个我知道,伏生是哪里人,我不清楚。我看过国家京剧院的京剧《伏生》,张建国演的。感到伏生这个人了不起,有血性,悲壮。邹平真是人杰地灵啊。”

伏生,又名伏胜,是邹平市韩店镇苏家村人 ,曾为秦博士。始皇焚书,他冒死于壁中藏《尚书》,致家破人亡。汉初用所藏《尚书》教于齐鲁之间。今文《尚书》学者,皆出其门。微弱的身躯,赓续起文明香火。

看到魏晋算学家刘徽,算出了当时世界上最精确的圆周率为3.1416。莫言说:“太伟大了,1700年前就算得这么精确!”

陈仲子、马耀南三兄弟、李广田、梁漱溟……莫言说:“邹平没有理由不成为文化圣地。”

把醴泉“神韵”带回高密老家,莫言赋诗一首,发在《两块砖墨讯》公众号上。诗曰:“龙台看山色,醴泉听雨声。/伏胜授经妙,刘徽算法精。/范公苦读处,后乐先忧情。/人文昌盛地,黄河过邹平。”

莫言说,这次来邹平,受益良多,主要是得到了文化上的熏陶。他还调侃邹平人王振:“我们都当过兵,直来直去,我每次问他邹平有啥好吃的,他都说没啥。怎么没有啊?你看纸皮包子、孙大嫩豆腐多好吃啊。邹平我还得来。”

“规矩都是人立的,

他们就是立规矩的人”

8月23日上午9点半,莫言来到山东博物馆,参观正在预展的《妙染寻幽——山东省古代绘画精品展》。副馆长杨波说,本次展览是山东博物馆今年重点推出的展览之一,荟萃山东省内六家博物馆的76件/组绘画精品,遴选了元明名家的稀世珍宝。它是全省丹青极品的第一次大规模的集体展示。

讲解员刘蕾娓娓道来,讲解着出自朱檀墓的元代钱选《白莲图》卷和仅有四件作品传世的张舜咨《苍鹰竹梧图》轴,讲解着以李在、林良、吕纪为代表的宫廷画和以倪瓒、陈淳、陆治为代表的文人画等。莫言不时用手机拍下来。

一幅幅纸绢上的无声诗,透着素淡古雅的气息,萦绕了绘画绵延千载的内在精神,浓缩着先贤几百年来的思想传统、美学追求和生活观念,呈现出元明以降清晰的艺术演进线索。 莫言对展览中的每件文物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仔细询问作品的题跋和与作品相关的知识,诸如作品来源、艺术性和绘画技巧等。“莫言的古文字造诣很高,画中的跋语很多都能脱口而出,令人敬佩。”研究馆员、书画部主任于芹说。

莫言还观赏了元代赵孟《雪赋》卷和清代郑燮《双松图》轴,他和工作人员共同探讨了楷书四家之一的赵孟在创作《雪赋》时的复杂心情,对其中年的书法艺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像《双松图》这样大幅的精细之作在郑燮的作品中是不多见的,而且郑氏擅长的竹、兰、石和其不常画的松集中在一幅作品中也是很难得的。

莫言一边看一边说:“郑板桥的字,被后人形容为‘乱石铺街’,你看字越写越大,随心所欲,一个字单独看不好,放在整体上就好看了。郑板桥不讲规矩,其实,本来没有规矩,规矩都是人立的,他们就是立规矩的人。后来人们说,这是郑板桥笔下的字和竹子。大家就认可了。”

观看陈梗桥书法展时,莫言对陈老早年书写的对联以及近期创作的丈二的毛主席诗词《游泳》比较欣赏,对陈先生“不教一日闲过”临习古人、精研笔法的精神表示敬佩。观展后,省博物馆副馆长杨波把《陈梗桥书法》和陈梗桥著《书画论集》转赠莫言先生。

莫言还参观了《鲁王之宝——明朱檀墓出土文物精品展》,这里展出的明朝第一代鲁王朱檀墓中的出土文物,莫言饶有兴趣地欣赏着冕冠佩饰,家具服装、笔墨纸砚、琴棋书画、彩绘木俑等文物。

汉代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木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汉代人以石为地,以刀代笔,描绘出汉代现实生活、丧葬习俗和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被誉为“汉代历史的画卷”。

文物看上去是死的,但好的解说,能把文物唤醒。听着解说员刘蕾的讲述,莫言很赞赏,他说:“解说得好,专业,精确。”

杨波和卢朝辉两位副馆长邀请莫言题字,莫言笑了笑,略一思索,欣然写下了“蔚然大观”四字。

“高密还有这么珍贵的东西啊”

崔子忠“春夜宴桃李园”轴以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为内容,围绕“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描绘了一片良夜美景和才俊聚首的画面,表现了“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的主题。崔子忠存世作品极少,而这幅精细佳作竟然一度埋没在煤渣蛛网中,侥幸因收藏家王西泉的慧眼识珠而逃离厄运,重见天日。

根据裱边陈矩曾的题跋可知:此图是王西泉先生在高密的一户人家发现的。莫言看着画笑了,“高密还有这么珍贵的东西啊。”他用手机拍了下来。

刘蕾说:“这幅画虽然无款,但画中散发出的‘静穆雅秀之气’让王西泉先生震惊。他依据自己所藏的崔子忠仕女图等真迹,断定此物为崔氏真笔无疑。他请潍县乡绅、好友陈矩曾在画的裱边写下了这件宝物的来龙去脉。”

在山东博物馆《山东省文化遗产保护片区规划图》上,莫言看到了高密东北乡“青纱桥”的标注。

青纱桥,当地人称孙家口桥,抗战期间著名的孙家口伏击战就发生在这里,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就是根据这个故事写的。青纱桥也成为张艺谋拍摄电影《红高粱》的主要拍摄地之一,2013年拍摄电视版《红高粱》时,青纱桥又一次成为取景地。如今,这座桥是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部分时间,沉默的莫言

在莫言小说《晚熟的人》中,有个推动故事的关键情节,那就是白酒。上世纪六十年代,知青单雄飞拜蒋启善为师,带的束脩就是酒。作为莫言粉丝,我发现,他写的大部分小说有酒的味道,飘着酒香。

2020年6月20日上午,莫言到诸城市相州镇参观完王统照纪念馆,直奔景芝酒业参观酒之城博物馆,景芝酒业的工会主席冯金玉是莫言的粉丝,莫言对冯金玉说,我1969年第一次喝景芝白干,那时候都是过年过节才能喝到。

看完酒之城博物馆,他又来到齐鲁酒地参观。途中讲了一个故事,冯金玉记了下来。说的是:“景芝过去属于高密八区,是三县交界的商旅之地,比较富庶。景芝人到高密东北乡去教摊煎饼。老爷爷说,再来景芝人摊煎饼,就给我撵出去。为啥呢?爱享受的人才吃煎饼,煎饼卷大葱,再卷上小烤鱼子,那不就吃的多嘛,这不败家吗?当年高密多吃窝窝头、玉米饼子,没有景芝人这么讲究。”

莫言讲着,大家都被逗笑了。莫言谈到诸城,文化名人真多啊,刘统勋、刘墉、窦光鼐、王统照,王愿坚,王希坚,陶钝,臧克家……莫言还两次登上超然台,感受苏轼知密州时的气象。

莫言文学馆馆长毛维杰说:“最近,我们跟着莫言老师一路跑,马不停蹄,高密、诸城、胶州、青州、安丘、潍坊、莒县、五莲、邹平、济南,行程好几千里,每到一个地方先搜集地方志,然后再看博物馆,名胜古迹。对民间传说,他特别感兴趣。”

“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既阅读文字,也阅读自然景观,会让你真正深入一个地方的历史深邃之处。假如要写历史小说的话,我想这些是必须要做的。”莫言说。

6月20日下午,莫言来到峡山水库,盯着浩渺的水面,他是否想到了他少年时期修水库泄洪闸的经历?他的《透明的红萝卜》灵感就来自于那段经历。

莫言大部分时间是沉默的。他像块石头,是有重量的石头,是有棱有角的石头。可以在路边,可以在溪旁,可以在山巅,也可以在大厦的底座上。它沉默。沉默是它的生存方式。其实,石头是会说话的,因为把话藏得太深了,好像没说。

莫言不说话,他用文学表达对故乡的爱和恨。故乡啊,恨不得咬你一口!那是另一种爱。

“黄河入海大文章”

黄河是如火焰般的奔马,吸引着莫言。8月10日,莫言从潍坊高密驱车210公里来到东营时,已是下午。距上一次到东营已经过去了32年,那次是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区参加文学活动,当时东营建市仅5年。如今,这里的城市漂亮得已“面貌一新”。

莫言兴致勃勃地来到孙子文化园、东营历史博物馆、孙武祠参观,仔细观看保存在东营历史博物馆有关孙武身份的墓志碑铭拓片,现场观看齐笔制作过程。在位于东城的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他询问黄河流路变迁情况、吕剧团发展现状。

8月11日上午,莫言走进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初秋时节,满目芦苇随风赋形,远望去碧波荡漾,天高水阔。

站在观景台上,莫言指着望不尽的芦苇荡说:“高密老百姓都叫它们‘苇子’。”莫言对黄河口湿地的鸟类、候鸟迁徙路线、东方白鹳筑巢等表现出浓厚兴趣……听到黄河口生态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黄河口有368种鸟类,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他说:“在这里待两年,就能认识很多珍稀鸟类了。”

莫言在长篇小说《丰乳肥臀》中写到三姐嫁给了懂鸟语的鸟儿韩,鸟儿韩被抓到日本当了劳工后,她成了“鸟仙”,鸟儿自由飞翔的天性,吸引着莫言。

临近正午,莫言体验了黄河口去年新引入的直升机观览河海交汇项目,在距离地面200米的上空,俯瞰壮美的天然“红地毯”、肆意生长的“潮汐树”、月湖、大雁放飞区、黄蓝交汇线,但见黄河以奔腾之势,一头扑入大海,犹如久别的儿子扑入母亲的怀抱。奇景壮观。莫言用手机拍下了这一系列壮美景象:河海的深情相拥、蓝黄的无缝隙交汇……

得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目前是国家5A级景区,并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被明确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莫言说:“格局很大,这里会成为世界级旅游景点。这里是幸运的福地啊,世界上只有一条黄河,黄河只有一处入海口,这里具有唯一性,独一无二。”

回到高密,莫言创作了一首新诗《黄河入海大文章》,他写道:“庚子初秋,天清气朗。/乘机直上,鸟瞰鹰扬。/渤海荡荡,黄河汤汤。/蓝黄交汇,和谐阴阳。/湿地茫茫,芦荻苍苍。/鹳鹤伴舞,鸥鹭集翔。/宏阔气象,锦绣文章。/思接千载,神驰八荒。/最新大陆,无限风光。/歌以咏志,国盛家昌。”

在车上,我们谈到《晚熟的人》。我们都说,自己是晚熟的人。莫言说,“晚熟应该是一个很丰富的概念,就文学和艺术的概念来说,一个作家过早成熟了就会走到终点,希望能不断超越自我,也不希望自己过早定性,希望自己的艺术生命和创造力更长久。”

我说,《晚熟的人》主要是写的故乡事儿,但里面有一篇小说《贼指花》跟故乡的联系不那么紧密。莫言说:“但视角是统一的。是我也不是我,因为观察者是我。”

途中,听毛维杰馆长说,新建的莫言文学馆即将开馆。我想把我报道莫言先生的报纸捐到文学馆里去。不知怎的,我突然记起莫言先生讲过一个细节:“几十年前,我记得母亲给我女儿喂饭的时候,每当她盛一口饭往孩子嘴里递,我母亲的嘴巴也下意识地张开。后来,我发现我女儿喂她女儿的时候,她的嘴巴也不由自主地张开。之后,我去欧洲几个国家,也特别注意观察给孩子喂食的那些母亲的嘴巴。我发现无论是哪个国家的母亲,她的嘴巴都会下意识地张开。这个细节就体现了人类共同的情感基础,也说明为什么我们的艺术作品经过翻译依然能够打动人。人类的母子之爱、父子之爱等基本情感是相通的,这是艺术交流的心理基础。”

莫言老师说的这种基本情感,就是美好的人性,同频共振,它超越国度、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审美价值。莫言在齐鲁大地寻觅,一定看到了很多。

我们期待莫言先生在不久的将来有精彩的呈现。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书迷作文 成长作文开头结尾 难忘的作文400字 春季的作文 奶奶作文600字 童年的作文怎么写 阳光作文800 观察日记的作文 快乐童年的作文 优秀的作文题目 编童话作文 作文第二次 人物的故事作文 作文400字写人 开心作文400字 中考作文主题 猫的作文300 观后感作文500字 纪念日作文 500字作文写人 写作文100字 全国作文大赛 小鸭子的作文 我的闺蜜作文 我明白了作文 雨 作文600字 作文照片的故事 300字想象作文 作文开头好句 感谢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