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小产业”做出扶贫“大文章”——甘肃省市场监管局帮扶卓尼县工作走笔

2020-11-17 04:30:01
相关推荐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曹立萍

6月的甘南州卓尼县,树木青翠,天空蔚蓝, 风光旖旎。

洮河川流不息,两岸青山翠绿,美不胜收。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曹立萍摄

“卓尼美,但没有立得住的产业,当地村民只能靠外出打工过日子。”同行的甘肃省市场监管局干部告诉记者,卓尼县是一个典型的半农半牧业县,如何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两手抓”,让当地村民既守住了绿水青山,也能实现脱贫致富,是省市场监管局一开始就谋划的帮扶工作重点。

“小产业”也能做出扶贫“大文章”。甘肃省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忠习深入卓尼县帮扶一线,与当地驻村干部研究调整产业帮扶计划,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让这些“小产业”真正成为带动当地村民致富奔小康的“金饭碗”。

“小产业”如何撬动“大扶贫”?带着疑问,记者乘车沿着洮河岸边一路行驶,来到采访的第一站——纳浪镇西尼沟村。这里是进入甘南州的东大门,也是外地旅客游览洮河民族风情线的首个 “打卡点” 。

“西尼沟村以林地为主,耕地就那么点,村民多是靠外出打工糊口。”省市场监管局驻西尼沟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张辉林告诉记者,2019年5月,他刚来这里驻村的时候,真是两眼一抹黑,想帮助村民致富却找不到合适的产业。

因地制宜,富民产业才能稳得住,发展得起来。“今年4月,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西尼沟村雨水充沛、气候湿润等因素,投入10万元在山坡地上试种上了乌龙头,既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又充分利用村集体闲置的林地,还为当地村民致富找到了新路子,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省市场监管局驻西尼沟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张辉林介绍乌龙头的种植情况。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曹立萍摄

“你看,这几个月雨水好,我们的种的乌龙头都长了一截子。” 张辉林欣喜地介绍说,乌龙头又名木龙头, 可鲜食,也可晒为干菜或用醋盐腌,而且具有一定药用价值,很受市场欢迎。

谈及乌龙头的销售出路,张辉林指着不远处的一片正在修建的农家乐说,我们这近百亩的乌龙头,成熟后就直接送到附近的农家乐,连村子都不用出就能卖掉。

“今年试种成功后,我们将鼓励村民扩大种植范围,让乌龙头种植真正成为村民致富奔小康的产业。”张辉林站满怀信心地说。

在距离西尼沟村15分钟车程的纳浪镇温旗村,省市场监管局在温旗村投入20万养殖的“沙棘鸡”也成了当地村民致富的新希望。

纳浪镇温旗村养殖的“沙棘鸡”悠闲的觅食。

“我们的鸡平时就这山地上放养,吃的是按比例配出的高营养谷物,还有山上沙棘树掉落的果子,不仅肉质口感好,还营养健康。”省市场监管局驻温旗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张中锋介绍说,为解决当地村民缺少致富产业的问题,今年4月,张中锋带着村干部利用村集体的40多亩山地养起了土鸡,自己也当上了鸡倌。

省市场监管局驻温旗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张中锋介绍“沙棘鸡”的养殖情况。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曹立萍摄

产业发展要有活力,少不了贫困户的积极参与。“我们将100多只幼鸡送给了村里有养鸡经验的6个贫困户,希望能够带动贫困户一起养鸡致富。” 张中锋说着便带着记者,穿过巷道,来到了养鸡贫困户付树平老人自家盖的鸡舍家里。

当记者走进时, 20余只小鸡正围着付树平老人“叽叽叽”地抢食吃。看到有人进来,付树平放下手中的盛有鸡食的小碗,小心关好鸡舍栏,才安心地走出来搭话。

“付大爷,这鸡就你们家养得好,明年再多分些给你们家。”“好呀,我一定把这些鸡养得好好的。” 付树平满面笑容的和张中锋亲热地寒暄了起来。

“现在年纪大了,家里养些鸡也不用出门打工,还轻松些。” 付树平笑着告诉记者,日子越过越好,心里高兴着呢。

付树平老人给鸡喂食。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曹立萍摄。

在采访的最后,张中锋给记者算了笔账,8月份出栏,700多只鸡每只按市场价能卖个近100元,就能有近70000元的收入。“今年,我们打算扩大养殖范围,再注册个商标,村民们不出远门就能多一份收入。” 张中锋说。

“看过了西尼沟村的乌龙头、温旗村的跑地鸡,还得去看看木耳镇的木耳。”同行的市场监管局干部说。

木耳镇种的木耳,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带着好奇,记者来到木耳镇力赛村。

在力赛村的一个温室大棚里,记者看到一排排木耳菌棒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排列着,蔚为壮观。“这是我们第一次试种木耳,因此租用了当地村民的大棚进行试种,再过两个月这里1万个木耳菌棒成功发芽,就能移植到位于木耳镇出纳村的种植基地,形成规模种植。”省市场监管局驻七车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赵帅峰介绍说。

温室大棚内一排排木耳菌棒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排列着。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曹立萍摄

为什么选择木耳作为当地富民产业?“木耳温湿的气候适宜木耳的生长,且木耳种植不需要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只要肯操心,细心些,村里留守的妇女和老人就都能干。” 赵帅峰向记者娓娓道来。

为最大程度发挥扶贫资金效用,省市场监管局将木耳镇对口帮扶的七车村、出纳村等5个村共48万的扶贫资金集中使用,在出纳村流转了10亩土地,建设了一座拥有5个种植棚,2个晾晒棚的现代木耳种植基地,为木耳产业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扶贫工作做的好不好,当地村民说了算。

在采访的最后一站,记者乘车沿着蜿蜒而上的盘山公路,来到了省市场监管局帮扶户——木耳镇麻地湾村李顺林的家里。

“老孙,来了啊。” “你这房子盖的怎么样了?”“就在这东边加盖四间房,还忙活着呢。”……刚进院门,正忙着加盖新房的李顺林便放下的手中的木活,像老朋友一般和省市场监管局驻麻地湾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孙军强拉起了家常。

木耳镇麻地湾村李顺林忙着加盖新房。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曹立萍摄

记者环绕四周,规整的四合院窗明几净,正屋门口的经幡随着微风舞动,院里摆放着各种盖房所需的木料,一幅繁忙的农家景象。

“现在住得宽敞了,心里也敞亮。”李顺林告诉记者,前些年,住的都是土房子,房顶上都是用报纸糊的,也没个正经营生。现在自家开了个小卖部,养了猪,还在村子附近时不时打个零工,日子也不愁了。驻村干部还时不时到就家里来想办法出主意帮着致富,心里也有劲了。

省市场监管局驻麻地湾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孙军强给李顺林讲解国家扶贫政策。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曹立萍摄

“李顺林家脱了贫,日子越过越好,我们也高兴。” 孙军强说,从2019年开始驻村以来,时不时就要跑到农户家里,问问他们的近况,给他们讲讲国家最新的扶贫政策。

从李顺林家里出来时,孙军强告诉记者,现在和村里人熟了,大家都叫他“老孙”,自己听着也舒服,亲切,说明村里人把他当成了自己人。

采访结束,在回程的路上,记者回忆起西尼沟村山坡上已经长嫩芽的乌龙头,温旗村付树平老人喂鸡时脸上满足的笑容,力赛村大棚整齐排列的木耳菌棒,脱贫户李顺林奔着要过好日子的劲头,对驻村扶贫工作也有了新的认识:只有沉下心,融进去,因地制宜培育适应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小产业”也能撬动“大扶贫”。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争做好少年作文 生活需要微笑作文 什么使我快乐作文 保护地球的英语作文 什么让我着迷作文 mytrip作文 成长作文500字初中 看电影作文400字 哥哥打屁股作文 学打羽毛球作文 含泪的微笑作文 埋下一颗种子作文 最熟悉的陌生人作文 课间10分钟作文 厦门植物园作文 把握当下作文 香港迪士尼作文 中秋有感作文 辞旧迎新的作文 什么温暖了我作文 成长需要挫折作文 生活需要勇气作文 我渴望成功作文 描写汤圆的作文 我眼中的色彩作文 写妈妈的作文600字 三年级写景作文300字 坚持的作文400字 快乐的春游作文 初一优秀作文500字