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高考作文辅导245:高考作文的临场平衡术

2020-11-16 21:30:01
相关推荐

高考作文的临场平衡术

文|徐飞

这些天,有几位家长朋友让我猜猜今年高考作文的命题范围。其中一位朋友还回忆起他当初的备考经历:老师圈定几个范围,然后大家有目的地去搜集素材。我曾经也这样指导过学生,将数百个作文题目关键词分类梳理,逐个排除,偶尔也会猜中,比如2018年江苏高考作文题“语言”,就赫然出现在我高考前讲座时给出的作文题目梳理表中。——但,这样的猜题只适合于由一两个关键词组成的“后话题作文”。对于命题愈发复杂的情境型或关系型作文题,即便猜中了大致方向,也不会有帮助,有时,反而会有负作用。比如,你刚刚写过一篇以“善良”为关键词的作文,然后参加苏锡常镇高三二模或上海闵行高三二模,看到作文题中熟悉的“善良”一词,我真不知道该为你庆幸还是担忧?

【2020届苏锡常镇二模】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正确是我们要坚持的立场,善良是我们要坚守的品格。如果二者不可得兼,你该如何选择?

要求:请选取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2020届上海闵行二模】

善良不只是一种常识,它更是一种行动,不通过行动表达,人就渐渐失去善良。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段话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反猜题,反套作,在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中愈来愈突出。我相信,绝大多数高三师生在看到当年高考作文题的第一时间,会有一种“扑空”的失落感。

你或许会问:那高考前我该如何备考作文?我的建议是:给自己的作文来一次诊断,清楚自己作文的优势与不足,并且找到有效的解决措施,在原有基础上选点突破,争取多得三五分。我并不主张,在高考前一味多写。如果不清楚自己的写作缺陷,一味多写,只是在不断巩固强化自己的写作弱点。相反,如果瞄准自己的弱点,不断修改升格旧作,更有希望获得高分。而不少同学的困惑是,不清楚自己作文的病灶何在,找不到改进作文的发力点。其实,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站在阅卷老师的立场,想想他们希望看到怎样的作文。就我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与其他老师的交流来看,我认为阅卷老师尽管眼光不一,判断标准有差异,但潜意识里都认同一个共同的标准——“中庸”。是的,中庸!

你千万不要小看这两个字。房龙曾提到《论语》中的灵魂思想——中庸。他说:“他(孔子)向几亿中国人传授了一种日常生活的哲理,那种哲理一直在过去两千五百年中影响着他们的子孙后代,并且至今如从前一样至关重要,一样可行。”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血管里都流淌着“中庸”的因子。何谓“中庸”?中庸,并不是某些人所理解的折中、调和,中庸是“执两用中”的高明智慧。朱熹如此解释:“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高考作文的“中庸”之道,就是高考作文获取高分的规律,——我并不回避谈分数。高考高分作文,一般都会在精准与个性之间,在熟悉与陌生之间,在内容与形式之间,在形象与抽象之间,找到一个最适合的平衡点,不偏不倚,正道而行。

一、在精准与个性之间

精准,是就审题而言。毫无疑问,高考作文是指令写作,规定性是它的重要特征。你必须精准读出命题人的写作指令,命中十环,小心为文,若稍有放纵,就会有低分危险。写对,是应试作文的首要前提。但很多同学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后,早已认出作文题目温和而狰狞的面孔,老老实实,匍匐于作文题前,不敢越雷池半步。而由此带来另一种情形,千文一面,考生们都板着脸孔说着谁都知道的“正确的废话”,文章毫无个性,面目可憎。“写对”与“写好”的冲突由此生成,何以调解?先求“写对”,再求“写好”!“写对”,确保拿到基本分。而真要“写对”,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比如下面这道作文题:

社会犹如一条船,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需要各显其能,各尽其责,船才能劈风斩浪,到达既定的港湾。

乍一看,题目似乎不难,但偏偏有不少同学写“团结”、“责任”或“绽放个性”。这是一个比喻性的材料,是讲社会中的每个人必须“各显其能”“各尽其责”,才能使社会向前发展。如果只抓其中的某个词或随意延伸,就会偏离题意。再看一道题:

生活是水,水不等于诗。水受热而产生水汽,水汽在阳光的照耀下化作七彩的虹,这美丽的虹才是诗。

有同学看到“美丽的虹才是诗”,于是写成“追求诗意的生活”;也有同学看到“受热”“阳光的照耀”,于是颂扬苦难;还有同学忽视“生活”这一本体,而大讲文学创作之道……这些立意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都没有直切题意。这则材料的核心内涵是:经过历练,平淡的生活才能升华为诗。在审题立意时,你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是片面立意,“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次还有偷换概念(以近义词替换材料关键词,或以结论代替题目),中途易辙(衍伸出另一个关键词并被拐跑,或核心概念前后内涵不一致),局部偏题(个别段落溢出题旨),等等。为避免偏题,同学们大都增强了点题意识,这固然很好,但对题意的“三跪九叩”又使绝大多数同学不敢“放胆为文”,以致文章个性泯灭,不能尽展写作才能。我们可以在确保“写对”的前提下,在“写好”上有所作为,比如可以在记叙文的叙述视角、议论文的说理艺术上有所创新。

二、在熟悉与陌生之间

我在《懂得老师的阅卷期待》中指出:“你的作文要能在一大堆千篇一律的作文中脱颖而出,必须给阅卷老师带来新认知、新体验。‘期待视野’包含三个层次:文体期待、意象期待和意蕴期待。”而从材料运用的角度讲,所选用的材料必须在熟悉与陌生之间。优质材料具有三大特性:切题,小众,文艺。“小众”,是一个相对的概论。不存在永远“小众”或永远“大众”的材料。“小众”与否,关键看在某次作文中该材料出现的频次。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相信你们一定耳熟能详,貌似不算“小众”材料,但在2016年江苏高考作文中,范文正公的材料可算是“小众”材料。有一篇得65 分的样卷作文《亮剑无声处》为证:

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历来为文人墨客赞赏。然而,细想,倘若没有那“前人之述备矣”的走出大流,而仅仅徘徊于“春和景明”“一碧万顷”之泛泛言谈,又怎会有《岳阳楼记》的成功。唯有在众人无声处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真心慨叹,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方有千年不衰的魅力。

知道范公材料的,可谓多矣;而能用于“个性”“创新”文题的,则少矣。

范公材料,在2016年江苏高考作文中算是“小众”材料。相反,有些材料虽然只为少数人所熟悉,但因为用的人多了,也会沦为“大众”。比如“木心”。我能想象,在2017 年高考考场上,很多考生看到“车”这一作文题时,可能会眼前一黑,继而面露喜色,他们想起了一道模考作文题——木心的《从前慢》(“从前的日色慢,车、马、邮件都慢”)。于是,据那年参加高考阅卷的老师讲,每天都有数十个木心迎面走来。“木心”,被群体屠杀。对此,我有两条建议:其一,“熟例生用”;其二,“生例熟用”。“熟例生用”,是指在遇到相对陌生的作文题时,尽可能用上熟悉的经典材料。这需要我们对那些经典材料再进行一次“深耕”。即便是教材上经典文章,也有着丰富的写作价值。

此外,我们在做试卷时,遇到现代文、文言文、古诗,都可以转化为写作素材。2018年江苏高考有篇佳作《语言有味》,里面用到“卫八处士”这一材料,而据我查询,该人只出现在杜甫的一首诗歌《赠卫八处士》中,大概是该考生在阅读杜甫的这首诗歌时积累的素材。

“生例熟用”,是指对所积累的半陌生化的材料要能熟练使用。

未经反复运用的素材,不算真正拥有。

比如,你积累了汤显祖、胡适,《浮士德》《树上的男爵》《偷书贼》《少年时代》等半陌生化素材,却很少使用,一直让它们在读书笔记本上沉睡着,直到高考考场上你才想起它们,那么你在驾驭它们时就会显得生疏而吃力。

你可以在考前的每一天都温习所积累的独家素材,然后围绕一个题目,写一个一两百字的语段,保持文科思维的活跃。

三、在形式与内容之间

我看了你们的很多作文,总体感觉是,你们大多是有套路的。“揆诸当下”“究其原因”“然而”等标示思维脉络的关键词频频出现。这不是坏事,行文需要一定的章法结构,套路可以帮助你在短时间内写成结构相对完整的文章。我看到了很多结构:“3M”式,类因法果式,时评式,一例到底式……然而,我在很多深谙套路的文章中,却迷茫了:在一堆“然而”“但是”中,我被绕得晕头转向,不明白写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很多同学被套路“套”住了,而浑然不觉,多像身患重症依旧我行我素的蔡桓公。“形式”成就了写作者,但“形式”有时也会毁掉写作者。

关于写作的“形式”与“内容”,倪文锦教授有一段精辟的阐述:

我们平日写文章,包括了写什么(话语内容)和怎么写(话语形式)两个方面。这里有必要重申一下这二者的关系。我们不是先有一个无形式的内容,再在这内容之外去寻找一种形式把它表达出来,而是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使一定的内容成为直接现实。也就是说,一定的话语内容生成于一定的话语形式,一定的话语形式实现一定的话语内容。在形式出现之前,内容并不存在,“写什么”产生于“怎么写”之中。因此,写作教学的重心应该转移到切实加强对学生“怎么写”的指导上。

倪文锦教授的论述不无道理,不存在脱离形式而单独存在的内容,形式即内容本身。曾经,我也对此深信不疑。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同学为形式所拘,入格之后难以出格。当然,这并不是“形式”的过错。但过于强调“形式”的训练,难辞其咎。在写作形式与写作内容的关系处理上,我越来越主张,内容决定形式,依据内容寻找合适的形式,而不是相反——为形式寻找内容。往深处说,这里涉及到“修辞立其诚”的写作态度问题。不少同学自从发现了某种适合他的形式之后,便安于此种形式,用一种写作形式去对付所有作文题,放逐了真诚的思考辨析,可谓谬矣。建议你可以用一些标示思维脉络的关键词,但不要格式化,不要因形式而放弃真诚的思考。

四、在形象与抽象之间

有些同学擅长思辨,逻辑思维发达,能够全文思辨论述而不用一个事例,写作时完全沉迷于自我的表达而全然不顾读者的观感,等到拿到一个惨淡的分数,还暗自叹息“没人懂我”。另有些同学拙于说理,一旦说理便漏洞百出,于是极力叙例,用事例掩饰逻辑的短板。他们在写作时,离开事例寸步难行。这是两种极端。理想的情形是:从道理进去,从事实出来;从事实进去,从道理出来。朱光潜先生早就指出:“说理文要写好,也还是要动一点感情,要用一点形象思维。”语言学家塞缪尔早川也说:“文章要能够在抽象的阶梯上来回游走。”什么叫“抽象的阶梯”?当你在谈一个抽象事物感觉别人听不懂的时候,就举一个事例,比如“我遇到过”“我听说过”“想起一件事”“有这样一句话”。这表明,你意识到自己讲的大道理别人可能无感,那就找一个有感的故事或形象的描述,让人有感觉。同学们很喜欢读熊培云的文章,很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文章既有感性的材料和语言,又有理性的分析和思辨。比如他在写文化之间的交融时,在深入说理后,结尾这样写:

法国有条谚语是这样说的:蚕蛹如果只会自己照镜子,永远也不会变成蝴蝶。哈兹拉特伊纳亚特汗也有个绝妙的隐喻,蚊子从来不向周围的环境学东西,还对它们嗡嗡地教育,所以永远不会拥有蝴蝶那样的美丽人生。是做蝴蝶,还是做蚊子,这是个几乎不需要讨论的问题。

形象与抽象的切换,可以在段落与段落之间,也可以在段落内部,甚至在一句话里面。比如杨绛的一句话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好的语言就当如此:一半妖娆,一半理性。语言品质,是应试作文评分的主要维度。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文使用精致的语言,但在重要位置要写几句“金句”,正如吕叔湘所说:“偶尔用好词修饰,就好比在衣服上绣花一样,能使整件衣服更显华贵,但如果绣得多了,就成了戏装,穿不出去。”迟子建说:“好文学是朴素中的华美,喧嚣中的寂静。”亲爱的同学,我只愿你,于迟来的七月考场,在你的文字里建立与你的生命、整个世界深厚而亲密的联系。而我会守在六月的雨帘中,想象云上的世界,淡淡惆怅,淡淡欢喜。

(来源: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作者:徐飞。本号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删除。)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3)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2-03-22 20:26Lucky star[新疆网友]IP:3398668513
    我觉得高考作文临场发挥确实很重要希望能够了解些实用技巧提高自己应试能力。
    顶3踩0
  2. 2021-03-05 14:04北极星的思念[台湾省网友]IP:1991704406
    高考作文真很关键希望能获取些实用写作技巧帮助提高自己写作水平。
    顶0踩0
  3. 2020-02-17 07:41韩渝[山西省网友]IP:3406354390
    这个话题起很有意思我也想了解些高考作文技巧和经验。
    顶0踩0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聪明的姐姐作文 三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作文 关于斗鱼的作文 锻炼作文 妈妈夸我真聪明作文 我的梦想作文三年级 牛郎织女作文 阅读真有趣作文 拜访老师作文 文峰古街作文 旅游的作文200字 雅思作文网 快乐的国庆作文600字 写一个名人的作文 眼泪落下的那一刻作文 幸福是什么作文300字 聪明的作文 我爱冬天的作文 新闻类作文600字 诚信议论文600字作文 有关廉洁的作文 感恩清洁工的作文 想念爸爸的作文 意大利语作文 我们班来了新同学作文 最难忘的一件事作文350字 网络是把双刃剑作文 同学变了作文500字 老师作文700字 辩论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